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全四册)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全四册)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年:2017-04-01

评分:5分

ISBN:9787545913187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全四册) 内容简介

《坐拥书城意未足》
本书主要收录了季羡林关于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表现了季羡林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刻思考的科学研究作风。书中前几页含精美彩插,呈现了季羡林的墨宝及知名书画家齐白石等赠给季羡林的书画礼品。
首辑为“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他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以及部分书评、读后感;第二辑为“一语天然万古新”,是关于写作的态度、技巧的阐释;第三辑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是对治学态度和学术研究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季羡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也能够明白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越,成为“学界泰斗”的原因。其所发表的一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学风建设、学习态度等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如季羡林先生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对聘请外国教授的建议、对外语教学方法的见解等,都可以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时间、回忆与老年的文章。真诚、质朴的文字,饱含长者的生活智慧。内含彩插为季羡林生前私人藏品、墨宝及著名书画家张大千等人的作品,还有书画家范光陵赠给季羡林的书画礼品。
书中**部分,季羡林以耄耋老人的身份谆谆善诱地告诉人们一些质朴的哲理: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如何看待不完满的人生,以及对待时间应采取的态度。他以慈爱的教诲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盼,用淳朴的话语告诫年轻人为何要珍惜光阴。每年除旧迎新之际,他便展望未来、回首过去,坦然直面年龄、回忆与死亡。在第二部分中,季羡林回望一生,从少时离家奔赴济南念书,到成为清华的教授,其间经历了蒋介石的猖狂反共、日本军的野蛮入侵以及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自我的经历照见时代的缩影。
《沧桑阅尽话爱国》
本书是季羡林关于爱国情怀、国学传承、文化交流的探索与研究的散文精选。这是季羡林关于爱国主题的文章首次集辑出版,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去传递他的爱国之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之情,而这正是当今浮躁的社会和缺少信仰的人们所急需的,值得一代代读者体悟领会。内含精美彩插是季羡林的字迹墨宝。
首辑为“沧桑阅尽话爱国”,季羡林在历经磨难、挫折与打击之后,仍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第二辑为“国学求索无止期”,讲述季羡林关于国学和道德的阐释与思考,体现了这位世纪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和反思,满含对祖国文化的深挚热爱;第三辑为“西方不亮东方亮”,从更宏观的角度,展现了季羡林对东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比较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东方学者对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复兴的热切期盼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期冀。
《繁华落尽是孤独》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散文作品中关于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方面的文章,可看作季羡林对其一生奋斗的回忆录。书中所含精美彩插为季羡林所存的珍贵藏品。
全书共有五辑,分别是“痛别慈母:故乡记忆”“踽踽独行:从清华到哥廷根”“茕茕孑立:燕园耕耘” “兀兀穷年:迟来的学术春天”“浮世寂寥:三辞桂冠”。季老先生从山东临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他的一生,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起起伏伏。季羡林以平实朴素之笔,记录了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所经历的美好和苦痛,丰富、坎坷而真实。到耄耋之年,在鲜花、荣誉和掌声下所包围的,却是一份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本书不仅是季羡林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对成长的感悟、对学术的热忱、对苦难遭遇的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都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全四册)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内封+外封,2016-2017年鹭江出版社出版
★ 《坐拥书城意未足》:收录季羡林关于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收录季羡林关于人生、时间、回忆与老年的文章
★《沧桑阅尽话爱国》:收录季羡林关于爱国情怀、国学传承、文化交流的文章
★ 《繁华落尽是孤独》:收录季羡林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方面的文章
★书中前几页含有精美彩插,呈现了季羡林的墨宝、私人藏品及知名书画家齐白石、启功等人的书画作品
★封面图由当代艺术家老树(视觉文化评论家刘树勇)绘制,富有意境和韵味

★每本书的勒口处有一张精美书签

您很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温家宝谈季羡林

《坐拥书城意未足》
本书主要收录了季羡林关于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表现了季羡林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刻思考的科学研究作风。书中前几页含精美彩插,呈现了季羡林的墨宝及知名书画家齐白石等赠给季羡林的书画礼品。
首辑为“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他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以及部分书评、读后感;第二辑为“一语天然万古新”,是关于写作的态度、技巧的阐释;第三辑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是对治学态度和学术研究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季羡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也能够明白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越,成为“学界泰斗”的原因。其所发表的一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学风建设、学习态度等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如季羡林先生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对聘请外国教授的建议、对外语教学方法的见解等,都可以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时间、回忆与老年的文章。真诚、质朴的文字,饱含长者的生活智慧。内含彩插为季羡林生前私人藏品、墨宝及著名书画家张大千等人的作品,还有书画家范光陵赠给季羡林的书画礼品。
书中**部分,季羡林以耄耋老人的身份谆谆善诱地告诉人们一些质朴的哲理: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如何看待不完满的人生,以及对待时间应采取的态度。他以慈爱的教诲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盼,用淳朴的话语告诫年轻人为何要珍惜光阴。每年除旧迎新之际,他便展望未来、回首过去,坦然直面年龄、回忆与死亡。在第二部分中,季羡林回望一生,从少时离家奔赴济南念书,到成为清华的教授,其间经历了蒋介石的猖狂反共、日本军的野蛮入侵以及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自我的经历照见时代的缩影。

《沧桑阅尽话爱国》
本书是季羡林关于爱国情怀、国学传承、文化交流的探索与研究的散文精选。这是季羡林关于爱国主题的文章首次集辑出版,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去传递他的爱国之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之情,而这正是当今浮躁的社会和缺少信仰的人们所急需的,值得一代代读者体悟领会。内含精美彩插是季羡林的字迹墨宝。
首辑为“沧桑阅尽话爱国”,季羡林在历经磨难、挫折与打击之后,仍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第二辑为“国学求索无止期”,讲述季羡林关于国学和道德的阐释与思考,体现了这位世纪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和反思,满含对祖国文化的深挚热爱;第三辑为“西方不亮东方亮”,从更宏观的角度,展现了季羡林对东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比较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东方学者对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复兴的热切期盼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期冀。

《繁华落尽是孤独》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散文作品中关于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方面的文章,可看作季羡林对其一生奋斗的回忆录。书中所含精美彩插为季羡林所存的珍贵藏品。
全书共有五辑,分别是“痛别慈母:故乡记忆”“踽踽独行:从清华到哥廷根”“茕茕孑立:燕园耕耘” “兀兀穷年:迟来的学术春天”“浮世寂寥:三辞桂冠”。季老先生从山东临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他的一生,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起起伏伏。季羡林以平实朴素之笔,记录了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所经历的美好和苦痛,丰富、坎坷而真实。到耄耋之年,在鲜花、荣誉和掌声下所包围的,却是一份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本书不仅是季羡林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对成长的感悟、对学术的热忱、对苦难遭遇的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都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全四册) 目录

《坐拥书城意未足》
**辑 坐拥书城意未足
天下**好事,还是读书
坐拥书城意未足
藏书与读书
我的书斋
我*喜爱的书
对我影响*大的几本书
开卷有益
跨世纪的中国人该读什么书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 序
就像人每天必须吃饭一样
丢书
读朱自清《背影》
推荐《吴宓与陈寅恪》
推荐十种书
推荐《学人》杂志
一九九四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
寅恪诗集》
我和东坡词
推荐“世界经典散文新编”
推荐黄宝生译作《摩诃婆罗多》
推荐《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科技与人类文明》读后感
读《敬宜笔记》有感
观潘维明摄影集《中国农家》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读马元材著《秦史纲要》
第二辑 一语天然万古新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我的处女作
救救小品文
漫谈散文写文章
文章的题目
作文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翻译要有点功利目的
翻译的危机
封笔问题
《季羨林选集》 跋
《季羨林散文集》自序
第三辑 宝剑锋从磨砺出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重视文化交流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满招损,谦受益
我的考证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我和外国文学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我和外国语言
大学外语教学法刍议
我们应该多学习外国语言
论聘请外国教授
可怕的隔膜
论所谓大一共同必修科目
《一蓑烟雨任平生》
**辑 一寸光阴不可轻
《人生漫谈》自序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时间
当时只道是寻常
芳林新叶催陈叶
希望在你们身上
老马识途
一寸光阴不可轻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1987年元旦试笔
八十述怀
新年抒怀
虎年抒怀
豪情半怀迎新世纪
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个元旦感怀
梦游21世纪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狗年元旦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第二辑 不喜亦不惧
《人生絮语》序
不完满才是人生
难得糊涂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写我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在病中
早期历史
西苑医院
西苑二进宫
西苑三进宫
张衡插曲
艰苦挣扎
三〇一医院
皮肤科群星谱
两次大会诊
三〇一英雄小聚义
死的浮想
皮癌的威胁
奇迹的出现
院领导给我留下的印象
病房里的日常生活
第三次大会诊
简短的评估
反躬自省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学术’泰斗”
辞“国宝”
对未来的悬思
我的座右铭
谈老
老年
老年谈老
长寿之道
谈老年
老年十忌
漫谈“再少”问题——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贺春节
长生不老
老年四“得”
笑着走
《沧桑阅尽话爱国》
**辑 沧桑阅尽话爱国
沧桑阅尽话爱国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充满了信心,迎接1955 年
又是光辉的胜利的一年——国庆日的感想
血浓于水
回顾与前瞻
团结起来共同前进——祝贺中国民族古文字展览开幕
团结起来,努力做好民族语文
的研究工作——祝贺党的十二大的召开
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讲几句话
长城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颂中华民族故土园
中国的民族性
共和国与我
清官更要兼听
几件小事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千禧感言
希望21 世纪家庭更美好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爱国与奉献
再谈爱国主义
两个母亲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
《启明星》序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中国精神》序
《人世文丛》序
我们的民族性出了问题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第二辑 国学求索无止期
国学漫谈
21 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漫话历史题材
要反映社会中的新风气
邻人
送礼
论伪造证件
论正义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漫谈古书今译
寻根漫谈
漫谈撒谎
趋炎附势
学人寄语
精华与糟粕
谈孝
谈礼貌
漫谈伦理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与家庭教育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青少年文史库》序
第三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西方不亮东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的讲演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东方文化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21 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在跨越世纪以前
东方文化要重现辉煌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中国经籍之西传
中国美术之西传
拿来和送去
东学西渐与“东化”
《文化意识的觉醒》序
《长江文化研究文库》总序
《繁华落尽是孤独》
001 / **辑
痛别慈母:故乡记忆
003 我的童年
013 不安定的小学和中学
041 / 第二辑
踽踽独行:从清华到哥廷根
043 我的高考
046 清华园孤影
054 苦闷的一年
069 一个人的留德岁月
133 / 第三辑
茕茕孑立:燕园耕耘
135 回到祖国
150 春满燕园
153 师生之间
158 我和北大图书馆
161 梦萦红楼
165 / 第四辑
兀兀穷年:迟来的学术春天
167 春归燕园
171 天竺心影
195 尼泊尔随笔
210 重返哥廷根
220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226 / 第五辑
浮世寂寥:三辞桂冠
227 1995年元旦抒怀
230 故乡行
239 在病中
267 回家
273 晚年杂忆
284 笑着走
286 九十五岁初度
291 附录 小传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全四册) 节选

每本书都内嵌精美书签一张: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全四册) 相关资料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全四册)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季羡林的研究领域有:文学创作,比较文学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佛教史研究,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吐火罗语研究,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封面设计老树画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树勇先生,视觉文化评论家。1962年生于山东临朐,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士,于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化与传媒学院)任教。早年问学于梁崎、王学仲、霍春阳、于复千诸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视觉语言及表现形态的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致力于影像的传播研究与实践;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事当代中国摄影发展的观察与批评。策划大量国际性展览,著作数十种。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