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天赋》的主角梦想写一本实用手册: 如何幸福。在本书中, 莉拉则用热情洋溢的魅力给这个梦想插上了翅膀。沉浸在《说吧, 记忆》《阿达》《洛丽塔》等作品的迷人世界里, 莉拉寻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关乎时间、记忆、情欲、自然、失败和爱的纳博科夫式体验, 并在这些体验中
纳博科夫《天赋》的主角梦想写一本实用手册:如何幸福。在本书中,莉拉则用热情洋溢的魅力给这个梦想插上了翅膀。沉浸在《说吧,记忆》《阿达》《洛丽塔》等作品的迷人世界里,莉拉寻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关乎时间、记忆、情欲、自然、失败和爱的纳博科夫式体验,并在这些体验中通过代入式的与大师的虚拟对话,解读了纳博科夫作品中关于“幸福”的独得之见。即使是不熟悉纳博科夫的人,也会从本书中找到关于幸福的秘密。
1971年8月,一个钴蓝色的早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外出捕捉蝴蝶。在爬完那座瑞士山脉之后,他的皮肤晒成了棕褐色,神态却很安详。手持蝶网的他向儿子德米特里说,他已实
现了所有的梦想,成为一个无比快乐的人。我不禁有了这样的想象——正是在这座山峰上,纳博科夫如他笔下的凡?费恩那样,向全世界大声宣布:生命啊,我,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向你致敬!
在纳博科夫 72岁的时候,德米特里抓拍到了一张他父亲的照片。当时,纳博科夫站在高出海平面 700英尺的维德马纳特的顶峰,微弓着背眺望远方。他戴了一顶白色的帽子,穿着米色的外套、深色的百慕大短裤 1和旅行靴,厚厚的白袜子包裹着脚踝。
他的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创可贴盒子,几十年间他都是用它来装蝴蝶。他伫立在那儿,缕缕阳光拍打着他的前额和鼻子的左侧。他注视着海平面,也许是在观察发生于路蒙特邻镇上的琐事。他的身后,是一片草甸和松林。
这天,我在那儿看见了他。仿若他的俄国笔名“西林(Sirin)1”,一种罕见的天堂鸟,他以极其优美的姿势,歇身于专属于他自己的纯净而隐秘的苍穹。
幸福,至少是幸福的一部分 (在作者深感迷恋之处,读者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侦探)
在纳博科夫的生活里,初恋引发了*闪亮的记忆。 《说吧,记忆》里的女孩们……其中提到了席娜,她是比亚里茨海边的一个“晒得黑黑的,脾气暴躁的” 女孩。还有科莱特,这个和弗拉基米尔一起逃进那隐秘剧院的 9岁大的沙滩玩伴总爱拿着金币和捕虫网。当然还有那个美国女孩,她在柏林时从来都没有提起过自己的名字,可到了那天晚上,当她穿着滑冰鞋出现的时候,就立刻被取了一个绰号,叫“路易斯”。(弗拉基米尔脸上一副苦相,因为那天晚上他看见路易斯拿着花哨的道具在音乐厅的舞台上穿行;他曾幻想过路易斯是一个娴静孤独的女孩,这样的想法在此刻化为泡影。)在俄国,他遇到了波伦卡,她是维纳一个马车夫头领的女儿,当时他骑着自行车飞快地经过,看到波伦卡站在她的小木屋旁,目不转睛地望着落日。他们从未有过只言片语,他也只是在远处看见过她,但她的形象“**次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每当我梦到她,她都会在我的睡梦里烧穿一个洞,深深地震撼着我,让我的意识湿润,不让她的笑容消失”。一个奇怪的下午,他在奥列杰日河岸上看见了她,她在一座旧浴堂旁边,赤裸着身子跳跃,脸上洋溢着少女般的喜悦。然而,接下来,塔玛拉出现了,她让之前的那些人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先行者。塔玛拉圆润而柔和,有着鞑靼人的眼睛。她和两个机灵的同龄人一起潜入维纳的树林。在一片林地里,塔玛拉和16岁的弗拉基米尔,“化身为幻象的一部分,品尝着真实”。 从一个隐秘的视角,一个他人不可见之地,他**次看见了她。“7月那个寂静的下午,我发现她静静地、一动不动地(只有她的眼睛在转动)站在一片桦树林中,伴随着一个完整的神秘造物该有的沉寂,她看起来就像是生长在那里,生长在那些时刻保持警惕的林木之间。” **次悸动出现在 1915年 8月 9号,那年他已 34岁。 **次想起她,他想起的是浓密的深色头发。一年之后,弗拉基米尔“仍然能想起它,就像**次看见时那样,它被紧紧地编成了一股扎在脑后的粗辫子,上面还扎着黑色丝带打的蝴蝶结”。画面乱七八糟。那个偷窥他们在林间幽会的好色的年轻教师,他手中伸长的望远镜暴露了他的存在。圣彼得堡的寒冷冬季如梦如幻(博物馆的后房可代替不了维纳小灌木丛),他*后一次见她是在乡间火车的车厢里。当时她正咬着一根巧克力。她写给他的*后一封信,他未曾打开,更未曾看到 ——因为家人的突然离开,他们从克里米亚南部的一个海港坐船前往了君士坦丁堡。 塔玛拉*初叫作瓦伦提娜?舒丽,她是在一棵苹果树上面**次见到他的。弗拉基米尔叫她露西亚。当我读到露西亚的时候,当我看到她曾给他带来的不可置信的灵感的时候,我开始想,纳博科夫是不是并不如我那时相信的那样,如此深入而广泛地把他自己的生活渗透到了自己的小说里?虽然尚不能对这种想法完全认同,但现在我很清楚地知道,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踏上了我的文学侦查之途,也正是它促使我写下这本书。 数年以来,我都没有读完《说吧,记忆》,总是拖了又拖。那些小说的名字:《阿达》,《洛丽塔》,《天赋》,《微暗的火》,它们依次悄悄地退去。我一直相信,传记中的“我”几乎没有受到那些五彩斑斓的世界的任何影响。那么,有谁会永远谴责年轻时期的苦难、私奔和罪过呢?(那些无尽的猜疑给这一天带来了许多的苦恼……啊,那些细节,真是一些耸人听闻却又完美异常的细节!那些精雕细琢的真实忏悔!)到了 20世纪末,维护小说主权的做法,已经俗不可耐了。伟大的作家不可能在他们存在以前写作。但是对于薇薇安 ?达克布鲁姆,这位真实谎言的悲剧缔造者来说,他只需要直接将它们讲出来即可。文学道出真实,但不构成真实。(而我却在走向岔道。) 一个夏日的夜晚,我正在蒙特勒的街上走着,突然遇见了一家书店,里面满是沾满灰尘的美国图书。我的手随意滑过那些粗糙的书脊(这并不是我的习惯),发现了《说吧,记忆》,它被整齐地排列在长长的金属书架上,就在《洛丽塔》和《阿达》的旁边。命运一般,青春的三角形再次显露了出来。我买下了这本书。接下来的几天,我坐在公园里那结了种子的乔木下翻读。中途下了一场雨,好像是为了帮我躲开当地的流氓的搭讪。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并不像我之前读过的自传。它是一本由 14个章节和一篇无厘头的附录组成的书,它并不急着记录生命平稳的脉搏,也不会为了自身的无聊目的而删除那些熟悉的细节。作为一本文学著作,《说吧,记忆》有着感官上的吸引力。它不是对过去时光的空洞纪念;从结构上来看,**眼虽然望不透,却已被点画进了时间的纹理中。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前进着的文本,它是生活的见证,虽然没有令人惊悚的主题,却时时有被艺术家怀旧的眼睛所发现的一切。纳博科夫写道:“我认为,以体现一生经历为主题,才是写自传的真正目的。”《说吧,记忆》是图书馆里那些所谓的非小说文学的一道奇异风景,它脱颖而出,深深地印在我的头脑中。通过折射的镜子和令人吃惊的镜头,我有了确切的想法,一些关于文学和生活的想法,正慢慢地开启于我们的头脑之中。 “**件事和*后一件事往往有着青春的一个标志。”纳博科夫在这本书的开头几行这样写道。从开始到*后,这是一根深红色的线。对于纳博科夫,初恋的记忆始终贯穿着他的创作生涯。 于是露西亚出现了,她带着变幻的面具,从小说的透明幻灯片上滑下,绝不雷同,绝不重复。玛申卡是在破碎的过去里消失的初恋。塔玛拉踏入那飞舞着“坎伯威尔美人”的林间空地。安娜贝尔在法国里维埃拉海岸那片种着含羞草的隐逸树林里,拿着青年亨伯特的“热情的节杖”。阿达长着一张苍白的脸和一头深色头发,她在自行车上欢快地喋喋不休,踩着脚踏板奔向黄昏时分的阿迪斯公园。“青春的一个标志”,很可能就是露西亚。透过记忆的多棱镜,纳博科夫捕捉到了她的存在。她与那永恒的微光一道,盘踞在纳博科夫的想象里——故事开头那散不去的余音;杏仁般的美丽嘴唇;大腿微弯时优雅的弧度;每一次在白天带她去维纳的松灌林,或是同去附近的奥列杰日河边的庄园(那是瓦西里叔叔的庄园),站在那棵古老的酸橙树下 ——这是那个雨夜中,弗拉基米尔与露西亚相遇的地方。然而,1916年春天回到圣彼得堡以后,在露西亚躲闪的眼神里,弗拉基米尔看出他们再也无法点燃如**个夏天那般的热情了。他带着一种特殊的崇敬为这位婀娜多姿的女神写下了伤感的诗歌,并挑选了一些在圣彼得堡自费出版。不久之后,当露西亚读到这些诗歌的时候,发现一些琐碎的细节竟逃离了他的记忆:“同样的不祥的漏洞,空洞乏味的注解,巧妙地预示着我们的爱情难逃一劫,因为它再也回不到*初时刻的奇迹:酸橙树的叶子在雨中飘摇,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身后是荒芜却惹人怜爱的田园风光。” 冬天将至,城市迎来一个苍白、颓废的世界。后来,通过被流放的长镜头,这个世界看上去又像**个夏天的清晰残影,它应和着被遗落的事物那挥之不去的流言:午后,一道古铜色的阳光,一阵青春的笑声,一根瓦西里叔叔庄园里被刷成白色的柱子(一路向左的*后一根 ),独行于俄国的古老桦树林里时偶然听到的滔滔不绝的流水声,生长着蔚蓝冷杉的小路上的一次户外盛宴,坐在缆车上的孩子们表现出的童话般的慌张,还有她的“个性重获”。 那些小说里的**个夏天,快速地向前又快速地停下。 我写下上一段文字的时候,想起了《洛丽塔》里的前几行句子:“那年夏天,在海边的领地上,如果我没有爱过那个*初的女孩,那么,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洛丽塔。”安娜贝尔是亨伯特生命里*原始的洛丽塔。24年后,那个死去的女孩儿在多莉 ?哈滋的一声叹息中被召唤回来,赶上了这洒满阳光的草坪。“然后,毫无预警,我的心里掀起了一波蓝色的浪涛,她半裸着跪在铺满阳光的垫毯上,转过身来,带着深色太阳镜望向我,是我里维埃拉式的爱。”时间的诡计,湮没了 24年的光景。我想起了凡**次把眼光落在阿达身上的情景。在阿迪斯礼堂的入口,她和她的母亲一起从马车里走出来,那时的她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有着深色头发的女孩”。他对阿达的**印象是(或是他回忆起她的时候,她手里拿着一些新鲜的花朵):“她穿着白色连衣裙,套了件黑色的夹克,长发上扎着一只白色的蝴蝶结。他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那条裙子,每当他回想起来,她都会反驳他,说他是在梦里看见的。她说她没有那样的裙子,更不可能在那样热的天气穿深色的夹克,但是他自始至终都保留着对她的*初印象。”那**印象,坦然且真实地,或是隐约且扭曲地,永恒定格在凡的幻想中。 我不认为纳博科夫的小说是对他过去的记录,但是他的小说的确是对**个夏天 ——那个有着永恒光芒的夏天的重温。那时候萌发的独特意识在纳博科夫的整个一生中回响。就像记忆的细丝不可思议地结成了束,这样,幸福——或者至少一部分幸福——成了回忆的另一个分支。……
莉拉 阿扎姆 赞加内(Lila Azam Zanga),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国《世界报》自由撰稿人。2011年,《魔法师:纳博科夫和幸福》在美、英、法、荷、意同时出版发行。目前从事《奥兰多创意曲》的写作。
70后批评家文丛.梁鸿卷 本书特色 书稿是“70后”批评家梁鸿所著的一部文学评论集。作品共有四个部分的内容组成,分别是重返语文学、20世纪90年代文学关键词、作...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本书特色 走过千山终遇你,不算迟——《郑风·野有蔓草》;在思念里,与时光默然相对——《王风·采葛》……在这本娟致小书《入...
花间集精赏 本书特色 本书遴选了温庭筠、韦庄、薛昭蕴、毛文锡、牛希济等人的经典词作,典雅流美,格调高雅。轻轻翻开花间词的词卷,便是千年之前窸窸窣窣的往事。读一首...
刘恒(卷)=首届北京文学节获奖作家作品精选集 本书特色 刘恒先生的作品涵盖了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平民等多种领域,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和空间。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
读者原创版2013年度精选集-年度卷 本书特色 《读者 原创版》2013年年度精选集,内容汇集了读者全年*为精美和感人的故事和篇章,有对无怨无悔青春年华的回顾,...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本书特色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走到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首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走到...
《经济学逻辑》内容简介:·世界公认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曼昆版)译者、知名经济学家、“经济学界流行歌手”梁小民写给
顾城作品-精华本 本书特色 《顾城作品精华本》是“名家名作精华本”书系之一,收录了当代诗人顾城的部分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诗论和文摘。顾城一生以诗为生命,以生...
学人书情随录 本书特色 《学人书情随录》:鲁迅情系琉璃厂郑振铎抢救珍籍郁达夫卖文买书顾颉刚江浙收购杂书陈寅恪散尽千金为买书朱胡子名震古旧书界北大教授伦明开办古旧...
荷马,传说为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记述公元前12至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
关沫南集 本书特色 《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是抗日战争时期与黑龙江文学有密切关系的作家作品选集,包括金剑啸、萧红等十位有重要影响的黑土作家的作品...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名家导读版 本书特色 雨果:英国有两本书——《圣经》和莎士比亚。英国创造了莎士比亚,《圣经》创造了英国。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20世纪杰出的文体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他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
读诗:2012年第三卷:无法命题 本书特色 《读诗(2012年第3卷无法命题)》由潘洗尘、宋琳、莫非、树才主编。本书经由潘洗尘、宋琳、莫非、树才等主编,辑录了包...
《细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内容简介: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据传是由其子尼各马可编纂,故名),在西方学府中,历来普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林徽因·代表作-一片阳光 本书特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林徽因·代表...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内容简介:青年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学术规范进行研
南方谈话亲历者访谈录 本书特色 邓小平两句话,就把计划经济推掉了。——林若中共中央广东省委原书记我觉得他透露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一百年不动摇,党定的事情,不在...
烟花那么凉 本书特色 雪小禅常说,比起小说来,喜欢随笔的人更懂她。雪小禅的随笔唯美精致,用细腻的情怀去品味一件件器物,一座座城池,一曲曲戏剧,品悟它们,如品悟一...
大题小作:张丽“北京论语”作品集 本书特色 喜欢武侠小说的读者,无人不知“小李飞刀,例不虚发”。张丽的文章就是北京论语版上的“小丽飞刀”。——苏文洋(《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