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四书”的夙望,蒋伯潜从小就有,其倾心血持之以恒,在边工作边提高文化水平的过程中,写就了这部《四书读本》。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然,我想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魅力和生命力。本书是学界公认权威的四书读本,民国时期的国学出版盛典之一,众多著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是蒋伯潜注释的四书通俗读本,被学界公认为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后的四书注释本,为众多学者一致推荐,适合初学者,也适合精读。全书共分四篇:大学读本、中庸读本、孟子读本和论语读本。
大学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
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子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朱子所谓“大人”就是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大人”。孟子尝说乐正子是善人,是
信人,又解释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道德修养完满,故能充实而有光辉。“大学之道”,就是养成此种充实而有光辉的理想的人格之修养方法。朱子《大学章句序》首句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是以“大学”为古代所办的大学,似与注中所说“大人之学”自相矛盾。其实,古代小学所教,只是书、数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俊秀子弟升入大学以后,方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使能养成充实光辉的理想的人格。朱子的两种说法,并不是互相矛盾的。
“明德”,是光明的德性,是人人生来具有的,是备具众理、足以应付万事的。有时,这种光明的德性被人欲所蔽,便昏昧不明了。这和太阳隐于乌云,镜子蒙着灰尘一般,看似昏暗,本体的光明却并未消失;吹散了乌云,拭净了灰尘,仍可以恢复它本来的光明。上一个“明”字是动词。“明明德”,是要把人欲除去,使本有的明德格外光明起来。这是修养方法的**步。
“亲民”的“亲”字,王守仁仍作亲字解。他以为本篇下文“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句中的“亲”字,皆是“亲”字意;《尚书•尧典篇》“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便是“亲民”。(详见《阳明先生传习录》)这样讲法原也可通。朱子说,“亲当为新”,是根据程颐的话;因为下文所引《汤》之《盘铭》、《康诰》以及《诗经》的句子都以“新”字为主。《尚书•金滕篇》,成王说:“惟朕小子其新逆。”成王这句话是说要亲自迎接周公。“亲逆”写作“新逆”,正和“新民”写作“亲民”一样,这是程朱读“亲”
为“新”的一个有力旁证。新是去旧维新的意思;“新民”是使人人能去其旧染之污,“日日新、又日新”地振作起来。由“明明德”而“新民”,便是《论语》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庸》所说的“成已”、“成物”;孟子所说的“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由此可知大人之学,不但要能自明其明德,以独善其身,还要能使人人自新,以兼善天下哩!
“至善”,就是“*善”的意思。“止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后的目的,定要做到,不半途而废的意思。无论是修己的“明明德”,化民的“新民”,都要达到这“至善”的地步;下文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也是说要“止于至善”而已。以上所说“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大纲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知道所当止的*善的境界。一个人如果能够晓得*善的境界,以之为理想的目的,才有一定的意志;意志一定,心就能静,不会妄动’了;心不妄动,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感到安稳;到处安稳,思虑自然周到;思虑处处能周到,做人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善的境界,而得其所止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物各有本末,譬如一株树,根株为本,枝叶为末。万事各有终始,始就是开端,终就是结局。“本”和“始”是所“先”,“末”和“终”是所“后”。就上文所说言之,则“明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终”。就下节所说言之,则“平天下”是“末”,是“终”,是“所后”;“格物致知”是“本”,是“始”,是“所先”。能了然于事物之终始本末,而知所先后,则循序渐进,不至错乱凌躐,故曰“近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中庸》说:“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这是儒家的根本主张。本节就是推说这个道理的。“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平天下必须先把自己的国家治好:如自己的国还不能治,怎能使天下的人都悦服呢?但要治理一国,又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整理好;要整理一家,叫家里的人都看自己的样子,听自己的命令,必须使自己的行为,可做家人的模范;所以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凡一个人以心为主宰。要修身,必须使心无邪念;要心无邪念,必须使心意诚实。所以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但人怎么才能诚意呢?**要知道事物的缓急先后;要知道事物的缓急先后,就须“先致其知”。所以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是推而极之之意。至于怎样才能“致知”呢?“致知在格物。”“格物”二字却有许多的解释了。朱注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又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所以格物是要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王守仁早年读了这几句,就对着一株竹,细细地格起来;后来竟格不出所以然,而至于生病了。他于是恍然大悟,以为“格物”之“格”,当解作《孟子》“格君心之非”的“格”。故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又说:“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详见《大学问》)王氏认为吾心本有良知,不假外求,故以朱子“即物穷理”之说为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但其他就以此相号召。流弊所至,致学者束书不观,以为只要凭吾心之知,即可应付万事,反不如朱子“即物穷理”之说,较为切实。清陈澧说:“格物但当训为至事;至事者,犹言亲历其事也。天下之大,古今之远,不能亲历;读书即无异亲历也。故格物者,兼读书阅历言之也:致知者,犹言增长见识也。”(见《东塾读书记》)陈氏所说,浅近切实,可为朱注补充。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是将上文的意思反复郑重说明“物格”是事物都阅历到;“知至”是知识已推完尽;由此而意以诚,心以正,身以修,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身修以上,是“明明德”;齐家以下,是“新民”。“物格”、“知至”则知所“止”:意诚以下,是得所“止”;所“止”者,诚、正、修、齐、治、平,即“至善”之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庶人,就是小百姓。壹是,同一切。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为的无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还在修身。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蒋伯潜(1892—1956),名起龙,又名尹耕,现代学者、教育家,浙江富阳新关乡(今大源镇)人。于经学、文学、校雠目录学方面多有造诣,著述颇丰。
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 本书特色 本书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梳理。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 内容简介 《马克...
彩绘全注全译庄子全书:超值全彩珍藏版 本书特色 《天文观测与探索百科:教你识星星》为广大读者奉上了一场知识盛筵,既搜集了古今中外有关天文学的知识;又用大量文字介...
康德哲学讲解 内容简介 约翰·华特生(1847—1939),加拿大某大学哲学教授。开设过专门课程讲授康德哲学。康德的哲学著作比较难读。作者认为下列四本书*重要《...
宗教学通论新编 本书特色 《宗教学通论新编》(上下)是作者在宗教学领域探索的又一贡献。《宗教学通论新编》(上下)既名《宗教学通论新编》,顾名思义,它本质上是《宗...
道家与中国哲学:明清卷 本书特色 作者运用文本研究和诠释、比较的方法,从明清时期社会学术思潮的时代背景出发,在弄清和阐明当时的宗教政策和明清道教的世俗化倾向的基...
国学经典系列丛书:论语精解 本书特色 自西汉起,对《论语》的注释、考证、疏解等研究非常丰富,到宋金时期儒学在“二程”、朱熹等人的推动改造下,吸收融合佛道思...
尚书诵读本-12 本书特色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尚书诵读本》特色:一、内容系统全面。本系列图书选取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
混元仙派研究 内容简介 混元仙派是明代较为重要的民间宗教派别,它源于道教,又吸纳了儒教、佛教的元素,自成体系,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它所提出的仙人—祖师传法世系,...
思想的力量:教你如何正确判断和有效决策. 本书特色 为什么我们总无法快乐地生活?为什么我们无法避免时不时的情绪底谷。为什么有时生起气来,无法平心静气地跟人交谈?...
耶路撒冷抑或雅典:施特劳斯四论 本书特色 政治哲学在今天是颇为含混的概念,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学业在当代大学系科中的位置亦不无尴尬。例如,政治哲学应该属于哲学系还是...
别尔嘉耶夫论自由与奴役 本书特色 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别尔嘉耶夫著石磊编译的《别尔嘉耶夫论自由与奴役(精)》收入了俄国学者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别尔嘉耶夫...
扭曲的十字架-伪满洲国基督教研究 本书特色 《“扭曲的”十字架——伪满洲国基督教研究》以东北沦陷时期的基督教为研究对象,对该时期东北基督教会的境遇、变迁、发展、...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每篇原著前有简明扼要的学习提示。全书共分上下两卷,本书为上卷,系统介绍马克思
纯粹理性批判 本书特色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我们不谈我们自己。但关...
伊索尔德的魔汤-春药的文化史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对各文明地域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比较。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催欲药大都是古老宗教和族群奉为仙草的植物及其...
直道而行孟子和荀子 本书特色 《史记》有《孟子苟卿列传》。孟稍早于荀,二子活动于七国争雄、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是一位雄辩家,也是一位散文家。...
儒学释蕴 本书特色 2005年在山东举行了“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除大陆、台湾、香港之外,还有来自韩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的,囊括了海内外...
气论与仁学 内容简介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
毛泽东品庄子-毛泽东品先秦诸子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介绍毛泽东解读《庄子》的情况和经验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有着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学术新著。本书作者在较为充...
中观论颂讲记 内容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