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智慧箴言》是列夫·托尔斯泰人生□后十五年的心血结晶、求道之作。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将365天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章节,亲自精心汇编孔子、佛陀、尼采、蒙田、叔本华等哲学大家的语录,融汇数千年思想大家的真知灼见,成就了这部启迪智慧的人生读本。《托尔斯泰的智慧箴言(秋之卷)》的编纂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托尔斯泰在生命的□后一日仍系心于此书的校稿工作。
这位关怀世上无数苦难大众的良知,用他这本智慧哲学的求道巨著,为自己,也为人类,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读者在每日用心阅读,悉心感悟,践行修行后,定能从书中得到启示和鼓舞,收获平静与幸福感。
《托尔斯泰的智慧箴言(秋之卷)》:
7月1日人心是具备神性的所有的真理都可以在其源头找到神。真理由人表现出来,并不表示真理由人产生,而只是表示人具有能表现真理的澄明本性。
——巴斯噶当雨水通过竹管子流下来的时候,我们会以为雨水来自竹管子,但实际上那是从天空而来的。笃信□□的人向我们阐明神圣道理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会以为那些道理是从讲道的人而来,但事实上是从神那里来的。
——拉马克利西那认为自己的精神力量能独立于神的力量之外——若依老子的说法,这就等于相信风箱不仅是让空气通过的器具,它本身即为制造空气的泉源,并且相信风箱本身即使在真空中亦能产生空气。
——佚名我带着一种特殊的力量,体验到人能做也正在做美丽的、伟大的、善良的事情,但在做这一切事情的时候,人只不过是高于自己的某种东西或某人的“工具”而已——这份情感就是□□信仰。具有□□情怀的人,对所有这些并非由他产生,而只是通过他来完成的奇迹,是带着神圣而喜悦的颤动来面对的。
意志和行为其实都是有源头的,我们有力量做伟大而崇高的事乃是一种奇迹。对于□□的喜悦让我们变得明净,获得平常心,甚而归于无,或者说让我们认识到有比人更崇高的东西存在。当圣灵在生命的源头说话的时候,当我们感觉到是神在为我们运作一切的时候,自己的“小我”必然消失一一先知听到神的声音,年轻母亲感觉到体内胎儿的信息,就是这样的事。当我们只能感觉到自己的“小我”时,我们是一种极有限的存在物,是自私的、受囚困的存在物。可是当我们与世界的生命相融合,与神的声音相呼应的时候,“小我”便随之消失。
——爱弥尔假如我们能走出自己的“小我”,即使只有一刹那,任何人在这一刻都会变成没有恶念的人,甚而变成“能反射光的明净玻璃”——光总是存在的,为什么我们不去反射它?而这一刹那,宇宙万物也会在光辉灿烂中展开在我们周围。
——梭罗伟人的思想基础其实是存在于谦虚的同胞之间的,而且,圣贤在其所接受的深远的启示中表现的特性,其实与一般人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的是完全一样的;正因为如此,那才显得尊贵。
真正伟大的智慧虽然只有极少数人获得启示,但这些人只有成为人类精神和思想的代表或范例时,他们的智慧才得以成立。这些人所发散的光,只不过是潜藏于所有人类本质中的力量之表现;这些人并非是不可思议的,也并非是奇迹,而是人类心灵的自然发展。
——世界先进思想人类在世上的真正工作是让自己的存在本质与神相调和;只有在这样的时候,爱与理性的力量才能像流过澄清的运河那样从人的心里流过。
——世界先进思想※让自己保持清净,使得神的力量能从你心中通过。让神的力量通过是莫大的幸福。
7月□日对艺术的评价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没有像对作品评价时所用的话——特别是像“艺术”这两个字,那样被滥用了。
当我们竭尽思考仍然感觉到有某些无法完全弄清楚的东西存在时,才真正充分满足于从艺术作品所接受的印象。
——叔本华艺术指的是某个人有意识地以某种外在符号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其他人,或者说,艺术工作是在以自己的感触感染其他人,引起他们的共鸣。
——佚名艺术是在让隐藏于内心的东西显露出来,让朦胧的变清楚,复杂的变单纯,偶然的变必然。总而言之,艺术揭开并表现了大自然所隐藏的目的。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把一切单纯化。
——佚名假如世问的现象只不过如眼睛所见的那样,那么艺术就是在说明眼睛所见的这一切,是在像照相机的暗箱那样把物象表现得更纯粹更鲜明,并做更充分的观察和把握。艺术就如同《哈姆雷特》的剧幕,是舞台上的舞台。
——叔本华一个人如果只具备平凡的感情,他的思想一定是被事物牵着鼻子走的,但是艺术家则让自己的思想来左右事物。普通人都认为大自然是固定不变的,但艺术家则认为大自然是流动着的,是可以重新铸造的。
艺术家在大自然之上刻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在他看来,不谦逊的世界是谦逊的,他给泥土或石头穿上人性的外衣,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理性的表现形式。
——爱默生请记住:好胜心无法制造出任何美的东西,傲慢无法产生任何高贵的东西。
——罗斯金音乐就是在将人内心所存在的伟大的可能性展现出来——爱默生如是说过。关于其他所有真正的艺术也都可以这么说。
——佚名生活于民众之间,与民众过同样生活的一些人,若能不要求任何权利,只为民众提供自己在科学上和艺术上的服务,科学与艺术才可能有助于人。是否接受这样的服务,则由民众自身的意志来决定。
——佚名真正的科学与艺术,有两个不容置疑的指标:□□,是内在的,即为科学和艺术效劳的人并非以利益为目的,而是抱着自我牺牲的态度来完成自己的使命;第二,是外在的,即作品必须为大家所了解、所接受,而且必须为大家带来幸福。
——佚名※从事艺术事业纵使不像一般艺术工作者所自认的那么高尚,但只要是在把大家融合在一起,在唤起大家心中善良的情感,艺术工作就不是无益的,而是很好的工作。但现代富有阶级所承认的艺术——让大家互相叛离,为大家唤起并非善良的情感——那么从事这样的艺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
[俄]列夫·托尔斯泰(18□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苏格拉底前后 本书特色 《苏格拉底前后》是作者在四篇讲稿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是有关古希腊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涉及苏格拉底时代前后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等内容。在...
评《矛盾基础论》 内容简介 《基础论》一书中讲的“基础”是指生成矛盾的基础。当两个事物共同作用于第三个事物时,由于两个事物性质、机理和作用力度的不同就产生了矛盾...
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 本书特色 多梅尼克·洛苏尔是当代*了不起的黑格尔研究权威之一,他的这部著作必须被知晓于世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现代社会是一个大规模异质...
黄元吉学际天人,修养工夫又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道的全体大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千古口口相传的
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编著者吴龙灿。本书兼顾“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思想诠释传统,尽可能全...
清虚集 本书特色 《道教与宗教文化论丛:清虚集》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
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之后,为了坐稳江山,召集魏征、虞世南等,把从上古到唐朝所有关于修、齐、治、平的知识集合到了一起,林林总
大觉者王凤仪传-来自山沟的大智慧-全二册 本书特色 宣化上人、净空法师等高僧大德高度赞誉,从不识一字的农村长工到劝善济世的大善人,一个中国农民讲述的*朴素的“人...
老子学刊-第一辑 本书特色 《老子学刊(第1辑)》要目:以真为道的人格理想——基于《道德经》圣人说的省思老子祸福相依论以心释道——《蟾仙解老》道心论发微历代道书...
南怀瑾四书精讲-全8册 本书特色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以极...
威音文库·论说(全三册) 内容简介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传承发展,至隋唐进入极盛时期。晚唐武宗灭佛,佛教逐渐衰微。经宋、元、明、清高僧大...
张君励儒学著作集--义理学十讲纲要 内容简介 《义理学十讲纲要》是张君劢先生旅美期间,在旧金山孔教会的演讲。作为新儒家的代表,本书集中体现了张君劢先生对于议理学...
论柏拉图的《会饮》精装 本书特色 1. 一代政治哲学大师解读柏拉图的不朽名篇2.唯一经施特劳斯本人确认过的讲稿笔录政治哲人施特劳斯1973年辞世,时隔一代人之后...
数理哲学导论-罗素文集-第3卷 本书特色 《罗素文集(第3卷数理哲学导论)》是罗素的数理哲学的一本通俗著作。在书中罗素以他的明白晓畅的笔法陈述了数学原理研究中确...
艺术哲学导论 本书特色 本书对艺术的哲学追问和规律探询按照现代西方艺术哲学通用的艺术范畴的写作方式予以展开,以理论范畴为主题配合艺术史的演变有序地进入艺术哲学诸...
《傅佩荣解读易经》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
佛家语录-(全彩典藏图本) 内容简介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哲学、建筑、雕刻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了解佛教,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
西方美学思想史(全三册) 内容简介 本书为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先生领衔主编的一部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涵盖自圣经、古希腊罗马起,一直到20世纪现当代的西方主要美学思...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书特色 本书是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编译,1974年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出版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译本。...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系养生气功著作,全书共十八卷。清周述官编撰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僧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