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作者:陶东风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94-05-01

评分:5分

ISBN:7222015531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目录

导言历时文体学:对象与方法
一文体与文体学
二个体文体、时代文体、民族文体与文类文体
三审视文体演变的四种角度
四文体变易的内在机制
五文体演变的精神文化关联域
上编语言学视野中的文体演变
**章结构转化与文体演变
一建构与解构:文体演变的存在方式
二文体的延续与创化
第二章文类演变的文体学透视
一文体与文类
二从逻辑文学类学到历史文学类学
三文类演变与支配性规范的移位
四文类交叉和渗透
五文类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编心理学视野中的文体演变
第三章夹缝中求创新的艺术家——论作家的文体意识
一文体与作家的个性
二文体意识与文本创造
第四章喜新厌旧还是以旧拒新?——论读者的文体期待
一文体期待与阐释程式
二文体期待的保守性及创造性作家的困境
下编文化学视野中的文体演变
第五章文体演变的文化意味
一语言·文体·文化
二文体演变的文化学透视
三来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启示
第六章文体与文体演变:他律还是自律?——对一种文体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朴素的他律论
二实证的他律论
三现代的反动
四走向他律与自律的辩证统一论
第七章暴露叙述行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文体策略及其文化意味(之一)
……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学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文体与文化的关系,阐释文体演变的文化心理内涵。本书认为文体不仅是符号的编码方式,而且是文化的表征,文体的演变拆射着人的生活方式及人对自身与世界的理解方式。在确立这一阐释立场与解读视角之后,本书对当代中国实验文学的文体特征作了描述与说明,深入挖掘其产生演变的文化机制,在同类著作中独辟蹊径,颇多创见。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作者简介

陶东风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59年7月13日生于浙江省温岭县。1982年大学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黄药眠、童庆炳教授攻读文艺学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化研究》丛刊主编、《文学前沿》丛刊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中国美学以及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已经出版的相关专著有:《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文学史哲学》、《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后殖民主义》、《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破镜与碎影》等。发表论文约150余篇。一、基本经历1、学习经历:1978—1982,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1985—199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含博士),获得博士学位。2、工作经历:1982—1985,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1991—1999,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3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3、教授课程:l、文学理论(大学本科基础课,自1992-1998)2、90年代审美文化(大学本科选修课、研究生学位课,自1995-1998)3、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生学位课程,自1998年开始)4、学术兼职: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化研究》丛刊主编《文学前沿》丛刊副主编二、成果获奖:1、《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17.5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此书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2、《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与徐莉萍合作),10万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1997年第二次印刷。本书获第三届(1994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3、《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获得北京市第五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主持的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85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的发展”(1996年-1999年)。金额2万元。2、主持国家教委1998年度社会科学项目“文化诗学:西方与中国”。金额2万元。3、主持北京市百人工程项目“90年代审美文化”(1996-1999),金额1万元。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