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1. 名家执笔,精心编著; 2. 文本厚重,阅读性强;3。寓理于事,深入浅出。
(十三)
《里仁第四》是《论语》的核心,作者进一步阐明“里仁为美”的意义和作用,只有“里仁”的人,才能“致知”,才能“久处约”,才能精通经典,才能功成身退。作者通过介绍自己的心路历程,强调居心的重要,真正的传承是不收费的,真正的仁者是不生病的;同时,要在五伦当中修炼自己,把握中道,活出精彩,活出健康。
再述《里仁》…………………………………………………… 2
连续用功………………………………………………………… 3
“简”需智慧…………………………………………………… 5
求道了道………………………………………………………… 8
心路历程………………………………………………………… 10
居心为要………………………………………………………… 14
真传无价………………………………………………………… 17
病者过也………………………………………………………… 19
和睦五伦………………………………………………………… 22
和气生财………………………………………………………… 24
印证经典………………………………………………………… 25
真请真教………………………………………………………… 26
把握中道………………………………………………………… 29
(十四)
羊年的**讲仍然是《里仁篇》,可见“里仁”之重要。一个人真正理解,真正做到里仁,便是圣人的境界。本篇着重谈“心”,只要心向善,把心立在仁上,就会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发展,而做到这些并不难,因为道不远人,人人都是尧舜。修学程度与心相应,心纯净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修学到什么程度。
阐述机缘………………………………………………………… 34
夫子境界………………………………………………………… 36
一心化现………………………………………………………… 38
回心向善………………………………………………………… 39
观过知仁………………………………………………………… 44
道不远人………………………………………………………… 47
放利多怨………………………………………………………… 51
礼让为国………………………………………………………… 53
立仁立德………………………………………………………… 55
只求自己………………………………………………………… 58
顺应天性………………………………………………………… 60
孔门传法………………………………………………………… 61
修学在心………………………………………………………… 64
(十五)
本讲是《里仁篇》的*后一讲,作者重点向大家解释天地两仪贯穿家庭伦理和身心生理的秘密,从作者本人的修学过程而言,学习儒家学到*后,完全可以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本讲指明了修学的根本,从家庭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
圆满《里仁》…………………………………………………… 70
见贤思齐………………………………………………………… 72
怎样“见”“思”……………………………………………… 76
念念装阳………………………………………………………… 78
印宗六祖………………………………………………………… 81
回观自省………………………………………………………… 85
再讲五行………………………………………………………… 86
解“八妙相”…………………………………………………… 88
以经解经………………………………………………………… 92
孝敬父母………………………………………………………… 93
保护元精………………………………………………………… 95
圆满文化………………………………………………………… 96
落实仁心………………………………………………………… 98
君子特征………………………………………………………… 102
等。。。。。。。。。。。。。。。。。。。。。。。。。。。
体悟天心 ——《论语通解》自序 圣人,是从人类种种劣行中“剩下来”的人,是在人类种种懿行中“道盛德至善”的人,是在熄灭人类自身种种恶念的战斗中“取得胜利”的人。 孔子远祖是商代的贵族,原姓“子”,所以“子曰”带有“老祖宗说”的味道;“ 孔”字在春秋时期如果不做姓,是“大”的意思,例如《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开头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孔圣人”在春秋时期意味着“大圣人”。孔子不是死后被人捧出来的,他在中年时期就已经有圣人之名;孔子学说不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它是天地自然之理化为人伦的通则,并非是个人在学术、概念、知识意义上的臆造。 当今许多学人,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些自诩是中国传统文化学者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版过几本有关孔子思想言行书籍的人,都或多或少以个人偏见误会、误解、误读了孔子及《论语》。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孔子及其弟子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说即所行,而今天的一些学者常常所说非所行,甚至学术的表达和真实的行为毫不相干,这就不能理解孔子“天人本一”的觉悟境界。于是孔子及其学说常常在2500年后“躺着中枪”。它提醒我们,不能轻易地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能自己没有悟到就贬低圣贤的真诚与涵养。恰如电影《孔子》中南子的一句台词所说:人们很容易经历孔子所经历的挫折和痛苦,但是却未必能够领略孔子在经历这些挫折和痛苦时所达到的境界。 孔子到底什么境界呢? 我们先看弟子们眼中的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第五》中记载,堪称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家和风水大师的子贡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说明孔子通达心性和天道的境界是连子贡这样的孔门高足也难以企及的。在《论语·子罕第九》中记载,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回在孔门弟子中以勤奋好学**著称,天资超迈,一闻全解,箪食瓢饮,安贫乐道,是《庄子·大宗师》篇记载的“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得道人士,是到了唐朝被李世民奉为“先师”、享受国家供奉的人物,他眼中的孔子弥高弥深,令人衷心赞叹,难道不够令人信服孔子吗?难道当今那些动不动就批评孔子及其学说的人其修养、风骨、品位都在颜回之上?甚至在孔子之上? 我们再看孔子自己话语中透露出的信息和境界。在迫不得已按照礼法见了卫灵公夫人“寡小君”南子之后,面对给自己脸色看的子路,孔子说了一句泄露自己修为境界的话:“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所否定的,上天也不会喜欢——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谁敢说这样的话?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又在《论语·子罕第九》记载,匡人认错了人,想 要杀孔子复仇,孔子说:“ 天不丧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对自己的德行、天命了了分明,在生死危急的关头,毫不怀疑,毫不胆怯,毫不慌张,镇定自若,从容应对,世间有几人能够做到?孔子在活着的时候,即以德行、学问、能力名闻天下,以至于本国权臣嫉妒害怕,列国君臣期许与忌惮交织;以贫贱之身份地位感得弟子三千,莫不衷心服膺,这些当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黄帝内经》有言,“ 天之在我者,德也”,圣人心就是天心。天心无字,圣人有言,读圣人之言可知天心,天心圆满就是修行成就。孔子七十岁时“从心所欲不逾矩”,已是华枝春满,无可怀疑。 我上大学的时候,正流行美国人萨缪尔森的第十四版《经济学》。在序言中,这位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的老先生写道:如果自己可以给一个国家写经济学教材,他就不会在乎谁制定法律。我当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和含义,二十年后,我才领悟到:如果能够为一个国家的人民讲解《论语》,确实就不必在乎谁当了官、谁发了财、谁一夜成名,不但不必在乎谁制定法律,也不必在乎谁得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在主席2013年11月曲阜视察之后,大连市委宣传部就迅速响应,在我自己还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要求系统讲解《论语》的公益道德讲坛就已经在当年12月15日正式开始了!在宣传部所属文明办和学习办的先后主持下,完全面对市民开放的《论语通解》讲座已经历时将近两年。本书就是此轮《论语通解》讲座的文字整理稿。 两千多年来,解释《论语》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我恳切地希望炎黄子孙们能够注意到一个历史事实:汉代考据、训诂的兴起,是因为在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之后,许多经典文本都丧失了,进入和平安定的年代,许多经文都是靠着老先生和幸存下来的儒生依靠童子功背诵出来的。由于地域、方言和记忆误差等因素,难免出现个别字词章句不尽相同的情况。为了校正文本,汉儒根据实际需要兴起了考据和训诂等学术工作,但是这些“技术性的”研究并非儒学或者孔门思想的本身。到了清代,无论叫复兴汉学,还是兴起朴学,都是残酷的文字狱逼迫的产物。因为个人发挥解释经文难免被曲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考古”式校正字词的学问与意识形态立场无关,所以成为清代学术现象的一大主流。可是,所有这些被胡适批评为“故纸堆学术”的研究,顶多是帮助我们无限接近古本的原貌,而绝非孔子活生生思想的再现。 因此,把考据、训诂的学术当作“儒学”,是儒学真正复兴的大障碍!因为它和教育人无关,和改变人们错误的思想言行无关,特别是和作者本人的德行操守无关,就造成了“知行分离”的恶果,贻害无穷。针对这一现实,我们提出“体会”的学习方法:用学者自己的真实人生去明白文字背后的精神,而不是用脑子去臆想字句的含义。也就是说,《论语》上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做到了才算数。*关键的是把自己的心定住在“圣人境界”,此谓立志,然后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在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条做到,则圣业可期而道业可成。有人说“圣人境界只有圣人知道”,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敢承当,要坚信自己纯净的本性和圣人是完全一样的,当我们能够做到经文上的要求,就叫“人经合一”,则《论语》二十章都是我们自己的;如果人做不好,纵使二十章倒背如流,也没有一章是我们的。 当我们按照《论语》的标准去做人行事,我们就在事实上把孔子请回到了人间。孔子就以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方式,回到我们中间。有圣人行世,才有伟大的文化精神,才有伟大的盛世。
钟永圣,经济学博士。大连儒学会创会副会长,辽宁省首届佳写书人奖获得者和辽宁省委讲师团美讲师。《中国青年》杂志“传承”专栏作者和封面人物(2014年第18期),大连市“学习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论语通解》主讲人。近三年来,应财政部、保监会等国家部委和党政机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邀请,公益讲座逾80场。主要著作有:《中国经典经济学》《中国传统经济学智慧》《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论语通解(一)》等。
该丛书所收作品均为古波斯文学大量的经典作品,译者队伍集中了中国目前最优秀的波斯语和波斯文学研究人才,其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雅斯贝尔斯》是一部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力作,它指出雅斯贝尔斯的学术努力,就是要将哲学从“自我遗忘”的状态中解救出来,重新赋
《宗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的一本重要书籍,作者在《宗教的本质》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
道家道教史略论稿-光明学术文库 本书特色 《光明学术文库》将秉承光明日报“理论前沿型、学术探索型、知识密集型”的传统风格,精心组织、精心编校、精心出版,充分发挥...
开卷伊始,首先要向读者表明的是:这是一部哲学书。而在说到“哲学”时,笔者每每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笔者认
佛教小百科(艺术)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光辉灿烂的当属隋唐。随着隋代全国统一和唐代经济、田径的发展强大,中国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创立了许多新的佛教宗派,...
天仙金丹心法(附氣功祕文破译) 本书特色 《天仙金丹心法》编辑推荐:"长生久视","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古今中外人类世代所追求的美好愿望。炁功可使人发挥...
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 目录 前言绪论 思想历程:从哲学史家到哲学家一、生平二、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专家三、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与新哲学观的提出上篇“万有相通”-“万物一...
人类的宗教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各大学广泛采用的一部宗教学参考教材。本书初稿在出版前,就作为教材在大学里试用了11年;在出版后的40年间,又经过7次修订。真可谓...
弗洛伊德论美 本书特色 《弗洛伊德论美》:我应该立即声明自己在艺术上并不是鉴赏家,只是个外行精神分析首开艺评先河剖析文艺创作之原动力哥白尼结束信仰时代开辟了理性...
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 本书特色 《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不是一本传教的书,而是智者如何战胜自己内在精神的悟道之旅。迪帕克·乔普拉编著的《...
庄子的快活-[最新修订本] 本书特色 以庄子的思想解读当今社会,庄子的快活,王蒙的道理。《庄子》外篇个性化解读,社会俗事都染上庄子的逍遥、王蒙的思辨,富有超越时...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本书特色 ·《纽约时报》哲学畅销书作家 丹尼尔·克莱恩经典之作,全新精装珍藏版,精致小开本,值得拥有。·精致、幽默、内涵的哲学...
朱光潜谈美书简-绘图珍藏版 本书特色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它既是对朱光潜漫长美学生涯和美...
西洋哲学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在西方哲学界颇受好评,已成为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陈正谟把它输入中国,对于人们形成对西方哲学发展过...
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 内容简介 “佛教文学”历来似乎指佛典中的譬喻、因缘之类的文学和本生、本行故事,指带文学色彩之佛教典籍。部分学者将所有佛教典籍由文学方面加以考...
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了海德格尔、本雅明、拉冈、阿多诺、罗兰?巴特、李欧塔、德勒兹、福柯、德里达、布什亚、克莉斯蒂娃、齐泽克这十...
激流勇进(毛泽东抗战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毛泽东是集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他的战争实践活动是他不平凡的一生中*光辉、*成功的部分之一;他的军事...
《周易》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自有它传承的脉络,研究《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栋。据近人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有六千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本书特色 本书为古籍整理点校类图书。《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其中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广大圆满、法界缘起无尽无碍的妙旨,是佛教*圆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