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

鸦片: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

作者:王宏斌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年:2016年12月

ISBN:9787552016314

所属分类:绘画摄影

书刊介绍

《鸦片: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内容简介

从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期内,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占领区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行了一种阴险毒辣的毒化政策。实施这种毒化政策有两个罪恶的目的:一是通过公开兜售鸦片、吗啡和海洛因,搜刮社会财富,以毒养战;二是*限度地麻醉中国人,以减轻他们对侵略者的抵抗,达到强化殖民统治的效果。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明确指出,日本的鸦片专卖机关“不过是奖励使用麻醉品的征税机关而已”。
王宏斌,河南洛阳人,1954年生,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河南大学历史系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禁毒史鉴》《赫德爵士传》《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晚清货币比价研究》《清代价值尺度:货币比价研究》等。此外,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和《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

作品目录

绪言
第一章:毒品的种类与国际禁毒公约

毒品的种类及其化合物

上海国际第一次禁烟会议

三次海牙国际禁毒会议

三次日内瓦国际禁毒会议
第二章:日本对台湾的鸦片“渐禁”政策(1895—1945)

台湾的鸦片专卖制度

台湾总督府的巨大鸦片收入

台湾吸食鸦片的人数

加来佐贺太郎与《支那鸦片制度意见》

台湾总督府与吗啡制造
第三章:日本对伪满洲国的鸦片统制(1931—1945)

大连宏济善堂与毒品走私网络的早期形成

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鸦片法》

伪满洲国1937年前的鸦片专卖制度

毒品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严重泛滥

伪满洲国务院《断禁鸦片方策要纲》的出笼

罂粟种植面积的扩大与鸦片总产量

东北各地的鸦片加工厂

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究竟是“康生院”还是“坑生院”

战犯古海忠之的忏悔
十一
鸦片的走私基地:热河
第四章:蒙疆鸦片生产基地与专卖制度(1935—1945)

“两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的高涨

绥远沦陷前的禁烟禁毒法令和措施

卢沟桥事变前后日军在察哈尔的纵毒活动

清查署的设立与鸦片指令性计划的下达

当年的鸦片会会长:大平正芳

“献身性的缴土”政策的尝试与失败

1940年的蒙疆鸦片政策

1941年度蒙疆鸦片生产、收缴与配销情况

1942年“大东亚鸦片政策”的出台

1943年后的蒙疆鸦片生产情况
十一
蒙疆鸦片产量、收缴量与配销情况
十二
丧失人性的贩毒者
十三
鸦片枪下的牺牲者
第五章:日本对华北的毒品统治(1935—1945)

侵略军的急先锋:日本毒品走私贩

1935—1937年间国民政府在华北的禁毒运动

“安导券”与鸦片烟毒在冀东地区的严重泛滥

日本使馆与“对华北地区鸦片与毒品方针”的提出

欺世盗名的《华北禁烟暂行办法》

各种特许鸦片营业执照的申请与发放

华北土药业公会

鸦片特许制度在各省的贯彻与执行

鸦片政策与机构的重新调整

从“官督商办”到“官商合办”再到“官办”
十一
名目繁多的地方鸦片附加税
十二
山西的“药草栽种园”
十三
博爱县大辛庄的“红丸”加工厂
十四
为虎作伥的朝鲜贩毒者
十五
关于华北毒品利润的综合性研究
十六
鸦片烟毒在华北地区的严重泛滥
第六章:华中宏济善堂的贩毒活动(1937—1945)

日本毒品贩子对华中地区的早期渗透

日军占领以前的华中禁毒运动

日本领事馆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主要阻力

楠本实隆委托三井物产输入的伊朗鸦片

里见甫与华中宏济善堂的成立

华中宏济善堂1939年6月以前的毒化活动

鸦片利益的你争我夺

华中宏济善堂的纵毒新措施:种植与采办

1939年6月以后的鸦片烟毒泛滥形势

席卷长江下游城市的青年学生抗议运动
十一
华中宏济善堂的草草收场
十二
关于毒品利润的一项概略估价
十三
伊朗鸦片输入华中地区的总量及其利润
十四
蒙疆鸦片输入华中的总量与利润研究
第七章:日本在华南地区的纵毒活动(1938—1945)

1934年前日本浪人对厦门的毒品进攻

福建的禁烟运动与日本人的蓄意破坏

厦门鸦片的大盘、中盘与小盘

鸦片大王叶清和的罪恶一生

1937年前广东的禁毒情况

“福民堂”与广州沦陷时期的鸦片烟毒

日军在华南其他占领区的纵毒活动
第八章:结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机关犯罪
附录
国际禁毒公约
参考文献

档案与资料长编

著作

论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