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观念史稿(卷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政治观念史稿(卷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作者:[美] 沃格林(Eric Voegelin)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9-1

评分:8.4

ISBN:9787567553712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沃格林(Eric Voegelin),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齐名的保守主义者,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沃格林攻读的是政治学博士,喜欢的却是法学,真正师从的老师是自由主义法学大师凯尔森教授,心目中的偶像则是自由主义思想泰斗韦伯。著有《政治思想史研究》(三卷)、《政治的新科学》、《秩序与历史》、《政治观念史稿》(八卷)。

译者孔新峰,法学(政治学)博士,1998-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著有《从自然之人到公民:霍布斯政治思想新诠》等,译有《当代英国政治》、《民主先生在中国:东方与西方的人权与民主对话》等,在《哲学研究》、《文史哲》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

作品目录

英文版编者导言 / 1
一、本书在沃格林著作中的地位 / 1
二、沃格林对此时段的概括 / 4
三、本书的内容框架 / 6
四、对沃格林之路德与加尔文解读的一个注释 / 18
五、编者的注 / 25
第四部分 现代世界
第一章 权力之秩序:马基雅维利 / 29
一、传记式背景:马基雅维利与圭恰尔迪尼 / 30
二、时代诸问题:1494年的创伤 / 33
三、意大利传统 / 38
四、亚洲之背景 / 44
五、《卡斯特拉卡尼传》 / 61
六、《李维史论》 / 66
七、《君主论》 / 82
八、结论 / 96
第二章 理性之秩序:伊拉斯谟与莫尔 / 103
一、1516年 / 105
二、伊拉斯谟的基督教 / 107
三、禁欲主义君主与“粗人” / 114
四、君主禁欲主义之范围 / 120
五、伊拉斯谟论战争 / 124
六、权力问题 / 125
七、《乌托邦》与美洲 / 129
八、某地与乌有乡 / 134
九、骄狂与财产 / 142
十、乌托邦的战争 / 149
第三章 上帝的子民 / 155
一、制度与运动 / 156
二、运动之分期 / 160
三、运动之范围 / 163
四、教会与宗派 / 165
五、改革与反文明效应 / 168
六、《锡安荣光一瞥》 / 169
七、运动之社会结构 / 174
八、东部对西部运动之影响——伪狄奥尼修斯 / 177
九、运动诸观念 / 183
十、自由性灵 / 206
十一、阿波罗之统治 / 236
第五部分 大混乱
第一章 大混乱(上): 路德与加尔文 / 253
一、印刷与公众 / 254
二、分裂——莱比锡辩论 / 256
三、符号之历史性——教会与圣餐变体论 / 260
四、《九十五条论纲》 / 265
五、《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徒贵族书》 / 270
六、因信称义 / 289
七、再思考 / 304
八、加尔文与命定论 / 314
索引 / 341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沃格林(Eric Voegelin),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齐名的保守主义者,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沃格林攻读的是政治学博士,喜欢的却是法学,真正师从的老师是自由主义法学大师凯尔森教授,心目中的偶像则是自由主义思想泰斗韦伯。著有《政治思想史研究》(三卷)、《政治的新科学》、《秩序与历史》、《政治观念史稿》(八卷)。

译者孔新峰,法学(政治学)博士,1998-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著有《从自然之人到公民:霍布斯政治思想新诠》等,译有《当代英国政治》、《民主先生在中国:东方与西方的人权与民主对话》等,在《哲学研究》、《文史哲》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从世界的撤离以及向巅峰不可移动性的攀升,并未导致与神圣实质的联盟;相反,它们导致了人在其有限性之中的封闭性。它们并未导致向神圣领地的扩张,反而导致了自我的囿限。

——引自第221页


非政治主义是所有政治文化中都会存在的恒久问题。制度所能为之事,无非是对其创建之时的社会力量领域加以稳定与整饬;即使最佳的制度创建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有些团体与个人不满于此一历史时刻的制度安排;随着时间流逝、环境变迁,新的不满因素又会浮现。一项制度必须时刻投身于稳固自身的运动,解决那些如任其发展将会危及自身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如果某项制度中的统治集团丧失了这种适应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感觉自己遭受到“置之不理”的冷遇。如果特定社会中这样的人多到一定的程度,并且能够发展出一种行事哲学,符合那些以“身体”生活于社群之中而非以“灵魂”参与其中的人们(借用柏拉图的表述)的需求,借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念的话,就会出现我们所谓社会规模上的非政治主义现象。更有进者,如果这些人形成社群并将自己组织起来采取政治行动的话,一场革命也就时机成熟了。

——引自第157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