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作者:蒙培元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4-04-01

评分:4.6分

ISBN:7010026173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透过思维方式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根本特点。掌握了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这一特点,或许有助于理解一般所谓主体性问题。同时我想表明,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更加深层的问题。也是传统文化与哲学中更具稳定形态的东西。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解决人的问题上至今仍有其意义,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如何使传统思维转变为现代思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哲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解决人的问题上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书透过思维方式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对广大读者必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和帮助作用。前言几年前,当我开始研究中国哲学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时,我认为,辩证思维、整体思维、意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意向思维,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而其中的意向思维和直觉思维,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特征。进一步的研究使我对主体性问题发生了兴趣,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于是,我决定以主体思维为题,进行一次全面思考。现在这本书就是这一思考的初步结果。主体问题能不能作为思维方式去研究,或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研究,这是一个有可能会被提出讨论的问题。我之所以提出主体思维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国哲学*根本的思维特征去研究,并不是从通常所谓认识论的意义上来理解的,我是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着眼来理解这个问题的。通常所理解的思维方式,大都是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的,(这一点我也是赞成的)而通常所谓认识论,又都是从主客体的关系立论的,更确切地说,它必须以划分主客体的界限为前提。人作为认识或实践主体,所面对的是客体即对象,这个对象包括人自身在内。思维方式被说成是如何把握客体即对象的方式,不论是讲结构还是讲过程,也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但是,中国哲学的特点,恰恰在于它不是主张主客体的分离和对立,而是主张二者的统一或合一。而在这样的统一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换句话说,它要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客观对象的问题。所谓认识,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认识,有关自然界和客体的问题,*后都要落到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的问题上来。所谓思维方式,也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而形成的稳定模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主体思维作为中国哲学*根本的思维特征提出桌并进行讨论的主要原因。应当指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我把它称之为“为己与自为”,似乎突出了主体实践的特征,其实,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它既不同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所说的主体性,也不同于近现代西方人本全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性,它表现了中国和东方哲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核心,无疑是以儒家为主导的道德主体及其形上思维,但是,其他哲学如佛、道两家,对此也有各自的贡献。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的重要内容。对此,本书进行了较多的论述。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透过思维方式的研究,深入了解中田哲学的根本特点。掌握了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这一特点,或许有助于理解一般所谓主体性问题。同时我想表明,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更加深层的问题,也是传统文化与哲学中更具稳定形态的东西。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解决人的问题上至今仍有其意义,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如何使传统思维转变为现代思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只是一个初步而粗浅的勾画。我自己知道? 有些问题,比如意向问题和情感体验问题,在中国哲学中占有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性质,我虽然提出了一些看法,说了一些话,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我期望能得到读者和学者们的指教。本书的出版,得到东方出版社及王粤女士的热情支持,借此机会表示诚挚的谢意。——蒙培元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目录

前言
一绪论
二自我反思型内向思维
1反求诸已
2穷理尽性
3反朴还纯
4察已以知
5明心见性
三情感体验型意向的思维
1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
2四端、七情
3未发、已发
4心中之乐
5以体会为心
6体道、体自然
四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
1躬行践履
2何谓真知
3为已与自为
五自我超越型形上思维
1形而上者
2天道性命
3实现真我
4复归于极
5超佛越祖
附录
1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2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重版后记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作者简介

蒙培元:1938年生,1963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66年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