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全三册)-典藏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全三册)-典藏

作者:吕思勉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17-01-01

评分:4.9分

ISBN:9787558117589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全三册)-典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后一部,分上、中、下三部,包括隋唐五代时期的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史实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内容,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叙述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全三册)-典藏 本书特色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zui后一部,分上、中、下三部,包括隋唐五代时期的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史实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内容,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叙述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全三册)-典藏 目录

**章 总论
第二章 隋室兴亡
**节 文帝内治
第二节 文帝外攘
第三节 炀帝夺宗
第四节 炀帝荒淫
第五节 炀帝事四夷
第六节 隋末之乱上
第七节 隋末之乱下
第三章 唐之初盛
**节 高祖太宗之治
第二节 唐初武功一
第三节 唐初武功二
第四节 唐初武功三
第五节 唐初武功四
第六节 唐初武功五
第七节 唐初武功六
第四章 武韦之乱
**节 高宗之立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第三节 武后政治
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
第五节 中宗复位
第六节 韦后乱政
第七节 玄宗之立
第五章 开元天宝治乱
**节 玄宗政治
第二节 开天边事一
第三节 开天边事二
第四节 开天边事三
第五节 开天边事四
第六节 开天边事五
第七节 安史之乱上
第八节 安史之乱下
第六章 安史乱后形势
**节 代宗之立
第二节 吐蕃回纥之患
第三节 藩镇及内乱
第四节 代宗政治
第七章 德宗事迹
**节 德宗初政
第二节 东方藩镇之变
第三节 泾师之变
第四节 兴元后藩镇起伏
第五节 贞元后边患
第六节 贞元朝局
第八章 顺宪穆敬四朝事迹
**节 顺宗谋诛宦官
第二节 宪宗时藩镇叛服
第三节 元和朝局
第四节 穆宗时藩镇叛服
第五节 穆敬荒淫
第九章 文武宣三朝事迹
**节 甘露之变
第二节 武宣朝局
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
第四节 回纥之亡
第五节 吐蕃衰乱
第十章 唐室乱亡上
**节 懿僖荒淫
第二节 中叶后南蛮之患
第三节 懿僖时之内乱上
第四节 懿僖时之内乱中
第五节 懿僖时之内乱下
第六节 僖宗再播迁
第十一章 唐室乱亡下
**节 昭宗征河东
第二节 河东与邠岐华之争
第三节 岐汴之争
第四节 梁太祖代唐
第五节 唐末割据上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
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始末上
**节 梁唐盛衰
第二节 梁室之亡
第三节 后唐庄宗乱政
第四节 唐灭前蜀
第五节 后唐庄宗之亡
第六节 后唐明宗时内外形势
第七节 从荣从厚败亡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始末中
**节 唐晋兴亡
第二节 晋高祖时内外形势
第三节 石晋之亡
第四节 契丹北去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始末下
**节 郭威代汉
第二节 南方诸国形势上
第三节 南方诸国形势中
第四节 南方诸国形势下
第五节 周世宗征伐
第六节 宋平定海内
第十五章 唐中叶后四裔情形
**节 东北诸国
第二节 南方诸国
第三节 西北诸国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社会组织
**节 婚 制
第二节 族 制
第三节 人 口
第四节 人民移徙
第五节 风 俗
第十七章 隋唐五代社会等级
**节 门 阀
第二节 豪强游侠
第三节 奴 婢
第十八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计
**节 物价工资资产
第二节 地 权
第三节 侈靡之俗
第四节 官私振贷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时实业
**节 农 业
第二节 工 业
第三节 商 业
第四节 钱币上
第五节 钱币下
第二十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节 饮 食
第二节 食储漕运籴粜
第三节 服 饰
第四节 宫 室
第五节 葬 埋
第六节 交 通
第二十一章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节 政 体
第二节 封 建
第三节 官制上
第四节 官制下
第五节 选举上
第六节 选举下
第七节 赋税上
第八节 赋税下
第九节 兵 制
第十节 刑 制
第二十二章 隋唐五代学术
**节 学 校
第二节 文 字
第三节 儒玄佛思想转移
第四节 史 学
第五节 文学美术
第六节 自然科学
第七节 经 籍
第二十三章 隋唐五代宗教
**节 诸教情状
第二节 限制宗教政令
第三节 杂迷信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全三册)-典藏 节选

先汉虽威加四夷,然夷狄之入居中国者绝鲜,后汉则南单于、乌丸、鲜卑、氐、羌,纷纷入居塞内或附塞之地,卒成五胡乱华之祸。而唐代亦然,沙陀入据中原,犹晋世之胡、羯也。蕃、浑、党项,纷纭西北,卒自立为西夏,犹晋世之氐、羌也。而契丹雄据东北,与北宋相终始,亦与晋、南北朝之拓跋魏极相似,一矣。汉有黄巾之起,而州郡据地自专,终裂而为三国,唐有黄巢之起,而长安之号令,不出国门,终裂而为五代十国,二矣。不特此也,汉世儒者,言井田,言限民名田,法家则欲行均输,管盐铁,初犹相争,《盐铁论》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之争是也。功虽不成,其欲一匡天下,措斯民于衽席之安,其意则皎然也。而自魏、晋以来,人竞趋于释、老,绝不求矫正社会,而惟务抑厌其本性,以求与之相安。本性终不可诬也,则并斯世而厌弃之,而求归于寂灭,为释、老者虽力自辩白,然以常识论之,岂不昭昭如此耶?常人论事,固无深远之识,亦鲜偏蔽而去实际太远之病,顺世外道之所由立也。人性莫非社会所陶甄,今世社会学家言:人类已往之社会,大变有四:曰原始共产社会,曰奴隶社会,曰封建社会,曰资本主义社会。原始共产之世,遐哉尚已,吾侪今日,仅得就古先哲人追怀慨慕之辞,想像其大略而已。我族肇基之地,盖在江、河下游?故炎、黄交战及尧、舜所都之涿鹿,实在彭城,《世本》苗民之所以见称为酷虐者以此。古所谓刑者,必以兵刃亏人体至于不可复属,此其始皆用诸战陈,施诸异族者也。苗民之作五刑,盖以施诸异族者,及本族也。西迁而水灾澹焉,则以为神禹之功云尔。出沮泽之地,人苍莽之区,不务力耕,惟求远迹,则于所征服之民,但使输税赋而止,夏后氏之贡法是也。贡之名,乃取诸异部族者,与取诸本部族之税赋大异,夏后氏之贡,实以税而蒙贡名,盖初施诸来服之异部族,后虽入居其部,征服者与所征服者,已合为一,而其法仍未变也。状则既隐曲而难明矣,而生其间者,利害又相龃龉而不可合,凡所措置,所收之效,悉出于豫期之外,而事变之来,又多不可捉摸,则安得不视社会为无可控制,不能以人力改造,其惟务抑压一己,以求与之相安,亦固其所。故新室与东汉之间,实为古今一大界。魏、晋以后之释、老,宋、明两代之理学,实改造社会之义既湮,人类再求所以自处,而再败绩焉者也。此又其所以若相反而实相类也。读隋、唐、五代之史者,其义当于此求之。
中国之史,非徒中国一国之史也,东方诸国之盛衰兴替,盖靡不苞焉,即世界大局之变动,亦皆息息相关,真知史事之因果者,必不以斯言为河汉也。此其故何哉?世界各民族,因其所处之境不同,而其开化遂有迟早之异,后起诸族,必资先进之族之牖启,故先进之国之动息,恒为世界大波浪之源泉焉。先进之国,在东方为中国,在西方则在地中海四围,此二文明者,与接为构,遂成今日之世界。其与接为构也,一由海而一由陆。泛海者自中国经印度洋以入波斯湾,遵陆者则由蒙古经西域以入东欧。泛海之道,贾客由之,虽物质文明,因之互相灌注,初无与于国家民族之盛衰兴替。遵陆之道,则东方之民族,自兹而西侵,西方之民族,亦自兹而东略,往往引起轩然大波焉。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西者也,铁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黠戛斯虽灭回纥,而未能移居其地,西方东略之力,至斯而顿,而东方之辽、金、元、清继起焉。辽之起,由其久居塞上,渐染中国之文明,金、元、清则中国之文明,先东北行而启发句骊,更折西北行以启发渤海,然后下启金源,伏流再发为满洲,余波又衍及蒙古者也。其波澜亦可谓壮阔矣。五胡乱华之后,隋、唐旋即盛强,而沙陀入据之后,则中国一厄于契丹,再厄于女真,三厄于蒙古,四厄于满洲,为北族所弱者几千年,则以铁勒、突厥等,皆自西来,至东方而其力已衰,而辽、金、元、清则故东方之族类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全三册)-典藏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出生于书香世家,著有《白话本国史》、《秦汉史》、《先秦史》、《隋唐五代史》、《中国民族史》等多部著作。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