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集。本书为我社"新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读本"改版之一种。本书由知名鲁迅研究者王晓明教授选编,收录《狂人日记》、《故乡》、《祝福》、《伤逝》等九篇小说,让读者集中阅读鲁迅这位新文学运动的革命斗士在启蒙作品之外的自我剖析小说,梳理了鲁迅深刻解剖自己灵魂、表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独特人生情怀的艺术转变轨迹,堪称现代文学大师的很好导读选本。
%在评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时候,鲁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着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穷人?小引》(《集外集》第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他能如此理解陀斯妥也夫斯基,显然有自己的体验,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通过那个“我”,在小说中一一举劾和揭发自己灵魂中的“鬼气”,从吕纬甫到涓生的一系列人物,却一一陈述那“鬼气”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阐明它的深刻的光辉。非但如此,从《祝福》到《伤逝》,审问者的气势越来越弱,犯人的辩声却越来越高,这更是他始料不及的吧。他在一个星期中连续写下《孤独者》和《伤逝》,却不像对《阿Q正传》那样立刻送出去刊载,直至第二年收入《彷徨》,都没有单独发表,这是否正表明他的惶惑,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些小说?我想到他在《小杂感》中的话:创作有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什么叫“一个人看”?除了给朋友和爱人,是否也是给自己看?继《伤逝》之后,他又写下两篇小说,《弟兄》和《离婚》。《弟兄》对沛君的内心隐情的揭发,似乎比对涓生更为犀利,《离婚》中弥漫的那股冷气,也令人联想到《孤独者》。但是,作者那种深刻的自我举劾,在作品中日渐隐晦,《离婚》里是完全看不见了。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内心之门逐渐打开,到《孤独者》和《伤逝》,这门已经开得相当大。也许是开得太大,使他自己都觉得不安了?倘真是如此,他的头一个本能反应,就是赶紧关门。我觉得,《弟兄》和《离婚》的一个突出意义,就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也许并不自觉的内心收缩:他原是想借小说来驱逐内心“鬼气”,却没有想到它反而利用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法则,在他内心膨胀得更为巨大,情急之下,他只好先丢开笔再说了。写完《离婚》,他果然停止了小说创作。 我深深地为鲁迅感到惋惜。人们一直都在喟叹,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大作家。七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富于才华的小说家,他们也都能程度不同地获得一份独特的人生感受,但是,他们似乎都无力使这份感受进一步深化,即便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也多半只能重复自己,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奏出**首动人的旋律之后,再唱出第二首更动人的歌。 但鲁迅似乎是个例外,他不但有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极其深刻地解剖大众的灵魂,更有像《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那样的小说,同样深刻地解剖自己的灵魂。无论是表达的方式,还是表达的内容,这两类小说都是那样不同,你甚至可以说后者正构成了对前者的一种情感上的否定。因此,倘说《阿Q正传》是代表着鲁迅小说创作的**乐章的辉煌的完成,那《孤独者》就无疑标志着他已经开始了第二乐章的创作,魏连殳的自毁正是这乐章的一个动人的开端。也许我太偏执,我总以为,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各种使命当中,*重要的就是发挥他个人的独特才能。就鲁迅而言,他写杂文,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当然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这贡献却是别人也可以做的,他能将瞿秋白的杂文署上自己的笔名发表,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然而,却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写小说,尤其没有人能代替他写《孤独者》,在这一方面,现代中国没有一个人的作品配署“鲁迅”这个名字。倘若这样来看,鲁迅*重要的人生使命,恐怕就不在当一名“强聒不舍”的启蒙者,而在做一名悲愤深刻的小说家,不在写杂文,而在写小说,不仅是写《阿Q正传》,更是写《孤独者》。既然魏连殳的绝望,是表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独特也*深刻的人生情怀,那鲁迅顺着《孤独者》的思路写下去,又势将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悲剧作品来?就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来讲,这样的悲剧至少是不会比《阿Q正传》缺乏分量吧。 可是,鲁迅偏偏停止了小说创作,在以《孤独者》一类作品构成了那样一个坚实的碑座之后,他竟放弃了在其上继续建造艺术丰碑的努力,中国新文学的唯一一条有可能通向世界文学高峰的道路,也就因此而中途截断,面对这样无情的事实,谁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文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也只能是以世界文学作为参照。如果这样来看,我就不能不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却还算不上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尽管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学才能而言,他本来是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小说家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王晓明,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出版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
王晓明编的《鲁迅自剖小说》梳理了鲁迅深刻解剖自己灵魂、表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独特人生情怀的艺术转变轨迹,堪称现代文学大师的优秀导读选本。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在评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时候,鲁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着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穷人?小引》(《集外集》第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他能如此理解陀斯妥也夫斯基,显然有自己的体验,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通过那个“我”,在小说中一一举劾和揭发自己灵魂中的“鬼气”,从吕纬甫到涓生的一系列人物,却一一陈述那“鬼气”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阐明它的深刻的光辉。非但如此,从《祝福》到《伤逝》,审问者的气势越来越弱,犯人的辩声却越来越高,这更是他始料不及的吧。他在一个星期中连续写下《孤独者》和《伤逝》,却不像对《阿Q正传》那样立刻送出去刊载,直至第二年收入《彷徨》,都没有单独发表,这是否正表明他的惶惑,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些小说?我想到他在《小杂感》中的话:创作有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什么叫“一个人看”?除了给朋友和爱人,是否也是给自己看?继《伤逝》之后,他又写下两篇小说,《弟兄》和《离婚》。《弟兄》对沛君的内心隐情的揭发,似乎比对涓生更为犀利,《离婚》中弥漫的那股冷气,也令人联想到《孤独者》。但是,作者那种深刻的自我举劾,在作品中日渐隐晦,《离婚》里是完全看不见了。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内心之门逐渐打开,到《孤独者》和《伤逝》,这门已经开得相当大。也许是开得太大,使他自己都觉得不安了?倘真是如此,他的头一个本能反应,就是赶紧关门。我觉得,《弟兄》和《离婚》的一个突出意义,就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也许并不自觉的内心收缩:他原是想借小说来驱逐内心“鬼气”,却没有想到它反而利用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法则,在他内心膨胀得更为巨大,情急之下,他只好先丢开笔再说了。写完《离婚》,他果然停止了小说创作。 我深深地为鲁迅感到惋惜。人们一直都在喟叹,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大作家。七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富于才华的小说家,他们也都能程度不同地获得一份独特的人生感受,但是,他们似乎都无力使这份感受进一步深化,即便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也多半只能重复自己,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奏出**首动人的旋律之后,再唱出第二首更动人的歌。 但鲁迅似乎是个例外,他不但有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极其深刻地解剖大众的灵魂,更有像《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那样的小说,同样深刻地解剖自己的灵魂。无论是表达的方式,还是表达的内容,这两类小说都是那样不同,你甚至可以说后者正构成了对前者的一种情感上的否定。因此,倘说《阿Q正传》是代表着鲁迅小说创作的**乐章的辉煌的完成,那《孤独者》就无疑标志着他已经开始了第二乐章的创作,魏连殳的自毁正是这乐章的一个动人的开端。也许我太偏执,我总以为,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各种使命当中,*重要的就是发挥他个人的独特才能。就鲁迅而言,他写杂文,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当然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这贡献却是别人也可以做的,他能将瞿秋白的杂文署上自己的笔名发表,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然而,却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写小说,尤其没有人能代替他写《孤独者》,在这一方面,现代中国没有一个人的作品配署“鲁迅”这个名字。倘若这样来看,鲁迅*重要的人生使命,恐怕就不在当一名“强聒不舍”的启蒙者,而在做一名悲愤深刻的小说家,不在写杂文,而在写小说,不仅是写《阿Q正传》,更是写《孤独者》。既然魏连殳的绝望,是表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独特也*深刻的人生情怀,那鲁迅顺着《孤独者》的思路写下去,又势将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悲剧作品来?就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来讲,这样的悲剧至少是不会比《阿Q正传》缺乏分量吧。 可是,鲁迅偏偏停止了小说创作,在以《孤独者》一类作品构成了那样一个坚实的碑座之后,他竟放弃了在其上继续建造艺术丰碑的努力,中国新文学的唯一一条有可能通向世界文学高峰的道路,也就因此而中途截断,面对这样无情的事实,谁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文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也只能是以世界文学作为参照。如果这样来看,我就不能不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却还算不上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尽管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学才能而言,他本来是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小说家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王晓明,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出版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
人间情味,才是清欢 本书特色 《人间情味,才是清欢》收集了《酸梅汤与糖葫芦》《狮子头》《北平的零食小贩》等梁实秋先生关于美食的文章。梁先生对吃执着而不断钻研,使...
小故事大道理全集-成长智慧书(青少年版) 内容简介 每个人记忆中*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在外婆或奶奶的故事中进入梦乡。我们的人生离不开故事,生活中少不了故事。千万...
《知道点世界文学》内容简介:英国诗歌的奠基者是谁?为什么巴尔扎克号称文学界的拿破仑?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本书从自汉代至清代的大量各类笔记、杂著、小说中辑取收录志怪小说540余篇,集合中国当代近百位从事古代文学教育和研究的中文专业
唐宋词品鉴 本书特色 夏承焘编著的《唐宋词品鉴》是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鉴赏的文章集萃。全书精选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鉴赏文章39篇,除介绍词史和词论知识外。重点品评赏析了...
屡次想起的人 本书特色 收录诡谲合理的15篇短篇小说,踏足真假两界,同时把玩恐怖、推理和想象,有时创建一个城邦,有时改造*,有时发明某种职业,有时捏造不存在的动...
姐姐的墓园 本书特色 《姐姐的墓园》是恐怖大王李西闽感悟生死后的爆发之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实,永远比恐怖故事更恐怖。从童年到青年,姐姐的脚步横跨这个国家的东...
无非求碗热汤喝 本书特色 一系列与食相关的随笔,从家常食话,到零食小点;从应景吃食,到各地风物,从文化掌故,到童话臆想……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本书在内容上选择了一...
领导干部必读的最美古诗词 本书特色 习近平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 志高昂、人灵秀。”这揭示了学诗与修 炼品性、陶冶情操、激励斗志、增强灵 性存在密切...
本译文集收入穆旦先生所有主要的译作,它们共分为八卷:第一卷唐璜(上)第二卷唐璜(下)第三卷拜伦诗选济慈诗选第四卷雪莱抒情诗选
范稳,青年作家,现居昆明。曾出版过长篇小说《清官海瑞》等,并在杂志上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若干年来一直从事滇、藏地区的文化研究,并尝试着将其成果运用于文学创作,...
作品目录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
新中国文学史略 本书特色 《新中国文学史略》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专业教材。主要讲述新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及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以丰富...
卡门-(全2册)-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国家教育部推荐读物★语文课外阅读书目★法国中短篇小说大师梅里美经典作品集★令人热血沸腾的传奇故事★无情与狂热,正义与邪...
《写作与生活》内容简介:对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来说,写作与生活是她眼中的奇迹——日常生活——的一体两面。本书是李斯佩克朵的
复丁烬余录 目录 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总序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编辑凡例序 李国瑜成都解放前(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五零年三月》初乘轮船有感于三等舱之制,口占一...
世界文化名人散文精品-书信与日记 本书特色 《书信与日记》是世界文化名人散文精品系列之一,由《书信与日记》编委会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世界文化名人散文...
至诚六种 本书特色 《至诚六种》为编辑家叶至诚的散文、随笔全集,共六辑。 叶至诚的文字,也与其为人一样,至真至诚。其子叶兆言在序中说,“...
贾谊集校注-修订版 本书特色 《贾谊集校注(增订版)》为游国恩等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修订版指定的参考书贾谊集校注-修订版 内容简介 简介《贾谊集校注(增订版...
碎琉璃 内容简介 《碎琉璃》回忆20世纪上半叶山东故乡的人和事,娓娓叙说故乡的亲人、师友以及少年经历,自传色彩浓郁。这部散文集虽是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故事,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