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阿姆河之乡

前往阿姆河之乡

作者:〔英〕罗伯特•拜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12-1

评分:8.2

ISBN:9787020119516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英国旅行作家罗伯特‧拜伦在1933年展开了一场奇特的中东之旅。他从威尼斯出发,在塞浦路斯与友伴克里斯多夫会合,接着行经贝鲁特、耶路撒冷、巴格达和德黑兰,最后抵达奥克西安纳──阿姆河之乡,也就是形成阿富汗和俄罗斯部分边界的阿姆河的发源地。通过追寻波斯和阿富汗伊斯兰教建筑起源的过程,拜伦激发了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的灵感。本书不仅是提供娱乐的游记,还是对中东地区建筑珍宝的可贵记录。

所有旅行文学中最好、最博雅、最具娱乐性的一部书。

——简•莫里斯

任何广泛阅读过20世纪30年代旅行文学作品的人都认同,罗伯特‧拜伦的《前往阿姆河之乡》无疑是当中杰作。

——布鲁斯•查特文

“文明鉴赏家”罗伯特•拜伦追寻波斯和阿富汗古建筑起源

一场奇特而深刻的中东之旅

一部激发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灵感的珍贵作品

金莱克式的幽默笔调,略带尖酸的刻薄评论,细腻委婉的洞察力,对异土文化的热情,一度风靡英国读书界

作品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附录 罗伯特•拜伦小传
· · · · · ·

作者简介

罗伯特‧拜伦(1905-1941),英国旅行家、作家、艺术史家,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梅顿学院。他曾远行到中国,并游遍邻近英国的大部分国家。二十二岁时,他根据走访希腊阿索斯山的经历,完成《车站》一书。随后他发表两部鉴赏拜占庭艺术的著作:《拜占庭的成就》和《西方绘画的诞生》。游历俄罗斯与阿富汗的旅行经历,激发了他写作《前往阿姆河之乡》的灵感,此书为他赢得1937年的《周日泰晤士报》文学奖。二战期间,他奉派前往马什哈德担任观察员,船只行驶到苏格兰北方时,惨遭鱼雷炸沉。他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精彩摘录

黎明宛如绞刑台上的微笑,刺穿了狂风细雨的夜晚。我吃了一点奶酪,以及沙赫鲁德那块鸡胸的另一边。两株矮小的柳树和一间茶馆,自朦胧的沙漠中升起。马赫穆德及伊斯梅尔走进茶馆和路上的同道打招呼。我则坐在位子上打瞌睡。在阿巴沙巴德,我们围在火堆旁休息,当地人趁机向我们兜售珠子、烟嘴及一种用灰绿色软石做成的骰子。穿着大红色俄式上衣的这些人,是被阿拔斯沙王迁徙来此的格鲁吉亚殖民后裔。我们冒着风雨继续上路,越过一重重灰色沙丘,飘过天际的灰色云朵飞得又低又快,偶尔一见的灰色村庄却杳无人烟。村旁已废弃的城堞四周,簇结着许多蜂窝状及金字塔状的泥块,那些泥块在雨水的冲刷下正逐渐溶化。打从洪荒伊始,这些泥块便一再遭雨水溶化,又一再随着夏季来临而成形,直到宇宙终结。泛着紫色漩涡的溪流,顺着峡谷盘旋而下,滑进平地,隐入沙漠。它的足迹缀成了水道。某天夜里,白杨落光了所有树叶,筱悬木的叶子勉强多撑了一天。几队骆驼摇摇摆摆地行经我们,雄骆驼身上传出的隆隆铃声,不一会儿就消失于远方。穿着白色粗呢大衣的牧羊人,顶着强风,召回放牧的羊群。黑帐篷与黑毡帽宣告我们已接近土库曼人之地,中亚的边缘就在前方。这就是所谓的“黄金之路”。八百年前,霍斯鲁格德的尖塔也是这样看顾着东西往来的旅人,就像它今天注视着我们经过。再走两英里就是萨卜泽瓦尔。那儿的客栈供应烤肉串、奶酪、石榴和一瓶当地酿的红葡萄酒。

——引自章节:第三部


这里仅有一栋房舍,而且距马拉盖不过一波斯里(色诺芬时代的古波斯距离单位)。波斯里现在开始和我们有关系了。目前它已“稳定”在相当于四英里长的距离,不过在一般的用法中,其长度由三英里到七英里不等。我们把羊皮外套和睡袋摊放在位于楼上的房里。从没装玻璃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白杨树的树梢,和冬日即将来临前天际的最后一线光明…我们燃起一根火柴,一盏灯笼照亮了凹凸不平的泥土墙面;窗外漆黑一片。警察阿巴斯蹲在火盆前,用钳子夹着一块鸦片加热。他刚才给我吸了一口,味道像马铃薯。蜷在角落里的骡夫名叫哈吉巴巴。克里斯多夫还在读吉朋的书。锅里正煮着鸡肉与洋葱。我心想早知如此,就该带些食物和杀虫剂来。

——引自章节:第二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