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的数学

妈妈教的数学

作者:孙路弘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6-11-1

评分:8.7

ISBN:9787213076640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从初中起就表现出优秀的数学能力,并立志当数学老师。

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四年后的1985年,响应国家号召,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书。中国的教师节也是从那年开始的。

不仅在课堂上授业解惑,也通过文字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把图书当作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工具。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提供数学教育心得,运用微信跨国际沟通,教授加州、伦敦以及悉尼的学生。

在将数学中的方法论运用到教育方面也颇有心得。请关注作者即将出版的作品:《爸爸教的数学》《妈妈这样教数学》。

作品目录

引言:每位妈妈都能锻造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一回:家里有一杆秤
物体的轻重是最容易让孩子理解量化作用的切入点,而能够亲眼看到、动手尝试、直接体会并感受,更可以促进孩子理解数字的威力。寓教于乐就是来自生活的教育。
第二回:指尖上的数学
从数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十进制成为最常用的计算体系应该与人类有10个手指有关。数字诞生在手指上,指尖上当然有美妙的数学。
第三回:粗心到底是什么
成人想当然地认为他应该会这个,他应该有积极主动的行为来重复检查。但儿童心理学让我了解到,孩子的本性越淳朴,就越不喜欢重复性的动作。如果妈妈换一个方法让孩子去做,那么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会发生变化。
第四回:默想是智力发展的敌人
说出来的任何内容都是对自我意识的超越,是建立在自我思维的水平之上的。这就相当于为自己制造了双核的计算机处理器,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肯定能够超越单核的处理器。
第五回:应用题的关键难点
从孩子早期接受数学概念的能力来看,语言理解是最基础的一关,也是最初的难点。培养孩子对数学词汇的熟悉、理解,并渐渐形成认知。这样,当孩子再遇到应用题时,题意理解这一关就可以轻松跨过了。
第六回:从手指开窍出大脑智慧
对孩子来说,指尖上的数学并不是登堂入室的学术任务,而是启迪心智、启发思维、启动乐趣的探索过程。调动孩子运用手指参与不同形式的计算、数数和清点,都是大脑发育阶段最合适、最贴切的活动。
第七回:发烧是多少度
儿童心理学在谈到记忆力的时候有这样的解释:对一个事物的记忆来自于头脑中对这个事物的集中时间,集中的时间越长,对这个事物记忆的时间也就越长。
第八回:孩子懂了吗?妈妈怎么知道
做题并不能验证孩子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作为妈妈,能够用来检验孩子对数学概念掌握情况的唯一方式,就是观察或者询问。
第九回:满分学生没有未来
至今我从心里乐于教数学,热衷于辅导孩子数学,并能够快速找到孩子学习数学时卡住的原因,这些能力都应该归功于妈妈与我的交谈——面对考试卷子的交谈。
第十回:不会做题,只有三个可能
发现孩子有完全不会的题目时,父母要明确帮助孩子的目标是什么。不是替孩子把题目做出来,而是帮助他找到一条清晰的通路,理清楚题目的情况,弄明白题目希望他完成什么,或者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后记
蔡校长写给读者的话:生活处处皆数学
保教授写给读者的话:为未来浇灌数学之树
王博士写给读者的话:妈妈——早期智慧的培育者
测试题答案
· · · · · ·

作者简介

从初中起就表现出优秀的数学能力,并立志当数学老师。

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四年后的1985年,响应国家号召,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书。中国的教师节也是从那年开始的。

不仅在课堂上授业解惑,也通过文字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把图书当作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工具。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提供数学教育心得,运用微信跨国际沟通,教授加州、伦敦以及悉尼的学生。

在将数学中的方法论运用到教育方面也颇有心得。请关注作者即将出版的作品:《爸爸教的数学》《妈妈这样教数学》。

精彩摘录

妈妈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经常陷入两种情况:孩子考了100分就夸奖孩子,看到有犯错的地方就生气。有些情况下妈妈也会给孩子讲解,但是在讲解时却经常使用成人语言。孩子不会表达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只是貌似把正确答案写了出来,其实那不过是孩子自己在尝试,尝试运用一个概念来应对所面对的题目。多数妈妈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学习数学的过程,有时又会运用后面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孩子当前面对的题目,所以难以给孩子讲明白,孩子对过程就似懂非懂。错误是学习的最佳机会,把握这样的机会才能够带领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理解的道路,一点一点地找到自己理解数学概念、运算方法、知识原理的独特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学阶段做数学题会犯五类常见的错误,分别是:●粗心导致的错误。●步骤跳跃导致的错误。●规则运用模糊导致的错误。●题意理解偏差导致的错误。●对概念理解不准确导致的错误。

——引自章节:第九回:满分学生没有未来


后来我自己当了老师后,才发现了这一点:孩子在听到老师讲的正确答案后,会把正确的答案写在卷子上,不管脑海中理不理解。比如“公元前”这个词,老师肯定讲解过,有一些孩子理解了,有些孩子没理解我就是其中之一。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告诉老师我没有听懂,老师当然不会重新讲一遍。在测验的时候,孩子做错了题目,这个时候应该是老师发现并引导孩子认识错误的好时机,然而多数老师的做法是把正确答案讲出来,然后问孩子们懂了吗。像我这样的学生,肯定不会说自已没懂,而只是将正确答案写在了卷子上。一个老师面对着40多个学生,没有机会关注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彻底理解了一个概念,学生貌似理解了,实处还是似懂非懂。类似的含糊不清累积起来,错误就会越来越多,箭内心深处受到的打击也就越来越大,渐渐对数学就越来越没趣了。

——引自章节:第九回:满分学生没有未来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