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

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

作者:包立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年:2016年1月

ISBN:9787313123602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内容简介

包立峰所著的《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晚期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形式后现代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批判。首先在总体性的诉求下从后现代主义的“破碎”性中看到社会的分裂与人的原子化;进而揭露后现代主义的乌托邦空想实为以消遣和娱乐为形式的集体无意识的幻象;人的存在及其生活被带入“悖论(二律背反)”的处境和既“终结一切”又固执当下的封闭的境遇;而这一切终归是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的共谋和与金融资本的同构的必然后果。揭去后现代主义这个掩盖晚期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意识形态面纱;看清它在资本的庞大助力下为身处其中的人所带来的是虚幻的空想,分析其与资本生产方式的其谋并借助资本逻辑辐射世界,进而揭示其“貌似清纯”的文化形态背后所遮蔽的意识形态性。
作者:包立峰。

作品目录

前言
导论
第1章:意识形态理论溯源
1.1、意识形态理论的启明
1.1.1、启蒙之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创立
1.1.2、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
1.1.3、批判之靶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学理论义转折
1.2、意识形态理论的积淀
1.2.1、“一般意识形态”
1.2.2、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3、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及其形成与发展
1.2.4、意识形态学说的完善——晚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
1.3、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变奏
1.3.1、肯定性意识形态学说
1.3.2、否定性意识形态学说
1.4、意识形态理论的滥觞
1.4.1、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化
1.4.2、承前启后——意识形态理论模式的总结
1.5、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维度
一、意识形态理论历史维度——共时与历时的统一
二、意识形态理论集体维度——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三、意识形态理论阶级维度——“阶级”批判
四、意识形态理论乌托邦维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辩证法
第2章: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2.1、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视域——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
2.1.1、历史主义困境的解释模式
2.1.2、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
2.2、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阵地——政治无意识学说
2.2.1、后结构主义反阐释潮流与结构主义阐释策略
2.2.2、政治无意识学说之功能
2.2.3、政治无意识的显影
2.2.4、政治无意识的同心框架
2.3、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全景——总体性批判理论
2.3.1、总体性的三个维度
2.3.2、总体性的批判策略
2.4、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探测仪——认知测绘理论
2.5、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策源地——现实存在的乌托邦
2.5.1、乌托邦存在的困境
2.5.2、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中乌托邦存在的困境
2.5.3、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中乌托邦的现实存在
第3章: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现实批判
3.1、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迷宫
3.1.1、资本主义三个分期与晚期资本主义
3.1.2、资本主义文化三种形式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
3.2、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3.2.1、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异质性
3.2.2、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性
3.2.3、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祛蔽
3.3、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指归
3.3.1、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乌托邦
3.3.2、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悖论
3.3.3、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封闭性
3.3.4、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与消费社会的共谋
3.3.5、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与金融资本的同构
结语
一次悲壮的豪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乌托邦诉求
参考文献
中文译著
中文原著
期刊文献
索引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人名
【A】
【B】
【E】
【F】
【G】
【H】
【K】
【L】
【M】
【N】
【P】
【S】
【T】
【W】
【Z】
后记

热门书摘

再次,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在终结了历史之后,以差异和异质的名义抛弃了一切深层结构,进而在调情和娱乐的背后建构悖论的世界,把人的存在及其生活带入绝对变化等于绝对不变的时间悖论

面对这种幻象——一种使人迷失其中而不知归途的迷宫——“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补充了“认知测绘”理论

这些抽象的综合本身如果离开当下的现实,将变得没有任何价值,充其量只能为整理文化史资料提供方便,提出历史资料的某些连贯性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