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作者:李参

出版社:电子工业

出版年:2016年6月

评分:8.2

ISBN:9787121281334

所属分类:网络科技

书刊介绍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内容简介

在一个时间和知识都极度被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事情已经变得不可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好地驾驭工作、生活、学习等众多方面。《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便是帮助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个人管理系统的书籍。Evernote 在《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中充当了桥梁,作为一款广泛流行的笔记软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快捷地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不仅探讨如何使用Evernote 帮助我们提高个人效能,帮助自我成长,同时也留给读者很多自我想象的空间,Evernote 使用经验固然重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理念更为重要,这也是《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创作的初衷。享受工具带给我们的惊喜,同时也将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提上日程吧。
本书作者李参。

作品目录


前言
第1章:建立思维的秩序
1.1、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
1.1.1、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
1.1.2、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
1.1.3、收集箱:你的第二大脑
1.2、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
1.2.1、关注当前任务
1.2.2、责任和关注点
1.2.3、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1.3、捕捉大脑中的各类灵感
1.3.1、碎片化的胡思乱想
1.3.2、主动探索式的创造性思维
第2章:建立信息的秩序
2.1、建立信息秩序的前提
2.2、信息的类型
2.2.1、纸质资料
2.2.2、文字和图片
2.2.3、文件、声音、视频
2.2.4、HTML网页
2.3、信息的来源
2.3.1、电话/短信
2.3.2、即时通信工具IM
2.3.3、邮件
2.3.5、手机应用程序
2.4、建立信息的秩序
2.4.1、电话/短信
2.4.2、即时通信工具IM
2.4.3、邮件
2.4.4、网页
2.4.5、手机应用程序
第3章: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3.1、知识体系与自我学习
3.1.1、学校教育与自我学习
3.1.2、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3.1.3、经典阅读与浅阅读
3.1.4、聚焦关注领域,有目的地收集信息
3.2、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
3.3、根据关注点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3.3.1、建立收集箱(Inbox)
3.3.2、为关注的领域建立笔记本
3.3.3、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
3.3.4、定期对信息进行整理
3.4、信息的存储与加工
3.4.1、现阶段对信息存储的要求
3.4.2、存储不等于掌握
3.4.3、聚沙成塔式的知识积累
3.4.4、信息加工三要素
3.4.5、养成加工信息的习惯
第4章:建立个人信息库
4.1、纸质资料电子化
4.1.1、纸质资料的存储
4.1.2、各类纸质资料的电子化
4.1.3、纸质资料的加工
4.2、建立个人信息库
4.2.1、人脉管理系统
4.2.2、个人图书库
4.2.3、多媒体管理系统
4.2.4、家庭管理系统
第5章: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5.1、关于任务管理
5.1.1、任务的定义
5.1.2、任务组成
5.1.3、任务管理的三个关注层面
5.2、专注当下工作流
5.2.1、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的管理
5.2.2、用印象笔记管理任务工作流
5.3、建立个人经验库
5.3.1、任务完成后的行动后反思
5.3.2、任务资料的加工与组织
5.3.3、纸质资料电子化
5.3.4、从工作流到经验库
5.3.5、建立常用工作模板
第6章:记录你的人生轨迹
6.1、记录,看得见
6.1.1、记录有助于提高意志力
6.1.2、记录帮助明确下一步行动
6.1.3、记录帮助不断累积经验
6.2、记录的几个层面
6.3、晨间日记
6.3.1、小日记大梦想
6.3.2、九宫格晨间日记
6.3.3、图文并茂的晨间日记
6.3.4、用标签组织一辈子的晨间日记
6.3.5、我的日记我做主
6.4、时间日志
6.4.1、时间都去哪儿了
6.4.2、记录时间日志的方法
6.5、周回顾
6.5.1、周回顾的作用
6.5.2、周回顾都做些什么

热门书摘

你阅读过多少信息不重要,你输出了多少自己的观点才更重要。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独特性,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时间管理虽然看上去很宽泛、深奥,但落地到工具上其实只有三类:清单、日历、资料,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兵马和粮草,清单+日历是兵马,每天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制订计划、实现目标,就靠它们。资料就是粮草,有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我们要写篇论文,但论文相关的资料都不齐全,那么写论文这件事在清单上写100遍,标上10个高优先级也搞不定。所以平时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重考验:各类灵感和想法

第三步:主动回忆,记下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

•第三重考验:海量的信息

第二步:被动收集,记录零散的记忆

知识体系和我们的个人目标与关注点有关,你的目标决定你的关注点,根据关注点,我们会有所取舍。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点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

第一步:你需要建立一个收集箱,将头脑里的事情赶出大脑

关注层面三:角色与责任

在思考结束后,在印象笔记中整理今日思考的要点,尤其是涉及总结和计划的部分,一定要思考下一步的行动。

关注层面一:当前任务

关注层面二: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任务和行动,我们需要做的是:(1)将任务分解为行动(2)将正在进行的任务的相关资料存储在指定地点

你可以以一年为期限,将一年内想做的事情列入年度计划。超过一年的事情,列入长期目标。

(1)直接将组织好的内容拍照扫描

书籍中的内容如何在我们应用的时候被找到,才是读一本书的关键。

一类是你需要做的事情,这是你的职责所在。

(2)绘制思维导图

脑袋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从多方面收集到的信息是零散的,但是通过在印象笔记中整合后,我们就可以找到其中的逻辑和精华并深入了解一个人的观点。我们对信息了解得越全面,我们对某个领域知识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慢慢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并融会贯通。

读一本书,要经过阅读、书摘、总结输出三个部分,阅读后对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标注和摘抄,总结书中的重点,然后用写作的方式进行输出,才证明这本书你真正地读过。

•第一重考验:杂事

另一类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目标和梦想。

大脑面临着三重考验,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而不是逃避,通过工具和方法,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这样我们才可能达到那种“活在当下”的理想境界。

1.列出自己的角色

(3)用印象笔记进行整理

在这个时代,你需要学会区分信息的真假,你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看到一个新闻时,可以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否一定是事实的真相?从我自己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其他人的角度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会从多方位思考来判别事情的真伪;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哪怕你的观点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感兴趣的内容不要看,直接将这些内容保存到印象笔记。

为每一条笔记加标签,让这些笔记,增加了另一维度的属性,即“战略储备”的信息,也可以在任何你需要的时候被使用。

存储不等于掌握,存储在电脑里的这些资料,如果没有被我们学习、内化、应用,那只能叫作信息而不是知识。只有这些信息能够被我们应用,才能真正称得上知识。

读过一本书,制作书摘,写书评,这一系列工作结束后,才算真正读过一本书。如果只是读书,而没有摘要和写作输出的部分,只能说完成一部分而已。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有规律地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得到的经验也就越多。

放弃“我有一个好脑子,能记住很多事情”的想法吧,把自己的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

你可以使用纸笔来收集自己的零散想法,不建议使用纸或本直接记录,而建议使用便利贴或者便笺纸,每一个事情写在一张便利贴上,这样方便我们后期进行加工组织,我们需要将“万物各归其所”,而不是简单地罗列。

除了自身的责任角色外,还有一些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关注点,就是那些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衡的关注点,例如个人健康、自我发展、财富管理、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人脉关系、精神生活等。将这些关注点列下来,然后根据你的每一个关注点,有目的地清空大脑,将各种引起你注意的事情从大脑中转移出来。

使用便利贴,是帮助我们创造更为专注的工作环境。

第一步:将大脑中零散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且视觉化,将我们的灵感碎片变成一张张便利贴呈现出来。第二步:将这些便利贴进行重组,你可以找一个书写板夹,也可以找一张大一些的纸,将这些想法贴上去,按照你的逻辑,找到它们之间彼此的联系,用这种方式,进行自己思维的整理,看上去碎片化无序的思路,就变得有序了。

经典书籍和最新书籍相结合,经典的书籍容易让我们找到更初始的理论,而最新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未来的新趋势。

没有被加工过的信息是没有办法被利用的,没有办法被利用的信息是没有价值及储存意义的。

•FSR分类逻辑

重点不在于我们看到什么,而在于我们想到什么。

当我们把一本书读到了极致,也是这样的情况。不仅反反复复读这本书、做书摘、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写人物性格分析、延伸阅读,还会把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不用多,能被称作“青蛙”的事情,有三件就足够了,如果多于三件,你不妨做一个排序,顺序排在最前面的事情,就是今天的“那只青蛙”。

•明确信息的类型

•信息加工与组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