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四书”的夙望,蒋伯潜从小就有,其倾心血持之以恒,在边工作边提高文化水平的过程中,写就了这部《四书读本》。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然,我想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魅力和生命力。本书是学界公认权威的四书读本,民国时期的国学出版盛典之一,众多著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是蒋伯潜注释的四书通俗读本,被学界公认为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后的四书注释本,为众多学者一致推荐,适合初学者,也适合精读。全书共分四篇:大学读本、中庸读本、孟子读本和论语读本。
大学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
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子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朱子所谓“大人”就是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大人”。孟子尝说乐正子是善人,是
信人,又解释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道德修养完满,故能充实而有光辉。“大学之道”,就是养成此种充实而有光辉的理想的人格之修养方法。朱子《大学章句序》首句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是以“大学”为古代所办的大学,似与注中所说“大人之学”自相矛盾。其实,古代小学所教,只是书、数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俊秀子弟升入大学以后,方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使能养成充实光辉的理想的人格。朱子的两种说法,并不是互相矛盾的。
“明德”,是光明的德性,是人人生来具有的,是备具众理、足以应付万事的。有时,这种光明的德性被人欲所蔽,便昏昧不明了。这和太阳隐于乌云,镜子蒙着灰尘一般,看似昏暗,本体的光明却并未消失;吹散了乌云,拭净了灰尘,仍可以恢复它本来的光明。上一个“明”字是动词。“明明德”,是要把人欲除去,使本有的明德格外光明起来。这是修养方法的**步。
“亲民”的“亲”字,王守仁仍作亲字解。他以为本篇下文“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句中的“亲”字,皆是“亲”字意;《尚书•尧典篇》“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便是“亲民”。(详见《阳明先生传习录》)这样讲法原也可通。朱子说,“亲当为新”,是根据程颐的话;因为下文所引《汤》之《盘铭》、《康诰》以及《诗经》的句子都以“新”字为主。《尚书•金滕篇》,成王说:“惟朕小子其新逆。”成王这句话是说要亲自迎接周公。“亲逆”写作“新逆”,正和“新民”写作“亲民”一样,这是程朱读“亲”
为“新”的一个有力旁证。新是去旧维新的意思;“新民”是使人人能去其旧染之污,“日日新、又日新”地振作起来。由“明明德”而“新民”,便是《论语》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庸》所说的“成已”、“成物”;孟子所说的“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由此可知大人之学,不但要能自明其明德,以独善其身,还要能使人人自新,以兼善天下哩!
“至善”,就是“*善”的意思。“止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后的目的,定要做到,不半途而废的意思。无论是修己的“明明德”,化民的“新民”,都要达到这“至善”的地步;下文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也是说要“止于至善”而已。以上所说“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大纲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知道所当止的*善的境界。一个人如果能够晓得*善的境界,以之为理想的目的,才有一定的意志;意志一定,心就能静,不会妄动’了;心不妄动,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感到安稳;到处安稳,思虑自然周到;思虑处处能周到,做人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善的境界,而得其所止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物各有本末,譬如一株树,根株为本,枝叶为末。万事各有终始,始就是开端,终就是结局。“本”和“始”是所“先”,“末”和“终”是所“后”。就上文所说言之,则“明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终”。就下节所说言之,则“平天下”是“末”,是“终”,是“所后”;“格物致知”是“本”,是“始”,是“所先”。能了然于事物之终始本末,而知所先后,则循序渐进,不至错乱凌躐,故曰“近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中庸》说:“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这是儒家的根本主张。本节就是推说这个道理的。“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平天下必须先把自己的国家治好:如自己的国还不能治,怎能使天下的人都悦服呢?但要治理一国,又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整理好;要整理一家,叫家里的人都看自己的样子,听自己的命令,必须使自己的行为,可做家人的模范;所以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凡一个人以心为主宰。要修身,必须使心无邪念;要心无邪念,必须使心意诚实。所以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但人怎么才能诚意呢?**要知道事物的缓急先后;要知道事物的缓急先后,就须“先致其知”。所以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是推而极之之意。至于怎样才能“致知”呢?“致知在格物。”“格物”二字却有许多的解释了。朱注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又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所以格物是要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王守仁早年读了这几句,就对着一株竹,细细地格起来;后来竟格不出所以然,而至于生病了。他于是恍然大悟,以为“格物”之“格”,当解作《孟子》“格君心之非”的“格”。故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又说:“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详见《大学问》)王氏认为吾心本有良知,不假外求,故以朱子“即物穷理”之说为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但其他就以此相号召。流弊所至,致学者束书不观,以为只要凭吾心之知,即可应付万事,反不如朱子“即物穷理”之说,较为切实。清陈澧说:“格物但当训为至事;至事者,犹言亲历其事也。天下之大,古今之远,不能亲历;读书即无异亲历也。故格物者,兼读书阅历言之也:致知者,犹言增长见识也。”(见《东塾读书记》)陈氏所说,浅近切实,可为朱注补充。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是将上文的意思反复郑重说明“物格”是事物都阅历到;“知至”是知识已推完尽;由此而意以诚,心以正,身以修,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身修以上,是“明明德”;齐家以下,是“新民”。“物格”、“知至”则知所“止”:意诚以下,是得所“止”;所“止”者,诚、正、修、齐、治、平,即“至善”之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庶人,就是小百姓。壹是,同一切。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为的无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还在修身。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蒋伯潜(1892—1956),名起龙,又名尹耕,现代学者、教育家,浙江富阳新关乡(今大源镇)人。于经学、文学、校雠目录学方面多有造诣,著述颇丰。
【名人推荐】晚村批点四书文,其语保存迄今者,有四书讲义四十三卷。编次于晚村卒后,其门人陈鏦之手。时为康熙丙寅,则晚村卒后
丰富的人生 本书特色 《生活艺术》与《丰富的人生》为文立论高屋建瓴,视野开阔,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视角,全方位、多层面反...
张三丰全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是元明时丹道修炼的代表性人物张三丰的丹道修习及太极、内家拳的集成。在我国历史上张三丰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修道有成但大多...
道家二十讲-伟大传统 本书特色 心安则天下安 “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使世界从烦闷至清凉, “为而不有”主义...
黄元吉学际天人,修养工夫又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道的全体大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千古口口相传的
赠予死亡 内容简介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很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的很后一部著作。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本书特色 《厚黑学全本》:*伟大的励志书深谙中国文化与人性的成功学宝典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内容简介 民国奇人、“厚黑教主”李宗吾揭示历久弥新...
本书的组织构架是按作者个人的哲学编纂学观点建立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利科本人的思想在西方以兼容并蓄著称。在
药师经注释 本书特色 本书汉译有五种,依其译出时间之先后为:东晋帛尸梨密多罗(317—322)译本,刘宋慧简(457)译本(已佚),隋代达磨笈多(615)译本,...
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前批判时期著作 I:1747~1756 内容简介 本书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进行介绍,对其1747至1756年的作品进行翻译与介绍,致力于...
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 目录 导言**节 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第二节 如何研究科学哲学或科学方法论**编 划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章 划界问题**...
古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 本书特色 本书是发现历史走进遥远的年代丛书的一本,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叙述了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国家的主要情况,内容包括伊斯兰教...
从感觉开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从感觉开始”、“信号、句子与词”、“关于语言的讨论”、“论名称”、“论大小”、“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等文章。从感觉开始 目录...
诸神的面具:金钱、性爱与权力的空洞承诺,以及脱离它们的盼望 本书特色 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twilight of theidols)里所说,“在这世界上的...
东西文化碰撞中的人:东正教与俄罗斯人道主义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一些相关的译作和研究作品以及当时出版的工具书,使国人知...
沈有鼎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中所收学术论文,以作者在社科院工作期间的作品为主,同时也兼顾了作者在院外工作期间的代表作;对少数在建国前成名的学者,文章选收的时间范围更...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书特色 本书是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编译,1974年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出版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译本。...
开卷伊始,首先要向读者表明的是:这是一部哲学书。而在说到“哲学”时,笔者每每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笔者认
从近代文明产生起,法国思想就以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居特殊地位,而通观近五十年来当代法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同样
西方现代思想史-修订版 本书特色 罗兰·斯特龙伯格编著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试图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上述方武都有所涉猎。思想史应该成为一种了解我们西方欧洲传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