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文人的脾气

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文人的脾气

作者:韩石山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出版年:2004-04-01

评分:4.5分

ISBN:7805506248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文人的脾气 目录

小序
**辑 *喜爬罗剔抉
闲话事件与一个漂亮女子的苦衷
郁达夫和北京的银弟
朱自清和他眼里的女人
梁实秋的私行
金岳霖的逻辑
叶公超的脾气
潘光旦的文采
老英雄的风流
胡适的败笔
从女人这边看徐志摩
别委屈了陆小曼
无奈的远游
也谈朱自清的人格
纵模谁似李健吾
第二辑 也曾少场喋血
谢冕:教人怎么敢信你
不管我是谁
先说公理,再说学理
我看“马桥之战”
“空前”与“绝后”
韩先生教你写文章
马桥事件: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
王蒙:是又怎么样
余秋雨散文的缺憾
话不能这么说
莫把枯窘当功力
张季文章比较论
佯狂难免假成真
《收租院》、魏明伦及其他
倒着走的“鲁迅”们
中国当代文学的高玉宝效应
不抄你的抄谁的
刘心武的心态
反叛了“钱迷”
钱锺书的赞语
王朔为什么批评金庸
凡俗的魅力
且化浓墨写春山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化阻隔
第三辑 依旧刀光剑影
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的凭吊
我配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教科书吗
《文艺报》的X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
在外国文学里乞食
写不完的《上海百年》
也谈郑成功忠于谁
不可这般谈往事
不过是看了一下行李
没有那么不堪
凭什么要知道
不全是个人的过失
退就退了吧——对余黄二位退会的看法
许渊冲的自负
《邵洵美传》的优长与不足
胡适的校改本
柳诒徵的风骨
精致的人生精美的书
学者的人格修炼——金宏达和他的《太炎先生》
《文学自由谈》意欲何为
鲁研界里无高手

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文人的脾气 内容简介

《文人的脾气:韩石山文学批评选》**部分,新收入了作者近些年所写的一组文学学术考证长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在向研究化深入。研究对象从当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较为明显。“*喜爬罗剔抉”部分就是这种转化的一个明证。话题小、对象专、角度怪、见解新是此一部分的特长。第二部分,“也曾沙场喋血”,属于韩氏商标意味极浓的“酷评”文章。这些话题,基本涵盖了十来年的当代中国文学的热点问题与关键问题。批评的锋芒甚健,话语也相当尖刻。此部分文章的火气与冲劲使作者名声大噪并引发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关注。第三部分,“依旧刀光剑影”,收录作者所写与文学批评相关的随笔。

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文人的脾气 节选

郁达夫和北京的银弟
1923年春,郁达夫来到北京,去清华学校看望梁实秋,要梁做两件事,一是访圆明园遗址,一是逛北京的四等窑子。前者,梁欣然承诺,领他去看了,后者,据梁说,清华学生夙无此等经验,未敢奉陪,后来他找他哥哥的洋车夫陪上去了一次,表示甚为满意。事见梁实秋《清华八年》一文。
这是郁达夫**次来北京,时年27岁。
他是前一年回国的。在安庆法政学校任教,总是有事不顺心,而他又是任性惯了的,便辞了职来到北京,在兄长家闲住。兄长郁华,大他12岁,在司法部门任职,住西城羊肉胡同,离清华不算太远。当时梁实秋还是清华的在校学生,这年夏天就要毕业了。
二人的相识,缘于梁与闻一多合出的一本小册子,《冬夜草儿评论》,内中对郭沫若的《女神》颇为推崇,郭来信赞美。书来信往,未见先识。1922年暑假,梁实秋送母亲回杭州原籍,路过上海,看望创造社诸君子,便与达夫相识了。事隔半年,达夫来到北京,去清华看望梁实秋,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清华八年》中还记下了在上海初见创造社诸君子的感受:
到了哈同路民厚里,见到郭、郁、成几位,我惊讶的不是他们生活的清苦。而是他们的生活的颓废,尤以郁为*。他们引我从四马路的一端,吃大碗的黄酒,一直吃到另一端,在大世界追野鸡,在堂子里打茶围,这一切对于一个清华学生是够恐怖的。
恐怖归恐怖,交往并未中断。直可说,梁实秋出国前的文学活动,与创造社是紧密相关的。这年夏天,与蹇先艾等人的一场笔战,就是为郁达夫的小说辩护的。8月到上海候船赴美的一个星期里,在旅馆里写了小说《苦雨凄风》,过后在《创造周报》上刊出。上船那天,创造社的几位朋友,都到码头为他送行。
梁实秋晚年写了许多回忆文章,未曾单篇写过郁达夫,一则是回国后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诸人交往甚厚,而文坛上,留学英美与留学日法,是天然的两大派,对郁达夫这样的留日学生,也就有意疏远了。再则,怕也真的是看不惯郁达夫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性。他是一个旧式大家庭长大的,家教甚严,少年时有次斗胆问起麻将怎么个打法,其父正色呵斥道:“打麻将嘛,到八大胡同去!”吓得他再也不敢提起麻将二字。
仍说郁达夫。这次在北京只待了一两个月,便回上海编创造社的刊物去了。名声很响,个人的生活却难以保障,无奈之际,同年十月又一次来到北京。
这次不是暂住,是来教书的,接替北大教授陈启修教统计学,每周两课时,待遇是讲师。陈启修回来,他就得走人。
来北京的原因,两个月之后,在给郭沫若、成仿吾二位挚友的信中,是这样说的:“北京空气的如何恶劣,都城人士的如何险恶,我本来是知道的。不过当时同死水似的一天一天腐烂下去的我,老住在上海,任我的精神肉体,同时崩溃,也不是道理,所以两个月前我下了决心,决定离开了本来不应该分散而实际上不分散也没有方法的你们,而独自一个跑到这风雪弥漫的死都中来。”(《一封信》)
当时他的想法是,北京能让他“转换转换空气,振作振作精神”。住下之后才发现,先是对不起上海的朋友们。不该在创造社基业未定之际独自走开,再是更加苦了自己,在上海还能与沫若、仿吾高谈阔论,呼啸而行,在这里他永远是一个零余者。上次在北京,曾与留学英美的陈源等人商定共同出版《现代评论》,这次再来,此事已成泡影。在上海期间,因为一篇文章中的措词,已与胡适交恶。那伙人中,惟一与他仍旧交往的,只剩下中学同学徐志摩。新交往的人士,只有像吴虞这样不中不西的学者了。于是,原本就神经质的他,陷入了更大的孤独与痛苦之中。
怎样排遣这孤独,如何化解这痛苦呢,一个是没钱时的办法,一个是有钱时的办法。还得引用他自己的话,倘若转述,别人是不会信的。

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文人的脾气 作者简介

韩石山,山西省临猗县人,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学教员多年。1984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别扭过脸去》、《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李健吾传》、《徐志摩传》等。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