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联邦国会是美国历目前很富有成效的一届议会,在美国历史及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具划时代意义。它将宪法从一卷羊皮纸转变为强有力的政治机制和灵活的政治实践,将共和的梦想落实为有血有肉的现实。然而,首届国会召开于风雨飘摇之时,奴隶制的幽灵始终盘桓在国会的上空,它将阶级矛盾、南北方、东西部、虚弱无力的联邦与各自为政的诸州,宪法与反宪法等问题纠缠在一起;国会内部也充斥着个人偏见和地区之间的不信任、内部交易,以及平庸之辈的怠惰。混乱、偏见、敌视、不睦笼罩着国会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团体。如何从一张纸开始建构新政府?宪法的崇高性如何落实到政治机制的运作中?高不可攀的抽象理论能否化为日常的政治实践?制度运作中如何平衡利益、制约权力?面对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现实问题,国会议员们深知:国家存亡端赖各方的谈判与妥协。1789—1791年,国会议员们展开了漫长的讨价还价。谦逊宽容的华盛顿,雄辩实干的麦迪逊,头脑精密、富有卓识的汉密尔顿,性情刚烈、信奉共和的格里,坚定的反联邦主义者麦克莱……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个性,秉持不同政治立场,代表不同利益的建国者纵横于各利益团体之间,极尽游说之能,尽显政治风采,将政治智慧与政治手腕运用得炉火纯青,虽偶有私心,但仍将公众利益与宪法的崇高性置于私利之上。很终,在一片混乱与分歧中,各利益团体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妥协,《权利法案》《联邦税收法案》《司法法》《国家银行法案》相继签署,宪政运作机制在无序中循序渐进。首届国会的成功绝非历史必然,它是政治角力、鲜明个性、不同理念以及超凡决心合奏的史诗华章。它所灌注的多元利益团体之间谈判与妥协的精神,锻造出美国此后两百多年精巧别致的政治机制运作的品格,为美国宪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诗一般的语言讲述美国政治体制构建的曲折故事 精彩呈现宪法条文背后改变历史的激情与冲突首届国会上弥漫的吵扰声与联邦大楼外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黏着在夏日闷热潮湿的空气上,令人焦灼。而寒冬里会议进程停滞不前,又令屋子里瑟瑟发抖的议员们心生绝望,几度认为这个国家即将解体……华盛顿、麦迪逊、汉密尔顿、杰斐逊等建国者,将如何斡旋推进,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政府? 不了解美国宪政历史的关键细节,就很难准确回答美国宪法为何“活着”这个问题。
首届国会以无尽的智慧完成了使命……(博德维奇)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分析,把需要不断妥协和游说的问题呈现了出来……读者会十分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因为它把复杂的问题讲述得条理清楚又引人入胜。
——戴维·S. 海德勒,《华盛顿邮报》
(David S. Heidler, The Washington Post)
备受欢迎的历史学家福格斯·M. 博德维奇生动地描绘了首届国会将一纸宪法和一幅愿景转变为一套正常运作的政治机制的历史过程……与制宪会议相比,首届国会少了些教化意味,却不输同等重要性。书中愉悦地呈现了首届国会上演的各种明争暗斗,读者定会手不释卷。
——《柯克斯书评》重点书评
(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博德维奇让那些“务实、焦躁又疲倦的政治家们”跃然纸上,他们把美国宪法的精神转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民族政府……如果你对今天饱受诟病的美国立法机构及其起源怀有兴趣,那么这一政治创举背后的故事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
——理查德·A. 贝克,美国参议院荣休历史学家、《美国参议院:内部历史》合著者
(Richard A. Baker, US Senate Historian Emeritus and co-author of The American Senate: An Insider’s History)
博德维奇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图景,再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早期关键时刻,困境之中的国会必须展现智慧,实际上它也做到了——但事实上争执和短视充斥其中。《首届国会》巧妙地把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故事揉进了一个整体,成就了一本雅致而又充满吸引力的读物,再现了自治政府走向胜利的过程。
———戴维·O. 斯图尔特,《麦迪逊的馈赠:创建美国过程中的五个合作关系》的作者
(David O. Stewart, author of Madison's Gift: Five Partnerships That Built America)
博德维奇把精彩的传记和详实的记叙融为一炉,全面展示了发生在1789—1791年间的首届国会三次会议,这些会议为我们今天所遵守的制度和协议奠定了基础。
——托尼·刘易斯,《普罗维登斯日报》
(Tony Lewis, The Providence Journal)
福格斯·M. 博德维奇(Fergus M. Bordewich ):
生于美国纽约,是一位阅历丰富、著述颇丰的历史学家、作家、记者、书评人。曾任伊朗《德黑兰杂志》编辑、联合国新闻发布官、中国新华通讯社顾问。2015年,担任耶鲁大学“莱曼”奴隶制、奴隶反抗和废奴研究中心评奖委员会主席。
博德维奇历史写作的zuida特点是“观念新颖,行文新潮”,故事动人心魄,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无浮夸媚俗之态。他已出版七部非虚构历史作品,其中《美国大辩论:亨利·克莱、史蒂芬·A. 道格拉斯与维系联邦的妥协》(America's Great Debate: Henry Clay, Stephen A. Douglas, and the Compromise that Preserved the Union,2012)被《华盛顿邮报》提名为“2012年度zuijia图书”,2013年被《洛杉矶时报》提名为“2012年度zuijia历史图书”;《到迦南去:地下铁与为美国精神而战》(Bound for Canaan: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and the War for the Soul of America,2005)被美国多家书店和图书出版协会评为“2005年度zuijia非虚构图书”。
作为多产书评人,博德维奇长期为《华尔街日报》等流行报刊和学术期刊撰写书评,主要就18—19世纪的美国历史等相关主题发表评论。博德维奇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其社评文章多载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哈泼斯》杂志、《纽约》杂志、《读者文摘》等刊物。
百年苦梦 内容简介 描述20世纪中国文人的心态史,对我来说是件很痛苦的劳作,我曾经想绕开这些灵魂,歇息于平淡、宁静的时空里。然而终于未能如愿,我和这些形形色色的...
西方学术名著导读丛书:《论共和国》导读 内容简介 本丛书将包括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选题以近代以前的名著为主,适当选取入若干已有学术界评的当代学术名...
人事考录辅导教材系列-‘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及三支一扶考试复习指南 内容简介 本套教材定位于大学生村干部和“三支一扶”考试实际,以“服务考生、服务考试”...
战争事典:024:024 本书特色13世纪,有两股势力相继崛起,一股是东方的黄金家族,一股是西方的哈布斯堡家族。然而黄金家族建立的蒙古帝国迅速崩裂,元朝国祚更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内容简介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收入自二○○九年三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后,到二○一○年十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这段时...
这是一部用十年的生命历程写就的纪实文学,作者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的传奇经历,记录了缅共东北根据地的消长盛衰,描写了缅甸多民
2015-政论中国-人民日报评说党和国家重大举措 内容简介 《政论中国:2015人民日报评说党和国家重大举措》汇集了2015年人民日报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
特种部队:世界上最精锐部队的指南 本书特色 历史上的特种部队 从古罗马禁卫军到美国“海豹”部队,揭开他们的面纱,探寻他们的身份、行为以及执行任务时采取的战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1:从战争到战争 本书特色 作者在《世界大战丛书(第2辑)·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1:从战争到战争》中以其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审时度势,...
东亚大局势-日本的角色与东亚走势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近年来东亚国家的力量对比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日本、美国、中国及东亚的新社会力量对东亚区域发展的影...
"ThewarinVietnamwasnotlostinthefield,norwasitlostonthefrontpagesoftheNewYorkTime...
《理论后勤学——战争准备的科学》一书是目前见到的西方最早的开拓性后勤理论专著,作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乔治·赛勒斯·索普
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 本书特色 《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是新华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新华国际政治精品文库”世界顶级国际问题专家学者的...
美国黑室 本书特色 20世纪20年代,雅德利领导了美国历史上dy个和平时期的密码局,即今天国家安全局的前身。这个由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提供资助的机构,被称为MI-...
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纪实 内容简介 毛泽东和斯大林是两位伟大的历史巨人,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他们有共同的认识,也有过意见分歧;...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海外卷: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 本书特色 古希腊、罗马的时代,也就是今日所俗称的古典世界,西洋文明的根基于焉成形。政治思想是其中*重要的遗...
点亮民族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 本书特色 该书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以通俗的语言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深入浅出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
伪装的艺术-现实版 本书特色 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培训手册首次公开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内部鲜为人知的故事化装、易容、逃脱、隐藏,暗杀……现实版“007”真实再现共同...
远东反战会议纪念集 本书特色 80多年前的1933年9月30日,在中共地下组织支持下,宋庆龄联合世界进步人士共同在上海秘密举行了远东国际反战会议。该会议是20世...
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内容简介 ★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1962年底,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