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味斋》是什么呢?
它是大拼盘,是什锦砂锅,是羊杂碎汤,是擂茶,是腊八粥。它是农村办红白喜事的十大碗,是旧京官筵宴的满汉全席。它是北京的厂甸、上海的城隍庙、蒙古草原的“那达慕”,是城乡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小吃街。从讲究点的虾丸鸡皮汤、一品锅、去壳蜗牛、扬州干丝、红酒糟肉到家庭常见的黄米糕、南瓜粥、缸炉烧饼、揪片汤直到豆花、野菜,无一不散发诱人的乡土风情。
在这里,除了有天南地北的饮食菜肴、地方名点,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叫人忍不住食指大动,馋涎欲滴,还有包含着酸甜苦辣咸涩辛百种滋味的故事。
★“吃”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饮食文化的国度里。
★酸、甜、苦、辣、咸,不止是舌尖上的味觉体验,更是隐藏在美食深处的人生味道。
★土豆红薯黄糕葱饼,大酱竹笋米粥油糍,我们想送你一本沾满浓浓烟火气的书
★在这里,有酒有菜有故事,只差一个你。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吃鲫鱼说
冯骥才
鸡不能吃自家养的,鱼必须吃自己钓的。
前者的缘故是,家禽通人性,吃时下嘴难;后者的缘故是,钓鱼又吃鱼是双倍的乐趣。
深秋晨时,在水塘边择一幽僻处,取香饵一珠,粘于银钓之尖,悄悄下竿于苇草间。水色深碧,鱼漂明亮,尖头露出水面,显得十分灵通。漂儿连着细如发丝一般的敏感的线,再接着埋伏在香饵中锐利的钩儿。少焉,鱼漂忽地一动,通报了水底的鱼讯。这时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待这漂儿再动两下,跟着像出水的潜水艇顶上的天线,直挺挺升起来,一直升到根部。一个生活中那种小愉快将临的关键时刻到了。手腕一抖,竿成弯弓,水里一片惊慌奔突的景象。钓者*的乐趣也就在这短暂时刻里。倘是高手,必然不急于把鱼儿提上来,而是用欲擒故纵之法,把鱼儿在水里拉近放远,直遛得没了力气,泄了气,认了头,翻过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来。
当然这鱼既不是鲤鱼草鱼,也不是武昌白鲢。唯鲫鱼, 秋 日 里 * 大 * 肥, 而 且 吃 饵的表现,是一种极优美的 “托漂”。不像鲤鱼草鱼,吃食时横扫而过,把鱼饵吞下去一拉就走,鱼漂也被一同拉入水中,这称 “黑漂”。黑,就是鱼漂在水面上一下看不见了。鲫鱼吃食要文静幽雅得多,它们习惯于垂头吸食,待把鱼饵吸入口中,一抬头,鱼漂便直挺挺浮升上来,就叫作 “托漂”。天下渔人,一见托漂便知是鲫鱼;一见鲫鱼心中必大喜。唯鲫鱼之味才鲜美也。
若钓到半斤左右鲫鱼,勿烧勿闷,勿用酱油。鱼见本色,*鱼味。
我家津沽,处处有水,无水无鱼。鲫鱼是*常见的鱼,多种烹调之法中,首推如下:
先把鱼除鳞去肠,收拾干净。愈是银光透亮模样,则愈诱人生出烹调的快感。然后将收拾好的鱼摆在案板上,正反都用刀背轻轻拍打几下。刚钓到的鱼,尽管已把腮片取掉,眸子仍旧闪闪发亮,时而还会扭动一下身子,把瘪嘴张成一个圆洞。鱼鲜肉紧,打下松其肉,烹煮时味道才好出来。拍打过后,放在油锅煎炸, 微黄即止,取出晾在一边。
另取一锅烧白水。待水滚沸,投鱼入水煮将起来。待汤水见白,放入葱花、姜末、精盐、茴香豆,以及加饭酒。此中要点有三:一、必须等待汤水变白,再放佐料,汤水变白,是鱼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鱼未煮透,佐料的味道不能入鱼便被熬尽,失去佐料的意义。二、上述几种佐料葱、姜、蒜、盐和料酒必须同时放入。倘若有先有后,先入者则为主,味道则必不能丰富。三、加饭酒必须是绍兴出产,防止假冒,一假全糟。这样,一煮便要十分钟,煮好即成。
煮好的鱼,分作一菜一汤。
先说菜:用一上好青花瓷盘,将鱼摆好,再把汤中的嫩绿葱花摆在鱼腹上作为装饰。不须再加任何佐料与附料,只备一小碟老醋在旁,属于蘸用的调料。小碟应与盛鱼的青花盘配套。醋要选用山西或天津独流的老醋为佳,不要加辣。一辣遮百味。
再说汤:锅中鱼汤,盛入小碗,再备瓷勺一只,也应与青花盘配套。若桌布也是青白颜色,则会为这绝好汤菜更添兴味。汤中应加调味品,便是胡椒。
菜以醋调味,汤以胡椒调味,以示区别。然胡椒与醋,都是刺激食欲的开胃品,不败鱼味,反提鱼鲜。
食之时,盛精米白饭一小碗。一边吃饭,一边吃鱼。白米饭亮如珠,鱼肉晶似玉,鲜美皆天然。由此可知,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故此鱼之美,胜于一切名师御厨锦绣包装也。
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倘能从中品出山水之清纯乃至湖天颜色,不仅是美食家,亦我此汤之知音者也。
我生来心急怕刺,吃鱼不多,唯此样鱼,却是家常喜爱食物。一是鲜美滋味,天下无双;二是自钓自吃,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我人生中*喜欢尝到这种成果。
君若有意,不妨照方一试。但别忘了,不能不钓而
吃,而是先钓后吃。自钓自吃,才是此种美食之要义也。
周舒艺,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江苏扬州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编辑。编辑工作之余,亦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言论等作品,刊发或转载于各类报刊,并被选入各种合集或年选中。曾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中国文化记者采风征文评奖活动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获得人民日报社年度精品奖以及好新闻一、二、三等奖。
大杂烩 内容简介 馋人说馋(序一)忆唐鲁孙先生(序二)何以遗有生之涯(自序)海天万里为卢太夫人寿跷乘扇话铁臂大元“蟀”谈失传的“子弟书”我所见到的梁鼎芬故都茶楼...
《面向世界的儒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 共同课(2022)》内容简介:《面向世界的儒学》是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
孟兆庆,永远追求美味与感爱平衡的优雅天秤座,甘心臣服于糖、油、蛋、粉与火候变化的O型女子,矢志推广“全民自己动手玩烘焙”这
欧洲大陆的传奇食材,是在极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淬炼得来。除了独特的口感、珍奇的味道,还带着
经典手工中式糕饼 内容简介 秉承着对传统中式糕饼的传承及其美好寓意的挽留的意念,本书精选出具代表性的中式糕饼数样,不仅提供了做法,配有精美图片,还对糕饼的历史寓...
凉菜拌四季-巧厨娘微食季-A02 本书特色 一本真正教会你做凉拌菜的书。凉拌菜,简约而不简单。如果自己能亲手做几道特别的凉拌菜,那将是多么傲娇的事情。步骤图详尽...
美女爱厨房 内容简介 烹饪,就是在感悟时间的精华。人们在守望心底*淳朴的渴望之际,也常常在家中体验一中身心彻底舒缓放松的感受。 谁说美女不会做饭?谁说美女出得厅...
小炒菜:炒出来的好滋味 本书特色 日常生活中,小炒是我们*为常见的烹饪方式,可要做出既美味又健康的小炒菜,搭配至关重要。本书精选了各种搭配完美又健康的小炒菜,食...
B中国食文化批判 本书特色 《中国食文化批判:如何走出"民以食为天"的囚笼》: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注心灵建...
葡萄酒具(所有和葡萄酒相关的东西都在这里!请来带走它吧!) 本书特色 这是一辑展示葡萄酒具的趣味读本。内容包括葡萄酒容器的发展史,目前各种各样的酒杯的造型与用途...
健康无添加的酥软蛋糕 本书特色 ★本书*重要的特色在于健康无添加,从*基础的蛋糕做法讲起,蛋糕品种比较丰富,内容比较全面,讲解比较详实,步骤比较清晰,而且图文并...
吉永史在台灣出版作品眾多,有《邀月共枕的男人》《真正的溫柔》《音樂家的情人》《孩子的體溫》等書,曾以《西洋古董洋果子店》一作榮獲講談社少女漫畫賞,並改編成同名日...
微微小厨:好吃不过海鲜 本书特色 钟爱海鲜的人比比皆是,是因为海鲜身上拥有着其他任何食材都不具备的鲜美味道,或许是迷人的浩瀚海洋为它们赋予了这样诱惑的天赋,它们...
100道必学小菜-(第二版) 内容简介 小菜虽然很难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但是在大鱼大肉的餐桌上,却能立即穿插出不同层次的清凉口感,令人产生味觉解放的畅快感受...
4F,是永康街上的一個地點,更代表Fun、Food、Flavor,以及更多的Friends!推開這扇藍色大門,登上階梯,讓MASA和歐亞各國主廚用
在家悠然自得地自制酵母面包 内容简介 《在家悠然自得地自制酵母面包》是一本自制酵母面包菜谱。是作者佐原文枝多年制作面包的心血之作,她向读者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
█编辑推荐:★充满诗意的二十四节气美食手册★从日本传承下来的日常的美食纪事中追朔中国失落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美食之美★一
寿司 本书特色 寿司是日本料理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食品,主料是用醋调过味的冷饭(简称醋饭),配料为鱼肉、海鲜、蔬菜等。它既可作为小吃,又可作为主食。种类繁多,不胜枚...
家常降压菜300例 本书特色 饮食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措施之一,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保持血压平稳。虽然饮食治疗难度较大、需要维持的时间*长,但只要掌握好基...
秘食指南(Secret Recipes) 本书特色 美食家、大厨和享乐者们在家吃什么。一个人在家吃什么,比他当着人吃什么更像他自己。下厨如上床,想象力永远比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