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南发现中国

在陕南发现中国

作者:陈非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7-03-01

评分:5分

ISBN:9787545050837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在陕南发现中国 内容简介

陕南之地,山环水绕,五方杂处。历史上大量多次的移民为陕南带来了迥异的民风、民情、民俗,这些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基因相互碰撞、融合,沉淀为陕南多元混融的民间文化,形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流光溢彩的聚宝盆。

在陕南发现中国 本书特色

本想寻找一颗星,却发现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星河。
——莫言
陈非的考察与写作为人们打开 了一个神秘的音乐盒子,也解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诗情、温情、浪漫而又开放的陕南。
——赵季平
陈非先生从一名记者变成一位优秀的作家,一个真正有价值、有重量的文化行者,一沉下去就五六年,他这种精神在当下难得可贵。
——余秋雨
陕南民歌可谓大汉天声,它像《诗经》一样古老,可喜的是它还鲜活地存在,还有人在研究发掘它的魅力。《在陕南发现中国》这本书写得不易,作者陈非先生也像我一样在为传统文化做义工,值得钦佩。
——白先勇
陈非的这本书以散文的笔法、诗歌的语言、小说的结构来叙述陕南地区那些地方民俗、民风、民歌,这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创新。
——肖云儒

在陕南发现中国 节选

"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糍粑,内在其实精致复杂。首先得把熟透的洋芋倒进事先准备好的石窝里,一个一个地碾碎、揉捏,等变成了一团有黏性的泥状,就可以打了。打得直到表面起糊形成凝胶,变成一块不透明的“蓝田玉”的时候,那就是糍粑好了。要达到这个效果,不仅需要有力气的人,还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接下来就像变戏法一样,只需用力一提,整团糍粑就会落进盆里。当然这种“变戏法”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做到。
糍粑要好吃,烧汤也很关键。野水芹或者萝卜叶子酸菜是一周前就窝好的。吃前只需捞出切碎,在锅里放上油,炒好后加水烧开,放入葱花、辣椒和捣碎的大蒜,瞬间满屋飘香。
糍粑扯成小团就可以直接放进汤里食用,味感绵密,软糯滋润,只需薄薄一片,就可以让人回味无穷。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一个家庭细致的生活味道。这种做法其实和江西打米糕手法一致,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上古江西一带人们吃熟食这一习惯的形成。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传承下来,并在长江上游一个不知名的支流上被演绎得生机勃勃。
与老太太聊天间,一位年轻媳妇走了进来,体态丰满,相貌平平,眉间却隐隐带着山水人的乖巧,见有陌生人,抿嘴一笑,算是打过招呼。她说糍粑已经做好了。
我贪婪地吃着这种独特的美食,老太太慈祥、爱怜地看着我:“慢慢吃吧,还有的。”
天空在夕阳落下的瞬间显得分外明亮,天际的彩霞、彤云以及红日似乎触手可及,远远地听有人唱着歌从山路的拐角处走来。我正惊诧,老太太却告诉我,一定是他的老头子回来了。
得知我是专程回来听渔鼓的同乡,渔鼓的主人一下子就与我拉近了距离。他放下肩上的家什,随手拿了一条板凳坐了下来。
歌师虽然已六十多岁,却很健康。他不知从什么地方掏出一只很少见的旱烟袋,点燃后,一股草木清香的烟草味弥漫开来。歌师告诉我,待他吃完这锅烟就唱给我听:
正月里姐望郎,拜年客又广,只见拜年不见郎。
二月姐望郎,二月菜花黄,手拿扇子打得蜜蜂往。
三月姐望郎,三月活路忙,拿起刀子去开荒。
四月姐望郎,四月正栽秧,栽了秧子麦子黄。
五月姐望郎,五月麦子黄,割了麦子好栽秧。
六月姐望郎,六月大太阳,拿起扇子扇风凉。
七月姐望郎,七月谷子黄,打了谷子点冬粮。
八月姐望郎,八月秋风凉,耕了田地点冬粮。
九月姐望郎,九月菊花黄,晒干谷子好入仓。
随着歌师一只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敲打,这个简陋的竹筒竟然发出了不同凡响的天籁之声。歌师的声调似孝歌,带着忧郁的哭腔,时而又夹杂着独白。
他看我听得认真,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柞水渔鼓。
柞水渔鼓属说唱类艺术,在演唱中加有白口,分为散白和韵白。散白以叙述故事情节、模拟人物的声态语气、衬托故事情节为主。韵白有叙事及代言两种,讲究声调抑扬、语气顿挫。区别散白与韵白的重要一点是:散白伴以云板(简板)打击节奏,韵味十足;韵白一般为引诗开篇,或有简单对句,为引语或故事主旨。
引诗有二、六、八等偶句,唱词的句式结构有七字、十字句,间有少量的五字句等形式。唱调无名称,有二句式,也称为上下句结构,即一个上句、一个下句为一段。十字句都是上下句结构,有四句式,即四句为一段的结构,多为小调或民歌改编而成,四句结构的音乐多为起承转合的四字句单乐段结构。无论七字、十字还是五字,基本词是以七字句为基准而变化。演唱时一般为音随字走,腔随情变。
……
——《在陕南发现中国》"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