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作者:陈建华 主编袁筱一 王静 等

出版社:重庆

出版年:2016年9月

ISBN:9787229114930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6卷。本卷结合具体法国作品、法国作家,分阶段考察了从一个多世纪以前开始,法国文学在中国所走过的道路,考察了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主题对法国文学家、作品所作出的阐释与研究。书稿脉络清晰、材料丰富,有助于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工作的推动。
全书主编:陈建华。
陈建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中国赴俄罗斯高级访问学者。著作(含主编)有20多种。
本卷作者:袁筱一、王静等著。
袁筱一,女,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法语系教授。南京大学博士。从事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理论研究。译作主要有: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王静,女,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法语文学及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国文学及文学批评研究,主要著作(译著)有:《追寻的地平线》,《首字花饰》,《阴郁的美男子》等。

作品目录

总序
导言
绪论
第一章发起、发展与法国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的法国文学翻译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前法国文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两个文学研究的案例:卢梭与罗曼·罗兰在中国,外国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兴起与社会环境和文学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铸就了当时法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特点。诚如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清末民初,在民众阅读群中广泛流传的是以科幻小说、侦探小说、通俗历史小说、言情小说、戏剧等为主的法国文学译作,其语言风格往往接近于此时作家们热衷于创作的同类体裁通俗小说,如鸳鸯蝴蝶派小说。这种状况体现了新旧交替之际、新文学运动之前外国文学的译介与文学创作在现代中国相伴相生、共同进步的特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法国文学的译介逐渐过渡到名家名著的选译阶段,其中雨果最早被认定为经典法国大作家,莫里哀则是年代最早的经典剧作家。经过更为广泛的文学类型和不同文学流派的译介,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选择、接受和沉淀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法国经典作家、作品群体,除了雨果、巴尔扎克、莫里哀等长篇小说家、剧作家之外,这个经典作家群体还包括莫泊桑、都德、波德莱尔等短篇小说家和诗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对外国文学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和审美尤为感兴趣,因此,法国文学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得到了全面的翻译与介绍。而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特定的时代和政治、社会环境却对某些作家的经典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巴比塞、纪德、罗曼·罗兰等一批“左派”作家。在这样的作家群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革命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的作家逐渐沉寂下去,比如巴比塞,而像罗曼·罗兰这样的作家则始终保持着显要的地位。事实上,纪德、罗曼·罗兰和法朗士可谓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译介和引进的三大“左派”法国作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各自在中国的命运却完全不同,这也说明了中国的法国文学史与法国自身的法国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的。
第二章1949年至1978年:规划、探索与停滞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文学研究的基础:研究环境与法国文学翻译
第二节1949、年至1978、年间的法国文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三个法国文学研究的案例: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红与黑》
第三章1978年至1989年:具有突破意义的时期
第一节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基础:
第二节1978、年至1989、年间的法国文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文学研究的新时代:1978、年至1989、年法国文学研究案例分析
第四章1990年至1999年:多元文化与批评语境下的法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20、世纪90、年代法国文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20世纪末三个法国文学研究案例:译介、诗歌、文艺理论
第五章规划、需求与未知:新世纪以来的法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新世纪法国文学研究背景
第二节新世纪的法国文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法国文学研究的走向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书目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