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是近二十几年较为活跃、也较有影响力的社会生活一翼。以复制西方古董与艺术品拍卖的方式起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时起时落,火花四溅,成为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主要集散方式、遗散文物与艺术品的主要回流方式;北京、香港成为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主要集散地、世界文物与艺术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作者作为这一历史性变化的重要观察者、参与者与研究者,以自己的独特视界给我们留下珍贵的资料、曲折的内径与深入的评说。
就中国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这一领域来说:作为艺术品拍卖的操盘手,买卖过三十亿,名列前茅;作为观察者,没人比他写得多;作为研究者,中国美院的客座教授,只有他是研究市场的。即他是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这一领域里既懂行又能写的*一人。此书是爱好收藏者和涉足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者的必读书目。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从**槌开始
1992年10月3日,深圳敲响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的**槌,至今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了。
1993年11月16日,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举行,至今已经是第十四个年头了。
许多年里,中国只有书画与文房四宝一起经营的荣宝斋、朵云轩等为数不多的传统书画店铺,只有生意不温不火、方式刻板生硬的国字号文物商店。“文革”后,才有了桂林画贩子、天津与北京的古玩鬼市等等。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真正起动,就是这10余年的事。
在**个10年里,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获得了全面复苏。期间,中国内地有了单纯经营艺术品的画廊、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博览会;有了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公司;有了程度与形式接近西方水准的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等经营制度与法律法规;有了数量庞大(7000万)且逐年以10%以上速度增加的收藏队伍;有了与海外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经营平分秋色的年度成交额。2002年,大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为45亿元人民币,全球总体规模达到西方人士预测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年成交额为10亿美元”,也即约90亿元人民币。
自2002年以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跃上了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起码需要运行10年,这10年可以称之为夯实期。这期间:就市场主导而言,在复苏期内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唱主角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目前正在运行的这个平台上,唱主角的应该是学术界人士。学术鉴定与评估作为市场主导力量已经当仁不让。就市场主体而言,在复苏期内唱主角的港台及海外人士与机构已经让位于内地企业,特别是内地民营企业与股份制企业。艺术经纪人将是市场的活跃分子。就投资形态而言,在复苏期内担纲的是民间闲置资金,在夯实期则主要体现为投资资本,即从股票、房地产等领域分流过来且相对稳定的资金,并进而有专门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进入。
2003年中国大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2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为57亿元人民币、2005年为153亿元人民币,3年增长了6倍。进入2006年,中国大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虽然出现了强势调整,但也只是增幅缩小。在中国书画与瓷器成交收缩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油画却是大踏步前行,屡创新高。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经营态势,全球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将在未来几年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大陆4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内地将基本把握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
无论是从“乱世黄金,盛世典藏”的古训,还是依现代投资理念,无论是回顾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复苏以来10余年的骄人业绩,还是参照西方艺术品经营业的发展规律,无论是按照中国人的财富积累方式,还是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路线,无论是立足于居民现实收入及其银行巨额存款的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总量,我们都可以说,在未来的50年内,投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是一个风险可以控制、前景十分乐观的事业。
当然,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浪高过一浪地一味向前向上,必要的调整一定会出现,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特别是执法不严格而产生的法律风险需要排除;资金来源不充足、投资方式欠妥(投机色彩过重)而产生的市场波动需要补偿与平衡;市场结构不理想,特别是画廊业发展不充分而产生的市场重心不稳需要匡正;操作不规范,特别是部分机构与人士急功近利而产生的市场信心不足需要充实;学术力量不够,特别是一部分学术界人士见钱眼开,一部分机构混水摸鱼而产生的市场态势不良需要改正。
我们欣逢盛世!我们何当盛世?有关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方方面面应当为盛世的长久而努力。
如果说,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吴湖帆等曾经身遭战乱,以卖画为生,难免简单从事。如果说李苦禅、谢稚柳、陆俨少、关山月等曾经身处闹世,卖得少送得多,难免敷衍了事。今天的许多书画艺术家已经是身价百倍、锦衣玉食,有时间、有精力、有物质基础和文化素养,应当为今天、为未来创作一些有分量、有个性、有传统意味、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而实际上,他们作为各项活动的组委、评委提供的“特邀作品”,哪怕是为全国美展提供的“特邀作品”决不是他们的代表作,甚至不及他们的成名作,有些甚至是应酬之作。如此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应酬下去,我们相信,应酬别人之后,终会有应酬他们自己的那一天。现在,在拍品征集艰难的情况下,各拍卖公司只能重名头而轻品质,高比率流拍的现实说明竞拍者是明智的。如此也说明,历史对于应酬者从来就没有姑息过。
就*数而言,全国从事文物与艺术品研究的队伍并不零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博系统的有关人员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可是,这支队伍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却是战斗力不强、杀伤力不弱。一些专家多年编纂的著作,如《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成了宝典,但也有个别老专家在古代作品旁的题跋被人评论为“不如没有”。一些专家在电视台出镜,以其法眼与学识鉴伪识真,提高了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与艺术鉴赏能力,但也有少数专家跨越自己的研究领域,成了万金油式的专家,给后世留下了一些笑柄。更有一些专家受经营机构所托,从事所谓学术工程:以学术的名义举办的展览、出版的画册、进行的讲座……甚至有学术机构把拍卖公司的一个专场当作了一个学术展览。其内里,却是托伪掺假造市,利益驱动之下,却是学术良心的出场与学术品位的下滑。
谁应当对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学术负责,到如今,确实没有响应者。赝品如此之多,到了千人所指的地步。但是,除了收藏者因此而血本无归,没有其他人受损,造假者在那儿窃喜,售假者也在那儿窃喜。更为可怕的是,收藏者还不知他万分珍惜的“古董”,却是一个崭新的仿品。小巫见大巫的是,一些拍卖公司假拍大行其道。前年,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纪念成立10周年之时,各方人士曾经认真讨论过如何考察拍卖成交纪录的真伪,到如今却是毫无结果,说是“有技术上的难度”。看来,只有“提高拍卖公司及其人员素质”这个口号可以喊了。问题是,自中国拍卖公司成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把这个口号喊得震天响,假拍却不时出现,因此,许多媒体只好停止所谓排行榜。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经营的历史在数据阙如中展开,委实有些无奈。
但是,历史的无奈正好是我们的责任。否则,我们何当盛世!
(原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30日第9版,与徐红梅合作,署名本报记者邵建武)
邵建武,别名剑武、南宫品,湖南湘阴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版、收藏版主编,高级编辑,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二十世纪世界十大画家》《文化:风采中华》(合作)、《中国画年鉴(1992)》《画外话•张仃卷》另有《天下洞庭藏品集》(四卷本)。
惊异是美丽的 目录 关于头发共享好时光想像胡同面包祭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擀面杖的故事风筝仙女河之女会走路的梦告别伊咪闲话做人一个人的热闹书的等级你在大雾里得意...
2018-草堂-第2期 总第18卷 本书特色 《草堂》诗刊以“传承大唐风骨,繁荣当代诗歌”为宗旨,立足成都,面向海内外,是成都诗意的城市...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出身赋予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周游世界...
《徐玲亲情小说·浓情版:我的狼妈妈》内容简介:妈妈意外离开人世后,白歌非常伤心和害怕,她以为自己成了一个孤儿,没想到有一天
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上下) 本书特色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
秘密的瓶子开着花 本书特色 出一本随笔集,比出一本诗集更让我动心。一直觉得写诗是一种隐瞒的艺术,通过各种掩饰加深事物的光影。随笔则不同,它不会让我受累,因为把郁...
郁达夫小说全集-精装版 本书特色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小说全集》保持了郁达夫白话小说的原貌,全面展现了郁达夫的文字风格和艺术思想,有很强的文学性、思想性和...
中国狐文化的心理分析 内容简介 当我们快步迈入现代社会,狐狸精失去了生存空间,只存在于我们的遥想之中,而当我们阅读蒲松龄时,狐狸精还是一样活灵活现,拨动着我们的...
老盖仙说世态 内容简介 “老盖仙”夏元瑜喜体察平日之见闻,好调侃生活之细微,故而,在《老盖仙说世态》中,他对社会众生相,自有一番“盖”法。身患眼疾,被他天马行空...
白银时代诗歌选 本书特色 20世纪初期,俄罗斯涌现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再次证明了“天才是成群诞生的”的名言,与普希金所代表的黄金时代相对应,这一时期被文学史家称为...
玻璃城堡 本书特色 珍妮特·沃尔斯编著的这本《玻璃城堡》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却常常离奇得超乎想象,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后有着许多深沉感人的亮点。一个拥有...
蓝诗歌:2015年卷 本书特色 《蓝诗歌(2015年卷)》精选了活跃于当下诗坛的中青年诗人胡弦、施茂盛、苏历铭、谷禾、李南、池凌云、蓝野、铁夫、王夫刚、默白、韩...
作者简介萨克雷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是他的成名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富有幽默,刻画人物非常精确...
奥尔皮里的秋天 本书特色 吉茨安·塔比泽致力于从内部,用他每一行诗句、每一个韵脚探寻他丰富的、充满领悟能力和心灵预感的深度。他诗歌中*重要的东西,就是那种抒情潜...
白宫往事-私人记忆中的真实白宫 本书特色 美国的白宫家庭是地球上私密的一群公众人物。从光鲜亮丽的肯尼迪夫妇的神秘色彩,到比尔·克林顿在遭遇弹劾期间...
李家坟 本书特色 《李家坟:一件让我想了四十多年的事》40年如昨,只因那终生忘也忘不掉的知青记忆!《李家坟:一件让我想了四十多年的事》天涯网点击过240万,令无...
李汝珍(1763?~1830?) 清代小说家。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曾在河南任县丞。一生多在江苏海州生活。他博学多才,读书不屑于章句帖括之学,如对壬...
夏丏尊散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夏丏尊的散文精选集,收录夏丏尊颇具代表性的散文与家书。夏丏尊是我国极负盛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以清新自然的文字,率真...
茨威格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本书特色 茨威格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激情的著名作家,他思想深邃,感情丰富,目光敏锐,笔触细腻。他非常善于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题材和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