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成名之作,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
◆哈耶克: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
◆列奥•施特劳斯: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阿伦特: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
一切浪漫现象都是受非浪漫力量的控制。
昂首超然于各种限制与决断之上的人,变成了异己势力和异己决断的臣仆。
——卡尔•施米特
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的主导精神,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政治的浪漫派问题不可小视。《政治的浪漫派》是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19年,1925 年再版并增加长篇序言,关注的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浪漫主义,看似思想史论著,其实针对的是现实政治问题,其用意在于表明浪漫派的“永恒交谈”与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公开辩论基于相同的形而上学真理论。本书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晚期的浪漫主义哲学研究(如伯林)尚不及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施米特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
(展开全部)
浪漫派宣称要成为真实、真正、自然和普遍的艺术。谁也不会否认其创造性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魅力。然而,把浪漫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它却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表现—在艺术和其他精神领域都如此:浪漫派没有形成伟大的风格,从产生成果的角度看,它不再具有代表性。对于浪漫派艺术,尽管判断各异,有一点大概我们都会同意:浪漫派艺术没有代表性(repräsentativ)。但这不免让我们颇感意外,因为,浪漫派正是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和讨论艺术的运动,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舞台上的。浪漫派把思想的创造性移植到审美领域,移植到艺术和艺术批评的领域,然后在审美的基础上理解所有其他领域。乍一看,审美的扩张导致了艺术的自我意识的大大强化。摆脱了一切羁绊的艺术,似乎在无限制地扩张,出现了把艺术绝对化的宣言;提出了普遍艺术的要求,举凡精神、宗教、教会、民族和国家,都汇入一条洪流,它发源于一个新的中心—审美(Ästhetischen)。然而,旋即发生了一场彻底的畸变。艺术被绝对化,但它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艺术,却没有义务提供伟大而严格的形式和表现。相反,它们正是基于艺术的考虑而遭到全盘否定,正如席勒的警句:不信奉宗教,正是基于宗教的考虑。新艺术是没有作品、至少没有庄严风格的作品的艺术,是没有公共性和代表性的艺术。这样一来,艺术有可能在严重的混乱中移情于对一切形式的占有,但只是把它们当作毫无意义的模式;在每天变换视角的艺术批评和讨论中,一再呼吁真实、真诚和自然的东西。这些乍看上去得到极大拔高的东西,依然停留在不负责任的私人感情领域,浪漫派最精美的成就存在于私密的感情之中。自从有了浪漫派,艺术哪里还有社会性?其结局要么是“为艺术而艺术”,要么是极尽附庸风雅和波西米亚风之能事(PolaritätvonSnobismusundBohème),要么变成了为私人兴趣的艺术消费者服务的私人艺术生产者。从社会学角度看...
——引自章节:再版前言[1924]
只有在因个人主义而导致解体的社会里,审美创造的主体才能把精神中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只有在市民阶级的世界里,个人才会变得在精神领域孤独无助,使个人成为自己的参照点,让自己承担全部重负,而在过去,重负是按等级分配给社会秩序中职能不同的人。在这个社会里,个人得成为自己的教士。不仅如此,由于虔敬(Religiösen)的核心意义和持久性,个人还得做自己的诗人、自己的哲学家、自己的君王、自己的人格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浪漫派和浪漫现象的终极根源,在于私人教士制之中(imprivatenPriestertum)。如果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就不应只盯着心地善良的牧歌派。相反,我们必须看看浪漫运动背后的绝望—不管这绝望是在一个洒满月光的甜蜜夜晚为了上帝和世界而变成抒情的狂喜,还是因尘世的疲惫和世纪病而叹息,悲观地撕裂自我,抑或疯狂地钻进本能和生命的深渊。我们必须看看以其怪异的面孔刺穿色彩斑斓的幕布的三个人:拜伦、波德莱尔和尼采。他们是这种私人教士制中的三位大祭司,也是其三个牺牲品。
——引自章节:再版前言[1924]
核心机密-侍从室的人与事 本书特色 本书神秘莫测:侍从室是什么样的机构。风云人物:侍从里的历任主任。亲历内幕:侍从室的所见所闻。揭秘真相:侍从室里的人与事。侍从...
鏖战菲律宾-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本书特色 曾令麦克阿瑟兵败的伤心之地。“神风特攻队”用“人弹”撞向美国军舰……日军首开现代战争史上吃人肉的野蛮记录。“菲律宾人民...
二十一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世界视野(上下) 内容简介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第三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从2007年初开始策划,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 本书特色 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毛泽东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本书特色 《江泽民文选(第2卷)》是江泽民编写的,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内容简介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收入的是江泽民...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内容简介:本书是施克莱逝世后精选而成的纪念文集,收录了她近40年研究生涯中写作的21篇论文,涵盖了她无
龙影-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 本书特色西方世界的中国观念有着丰富的思想根源。从古到今,许多西方人在他们的*述中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对中国的看法。何辉编*的《龙影...
劈波斩浪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介绍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的通俗读物。它从郑成功个人的成长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发展壮大谈起,阐述了台湾自古以...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1955-1981年长达27年间涉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事、要事。收编的范围,以中央一级(含办事机构)的工作活动...
无形战场的较量-信息战武器的性能发展与战争经历 内容简介 自从电磁波应用于军事活动以来,敌对双方在无形战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殊死搏杀。随着信息战武器...
中美建交纪实-起航在1979(下) 内容简介 1972年毛泽东和尼克松结束了中美关系史的一个时代,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却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中美建交无疑是改变...
#单独作战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二战初期作为首相兼**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下院领袖,在德国对英国发动致命攻击之际,在缺乏外来援助的情况下,率领全英国人...
民国司法腐败案 本书特色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共40个案例,基本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并配有珍贵的民国时期照片,图文并茂,力图生动再现民国时期司法界的状态和市民生活的图...
《二孩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内容简介:这是《二孩时代》系列的第二本书,源起于《二孩时代》出版以来读者们与我的众多互动。他们
醒狮丛书-校邠庐抗议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林则徐的学生,受其师影响,有强烈的经世意识。本书40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各个方面,是当时...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本书特色 本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渐进的皇权专制、步步强化的中央集权、流程式分工、开放式政权等;而南北关系、中西关系与华...
见证二战--从上海到太平洋战场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美军海军陆战队军官艾赛亚·凡斯勒二战期间在中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亲身经历展开,收有数百张凡斯勒当年所拍摄和收集...
世界经典轻武器完全图解步枪篇 本书特色 《世界经典轻武器完全图解 步枪篇》集结了国内在轻武器领域*权威的《轻兵器》杂志中的精华内容;完全图解20余种各国轻武器结...
《了不起的蜜蜂》内容简介:※2019年太平洋西北书商公会图书奖 ※畅销书作家、生物学家、《种子的胜利》作者索尔·汉森新作 ※《科
论美国民主(全五册)英汉对照全译本 内容简介 本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衰落的必然性和平等与民主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