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1. 名家执笔,精心编著; 2. 文本厚重,阅读性强;3。寓理于事,深入浅出。
(十三)
《里仁第四》是《论语》的核心,作者进一步阐明“里仁为美”的意义和作用,只有“里仁”的人,才能“致知”,才能“久处约”,才能精通经典,才能功成身退。作者通过介绍自己的心路历程,强调居心的重要,真正的传承是不收费的,真正的仁者是不生病的;同时,要在五伦当中修炼自己,把握中道,活出精彩,活出健康。
再述《里仁》…………………………………………………… 2
连续用功………………………………………………………… 3
“简”需智慧…………………………………………………… 5
求道了道………………………………………………………… 8
心路历程………………………………………………………… 10
居心为要………………………………………………………… 14
真传无价………………………………………………………… 17
病者过也………………………………………………………… 19
和睦五伦………………………………………………………… 22
和气生财………………………………………………………… 24
印证经典………………………………………………………… 25
真请真教………………………………………………………… 26
把握中道………………………………………………………… 29
(十四)
羊年的**讲仍然是《里仁篇》,可见“里仁”之重要。一个人真正理解,真正做到里仁,便是圣人的境界。本篇着重谈“心”,只要心向善,把心立在仁上,就会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发展,而做到这些并不难,因为道不远人,人人都是尧舜。修学程度与心相应,心纯净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修学到什么程度。
阐述机缘………………………………………………………… 34
夫子境界………………………………………………………… 36
一心化现………………………………………………………… 38
回心向善………………………………………………………… 39
观过知仁………………………………………………………… 44
道不远人………………………………………………………… 47
放利多怨………………………………………………………… 51
礼让为国………………………………………………………… 53
立仁立德………………………………………………………… 55
只求自己………………………………………………………… 58
顺应天性………………………………………………………… 60
孔门传法………………………………………………………… 61
修学在心………………………………………………………… 64
(十五)
本讲是《里仁篇》的*后一讲,作者重点向大家解释天地两仪贯穿家庭伦理和身心生理的秘密,从作者本人的修学过程而言,学习儒家学到*后,完全可以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本讲指明了修学的根本,从家庭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
圆满《里仁》…………………………………………………… 70
见贤思齐………………………………………………………… 72
怎样“见”“思”……………………………………………… 76
念念装阳………………………………………………………… 78
印宗六祖………………………………………………………… 81
回观自省………………………………………………………… 85
再讲五行………………………………………………………… 86
解“八妙相”…………………………………………………… 88
以经解经………………………………………………………… 92
孝敬父母………………………………………………………… 93
保护元精………………………………………………………… 95
圆满文化………………………………………………………… 96
落实仁心………………………………………………………… 98
君子特征………………………………………………………… 102
等。。。。。。。。。。。。。。。。。。。。。。。。。。。
体悟天心 ——《论语通解》自序 圣人,是从人类种种劣行中“剩下来”的人,是在人类种种懿行中“道盛德至善”的人,是在熄灭人类自身种种恶念的战斗中“取得胜利”的人。 孔子远祖是商代的贵族,原姓“子”,所以“子曰”带有“老祖宗说”的味道;“ 孔”字在春秋时期如果不做姓,是“大”的意思,例如《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开头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孔圣人”在春秋时期意味着“大圣人”。孔子不是死后被人捧出来的,他在中年时期就已经有圣人之名;孔子学说不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它是天地自然之理化为人伦的通则,并非是个人在学术、概念、知识意义上的臆造。 当今许多学人,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些自诩是中国传统文化学者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版过几本有关孔子思想言行书籍的人,都或多或少以个人偏见误会、误解、误读了孔子及《论语》。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孔子及其弟子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说即所行,而今天的一些学者常常所说非所行,甚至学术的表达和真实的行为毫不相干,这就不能理解孔子“天人本一”的觉悟境界。于是孔子及其学说常常在2500年后“躺着中枪”。它提醒我们,不能轻易地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能自己没有悟到就贬低圣贤的真诚与涵养。恰如电影《孔子》中南子的一句台词所说:人们很容易经历孔子所经历的挫折和痛苦,但是却未必能够领略孔子在经历这些挫折和痛苦时所达到的境界。 孔子到底什么境界呢? 我们先看弟子们眼中的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第五》中记载,堪称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家和风水大师的子贡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说明孔子通达心性和天道的境界是连子贡这样的孔门高足也难以企及的。在《论语·子罕第九》中记载,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回在孔门弟子中以勤奋好学**著称,天资超迈,一闻全解,箪食瓢饮,安贫乐道,是《庄子·大宗师》篇记载的“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得道人士,是到了唐朝被李世民奉为“先师”、享受国家供奉的人物,他眼中的孔子弥高弥深,令人衷心赞叹,难道不够令人信服孔子吗?难道当今那些动不动就批评孔子及其学说的人其修养、风骨、品位都在颜回之上?甚至在孔子之上? 我们再看孔子自己话语中透露出的信息和境界。在迫不得已按照礼法见了卫灵公夫人“寡小君”南子之后,面对给自己脸色看的子路,孔子说了一句泄露自己修为境界的话:“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所否定的,上天也不会喜欢——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谁敢说这样的话?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又在《论语·子罕第九》记载,匡人认错了人,想 要杀孔子复仇,孔子说:“ 天不丧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对自己的德行、天命了了分明,在生死危急的关头,毫不怀疑,毫不胆怯,毫不慌张,镇定自若,从容应对,世间有几人能够做到?孔子在活着的时候,即以德行、学问、能力名闻天下,以至于本国权臣嫉妒害怕,列国君臣期许与忌惮交织;以贫贱之身份地位感得弟子三千,莫不衷心服膺,这些当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黄帝内经》有言,“ 天之在我者,德也”,圣人心就是天心。天心无字,圣人有言,读圣人之言可知天心,天心圆满就是修行成就。孔子七十岁时“从心所欲不逾矩”,已是华枝春满,无可怀疑。 我上大学的时候,正流行美国人萨缪尔森的第十四版《经济学》。在序言中,这位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的老先生写道:如果自己可以给一个国家写经济学教材,他就不会在乎谁制定法律。我当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和含义,二十年后,我才领悟到:如果能够为一个国家的人民讲解《论语》,确实就不必在乎谁当了官、谁发了财、谁一夜成名,不但不必在乎谁制定法律,也不必在乎谁得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在主席2013年11月曲阜视察之后,大连市委宣传部就迅速响应,在我自己还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要求系统讲解《论语》的公益道德讲坛就已经在当年12月15日正式开始了!在宣传部所属文明办和学习办的先后主持下,完全面对市民开放的《论语通解》讲座已经历时将近两年。本书就是此轮《论语通解》讲座的文字整理稿。 两千多年来,解释《论语》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我恳切地希望炎黄子孙们能够注意到一个历史事实:汉代考据、训诂的兴起,是因为在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之后,许多经典文本都丧失了,进入和平安定的年代,许多经文都是靠着老先生和幸存下来的儒生依靠童子功背诵出来的。由于地域、方言和记忆误差等因素,难免出现个别字词章句不尽相同的情况。为了校正文本,汉儒根据实际需要兴起了考据和训诂等学术工作,但是这些“技术性的”研究并非儒学或者孔门思想的本身。到了清代,无论叫复兴汉学,还是兴起朴学,都是残酷的文字狱逼迫的产物。因为个人发挥解释经文难免被曲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考古”式校正字词的学问与意识形态立场无关,所以成为清代学术现象的一大主流。可是,所有这些被胡适批评为“故纸堆学术”的研究,顶多是帮助我们无限接近古本的原貌,而绝非孔子活生生思想的再现。 因此,把考据、训诂的学术当作“儒学”,是儒学真正复兴的大障碍!因为它和教育人无关,和改变人们错误的思想言行无关,特别是和作者本人的德行操守无关,就造成了“知行分离”的恶果,贻害无穷。针对这一现实,我们提出“体会”的学习方法:用学者自己的真实人生去明白文字背后的精神,而不是用脑子去臆想字句的含义。也就是说,《论语》上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做到了才算数。*关键的是把自己的心定住在“圣人境界”,此谓立志,然后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在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条做到,则圣业可期而道业可成。有人说“圣人境界只有圣人知道”,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敢承当,要坚信自己纯净的本性和圣人是完全一样的,当我们能够做到经文上的要求,就叫“人经合一”,则《论语》二十章都是我们自己的;如果人做不好,纵使二十章倒背如流,也没有一章是我们的。 当我们按照《论语》的标准去做人行事,我们就在事实上把孔子请回到了人间。孔子就以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方式,回到我们中间。有圣人行世,才有伟大的文化精神,才有伟大的盛世。
钟永圣,经济学博士。大连儒学会创会副会长,辽宁省首届佳写书人奖获得者和辽宁省委讲师团美讲师。《中国青年》杂志“传承”专栏作者和封面人物(2014年第18期),大连市“学习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论语通解》主讲人。近三年来,应财政部、保监会等国家部委和党政机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邀请,公益讲座逾80场。主要著作有:《中国经典经济学》《中国传统经济学智慧》《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论语通解(一)》等。
启蒙运动 本书特色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密切交往,形...
释家艺文提要 本书特色 周叔迦老先生,是当代佛教重要学者之一,早在三十年代就任教于北京、清华、辅仁大学主讲中国佛教史、唯识学、因明学、成实论、佛教文学等课程。生...
圆满-星云大师最新人生开示 本书特色 《圆满》,星云大师的人生修行课,不是深不可测的玄理,也不是怪力乱神,而是星云大师通过一则则禅师的故事、体验、顿悟继续阐发佛...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Moore,1873-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
藏传佛教大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揭示藏传佛教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以及西方人对藏传佛教的反映。书中首先回顾了西方人探寻藏传佛教的历程,随后展现了藏传佛教在欧美传播的...
图像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作为当代全球化社会重要特征之一的艺术与文化上的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论题。本书的各个章节,既涉及到对新近及...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内容简介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美的一般理论,二是戏剧理论,三是有关绘画艺术的理论。论文批驳了关于美的种种形式主义...
沈有鼎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中所收学术论文,以作者在社科院工作期间的作品为主,同时也兼顾了作者在院外工作期间的代表作;对少数在建国前成名的学者,文章选收的时间范围更...
自由的思想-海外学人访谈录 本书特色 河西所著的《自由的思想——海外学人访谈录》是继《革命的标记——今日先锋访谈录》的又一力作,前者多谈人生历程,而这本...
《六韬·鬼谷子》为其中之一。《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
庄子 内容简介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宋国蒙人,曾为蒙地漆园吏。庄子生活在战国...
尼采与形而上学 内容简介 尼采以透视主义认识论为主要武器,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全面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世界的新解释。本书是周国平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他...
禅与悟 本书特色 禅宗的悟,或是不假阶梯,一触即悟,或是苦参实究,突然自发。禅的思想是空灵、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
佛教小百科(艺术)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光辉灿烂的当属隋唐。随着隋代全国统一和唐代经济、田径的发展强大,中国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创立了许多新的佛教宗派,...
《高岛断易》是日本明治时期易学大师、以占卜参政的奇人高岛吞象的毕生巨著,百余年来以英、汉等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再现易占失传
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 本书特色 20世纪重要的法国思想家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经历传奇、身份复杂:出生于君士坦丁堡,成长于雅典,又流亡于法国;是当代欧洲一流...
三的智慧 本书特色 ①本书结构谨严、标题新颖、内容丰富、趣味十足。②自有文字以来,**本系统地,有理、有趣、有用地研究“三”的话题的知识读本。一页页看得进,三是...
超解论语-怎样继承孔子留给我们的遗产 本书特色 孔子的圣人光环遮蔽了他*纯真质朴的生活哲学,本书还原出一个历久弥新的真实孔子 ——他的生...
建中靖国续灯录-(全二册)-点校本 本书特色 佛教禅宗的经典之作;完整呈现禅宗的精髓;禅宗修行的必读书。《建中靖国续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辑。本书是承继《景德传...
列子 本书特色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经验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