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套装3册)

性心理学(套装3册)

作者:[英]霭理士 著,潘光旦 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04-01

评分:5分

ISBN:9787568039192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性心理学(套装3册)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的《性心理学》《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三书。《性心理学》是霭理士写给普通读者和学生的一本性心理学入门读物,其内容简单明了地介绍了人类性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常态及病态,其目的是给大众“供给一些线索,好教有志于深造与应付前途更复杂的问题的读者,知所问津”。《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两书均来自霭氏的成名作《性心理学研究录》第六辑,因译者认为该辑“每一篇论文都代表着性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在一般的读者也一定会感觉到不少的兴趣”,故特别选译此两篇。为了能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译者特意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里摘录注释和附录十余万字,以便形成对原著印证、补充和修正。这些译注,已经成为“一部中国性文化史的大纲”。

性心理学(套装3册) 本书特色

◆一流的作者:霭理士,与弗洛伊德齐名的性科学泰斗和先驱,著名的思想家、文艺评论家,被称为“文明的英国人”。
霭理士终身从事人类性科学和性心理学研究,是一位划时代的科学家;他不遗余力地在哲学、宗教、社会学、美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勤奋耕耘,为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思想家。所以周作人说:“蔼理斯是我所佩服的一个思想家。”
◆一流的作品:霭理士专为大众读者而写的一部性心理学入门指南,常销九十年!
霭理士说:“人人有性别,也人人有性的问题,这本书的对象当然也并不限于医学一界。有一部分的基本的事实,是谁都应当熟悉的。我在这本书里所能做的,不过是供给一些线索,好教有志于深造与应付前途更复杂的问题的读者,知所问津,本书旨在入门。”
◆一流的译者:潘光旦先生是梅贻琦的治校臂膀,费孝通的授业恩师,闻一多的终生挚友,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三位是陈寅恪、梅贻琦、叶企孙)。
潘先生是梅贻琦的左右手和智库,梅阐述办学理念的许多文章,均是梅拟好提纲,交由潘完稿;潘先生任社会系主任兼教务长期间,力昌梅的“通才教育”,将社会学系办成了“通才制造所”。
潘先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性文化史上的第1流人物”。在费孝通眼中,潘先生是一个人文思想家、人类学家,也是一部活字典;闻一多认为他是一个科学家;梁实秋说他学贯中西,头脑清晰,有独立见解,他的作品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凝合”;而谢冰心则评价他是 “男子中理智感情保持得平衡的一个”。
◆一流的译作:潘先生的这一译作被誉为至今无人超y的扛鼎之作。
潘先生说:“译者以为一种译本,应当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到他是在读一本中国书,和原文的中国书分不出来,越是分不出来,便越见得译笔的高明。”张中行说:“潘译《性心理学》却可以得特高的分数。如果一百分算满分,该书应得一百二十五分。”
◆一流的注释与附录:潘先生特意辑录出十余万字的注释和附录,便于读者与原文相互印证。
这十余万字的注释和附录,是潘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从浩如烟好的传统文献、稗官野史中摘录出来后,进行整理和分析,使之形成对《性心理学》的印证、补充和修正。这些资料中国性心理学第1部重要文献,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著名性学家潘绥铭说,这些译注就是“一部中国性文化史的大纲”。

性心理学(套装3册) 目录

第 一篇 性心理学
译注霭理士《性心理学》稿梓成自题
译者序
原序
**章 绪论
第二章 性生物学
**节 性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性冲动的性质
第三节第三节 所谓发欲带
第四节 求爱的生物学
第五节 有选择的求偶与性选择的因素
第六节 性择与触觉
第七节 性择与嗅觉
第八节 性择与听觉
第九节 性择与视觉
第三章 青年期的性冲动
**节 性冲动的初期呈现
第二节 自动恋
第三节 性爱的白日梦
第四节 性爱的睡梦
第五节 手淫
第六节 影恋
第七节 性的教育
第四章 性的歧变与性爱的象征
**节 性的歧变
第二节 儿童时期的性歧变
第三节 溲溺恋及遗矢恋
第四节 物恋
第五节 兽毛皮革恋与动物恋
第六节 窃恋
第七节 裸恋
第八节 虐恋(施虐恋与受虐恋)
第九节 性的衰老
第十节 社会对于性歧变的态度
第五章 同性恋
**节 性的逆转
第二节 性逆转的诊断
第三节 性美的戾换现象
第四节 治疗的问题
第六章 婚姻
**节 引论(绝欲的问题)
第二节 婚姻的可取性
第三节 婚姻美满的问题
第四节 一夫一妻的标准
第五节 生育的控制
第六节 不生育的问题
第七节 阳痿及阴冷(性能不足与性感过敏)
第八节 贞节
第九节 经绝
第七章 恋爱的艺术
**节 性冲动与恋爱的关系
第二节 何以恋爱是一种艺术
第八章 结论
**节 性冲动的动力性质
第二节 升华
附录 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
一 溯原
二 一部分史传中的实例
三 一部分稗史中的实例
四 同性恋的风会
五 因缘的解释
第二篇 性的教育
译序
一 环境与遗传
二 性冲动的早熟的表现
三 童年的性的游戏与性的情绪
四 城乡儿童成熟先后的比较
五 儿童对于婴儿由来的解释
六 早年实施性教育之益与缄默政策之害
七 母亲的导师资格
八 造作的神秘与其恶劣影响
九 性教育的书籍
十 母亲的责任
十一 学校中的性教育
十二 植物学与动物学的价值
十三 春机发动后的性教育
十四 女子月经初期应有的准备
十五 对于女子性生活应有的态度
十六 经期卫生与女子的教育机会及社会地位
十七 女子的卫生、体育与剧烈运动
十八 性的尊严与女子自视的态度
十九 性教育与妇女婚姻的幸福
二十 性卫生的演讲
二十一 医师的责任
二十二 精神生活的发蒙与伦理导师的责任
二十三 野蛮民族中诱掖的仪式
二十四 文学的性的影响
二十五 艺术的性的影响
第三篇 性的道德
译序
一 引论——娼妓、婚姻与道德
二 道德的定义和分类
三 经济与宗教势力下的性道德
四 新性道德的酝酿
五 婚姻的自由与性道德——实例一
六 婚姻的自由与性道德——实例二
七 婚姻的自由与性道德——实例三
八 婚姻的自由与性道德——实例四
九 自由婚姻与女子的地位
十 女子地位与历史倾向一——母权论平议
十一 女子地位与历史倾向二——古代各民族的遗业
十二 女子地位与历史倾向三——基督教
十三 女子地位与历史倾向四——武士道与条顿民俗
十四 今昔异势与女子人格的发展
十五 性道德与个人责任
十六 个人责任与经济独立
十七 经济独立的又一方面
十八 个人责任发达后的效果
十九 女子性格与负责的能力
二十 性交、生殖、母道与社会的权限

性心理学(套装3册) 节选

第1章 绪论
常态的性心理学、变态的性心理学与性卫生学,是当代很能唤起一般人注意与兴趣的学问。这种注意与兴趣,在二十世纪以前,可以说是梦想不到的。今日的青年男子,对于性的作品或文献,往往知道得很多,谈起来头头是道,而青年女子对这个题目也是富有探讨的精神,不再表示那种回避与忌讳的态度,这在她的老祖母看来,可以说是绝对的亵渎神明的一回事。
在不多几年以前,一个人若从事于科学的性的研究,在一般人的眼光里,这个人至少是有不健全的倾向的,甚至于是根本上有恶劣的癖性的。但在今日,性心理学者与性卫生工作者是很受人欢迎的一种人,而欢迎得热烈的,往往是一些提倡私人道德修养与维护公众道德原则有力的一批人。
这种社会态度的变迁固然和医学的发展有关,但除了近几年外,医学界的贡献实在不能算大。这种变迁大约开始于一百年以前。初在德、奥两国,后来在别的国家。当时的开山祖师无疑的是几个医师,但他们是孤立无助的,其他同行的人,狃于成见,十九不免以白眼相加。在医科的训练中,性心理与性卫生是没有名分的。性生理学的地位几乎是同样的低微。一直要到二十年前,医学界才有第1本真正这种忌讳的态度,在中国要好些。中国以前固然也说不上什么性的教育,但父之与子,母之与女,多少总有些根据经验的告诫的话:女儿在月经初来的时候与将近出阁的时候,做母亲的总要留一番心,说几句话。
科学的和包罗够广的性生理学与世人相见,这就是马夏尔(F.H.A.Marshall)的那一本。
通常大学里的生物教本既根本不理会性的解剖与性的生理,仿佛性的机能和动物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医学校里的教本也就完全不理睬性心理究竟是什么东西。这种精神是一贯的。不过这么一来,一个医生,在他诊治病人的时候,所必需的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往往还不及病者本人所知的多。有时候他不但吃知识不足的亏,甚至弄出人命乱子来,并且到处受陈腐的成见与习惯的束缚而莫名其妙。为了掩护他的讳莫如深的态度,他往往乞灵于宗教与道德的信条;殊不知当初有一位基督教的教父早就明说过,凡是上帝创造而不引以为羞耻的东西,我们也不应当引为羞耻而不说。这些医生,名为奉教极笃,连这一类的话都记不得,实在可以叫人惊异。
这种知识的缺乏与忌讳的态度还造成一种更严重的恶果,那就是将有性的精神变态的人认为是“邪气所钟”而把他的变态叫做“邪孽”(perversion),因此就把这种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叫做“邪孽之人”(pervert)。一般人对邪孽与邪孽之人只有一个态度,就是如见蛇蝎,避之唯恐不速。因此,性变态的人去访求医生是只有失望的一途的。医生不是告诉他说,他的病症无关紧要,可以不必治疗,就是根本认为他有恶劣根性,无可救药。在以前,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失望的例子一多,去访求医生的性变态的人便渐渐地少起来,于是便有一部分极有经验的医生也往往对人说,性心理变态的例子是极难得的,他本人几乎没有遇到过。
这种见正不见邪的态度无疑的也有它的用处。一个医师,模模糊糊一口咬定人世间只有正常的东西,而对于变态的东西,故作不闻不见,这多少对病人也是一个良好的刺激,多少有一点点感化的力量,教他往正道上走。不过我们要晓得,精神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在这一方面是理无二致的。在设法恢复常态以前,医生对于一个病人的变态,应得有一个精确而明智的了解。我们要他前进到一个目的地,我们总应该先知道他目前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起点。应付身体的变态我们便应如此,更何况所谓精神的变态,其范围之广且不易捉摸的程度,又在身体的变态之上呢?
更有进者,一部分的精神变态,其程度往往不深,不妨看做尚在正常范围以内,而所谓正常的范围又大率因人而微有不同。要了解一个人的正常范围,我们在观察他后天的行为而外,更需推寻他的先天的性心理方面的素质。否则,治疗的结果,表面上好像是把他引回了正路,而实际上这条正路也许是张三或李四的正路,而不是他的正路。
因为我们对于性变态的了解不深,我们才有种种很随便、千篇一律而实际上很不相干甚至于会闹乱子的应付方法。例如,我们喜欢替这种人出主意,教他结婚,以为结婚之后,变态可以不药自愈。[1]这种主意有时是出对了。但若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变态的具体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这种主意虽好,在起初总是乱出的。
试问我们有什么把握来预测这主意一定会发生效力?试问出了更大的岔子又怎么办?这一番警告可以适用于一切主意与乱出主意的人。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全部素质的一部分,分不开的。
有句老话说得很有几分道理:“一个人的性是什么,这个人就是什么。”我们不懂得这一点,而要替旁人在性生活的指导上出主意,是枉费心力的。一个人本人有时候还认不清楚他的性的本来面目,他也许正经历着青年期里的一个不大正常的阶段,但这是很暂时的,他若少安毋躁,终于会达到一个比较正常与恒久的状态。或许,因为某种特殊过分的反应,他把他本性里的一个不很重要的冲动错认为主要的冲动。要知凡是人,都是许多冲动组合而成的,有正常的冲动,也有不大正常的,而在性的方面所谓正常的人未必一定得天独厚,也不过是能够把一些不大正常的冲动加以控制罢了。不过就大体言之,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无微不至的,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经成熟便终身不移的,并且大部分是先天遗传的。
同时,我们在指定先天与后天的界限的时候,也应该特别小心。一方面,我们得承认所谓后天也许并不太后,至少比以前的人所相信的要先得多。而另一方面,所谓先天,往往又是非常奥妙或非常隐晦,也许终其人的一生,也没有被人发见。不过,就大体而论,先天与后天,或遗传与习惯,是分不开的;一粒种子所以能生发的缘故,正因为碰上了适宜的土壤。在这里像在别处一样,那成就不应单独归功于种子,也不应单独归功于土壤,而应归功于两者的相得。同一父母的孩子,根据孟德尔的遗传法则(Mendelian Inheritance)的道理,往往表现很不相同的品性,即所发展而活动的未必是同样的种子。
不久以前,伦敦儿童导育所的监督曾经说过:同样的一个刺激或一种压力可以叫哥哥偷东西,而叫弟弟异乎寻常地怕羞。遗传与环境相与的道理,是异常复杂,非专重遗传或专重环境的人所能片言决定,也就由此可见了。
这一番考虑也可以帮我们或医生的忙,教我们为性心理变态者出主意的时候,更可以审慎一些,甚至于可以限制我们的主意或劝告对于病人所能发生的影响。性的冲动原是比较不容易接受治疗的影响的,至少比饮食的冲动要难。这其间又另有一个原因。本来,性冲动在许多情况下也是可以加以指导和控制的,有些人不愿意承认那么多,固然是眼光短浅,但实行起来也不是可以漫无边际的。性冲动所受的宗教、道德与社会习俗的牵制,要远在饮食的冲动之上,远得几乎无法相比。性冲动所走的道路,不是这条被宗教堵上,便是那条被道德塞住。一小部分的医生到如今还主张这一类堵塞的力量是可以不管的。他们说“我们是医生,和道德习俗没有关系”,只要对病人有利,他们就劝告病人怎样做,道德或习俗要说什么话,只好由它们说。不过这种态度与行为是很浅见的,它可以把病人弄得很难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它可以造成种种矛盾与冲突,对于病人的病,有时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旧病未去,新病又来,而新的比旧的还要难治。要知道性冲动有一个特点,和饮食冲动大不相同,就是,它的正常的满足一定要有另外一个人帮忙。讲到另一个人,我们就进到社会的领域进到道德的领域了。任何方面的行为,谁都没有权利来损人利己,谁也没有权利替人出损人利己的主意。为病人个人着想,假如我们把利害的“利”字用包罗广与合理的眼光来看,损了人也决不会利己,良心与道义上的谴责对他便是大不利的一件事。这一类的考虑,一个有见识的医生是不会忽略过去的。尽管他打定主意,他对于病人的劝告不肯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他还得尊重一部分善良的风俗习惯。这些考虑也是很真切而极关紧要的,它们是我们传统社会生活的一大部分,融通贯注在社会生活里面。因为有这些考虑,一个医生要称心如意地、不顾一切地根据生物科学的知识,来开些性心理方面的方子,十有九个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势之下,他当然不免有束手无策的痛苦,一个病人摆在他前面,请他治疗,而这病人所以致病的因素,却全不在他的控制能力之下,也难怪其无所措手了。不过他应该知道,假如一个病人的病是工作过度或营养不足的结果,试问他对于所以造成工作过度与营养不足的种种因素,又何尝能控制呢?他虽不能控制于先,他还得设法诊治于后,不是一样的吗?
同时,我们还有一点应当注意到,病人的道德环境固然不应漠视,我们却也不应该陷入反面的错误,就是把道德环境看做一成不变、动摇不得。道德标准是不断在变迁的。今日所认为合乎道德或至少可以通融的许多东西,在五十年前是很不合乎道德,只可以暗中进行而不许公开的。今日有许多著名的医生,适应着新的环境,在性的方面公开地著书立说,启迪后进,若在几年以前的环境里,他们即使关了门也是不敢讲的。所以就大体而言,医学界对于道德环境的转移,也未尝没有他们的一部分贡献;医学界的任务既在为社会图谋福利,为民族增进健康,这一部分的贡献当然也是应有的事。但是做医生的人所应注意的毕竟还是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的处境。经过这一番讨论之后,可知我们对性心理有变态的病者,可以无须过于悲观,更不应看做逸出医学范围之外;悲观或不闻不问的态度总是一个错误。事实应该是适得其反,性心理的病态,正唯其是心理的、精神的,在治疗的时候是可以试用一些间接方法的。这种方法,如果用于偏重体质的病态,或用于直接影响所以造成体质的病态的因素,比如工作过度或营养不足,就不行了,在这方面医生的直接方法也常常无能为力。这种间接的方法,或不用药物的方法,往往是很有几分效力的。
一个医生和性变态的病人一度接谈以后,在医生方面,也许正感觉到一筹莫展,而在病人方面,则已经在暗地里表示极诚恳的感激。原来,接谈的结果,他确乎是比以前有进步了。这种结果不一定是由于暗示的力量,而是由另一种相反而同样是自然的力量,就是在接谈之顷,病人多少有一个机会自动地把他的问题交托给医生,而把他的积压着的心事,倾筐似的从意识里宣泄出来,结果是精神上的积压减轻了,紧张松弛了。这便是弗洛伊德[1]的全精神分析方法的一个起点。在病人对医生和盘托出作自白的时候,尽管医生不发一言,只要他能静心听取,表示充分的理解与同情,他已经多少尽了他的治疗的责任。病人的性冲动,纵不因一两次的接谈而恢复常态,至少他的变态的程度减轻了,闹乱子的机会也减少了,他的一般精神生活多少也归还到它应有的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天主教里发展得很完备的认罪与赦罪一类的宗教制度也建筑在这个心理原则之上,尽管它同时有别的用意,但对于认罪的人的益处,总是一样的。有许多性心理上问题的人,不信任医生会对他表示什么同情,往往直接向牧师请教,不管这牧师的宗派如何,但须能给他一个自白的机会与同情的慰藉,他的问题就解决过半了。这一种精神治疗的入手方法,用在解决性心理方面的紊乱特别奏效,也正是做医生应有的一套本领,假若把它看做宗教的一种仪节或看做和走江湖的催眠或其他暗示的方法同属一丘之貉,从而加以鄙薄,那就不对了。不管我们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怎么看,是他亲手证明的也罢,是经由别人证明的也罢,他的特殊贡献之一便是很早就承认这一种精神治疗的用处,很早就发见精神治疗的一大秘诀,和画家与雕塑家的秘诀一样,是不但要向对象头上加些东西上去,并且要从对象里面取些东西出来。从一个病人中间取出不少莫须有的积压与屈而不伸的情绪来,从而恢复他的精神生活的常态,不就是这种手法吗?

性心理学(套装3册) 作者简介

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 Ellis,1859-1939),与弗洛伊德齐名的性科学泰斗和先驱,著名的思想家、文艺评论家,被称为“文明的英国人”。
霭理士出生时正值维多利亚主义的全盛期。1890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后不久,便放弃了医生职业,专门从事性科学研究和文艺、社会思想评论工作。他的研究在英国遭到攻击和迫害,但却赢得了国际性研究专家的声誉。1914年,他被推荐为国际性研究会委员,1926年当选为国际性学会常任理事。霭理士逝世于1939年,享年80岁。
其负盛名的著作当属七卷本《性心理学研究录》。但《研究录》只适合专业人士研读,他便于1933年出版了普及性读物《性心理学》,方便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阅读。
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人(今属上海),字仲昂,原名光亶,笔名光旦,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1926年潘先生学成回国,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多所大学任教授,并先后兼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7年6月10日病逝世于费孝通怀中,享年68岁。
潘先生终生致力于“强国优种”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其中西文化造诣之深、涉及学科领域之广,治学视野之广阔、学术素养之渊博,直与陈寅恪等宗师并列,堪称学界翘楚。潘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优生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领域都有非凡的造诣。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