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集。本书为我社"新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读本"改版之一种。本书由知名鲁迅研究者王晓明教授选编,收录《狂人日记》、《故乡》、《祝福》、《伤逝》等九篇小说,让读者集中阅读鲁迅这位新文学运动的革命斗士在启蒙作品之外的自我剖析小说,梳理了鲁迅深刻解剖自己灵魂、表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独特人生情怀的艺术转变轨迹,堪称现代文学大师的很好导读选本。
%在评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时候,鲁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着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穷人?小引》(《集外集》第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他能如此理解陀斯妥也夫斯基,显然有自己的体验,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通过那个“我”,在小说中一一举劾和揭发自己灵魂中的“鬼气”,从吕纬甫到涓生的一系列人物,却一一陈述那“鬼气”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阐明它的深刻的光辉。非但如此,从《祝福》到《伤逝》,审问者的气势越来越弱,犯人的辩声却越来越高,这更是他始料不及的吧。他在一个星期中连续写下《孤独者》和《伤逝》,却不像对《阿Q正传》那样立刻送出去刊载,直至第二年收入《彷徨》,都没有单独发表,这是否正表明他的惶惑,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些小说?我想到他在《小杂感》中的话:创作有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什么叫“一个人看”?除了给朋友和爱人,是否也是给自己看?继《伤逝》之后,他又写下两篇小说,《弟兄》和《离婚》。《弟兄》对沛君的内心隐情的揭发,似乎比对涓生更为犀利,《离婚》中弥漫的那股冷气,也令人联想到《孤独者》。但是,作者那种深刻的自我举劾,在作品中日渐隐晦,《离婚》里是完全看不见了。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内心之门逐渐打开,到《孤独者》和《伤逝》,这门已经开得相当大。也许是开得太大,使他自己都觉得不安了?倘真是如此,他的头一个本能反应,就是赶紧关门。我觉得,《弟兄》和《离婚》的一个突出意义,就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也许并不自觉的内心收缩:他原是想借小说来驱逐内心“鬼气”,却没有想到它反而利用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法则,在他内心膨胀得更为巨大,情急之下,他只好先丢开笔再说了。写完《离婚》,他果然停止了小说创作。 我深深地为鲁迅感到惋惜。人们一直都在喟叹,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大作家。七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富于才华的小说家,他们也都能程度不同地获得一份独特的人生感受,但是,他们似乎都无力使这份感受进一步深化,即便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也多半只能重复自己,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奏出**首动人的旋律之后,再唱出第二首更动人的歌。 但鲁迅似乎是个例外,他不但有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极其深刻地解剖大众的灵魂,更有像《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那样的小说,同样深刻地解剖自己的灵魂。无论是表达的方式,还是表达的内容,这两类小说都是那样不同,你甚至可以说后者正构成了对前者的一种情感上的否定。因此,倘说《阿Q正传》是代表着鲁迅小说创作的**乐章的辉煌的完成,那《孤独者》就无疑标志着他已经开始了第二乐章的创作,魏连殳的自毁正是这乐章的一个动人的开端。也许我太偏执,我总以为,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各种使命当中,*重要的就是发挥他个人的独特才能。就鲁迅而言,他写杂文,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当然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这贡献却是别人也可以做的,他能将瞿秋白的杂文署上自己的笔名发表,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然而,却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写小说,尤其没有人能代替他写《孤独者》,在这一方面,现代中国没有一个人的作品配署“鲁迅”这个名字。倘若这样来看,鲁迅*重要的人生使命,恐怕就不在当一名“强聒不舍”的启蒙者,而在做一名悲愤深刻的小说家,不在写杂文,而在写小说,不仅是写《阿Q正传》,更是写《孤独者》。既然魏连殳的绝望,是表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独特也*深刻的人生情怀,那鲁迅顺着《孤独者》的思路写下去,又势将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悲剧作品来?就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来讲,这样的悲剧至少是不会比《阿Q正传》缺乏分量吧。 可是,鲁迅偏偏停止了小说创作,在以《孤独者》一类作品构成了那样一个坚实的碑座之后,他竟放弃了在其上继续建造艺术丰碑的努力,中国新文学的唯一一条有可能通向世界文学高峰的道路,也就因此而中途截断,面对这样无情的事实,谁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文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也只能是以世界文学作为参照。如果这样来看,我就不能不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却还算不上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尽管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学才能而言,他本来是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小说家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王晓明,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出版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
王晓明编的《鲁迅自剖小说》梳理了鲁迅深刻解剖自己灵魂、表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独特人生情怀的艺术转变轨迹,堪称现代文学大师的优秀导读选本。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在评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时候,鲁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着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穷人?小引》(《集外集》第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他能如此理解陀斯妥也夫斯基,显然有自己的体验,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通过那个“我”,在小说中一一举劾和揭发自己灵魂中的“鬼气”,从吕纬甫到涓生的一系列人物,却一一陈述那“鬼气”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阐明它的深刻的光辉。非但如此,从《祝福》到《伤逝》,审问者的气势越来越弱,犯人的辩声却越来越高,这更是他始料不及的吧。他在一个星期中连续写下《孤独者》和《伤逝》,却不像对《阿Q正传》那样立刻送出去刊载,直至第二年收入《彷徨》,都没有单独发表,这是否正表明他的惶惑,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些小说?我想到他在《小杂感》中的话:创作有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什么叫“一个人看”?除了给朋友和爱人,是否也是给自己看?继《伤逝》之后,他又写下两篇小说,《弟兄》和《离婚》。《弟兄》对沛君的内心隐情的揭发,似乎比对涓生更为犀利,《离婚》中弥漫的那股冷气,也令人联想到《孤独者》。但是,作者那种深刻的自我举劾,在作品中日渐隐晦,《离婚》里是完全看不见了。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内心之门逐渐打开,到《孤独者》和《伤逝》,这门已经开得相当大。也许是开得太大,使他自己都觉得不安了?倘真是如此,他的头一个本能反应,就是赶紧关门。我觉得,《弟兄》和《离婚》的一个突出意义,就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也许并不自觉的内心收缩:他原是想借小说来驱逐内心“鬼气”,却没有想到它反而利用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法则,在他内心膨胀得更为巨大,情急之下,他只好先丢开笔再说了。写完《离婚》,他果然停止了小说创作。 我深深地为鲁迅感到惋惜。人们一直都在喟叹,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大作家。七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富于才华的小说家,他们也都能程度不同地获得一份独特的人生感受,但是,他们似乎都无力使这份感受进一步深化,即便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也多半只能重复自己,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奏出**首动人的旋律之后,再唱出第二首更动人的歌。 但鲁迅似乎是个例外,他不但有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极其深刻地解剖大众的灵魂,更有像《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那样的小说,同样深刻地解剖自己的灵魂。无论是表达的方式,还是表达的内容,这两类小说都是那样不同,你甚至可以说后者正构成了对前者的一种情感上的否定。因此,倘说《阿Q正传》是代表着鲁迅小说创作的**乐章的辉煌的完成,那《孤独者》就无疑标志着他已经开始了第二乐章的创作,魏连殳的自毁正是这乐章的一个动人的开端。也许我太偏执,我总以为,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各种使命当中,*重要的就是发挥他个人的独特才能。就鲁迅而言,他写杂文,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当然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这贡献却是别人也可以做的,他能将瞿秋白的杂文署上自己的笔名发表,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然而,却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写小说,尤其没有人能代替他写《孤独者》,在这一方面,现代中国没有一个人的作品配署“鲁迅”这个名字。倘若这样来看,鲁迅*重要的人生使命,恐怕就不在当一名“强聒不舍”的启蒙者,而在做一名悲愤深刻的小说家,不在写杂文,而在写小说,不仅是写《阿Q正传》,更是写《孤独者》。既然魏连殳的绝望,是表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独特也*深刻的人生情怀,那鲁迅顺着《孤独者》的思路写下去,又势将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悲剧作品来?就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来讲,这样的悲剧至少是不会比《阿Q正传》缺乏分量吧。 可是,鲁迅偏偏停止了小说创作,在以《孤独者》一类作品构成了那样一个坚实的碑座之后,他竟放弃了在其上继续建造艺术丰碑的努力,中国新文学的唯一一条有可能通向世界文学高峰的道路,也就因此而中途截断,面对这样无情的事实,谁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文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也只能是以世界文学作为参照。如果这样来看,我就不能不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却还算不上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尽管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学才能而言,他本来是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小说家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王晓明,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出版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
学林旧闻 本书特色《学林旧闻》辑录作者周维强关于晚清至民国年 间的学林旧事,以及1949年之后的学界新语的随笔数 十篇,及所*所编图书的序跋文字等。学林旧闻 内...
晏子春秋校注 本书特色 晏子春秋校注是张纯一先生的力作。张纯一,字仲如,一八七一年十一月生于湖北省汉阳县兴隆乡。清末秀才。曾在燕京大学、南开大学任教。解放后任中...
商禽本名羅顯烆,又名羅燕、羅硯,另有筆名羅馬、夏離、壬癸等。一九三○年生於四川珙縣,十六歲從軍,在逃亡與被拉伕的交替中,
思想的天鹅 本书特色 他写作三十年,成书百余部。他坚持自然、厚味、有机的文学,因为他深信“有真感情,就有好文章”。他以慈悲为经,智慧做纬,编织文学的锦衣,因为他...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华兹华斯诗选(英汉对照)》精选了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并由著名翻译家杨德豫先生翻译,集中展示了其“把英语格
2013-中国最美的散文 本书特色 本书由中国散文年会精选,旨在“繁荣当代中国散文创作,总结和梳理当年度*优秀的散文”。本书精选了梁晓声、李存葆、于坚、阿成、丹...
和谁说话 本书特色 《和谁说话》是冉冉推出的新诗集。诗人对世界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同情心,特别擅长在诗歌中营造画面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冷艳客观而内敛沉...
风声·雨声·读书声 本书特色 《风声·雨声·读书声》为论文和书评合集。作为“问题中人”,对知识分子的角色、责...
本书收录了茨维塔耶娃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抒情诗共计190篇,按写作时间编排,分六部分:早期创作(1909~1915),动荡岁月(1916~1
《中信国学大典:周易》内容简介: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
张平文集--抉择 本书特色 本卷将叶先生的对联、立轴、匾额、题签汇成一辑,按常例称作书法。本卷的诗词辑汇集了叶圣陶的诗词一百三十五题,约二百首,一部分选自他自存...
我们飞 本书特色 《我们飞》出版于二〇〇八年,英文版入围二〇一三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短名单,体现了彼得·施塔姆作为当今欧洲著名作家的写作水准。他以不动...
语文杂话 本书特色 《语文杂话》是一本体现朱自清先生关注语文教育的小书。作者认为“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因...
我在挪威做木匠 本书特色 走进真实的北欧匠人生活,重新审视工作与自我的价值,探寻平凡劳动的魅力所在★小镇匠人日记,感动全球职人| 本书版权销售15国,《经济学人...
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 本书特色 浦江清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近30年,致力于文史考证,主张摒弃人云亦云,发前人所未发。本书根据20世纪50年代先生在北大授课的讲...
松雪斋文集 本书特色 ①名家文献,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画家;②整理规范,收罗完备,此书为目前较全面的赵孟頫文集整理本。《元史》:“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
鲁迅经典作品全集 全六册 内容简介 《礼品装家庭必读书:鲁迅经典作品全集(套装共6册)》将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
日本名作家。195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1985年获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成为职业作家。1999年获第52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
沈祖棻赏析唐宋词 本书特色 本书由扬之水、黄家喜书法插图,是宋词赏析类选本中的权威版本。沈祖棻赏析唐宋词 内容简介 作者沈祖棻既是著名作家,又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院子里的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梳理全国各地的庭院文化,选取了五十五篇以院子、园林文化为主题的名家散文,其中不乏大师、巨匠。从江南到北国,从忆往事到抒闲情,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