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什么好担心,却老是杞人忧天!
明明后悔也没有用,却仍然耿耿于怀!
明明不该生气,却忍不住动怒!
明明无法强求,却不甘心放手!
明明事事无法尽善尽美,却总要苛求面面俱到!
为什么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困在同一种情境无法自拔?
一旦纠结的滋味不断啃噬你时,该如何做出选择,实现心平气和、幸福过一生的愿望呢?
日本超人气僧侣小池龙之介以自身的体会,精炼出 25 个日常生活中很常遇到的纠结课题,搭配日本超夯漫画家铃木智子绘制的幽默漫画,从《不纠结的修行》中教你在每一个当下里解放自己,找回平静的自我。"
择良友共前行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如果你未能有幸遇到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未能有幸结识品性不错,至少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那你就索性独自一人奋斗下去吧。
和性格不好的人在一起,你的心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不可能孕育出互帮互助互相提高的高尚友情的。
《法句经》61
在“告别幼稚”那一节里,我们提到过,佛陀曾经说过:“索性一个人享受孤独。”这一节里我们还是要继续强调,如果未能有幸遇到水平比自己高,至少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同行,就索性一个人走好了。
佛陀所说的水平在自己之上,抑或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其实,他指的是人品性格比自己好的人。
比如说内心安定沉稳,有自我控制力,稳重、温柔,各种心灵的修养和品性在自己之上的人。要区分出这样的人,可能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在一起时是否能感觉很放松”。
如果你和一个思路比自己更清晰的人在一起对话,你那颗纷扰的心会在对方的影响下沉静下来,你能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放松。在和这样的人对话的过程中,你会不时地发现曾经困扰过你的问题逐个变得明朗。你会忽然觉得茅塞顿开,无论什么样的烦恼,造成烦恼的原因其实都非常简单。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庸人自扰,自己想多了,以至于越想越复杂,结果把自己变成了“思考的苦力”。而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
性格不好的人,刚好相反,他们逻辑性差,心灵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陶冶,他们喜欢和别人争斗,内心总是充满了各种迷茫和妄想,一片混乱。他们理解不了逻辑严密的话。
和这样的人诉说自己的困境,只能是对牛弹琴。要么跑题,要么把问题再无限地复杂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心只会更纠结更混乱,你会变得完全失去理性。
当你真心烦恼的时候,那些逻辑性差的人只会对你说“是啊,是啊,我很了解。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个时候*痛苦了”之类的话。你不仅得不到任何安慰,你甚至可能会觉得很生气,对方真的听明白了吗?
有知识、有学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明明白白的心。
所谓真正的伦理就是心灵的明晰
这里提到的“明明白白的心”可以理解为逻辑清晰。
不过问题在于,一般被称为“逻辑性强的人”,其逻辑思维的背景在于他要自圆其说,或者为了打破对方的理论,特意包含了一些攻击性的内容。
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话看起来更有逻辑性,会故意用一些复杂的文法和生涩的词汇,显得自己说得好像有多正确,并且带点强制性地去说服别人。这种包含了过多自我意识的话,从听者的立场来说,其实是非常厌烦的。
一般来说,“逻辑性强的人”,还有“理论性强的人”,会给人一种麻烦啰唆的负面印象。
我们一起来想想为什么“理论性强的人”会被认为很麻烦。因为这样的人总是为一些别人根本不想听的话,反反复复地用各种逻辑和理论来推导。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说了太多没有必要且没有意义的话。
而原本所谓的逻辑,就应该是要把看起来很复杂的事情很简洁清晰地梳理出来。所以说,大家讨厌的其实不是“逻辑性”和“理论性”,而是“装得很有知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学问,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自圆其说,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一罗列,而没有把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层级秩序、因果关系以及逻辑法则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于是,听者就只能越听越糊涂了。
原本理论性的东西都应该是非常简明扼要的,因为其中不包含任何私人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因素,所以具备能让对方的心灵更放松更明朗的作用。
因此,所谓明明白白的人,说的话都很简单,他不会为了说服别人或者和别人争论而特意加入多余的感情。他的心是沉静的,而这种简明扼要的风格背后,隐藏着俯瞰事物因果关系和梳理思路的强大力量。
人生伴侣也好,闺中密友也罢,绝不能与愚钝之人做伴
一般来说,那种说起话来总是头头是道的人都比较遭人厌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抛弃“逻辑性”这个无比重要的东西。
将复杂的事物本质进行逻辑性的梳理,让大家很清楚地去接受。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接受过“逻辑”的恩惠。
反之,当我们听到一些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的话,或者看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很糟糕。
世上有很多人,经常会喜欢用一些难懂的文学性的语言,给自己的发言加入很多不必要的修饰。可能这些人也是担心别人指责他说的话无聊,或者怕被别人指出错误来,所以才故意把自己的话搞得很难懂,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癖好。本来就缺乏逻辑性的内容再被复杂化,无论是听起来还是读起来都是一种遭罪。
我们在佛教的实践中,有时会读到一些很费神的哲学书,有时读着读着感觉肩膀都开始变得僵硬。那是因为复杂的信息处理给我们带来很沉重的负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好是远离那些说话总是绕好几道弯,会加重我们信息处理负担的人,远离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正处于混乱状态之中的人。这是一种比较贤明的处世之道。
如果没办法,必须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时,那就尽量不要受对方的影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足够强大的防御系统,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免受牵连。
还有一点,至少,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无论是人生伴侣也好,闺中密友也罢,绝不能与愚钝之人做伴。
“我愿意她(他)成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这是基督教的婚礼誓词。健康快乐时,发誓永远爱对方、永远忠诚于对方是很容易的,而实际上,人的一生,可能更多时候要面对病痛,面对艰难险阻。这样的时候,能否同甘共苦,是选择伴侣和朋友时*重要的,也是具有决定性的要素。
当然,美好快乐的回忆是很难忘的,而真正切身体会到对方的好,往往是在自己*脆弱、快要被击倒时,对方给自己下的“定心丸”,抑或是对方所赋予自己的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对方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自身具备帮他一把的力量。当我们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对方具备帮我们一把的力量。这样的伙伴才可以称得上是“朋友”。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对方正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原因在哪里,到底是什么状况,我们要在看清这些因果关系之后才能决定自己到底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而这种帮助正是建立在逻辑性的基础上的,是等同的。
如果我们无法有逻辑性地整理对方困境背后的因果关系,那我们就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去帮助别人。
品味孤独
品味孤独,好好享受心灵的宁静带来的从容时光。
一个人,与自己的心面对面,享受那份宁静与安详。
通过享受孤独,来找回“独自一个人”的力量。从此你就不会再害怕失去什么,你内心那些消极负面的行动、语言和感情也将烟消云散。
当你真正领悟了真理,也就是心灵的因果法则之后,你就能充分享受那份悠然和淡定。
《法句经》205
曾经,我们处在一个不得不忍受独自打发无聊时光的时代环境。
而如今,想和谁说话就能马上打电话和他通话,一上网马上就能看到和自己相关的留言,一开微博就能看到自己发表的见闻有多少人跟帖评论,等等。这些在从前都是难以想象,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也就是*近几年的变化,至少我上高中的时候,人与人的社交方式就远未达到这种程度。无聊的时间,我会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睡觉,也只能干这些。
有的时候想找个人说说话,电话打过去,对方却不在。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手机,要打电话必须先通过对方父母的许可。赶上考试复习期间,有的时候好朋友的父母还会拒绝让孩子接同学的电话。
然而,今天这个时代,什么都是随时可以做到的,只要想取得联系,一切都很简单。日常的交流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工具来进行,除了手机,还有各种聊天工具可以用。但是,如今人与人的交流,却反而越来越不深入了。虽然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只言片语随时随地在交流,但因为都是半途而废流于表层的,反而加深了我们的孤独感。
世间人与人之间所谓的“联系”,其实是一个很虚伪的词。在和某某保持着联系的错觉下,我们自以为互相都很了解,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彼此。
因为彼此之间的沟通都太轻浮了,越来越缺乏深入的推心置腹的沟通,所以现代人反而感觉越来越孤独。
如果以*初就没有语言交流为前提,寂寞作为*初的感受深深地烙印在心里,于是,在忍受孤独的同时,寂寞也会到此为止。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对寂寞的耐性。可是,现代人刚一认识,就马上会考虑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联系,我们从来就没有在意过孤独和寂寞。
我们自以为彼此都保持着联系,所以我们都失去了对孤独的耐性。
因此,每当我们感到寂寞的时候,我们就会马上找人排遣,我们就会觉得,还是有人理我的。于是,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和期待不断增加。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变得非常烦躁。
在这里,我们把话题转换一下。可能大家都有类似的体验,遇到一点烦心事的时候,就会一整天都心情不好,而且会越来越烦。想吃东西,结果比平常多吃了很多,暴饮暴食,以致恶心。甚至因为午饭吃太多了,搞得下午的工作都没有心思进行下去。
本来晚上约好了和恋人约会,就等着对方指定见面的时间,结果到了下午6点对方仍然没有发信息过来。好不容易到了7点,终于来消息说8点可以见面。可是这么晚才来联系,那个时间已经有了一些不满,约会的时候,难免会对恋人大发脾气,甚至吵起架来。你会觉得,今天真是个特倒霉的日子。
是啊,经常会觉得今天真是倒霉透顶了。不过,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果*开始不是因为自己的各种烦躁,应该也不至于发那么大脾气。
如果是平常那种冷静的状态,即使稍微多吃些,可能自己还是会有判断力的,适当地控制自己,不至于暴饮暴食到恶心的程度。正是因为我们过于烦躁,以致自暴自弃,用暴饮暴食来折磨自己。
一旦把愤怒的火焰在心中点燃,心情就会习惯性地反复回放那些令你生气的事情,让你越想越生气,火气越来越大。结果甚至会爆粗口,大骂脏话。
恋人联络晚了,为了这点事生气其实也是自作自受。这个时候,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对方迟迟定不下来见面的时间,就说明对方不够重视自己,因此我很生气……如此这般,我们要是这么想就会很容易被对方激怒。
而真相是,在此之前,愤怒的力量已经在孕育了,借由自己心中的某股怒气,我们进入了发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任何事情都会让我们更加生气愤怒。如果是和平常无异的精神状态的话,7点来电话8点能见面,真的不至于生那么大气。
也就是说,即使恋人按照预定的时间来电话指定约会时间,当天的你也会因为诸如“料理的味道不好”等别的原因大发雷霆。
偏偏在那个时间生气是由自身内部决定的,只是赶上这次发脾气的对象刚好是眼前的恋人而已。也就是说,即使恋人没有成为发脾气的对象,也会有别的人,甚至别的物品成为你的出气筒。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和“眼前的对象”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是孤立的。
上司说几句话我们就生气,恋人态度冷淡了点我们又生气,那正是因为我们都存在一种幻想,误以为世界真的是可以共享的。
实际上,我们的内心是封闭的,只会按照自身积蓄的能量来运作。所以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非常孤独的。
好好想想吧,我们自己度过的每一天,和对方所度过的每一天,互相之间都是独立的,根本不是真的在一起的。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年,甚至一辈子,都是互相独立的。我们只不过是在其中的某一瞬间,互相交会了一下而已。
可能乍一看,你会觉得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你明白对方是活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即使对方做了些不合我们心意的事,我们也不会和对方较劲,只是感觉有些不舒服不愉快而已,我们不会因此而怪罪对方。我们很快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会去责备甚至攻击对方。做到了这些,两人之间才能够逐渐构筑相对圆满和谐的关系。
要学会发现孤独的自我世界里所隐藏的问题,这也是为了自己好。
和他人共享的幻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弊害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世界是共享的”,正是因为这个幻想,才会产生各种弊害。
比如说,和恋人一起去听音乐会,共同留下一段快乐美好的回忆。但各自对这位音乐家的感情和对乐曲留下的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都是不相同的。表面上看,都觉得很享受,貌似达成一致了,如果因此你就觉得世界是可以共享的,那你就错了。因为从深层来看,各自感动的程度以及所融入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感受,是通过我们记忆中的过滤器(佛教里称之为“想”)来解释的,所以,感受是会变化的。每次的见闻,通过“想”这个过滤器,再参照那些潜在的大量的过往信息,在这基础上,才会产生或好或坏的心情。
因此,即使同样都感觉很快乐,但通过不同的记忆过滤器,留下的印象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有着同样的体验,拥有同样的感情。你也无法把某个人的记忆完全复制移植过来。
我们在世界是“共享”的这一幻想的基础上,经常会误以为彼此心有灵犀,结果,我们就会觉得“你应该和我想到一块儿才对”“你应该和我有着同样的感想”。我们试图强迫别人和我们想到一起,除非把自己的记忆复制给对方,否则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虽然彼此之间会有交会,但每个人自己都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宇宙。
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是孤立地存在于自身这个宇宙中”这一事实,原因就在于你对外界有着强烈的依赖,你总是觉得“我好寂寞,大家都来关心关心我,都来爱我吧”。
我们都怕寂寞,所以我们沉浸在“彼此都是联系的”“共享的”这样的错觉之中。这就是人际关系出问题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拼命想要说服对方,希望对方能和自己站到一起。
不接受孤独,就会产生世界是共享的这一错觉,结果就会对别人抱以各种期待和指望。于是,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孤独和寂寞,这是一个死循环。
原本各自都是不同的宇宙,如果能认同这点,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夫妇还是亲子关系,都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就能以一种更新鲜的心态共度每一天。
“实际上世界是不可能完全共享的。”单纯地觉悟到这一点就够了。尊重人与人之间各自不同的世界,就能理智地处理好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的人际关系。
小池龙之介
出生于1978年,日本山口县人。月读寺住持,正现寺(山口县)住持。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系。2003年,创建“家出空间”网站。2003~2007年期间,开设了兼具寺庙和咖啡馆功能的“iede cafe”咖啡馆。现在一边进行自我修行一边在月读寺和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对普通人进行坐禅指导,是日本当下zui炙手可热的大众佛法推广禅僧。
著述颇多,较多作品出版后长期盘踞日亚畅销榜榜单,荣获韩国2011年上半年全国总榜前三甲,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极受追捧。代表作有:《不纠结的修行》《恋爱成就寺》《消除烦恼的练习册》《不思考的练习》等。
1.这部作品十分贴合现下大众心理困境。主打有着“纠结症候群”的读者人群,是任何人都可以练习的心灵疗愈法。
2.这本书语言简约却不失深刻的哲理意味,结合实际生活状况和经历,配合幽默漫画,是一本轻松易读的生活禅。
3.本书风靡日本、台湾、韩国,日文原版书一经出版,立即在日本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销量已经突破20万册。
择良友共前行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如果你未能有幸遇到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未能有幸结识品性不错,至少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那你就索性独自一人奋斗下去吧。
和性格不好的人在一起,你的心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不可能孕育出互帮互助互相提高的高尚友情的。
《法句经》61
在“告别幼稚”那一节里,我们提到过,佛陀曾经说过:“索性一个人享受孤独。”这一节里我们还是要继续强调,如果未能有幸遇到水平比自己高,至少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同行,就索性一个人走好了。
佛陀所说的水平在自己之上,抑或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其实,他指的是人品性格比自己好的人。
比如说内心安定沉稳,有自我控制力,稳重、温柔,各种心灵的修养和品性在自己之上的人。要区分出这样的人,可能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在一起时是否能感觉很放松”。
如果你和一个思路比自己更清晰的人在一起对话,你那颗纷扰的心会在对方的影响下沉静下来,你能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放松。在和这样的人对话的过程中,你会不时地发现曾经困扰过你的问题逐个变得明朗。你会忽然觉得茅塞顿开,无论什么样的烦恼,造成烦恼的原因其实都非常简单。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庸人自扰,自己想多了,以至于越想越复杂,结果把自己变成了“思考的苦力”。而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
性格不好的人,刚好相反,他们逻辑性差,心灵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陶冶,他们喜欢和别人争斗,内心总是充满了各种迷茫和妄想,一片混乱。他们理解不了逻辑严密的话。
和这样的人诉说自己的困境,只能是对牛弹琴。要么跑题,要么把问题再无限地复杂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心只会更纠结更混乱,你会变得完全失去理性。
当你真心烦恼的时候,那些逻辑性差的人只会对你说“是啊,是啊,我很了解。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个时候*痛苦了”之类的话。你不仅得不到任何安慰,你甚至可能会觉得很生气,对方真的听明白了吗?
有知识、有学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明明白白的心。
所谓真正的伦理就是心灵的明晰
这里提到的“明明白白的心”可以理解为逻辑清晰。
不过问题在于,一般被称为“逻辑性强的人”,其逻辑思维的背景在于他要自圆其说,或者为了打破对方的理论,特意包含了一些攻击性的内容。
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话看起来更有逻辑性,会故意用一些复杂的文法和生涩的词汇,显得自己说得好像有多正确,并且带点强制性地去说服别人。这种包含了过多自我意识的话,从听者的立场来说,其实是非常厌烦的。
一般来说,“逻辑性强的人”,还有“理论性强的人”,会给人一种麻烦啰唆的负面印象。
我们一起来想想为什么“理论性强的人”会被认为很麻烦。因为这样的人总是为一些别人根本不想听的话,反反复复地用各种逻辑和理论来推导。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说了太多没有必要且没有意义的话。
而原本所谓的逻辑,就应该是要把看起来很复杂的事情很简洁清晰地梳理出来。所以说,大家讨厌的其实不是“逻辑性”和“理论性”,而是“装得很有知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学问,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自圆其说,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一罗列,而没有把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层级秩序、因果关系以及逻辑法则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于是,听者就只能越听越糊涂了。
原本理论性的东西都应该是非常简明扼要的,因为其中不包含任何私人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因素,所以具备能让对方的心灵更放松更明朗的作用。
因此,所谓明明白白的人,说的话都很简单,他不会为了说服别人或者和别人争论而特意加入多余的感情。他的心是沉静的,而这种简明扼要的风格背后,隐藏着俯瞰事物因果关系和梳理思路的强大力量。
人生伴侣也好,闺中密友也罢,绝不能与愚钝之人做伴
一般来说,那种说起话来总是头头是道的人都比较遭人厌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抛弃“逻辑性”这个无比重要的东西。
将复杂的事物本质进行逻辑性的梳理,让大家很清楚地去接受。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接受过“逻辑”的恩惠。
反之,当我们听到一些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的话,或者看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很糟糕。
世上有很多人,经常会喜欢用一些难懂的文学性的语言,给自己的发言加入很多不必要的修饰。可能这些人也是担心别人指责他说的话无聊,或者怕被别人指出错误来,所以才故意把自己的话搞得很难懂,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癖好。本来就缺乏逻辑性的内容再被复杂化,无论是听起来还是读起来都是一种遭罪。
我们在佛教的实践中,有时会读到一些很费神的哲学书,有时读着读着感觉肩膀都开始变得僵硬。那是因为复杂的信息处理给我们带来很沉重的负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好是远离那些说话总是绕好几道弯,会加重我们信息处理负担的人,远离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正处于混乱状态之中的人。这是一种比较贤明的处世之道。
如果没办法,必须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时,那就尽量不要受对方的影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足够强大的防御系统,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免受牵连。
还有一点,至少,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无论是人生伴侣也好,闺中密友也罢,绝不能与愚钝之人做伴。
“我愿意她(他)成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这是基督教的婚礼誓词。健康快乐时,发誓永远爱对方、永远忠诚于对方是很容易的,而实际上,人的一生,可能更多时候要面对病痛,面对艰难险阻。这样的时候,能否同甘共苦,是选择伴侣和朋友时*重要的,也是具有决定性的要素。
当然,美好快乐的回忆是很难忘的,而真正切身体会到对方的好,往往是在自己*脆弱、快要被击倒时,对方给自己下的“定心丸”,抑或是对方所赋予自己的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对方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自身具备帮他一把的力量。当我们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对方具备帮我们一把的力量。这样的伙伴才可以称得上是“朋友”。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对方正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原因在哪里,到底是什么状况,我们要在看清这些因果关系之后才能决定自己到底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而这种帮助正是建立在逻辑性的基础上的,是等同的。
如果我们无法有逻辑性地整理对方困境背后的因果关系,那我们就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去帮助别人。
品味孤独
品味孤独,好好享受心灵的宁静带来的从容时光。
一个人,与自己的心面对面,享受那份宁静与安详。
通过享受孤独,来找回“独自一个人”的力量。从此你就不会再害怕失去什么,你内心那些消极负面的行动、语言和感情也将烟消云散。
当你真正领悟了真理,也就是心灵的因果法则之后,你就能充分享受那份悠然和淡定。
《法句经》205
曾经,我们处在一个不得不忍受独自打发无聊时光的时代环境。
而如今,想和谁说话就能马上打电话和他通话,一上网马上就能看到和自己相关的留言,一开微博就能看到自己发表的见闻有多少人跟帖评论,等等。这些在从前都是难以想象,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也就是*近几年的变化,至少我上高中的时候,人与人的社交方式就远未达到这种程度。无聊的时间,我会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睡觉,也只能干这些。
有的时候想找个人说说话,电话打过去,对方却不在。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手机,要打电话必须先通过对方父母的许可。赶上考试复习期间,有的时候好朋友的父母还会拒绝让孩子接同学的电话。
然而,今天这个时代,什么都是随时可以做到的,只要想取得联系,一切都很简单。日常的交流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工具来进行,除了手机,还有各种聊天工具可以用。但是,如今人与人的交流,却反而越来越不深入了。虽然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只言片语随时随地在交流,但因为都是半途而废流于表层的,反而加深了我们的孤独感。
世间人与人之间所谓的“联系”,其实是一个很虚伪的词。在和某某保持着联系的错觉下,我们自以为互相都很了解,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彼此。
因为彼此之间的沟通都太轻浮了,越来越缺乏深入的推心置腹的沟通,所以现代人反而感觉越来越孤独。
如果以*初就没有语言交流为前提,寂寞作为*初的感受深深地烙印在心里,于是,在忍受孤独的同时,寂寞也会到此为止。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对寂寞的耐性。可是,现代人刚一认识,就马上会考虑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联系,我们从来就没有在意过孤独和寂寞。
我们自以为彼此都保持着联系,所以我们都失去了对孤独的耐性。
因此,每当我们感到寂寞的时候,我们就会马上找人排遣,我们就会觉得,还是有人理我的。于是,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和期待不断增加。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变得非常烦躁。
在这里,我们把话题转换一下。可能大家都有类似的体验,遇到一点烦心事的时候,就会一整天都心情不好,而且会越来越烦。想吃东西,结果比平常多吃了很多,暴饮暴食,以致恶心。甚至因为午饭吃太多了,搞得下午的工作都没有心思进行下去。
本来晚上约好了和恋人约会,就等着对方指定见面的时间,结果到了下午6点对方仍然没有发信息过来。好不容易到了7点,终于来消息说8点可以见面。可是这么晚才来联系,那个时间已经有了一些不满,约会的时候,难免会对恋人大发脾气,甚至吵起架来。你会觉得,今天真是个特倒霉的日子。
是啊,经常会觉得今天真是倒霉透顶了。不过,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果*开始不是因为自己的各种烦躁,应该也不至于发那么大脾气。
如果是平常那种冷静的状态,即使稍微多吃些,可能自己还是会有判断力的,适当地控制自己,不至于暴饮暴食到恶心的程度。正是因为我们过于烦躁,以致自暴自弃,用暴饮暴食来折磨自己。
一旦把愤怒的火焰在心中点燃,心情就会习惯性地反复回放那些令你生气的事情,让你越想越生气,火气越来越大。结果甚至会爆粗口,大骂脏话。
恋人联络晚了,为了这点事生气其实也是自作自受。这个时候,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对方迟迟定不下来见面的时间,就说明对方不够重视自己,因此我很生气……如此这般,我们要是这么想就会很容易被对方激怒。
而真相是,在此之前,愤怒的力量已经在孕育了,借由自己心中的某股怒气,我们进入了发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任何事情都会让我们更加生气愤怒。如果是和平常无异的精神状态的话,7点来电话8点能见面,真的不至于生那么大气。
也就是说,即使恋人按照预定的时间来电话指定约会时间,当天的你也会因为诸如“料理的味道不好”等别的原因大发雷霆。
偏偏在那个时间生气是由自身内部决定的,只是赶上这次发脾气的对象刚好是眼前的恋人而已。也就是说,即使恋人没有成为发脾气的对象,也会有别的人,甚至别的物品成为你的出气筒。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和“眼前的对象”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是孤立的。
上司说几句话我们就生气,恋人态度冷淡了点我们又生气,那正是因为我们都存在一种幻想,误以为世界真的是可以共享的。
实际上,我们的内心是封闭的,只会按照自身积蓄的能量来运作。所以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非常孤独的。
好好想想吧,我们自己度过的每一天,和对方所度过的每一天,互相之间都是独立的,根本不是真的在一起的。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年,甚至一辈子,都是互相独立的。我们只不过是在其中的某一瞬间,互相交会了一下而已。
可能乍一看,你会觉得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你明白对方是活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即使对方做了些不合我们心意的事,我们也不会和对方较劲,只是感觉有些不舒服不愉快而已,我们不会因此而怪罪对方。我们很快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会去责备甚至攻击对方。做到了这些,两人之间才能够逐渐构筑相对圆满和谐的关系。
要学会发现孤独的自我世界里所隐藏的问题,这也是为了自己好。
和他人共享的幻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弊害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世界是共享的”,正是因为这个幻想,才会产生各种弊害。
比如说,和恋人一起去听音乐会,共同留下一段快乐美好的回忆。但各自对这位音乐家的感情和对乐曲留下的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都是不相同的。表面上看,都觉得很享受,貌似达成一致了,如果因此你就觉得世界是可以共享的,那你就错了。因为从深层来看,各自感动的程度以及所融入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感受,是通过我们记忆中的过滤器(佛教里称之为“想”)来解释的,所以,感受是会变化的。每次的见闻,通过“想”这个过滤器,再参照那些潜在的大量的过往信息,在这基础上,才会产生或好或坏的心情。
因此,即使同样都感觉很快乐,但通过不同的记忆过滤器,留下的印象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有着同样的体验,拥有同样的感情。你也无法把某个人的记忆完全复制移植过来。
我们在世界是“共享”的这一幻想的基础上,经常会误以为彼此心有灵犀,结果,我们就会觉得“你应该和我想到一块儿才对”“你应该和我有着同样的感想”。我们试图强迫别人和我们想到一起,除非把自己的记忆复制给对方,否则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虽然彼此之间会有交会,但每个人自己都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宇宙。
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是孤立地存在于自身这个宇宙中”这一事实,原因就在于你对外界有着强烈的依赖,你总是觉得“我好寂寞,大家都来关心关心我,都来爱我吧”。
我们都怕寂寞,所以我们沉浸在“彼此都是联系的”“共享的”这样的错觉之中。这就是人际关系出问题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拼命想要说服对方,希望对方能和自己站到一起。
不接受孤独,就会产生世界是共享的这一错觉,结果就会对别人抱以各种期待和指望。于是,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孤独和寂寞,这是一个死循环。
原本各自都是不同的宇宙,如果能认同这点,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夫妇还是亲子关系,都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就能以一种更新鲜的心态共度每一天。
“实际上世界是不可能完全共享的。”单纯地觉悟到这一点就够了。尊重人与人之间各自不同的世界,就能理智地处理好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的人际关系。
小池龙之介
出生于1978年,日本山口县人。月读寺住持,正现寺(山口县)住持。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系。2003年,创建“家出空间”网站。2003~2007年期间,开设了兼具寺庙和咖啡馆功能的“iede cafe”咖啡馆。现在一边进行自我修行一边在月读寺和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对普通人进行坐禅指导,是日本当下zui炙手可热的大众佛法推广禅僧。
著述颇多,较多作品出版后长期盘踞日亚畅销榜榜单,荣获韩国2011年上半年全国总榜前三甲,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极受追捧。代表作有:《不纠结的修行》《恋爱成就寺》《消除烦恼的练习册》《不思考的练习》等。
择良友共前行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如果你未能有幸遇到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未能有幸结识品性不错,至少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那你就索性独自一人奋斗下去吧。
和性格不好的人在一起,你的心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不可能孕育出互帮互助互相提高的高尚友情的。
《法句经》61
在“告别幼稚”那一节里,我们提到过,佛陀曾经说过:“索性一个人享受孤独。”这一节里我们还是要继续强调,如果未能有幸遇到水平比自己高,至少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同行,就索性一个人走好了。
佛陀所说的水平在自己之上,抑或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其实,他指的是人品性格比自己好的人。
比如说内心安定沉稳,有自我控制力,稳重、温柔,各种心灵的修养和品性在自己之上的人。要区分出这样的人,可能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在一起时是否能感觉很放松”。
如果你和一个思路比自己更清晰的人在一起对话,你那颗纷扰的心会在对方的影响下沉静下来,你能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放松。在和这样的人对话的过程中,你会不时地发现曾经困扰过你的问题逐个变得明朗。你会忽然觉得茅塞顿开,无论什么样的烦恼,造成烦恼的原因其实都非常简单。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庸人自扰,自己想多了,以至于越想越复杂,结果把自己变成了“思考的苦力”。而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
性格不好的人,刚好相反,他们逻辑性差,心灵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陶冶,他们喜欢和别人争斗,内心总是充满了各种迷茫和妄想,一片混乱。他们理解不了逻辑严密的话。
和这样的人诉说自己的困境,只能是对牛弹琴。要么跑题,要么把问题再无限地复杂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心只会更纠结更混乱,你会变得完全失去理性。
当你真心烦恼的时候,那些逻辑性差的人只会对你说“是啊,是啊,我很了解。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个时候*痛苦了”之类的话。你不仅得不到任何安慰,你甚至可能会觉得很生气,对方真的听明白了吗?
有知识、有学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明明白白的心。
所谓真正的伦理就是心灵的明晰
这里提到的“明明白白的心”可以理解为逻辑清晰。
不过问题在于,一般被称为“逻辑性强的人”,其逻辑思维的背景在于他要自圆其说,或者为了打破对方的理论,特意包含了一些攻击性的内容。
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话看起来更有逻辑性,会故意用一些复杂的文法和生涩的词汇,显得自己说得好像有多正确,并且带点强制性地去说服别人。这种包含了过多自我意识的话,从听者的立场来说,其实是非常厌烦的。
一般来说,“逻辑性强的人”,还有“理论性强的人”,会给人一种麻烦啰唆的负面印象。
我们一起来想想为什么“理论性强的人”会被认为很麻烦。因为这样的人总是为一些别人根本不想听的话,反反复复地用各种逻辑和理论来推导。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说了太多没有必要且没有意义的话。
而原本所谓的逻辑,就应该是要把看起来很复杂的事情很简洁清晰地梳理出来。所以说,大家讨厌的其实不是“逻辑性”和“理论性”,而是“装得很有知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学问,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自圆其说,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一罗列,而没有把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层级秩序、因果关系以及逻辑法则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于是,听者就只能越听越糊涂了。
原本理论性的东西都应该是非常简明扼要的,因为其中不包含任何私人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因素,所以具备能让对方的心灵更放松更明朗的作用。
因此,所谓明明白白的人,说的话都很简单,他不会为了说服别人或者和别人争论而特意加入多余的感情。他的心是沉静的,而这种简明扼要的风格背后,隐藏着俯瞰事物因果关系和梳理思路的强大力量。
人生伴侣也好,闺中密友也罢,绝不能与愚钝之人做伴
一般来说,那种说起话来总是头头是道的人都比较遭人厌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抛弃“逻辑性”这个无比重要的东西。
将复杂的事物本质进行逻辑性的梳理,让大家很清楚地去接受。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接受过“逻辑”的恩惠。
反之,当我们听到一些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的话,或者看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很糟糕。
世上有很多人,经常会喜欢用一些难懂的文学性的语言,给自己的发言加入很多不必要的修饰。可能这些人也是担心别人指责他说的话无聊,或者怕被别人指出错误来,所以才故意把自己的话搞得很难懂,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癖好。本来就缺乏逻辑性的内容再被复杂化,无论是听起来还是读起来都是一种遭罪。
我们在佛教的实践中,有时会读到一些很费神的哲学书,有时读着读着感觉肩膀都开始变得僵硬。那是因为复杂的信息处理给我们带来很沉重的负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好是远离那些说话总是绕好几道弯,会加重我们信息处理负担的人,远离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正处于混乱状态之中的人。这是一种比较贤明的处世之道。
如果没办法,必须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时,那就尽量不要受对方的影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足够强大的防御系统,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免受牵连。
还有一点,至少,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无论是人生伴侣也好,闺中密友也罢,绝不能与愚钝之人做伴。
“我愿意她(他)成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这是基督教的婚礼誓词。健康快乐时,发誓永远爱对方、永远忠诚于对方是很容易的,而实际上,人的一生,可能更多时候要面对病痛,面对艰难险阻。这样的时候,能否同甘共苦,是选择伴侣和朋友时*重要的,也是具有决定性的要素。
当然,美好快乐的回忆是很难忘的,而真正切身体会到对方的好,往往是在自己*脆弱、快要被击倒时,对方给自己下的“定心丸”,抑或是对方所赋予自己的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对方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自身具备帮他一把的力量。当我们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对方具备帮我们一把的力量。这样的伙伴才可以称得上是“朋友”。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对方正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原因在哪里,到底是什么状况,我们要在看清这些因果关系之后才能决定自己到底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而这种帮助正是建立在逻辑性的基础上的,是等同的。
如果我们无法有逻辑性地整理对方困境背后的因果关系,那我们就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去帮助别人。
品味孤独
品味孤独,好好享受心灵的宁静带来的从容时光。
一个人,与自己的心面对面,享受那份宁静与安详。
通过享受孤独,来找回“独自一个人”的力量。从此你就不会再害怕失去什么,你内心那些消极负面的行动、语言和感情也将烟消云散。
当你真正领悟了真理,也就是心灵的因果法则之后,你就能充分享受那份悠然和淡定。
《法句经》205
曾经,我们处在一个不得不忍受独自打发无聊时光的时代环境。
而如今,想和谁说话就能马上打电话和他通话,一上网马上就能看到和自己相关的留言,一开微博就能看到自己发表的见闻有多少人跟帖评论,等等。这些在从前都是难以想象,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也就是*近几年的变化,至少我上高中的时候,人与人的社交方式就远未达到这种程度。无聊的时间,我会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睡觉,也只能干这些。
有的时候想找个人说说话,电话打过去,对方却不在。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手机,要打电话必须先通过对方父母的许可。赶上考试复习期间,有的时候好朋友的父母还会拒绝让孩子接同学的电话。
然而,今天这个时代,什么都是随时可以做到的,只要想取得联系,一切都很简单。日常的交流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工具来进行,除了手机,还有各种聊天工具可以用。但是,如今人与人的交流,却反而越来越不深入了。虽然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只言片语随时随地在交流,但因为都是半途而废流于表层的,反而加深了我们的孤独感。
世间人与人之间所谓的“联系”,其实是一个很虚伪的词。在和某某保持着联系的错觉下,我们自以为互相都很了解,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彼此。
因为彼此之间的沟通都太轻浮了,越来越缺乏深入的推心置腹的沟通,所以现代人反而感觉越来越孤独。
如果以*初就没有语言交流为前提,寂寞作为*初的感受深深地烙印在心里,于是,在忍受孤独的同时,寂寞也会到此为止。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对寂寞的耐性。可是,现代人刚一认识,就马上会考虑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联系,我们从来就没有在意过孤独和寂寞。
我们自以为彼此都保持着联系,所以我们都失去了对孤独的耐性。
因此,每当我们感到寂寞的时候,我们就会马上找人排遣,我们就会觉得,还是有人理我的。于是,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和期待不断增加。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变得非常烦躁。
在这里,我们把话题转换一下。可能大家都有类似的体验,遇到一点烦心事的时候,就会一整天都心情不好,而且会越来越烦。想吃东西,结果比平常多吃了很多,暴饮暴食,以致恶心。甚至因为午饭吃太多了,搞得下午的工作都没有心思进行下去。
本来晚上约好了和恋人约会,就等着对方指定见面的时间,结果到了下午6点对方仍然没有发信息过来。好不容易到了7点,终于来消息说8点可以见面。可是这么晚才来联系,那个时间已经有了一些不满,约会的时候,难免会对恋人大发脾气,甚至吵起架来。你会觉得,今天真是个特倒霉的日子。
是啊,经常会觉得今天真是倒霉透顶了。不过,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果*开始不是因为自己的各种烦躁,应该也不至于发那么大脾气。
如果是平常那种冷静的状态,即使稍微多吃些,可能自己还是会有判断力的,适当地控制自己,不至于暴饮暴食到恶心的程度。正是因为我们过于烦躁,以致自暴自弃,用暴饮暴食来折磨自己。
一旦把愤怒的火焰在心中点燃,心情就会习惯性地反复回放那些令你生气的事情,让你越想越生气,火气越来越大。结果甚至会爆粗口,大骂脏话。
恋人联络晚了,为了这点事生气其实也是自作自受。这个时候,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对方迟迟定不下来见面的时间,就说明对方不够重视自己,因此我很生气……如此这般,我们要是这么想就会很容易被对方激怒。
而真相是,在此之前,愤怒的力量已经在孕育了,借由自己心中的某股怒气,我们进入了发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任何事情都会让我们更加生气愤怒。如果是和平常无异的精神状态的话,7点来电话8点能见面,真的不至于生那么大气。
也就是说,即使恋人按照预定的时间来电话指定约会时间,当天的你也会因为诸如“料理的味道不好”等别的原因大发雷霆。
偏偏在那个时间生气是由自身内部决定的,只是赶上这次发脾气的对象刚好是眼前的恋人而已。也就是说,即使恋人没有成为发脾气的对象,也会有别的人,甚至别的物品成为你的出气筒。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和“眼前的对象”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是孤立的。
上司说几句话我们就生气,恋人态度冷淡了点我们又生气,那正是因为我们都存在一种幻想,误以为世界真的是可以共享的。
实际上,我们的内心是封闭的,只会按照自身积蓄的能量来运作。所以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非常孤独的。
好好想想吧,我们自己度过的每一天,和对方所度过的每一天,互相之间都是独立的,根本不是真的在一起的。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年,甚至一辈子,都是互相独立的。我们只不过是在其中的某一瞬间,互相交会了一下而已。
可能乍一看,你会觉得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你明白对方是活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即使对方做了些不合我们心意的事,我们也不会和对方较劲,只是感觉有些不舒服不愉快而已,我们不会因此而怪罪对方。我们很快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会去责备甚至攻击对方。做到了这些,两人之间才能够逐渐构筑相对圆满和谐的关系。
要学会发现孤独的自我世界里所隐藏的问题,这也是为了自己好。
和他人共享的幻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弊害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世界是共享的”,正是因为这个幻想,才会产生各种弊害。
比如说,和恋人一起去听音乐会,共同留下一段快乐美好的回忆。但各自对这位音乐家的感情和对乐曲留下的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都是不相同的。表面上看,都觉得很享受,貌似达成一致了,如果因此你就觉得世界是可以共享的,那你就错了。因为从深层来看,各自感动的程度以及所融入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感受,是通过我们记忆中的过滤器(佛教里称之为“想”)来解释的,所以,感受是会变化的。每次的见闻,通过“想”这个过滤器,再参照那些潜在的大量的过往信息,在这基础上,才会产生或好或坏的心情。
因此,即使同样都感觉很快乐,但通过不同的记忆过滤器,留下的印象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有着同样的体验,拥有同样的感情。你也无法把某个人的记忆完全复制移植过来。
我们在世界是“共享”的这一幻想的基础上,经常会误以为彼此心有灵犀,结果,我们就会觉得“你应该和我想到一块儿才对”“你应该和我有着同样的感想”。我们试图强迫别人和我们想到一起,除非把自己的记忆复制给对方,否则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虽然彼此之间会有交会,但每个人自己都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宇宙。
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是孤立地存在于自身这个宇宙中”这一事实,原因就在于你对外界有着强烈的依赖,你总是觉得“我好寂寞,大家都来关心关心我,都来爱我吧”。
我们都怕寂寞,所以我们沉浸在“彼此都是联系的”“共享的”这样的错觉之中。这就是人际关系出问题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拼命想要说服对方,希望对方能和自己站到一起。
不接受孤独,就会产生世界是共享的这一错觉,结果就会对别人抱以各种期待和指望。于是,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孤独和寂寞,这是一个死循环。
原本各自都是不同的宇宙,如果能认同这点,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夫妇还是亲子关系,都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就能以一种更新鲜的心态共度每一天。
“实际上世界是不可能完全共享的。”单纯地觉悟到这一点就够了。尊重人与人之间各自不同的世界,就能理智地处理好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的人际关系。
小池龙之介
出生于1978年,日本山口县人。月读寺住持,正现寺(山口县)住持。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系。2003年,创建“家出空间”网站。2003~2007年期间,开设了兼具寺庙和咖啡馆功能的“iede cafe”咖啡馆。现在一边进行自我修行一边在月读寺和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对普通人进行坐禅指导,是日本当下zui炙手可热的大众佛法推广禅僧。
著述颇多,较多作品出版后长期盘踞日亚畅销榜榜单,荣获韩国2011年上半年全国总榜前三甲,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极受追捧。代表作有:《不纠结的修行》《恋爱成就寺》《消除烦恼的练习册》《不思考的练习》等。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是知乎上回答《背井离乡,为什么打拼北上广》的热门作者王远成献给中国2000万在大城市拼搏、奋斗者的暖心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本书特色 所谓博弈论的“诡计”就是运用博弈论的原理、策略和思维来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方法和手段。博弈论的“诡计”不仅在政治斗争、军事...
创造力:跳出盒子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本书特色《创造力:跳出盒子思考》为“简单有趣的个人管理”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如何培养你的...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内容简介:市值管理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以解决产融结合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
18岁以前要做的382个益智游戏 本书特色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指出,有目的的训练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好办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已经意识到,思维训练不只是专家和高层...
镜中的男人 内容简介 解决男人独有的24个问题,勇敢面对,豁然开朗!本书荣获ECPA书籍金牌奖。全美NO.1男人成长读本,英文版销售过300万册!“当今宗教界光...
《带孩子去森林:来自“森林学校”的游戏与成长指南》内容简介:森林学校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正在席卷全球的
情绪管理 本书特色 《情绪管理》中你是情绪的主宰,情绪管理的*高境界是自由自在 。情绪管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曾仕强教授的又一力作,直指中国人内心,可以说是一本“...
《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内容简介:《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是著名演员濮存昕的自传。作者以自己曾经饰演过的角色为主线,分享了多
好习惯不会背叛你-运用习惯的力量改变命运 本书特色 当我们把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通过习惯“想都不用想便做,并做好”时,外界给我们的压力也就算不上压力了,这也是大...
逆思维心理学 本书特色 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需要反向思维的,因为事物的本质也许正与其表现相反,即使表里如一,为求兵行诡道,出人意料或创新,也需要从相反方向思考或寻...
人生无常 当下最真-参透人生的32堂心灵禅修 本书特色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谁都不可能永远顺遂,而死亡是人类必然的结果,既然是不可抗拒的事,...
人山人海的停车场 本书特色 “工作*大的收获,不是在于金钱收入的多少,而是工作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我相信,一个尊重自己工作的人,必定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本书通过三...
《弹唱·指弹尤克里里考级曲集(2019版)》内容简介:2018年,上海音协吉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对尤克里里进行考级,该书稿为考级用书
《养老机构中医适宜技术手册》内容简介:本书选择了施氏十二字养生功、保肺功、足浴疗法、耳穴贴压、导引八法、降压八段锦等12项中
超神奇的暗示术 本书特色 “暗示”能不能影响你?什么样的“暗示”*容易影响你?什么样的“暗示”对你没作用?悲伤的时刻你会对自己说“会好的”吗?你有“自欺欺人”的...
这是被媒体誉为“跨界王”的台湾艺人黄子佼的诚心之作,是他以素人面貌真诚坦露内心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他如何走过三千多个乏人
《为什么总是被情绪支配》内容简介:总有一些非常聪明、有趣、富有人格魅力的家伙,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但同时又是多
姐姐的麻辣忠告-献给明知要改变却总想逃避的女人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金美敬拥有20年女性职场培训经历,是韩国各大知名媒体争相追捧的“...
宝宝好性格成长绘本(全6册) 本书特色 ★ 12开平装,适读年龄3-7岁,中译出版社出版★ 系列绘本被誉为“英国Z受孩子们喜爱的床边故事”,被译为多国语言,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