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史

近代哲学史

作者:[德] F. W. J. 谢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3

评分:9.6

ISBN:9787301266601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先刚,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作品目录

目 录
中文版《谢林著作集》说明…1
译者前言…1
近代哲学史(1833/1834)…1
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245
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275
人名索引 …357
· · · · · ·

作者简介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先刚,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精彩摘录

在事情的开端那里,只有事情的“非存在”,事情尚且不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而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的完全的“非存在”,毋宁说事情确实存在;这不是一种不确定的存在(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而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纯粹存在尚且是无”这个命题的意思不过是:纯粹存在尚且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假若是这样的话,那么纯粹存在自身就获得了规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特定的存在,亦即一种潜在的存在。无论如何,通过那个插入进来的小词,即“尚且”,我们已经预见到了一种未来的、尚且不存在的存在,于是黑格尔借助于这个“尚且”抵达了“转变”。对于这个概念,黑格尔同样以一种极为不明确的方式说道,它是“无”和存在的统一或联合。——其实人们应当这样说:“转变”是从“无”(尚且不存在)到现实的存在的过渡,因此在“转变”里面,“无”和存在并没有联合起来,毋宁说“无”被抛弃了。无奈黑格尔一向喜欢以这种模模糊糊的方式来进行表述,而这样一来,那最为平淡无奇的东西确实显现为一种非同寻常的东西。

——引自章节:近代哲学史(1833/1834)…1


真正说来,人们不可能反驳这些命题,或宣称它们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其实是一些完全空无内容的命题。这一切就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根本不是什么哲学思考,而是一件极为无聊的工作,即坚持某种不可能坚持的东西,因为这东西是“无”。人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整个哲学就是这个样子。人们根本就不应当去谈论什么“黑格尔哲学”,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黑格尔的哲学的独特之处就是表现为这样一类中途半端的思想,它们甚至没有稳固到可以接受评判的程度。然而按照刚才指出的那种方式,黑格尔不是得出一种特定的转变,而是仅仅得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转变”这一普遍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同样没有给出任何内容。但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转变”立即分化为许多环节,使得他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过渡到“量”的范畴,随之完全过渡到康德的范畴表。

——引自章节:近代哲学史(1833/1834)…1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