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精选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资深栏目“心香一瓣”文章,从1980—2015年三十五年间的五百多篇怀念故人逝者的文章中选编百余篇集结成册。文章作者名家荟萃,能从中看到时代的流变,人与人交往的真挚感情,不同人对人生与生死大事的观点,得见那些不常见却尤其令人难忘的生命细节。
本书精选“心香一瓣”1980—2015年间百余篇名家怀人之作,分三个时段呈献给读者。《心香一瓣》的每一篇文章即是一个人,读来能了解这个人的一生精华,其中很多有趣的细节值得品味。本套书时间跨越三十六年,其中有些文章的作者也是后面文章被怀念的对象,集中起来读有种历史感。生离死别与古往今来,个人心绪与历史记忆尽在《心香一瓣》,一同品读,一同追忆。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相信生活,相信爱
铁凝
汪曾祺老离开我们13年了,但他的文学和人格,他用小说、散文、戏剧、书画为人间创造的温暖、爱意、良知和诚心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汪曾祺先生总让我想到母语无与伦比的优美和劲道。他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尤其是对中、青年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大而深刻的。一位青年评论家曾这样写道:“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因而又显出特别的‘新潮’,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能够靠纯粹的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真正是幸福的。
汪曾祺先生总让我想到“真性情”。这是一个饱含真性情的老人,一个对日常生活有着不倦兴趣的老人。他从不敷衍生活的“常态”,并从这常态里为我们发掘出悲悯人性、赞美生命的金子。让我们知道,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窃以为,一个人不能将真性情投入生活,又如何真挚为文?有句俗语叫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在汪老这里却并非如此。他的人生也坎坷颇多,他却不容他的人生如“戏”;他当然写戏,却从未把个人生活戏剧化。他的人生就是人生,就像他始终不喜欢一个形容叫做“作家去一个地方体验生活,”他更愿意说去一个地方生活。后者更多了一份不计功利的踏实和诚朴,也就说不定离文学的本质更近。一个通身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真性情的作家,方能赢得读者发自内心亲敬交加的感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能达此境界的作家为数不多,汪老当是这少数人之一。
汪曾祺先生总让我想到“相信生活,相信爱”。因为,他就是相信生活也相信爱的,特别当他在苦难和坎坷境遇中。他曾被迫离别家人,下放到坝上草原的一个小县劳动,在那里画马铃薯,种马铃薯,吃马铃薯。但他从未控诉过那里的生活,他也从不放大自己的苦难。他只是自嘲地写过,他如何从对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达到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还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这并不是说,汪曾祺被苦难所麻木。相反,他深知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艰深。他的不凡在于,和所有这些相比,他更相信并尊重生命那健康的韧性,他更相信爱的力量对世界的意义。我想说,实际上汪曾祺先生的心对世界是整个开放的,因此在故事的小格局里,他有能力呈现心灵的大气象。他曾在一篇散文中记述过他在那个草原小县的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北京与家人短暂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家,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极其鲜美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
今天,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怀念他、热爱他的人们以这样的规模和如此的隆重来追忆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人物,这一方水土的文化财富,使我感受到高邮润泽、悠远的文化积淀;我也愈加觉得,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是不能没有如汪老这样一些让我们亲敬交加的人呼吸其中的。也因此,这纪念活动的意义将会超出文学本身。它不仅让我们在21世纪这个竞争的压力大于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相互赠予的时代,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爱,也唤起我们思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当怎样珍视和传承独属于我们民族的优雅的精神遗产,当怎样积攒和建设理性而积极的文化自信。
虞金星,文学硕士,人民日报记者、大地副刊编辑,现居于北京。作品有散文、文学评论等。文笔优美流畅、观点新颖。
人间有戏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能代表汪曾祺先生创作风格的中短篇小说作品,一幅幅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散发着真纯的人性之美和悠远恬静的风俗之美,以及简约、纯净...
《陪着孩子走向世界》内容简介: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父母只有了解了教育所需的全部技能,了解了家庭教育的全貌,才能避免挂一
文学的年轮 本书特色 这部论集,收录了作者*近三四年间发表的一些论文。以作者的专业而言,研究的重心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但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九十年代的中国...
作品目录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
2013-2014中国新诗年鉴 本书特色 杨克编写的《2013-2014中国新诗年鉴》是“中国新诗年鉴”系列图书的*新成果,编选者以专业的眼光,从2013-20...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进修油画。1950年返国后曾任...
必须冒犯观众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册批评随笔集,也是一部隐晦的自白录。写作时间跨越十一年,领域涉及文学戏剧泛文化。从这些庖丁解牛式的文艺随谈里,可以见出作者对才华...
死水.神话与诗 本书特色 《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死水·神话与诗》希望沟通专家常识与大众趣味,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
真话集:《随想录》第三集 内容简介 《随想录》第三集编成,收《随想》三十篇,我也给这一集起了一个名字:《真话》。近两年来我写了几篇提倡讲真话的文章,也曾引起不同...
爱情诗集 本书特色 在你离去的地方,我的渴望在燃烧,仿佛相思的翅膀,在我心中盘绕。我的心中充满了爱情,因为我看见满天的星星在闪动;他们互相传递着爱的声音,在这寂...
当年的体温 本书特色 一个精神和心境被严重干扰的年代,我们能否在抵抗阴暗和障碍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极之后,仍能为自己攒下一些美好、明净的生命时日,以不至于太辜...
《为紫丁香开放的时节歌唱》内容简介:《为紫丁香开放的时节歌唱》,精选《草叶集》28首,有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讴歌,有万物皆有
牛棚杂忆-季羡林经典文集 本书特色 十年心酸记忆,一生坎坷追求“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幸福……”——季羡林我心里...
呼唤雪人 本书特色 本书经作者授权,由波兰文学专学林洪亮翻译,介绍了作者全部九本诗集两百余首诗作中的绝大部分,全面地反映了女诗人的创作成果。此外,还收入了她的短...
小女生大旅行:十八岁独行全国的火车之旅 本书特色 她,18岁,大学一年级,独自旅行全中国。遇过小偷,上过黑车,被高原反应折磨36小时;得过帮助,交过朋友,见识了...
爱默生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03年5月25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
宋诗百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传世经典袖珍本文库”之一,向读者介绍了《宋诗百首》。本书结构包括原文、注释及评析。注释、评析详实,通俗易懂,让同学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
《可不可以不艺术》内容简介:《可不可以不艺术》一书是作者蔡文悠的成长故事集。身为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的长女,生于东京,成长于纽
女人 本书特色凌叔华,徐志摩信任的女人,泰戈尔赞不绝口的才女。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它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本书收录的就是她的9篇短篇小...
林清玄作品:心的丝路 本书特色 《心的丝路》是林清玄“安住身心”的清隽之作。时值台湾社会时代变迁,很多人沉沦于现实声色的征逐之中,传统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