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演戏以来》是我国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前半生的记录,讲述了他儿时、少时、留学、归国、创艺、敌后宣传抗日的经历。他在《自我演戏以来》一书里说:“这篇文字是我前半生的自传,也就是我的忏悔。空在戏剧界混了许多年,毫无贡献,只剩下些断纨零绮的记忆,何等惭愧!追思既往,悲从中来,极目修途,心热如火!今后的记录当不至这样空虚罢!”
《自我演戏以来》曾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辅导用书。作者是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自述中说:“我不过是个伶人,一个很平淡的伶人,就是现在我虽不登台演剧,也不过是一个伶人罢了,我对于演剧自问颇忠实,作一个伶人大约可以无愧。”如果将欧阳予倩看成一个伶人,那么这本书就是一部伶人的回忆录;如果将欧阳予倩看成一位成就卓越的艺术家,那这本书就是一部艺术史。
关于“昨日书林”
民国时期正是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期,这种碰撞造就了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这批学术大师肩负起了引进、探究西方文化和整理、继承中国文化的双重使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们给我们留下来大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著作,虽然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
出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版本繁多,内容不一;有的久不再版,以至于一书难求;有的泯于历史,销声匿迹。有鉴于此,我们组织出版了“昨日书林”这套丛书,将这些经典著作重新发掘、整理出来,推荐给读者。
丛书名日“昨日书林”,即有“昨日”与“书林”两层含义。所谓“昨日”,概指收录图书的时间范围。丛书所收录图书的作者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专家、学者,并且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这里所说的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年。然而一些著作的成形,可以追溯至1912年之前若干年,或者延伸至1949年之后若干年,因其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亦酌情收录。而“书林”二字,本来有“丛书”的意思,这里亦指那些经久不衰、卓然于普通图书的民国经典著作。
“昨日书林”首批计划选取民国经典著作200种,大致分为两种方式出版:一种是横排简体,一种是原版影印。其中横排简体部分又分为社科、文艺和译著三类。原版影印主要选取金石、图录等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著作。
我们的发掘、整理工作,正如沧海拾珠,虽不免有遗珠之憾,但至少有拾珠之得,可以积少成多。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昨日书林”这套丛书能成为一座靠近民国大师、品味经典著作的桥梁。
自我演戏以来
这篇文字是我前半生的自传,也就是我的忏悔。空在戏剧界混了许多年,毫无贡献,只剩下些断纨零绮的记忆,何等惭愧!
追思既往,悲从中来,极目修途,心热如火!今后的记录当不至这样空虚吧!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管得严,所以出外看戏的时候非常之少。祖母五十岁的那年,家里演过一次堂会,那时我不过十岁,看着红花脸杀出,黑花脸杀进,实在是丝毫莫名其妙。以后亲戚家里又演堂会,有一个从湖北回来的佣人领我去看——他是个戏迷,一天到晚地唱着,又时常和我说些唱戏的话——他指着台上演梅龙镇的花旦对我说:“叫他回来当老妈儿领你玩儿吧。”我听了他的话注视那花旦,觉得非常欢喜他。还记得那天晚上,又换了另一个班子,我就去看他们扮装,有两个人在那里画花脸,引起了我无限的兴趣——我看对面的一个,用粉涂在脸上,再拿着墨笔一线一线地勾勒,我觉得浑身紧拢来,立刻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又觉得好玩,又觉得难过。一会儿被一个小孩子拉我去玩鞭炮,我便似从噩梦中逃出一般。从此以后,我觉着唱戏实在好玩,不是口里乱哼,就是舞刀弄杖地乱跳。有时就学着画花脸,我母亲本来会画,我就拿她老人家的颜色,大涂而特涂,弄得满桌满镜台乌七八糟,自不用说;床上的毯子扯来做道袍,窗帘拿下来当头巾,鸡毛帚、帐竹竿无一不被应用。母亲的卧房就是后台,表演的地方却没有一定:有时在厅堂,有时在床上,有时便游行各处。可是表演尽管十分尽力,观客如厨子老妈之类都带几分厌恶。本来表演的功夫不甚纯熟,秩序也不甚妥当,弄坏器皿、打翻桌椅,却是常事,也怪不得他们喝倒彩。他们有时急了,就叫我母亲。母亲从来难得为这些事打我,骂几句也就完了。可是有一次,我和妹妹、弟弟、表妹一齐玩,给他们都画了花脸,做大规模的游行。谁知胭脂用多了再也洗不脱,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丝毫不觉得,后来被母亲看见,骂着替他们洗,一个个花脸洗不干净,他们都哭起来,我便挨了一顿打。以后这类的事情不一而足。我年纪渐渐地长大,便学着玩些音乐。有个剃头匠会拉胡琴,被我吵不过送了我一把二弦,学余之暇,时常拿来消遣。有一天我向先生告假出恭,带了胡琴为伴,演奏起来,竟把恭务忘了。先君偶从学堂经过,不闻书声,四面一找,却听见咿咿呀呀的琴声从厕中发出。这一次我可吃了亏,被罚三天不放学,胡琴便始终没有学好。
有一次,母亲回外婆家去了,我和妹妹都闷得很,就把堂房的姑姑请过来一同玩。我**个发起要唱戏,编演当然都是我一手担任。我穿上妹妹的衣服,戴上母亲的勒子,头上盖起红窗帘装新娘,妹妹装新娘的母亲,姑姑装新郎,我们从出嫁起一直演到拜天地吃酒席为止,时间费了一下午。我还记得别母上轿一节的唱词:“……拜天拜地拜神灵,但愿母亲多长寿。母亲福寿又康宁。……”原来我们那里盛行一种影子戏,小孩子常常爱看,这些唱调都是从影子戏模仿来的。从出嫁起到拜天地止,我们都按着派定的角色扮演,一到请酒的时候,我们大家全变了客,将柜子里的干点心,厨房里剩下的冷菜冷饭,全给搬运到一张小桌子上。姑姑说饭不宜吃冷的,我说热饭不像戏。又因为用真的竹筷子不觉得有趣,就从香炉里拔了一把香棒儿当筷子。舞台装置呢,有的是敬神的蜡烛,弄来点几对,尤其是找着了一个可以钉在墙上的烛插*感兴趣。天黑了姑姑要回去了,我和妹妹手捧着蜡烛送姑姑,口里吹着哨喇,在天井的四围绕行一周,作为是走了几十里,然后才到了隔壁,一出大戏就此结束。我做小孩子的时候演的戏,以这出为*得意,*有精彩,这比平日和许多小孩子演操兵,演拿贼好玩得多。自从这出戏演过以后,我的兴味忽然引到武术上去。盘杠子打枪,就把演戏的玩意搅了。
我从十二岁到十四岁专门做应试的功夫,经义策论之类,勉强通顺,就去赶考。另外请先生在家里学些英文。科举既废,我便随着先大父到了北京进学堂,不到一年,就转学到长沙明德中学,读了一学期,就跑到日本进了成城中学校。我在北京的时候,看过谭鑫培的戏,不懂。可是已经能看文戏——杨小朵演《翠屏山》之类的戏,很欢喜看。但听二黄不如爱听梆子。那时候因为要念书,很少走到戏馆里去,看的戏自然很少。尽管住在北京将近一年,连哼哼都不会,可是偶然学两句杨小朵的说白,颇为侪辈所惊叹,我自己也觉得我的嗓音比戏台上的花旦好得多。那时候我和一个同乡的少年C 君同就曾宗巩先生学英文,那个少年比我大,文辞富赡,诗和小说,他读得颇为不少。我从他那里才微微领略到所谓张生崔莺莺、宝玉林黛玉之流的性格。他常常对月吟诗,大约都是些含愁难诉的意思。我还记得有“惟有寒鸦稍识音”之句,那时我不甚能懂。他往往说对着月亮想哭,听见风声或是歌唱的声音,就不禁长叹,他以为这样才能领略诗味。他曾经在下课时候,拿红墨水搽在嘴唇上,教我做眉眼。“做眉眼”三个字,我是头一回听见,我因为完全不懂,所以不理他,他看见我太麻木也觉得奇怪,但是我也多少受他一些暗示。有一晚,我叫人替我去买了一部《西厢》,翻开来不甚懂。我因为想揣摩C 君的滋味,半明半昧地拿着部《西厢》在灯下展玩,忽然听得隐隐有唱西梆子的声音,我便起身出去站在廊下——那晚正遇着祖父到朋友家里去了,底下人都在房里打瞌睡,我一个人静听那断断续续如泣如诉的歌声,随着那飒飒喇喇的秋风,一丝一片,不,千丝万片地摇着隔院憔悴的杨柳飞到我的耳边,长空如墨,从云缝里漏出的微光照见天在那里移动,纸窗背的灯火,也闪闪不定的好像有鬼。我是个十四岁的小孩子,有吃有穿,有长辈痛惜,哪里来什么很深的感慨? 可是我想起C 君的话,觉得这个情景,应当要哭一哭才对。我便昂头向着天,又低头数着脚步,微微地长叹一声,演习一番诗人的格式,虽然哭不成,却也算附庸风雅点缀得不俗了。可是那西梆子的声音却引起了我演戏的兴趣。我想:要能够像杨小朵那样搽着脂粉穿起绣花衣服上台唱几句西梆子,够多么好玩儿呢?
然而那时候我专爱高谈革命。本来谭嗣同、唐才常两先生是先祖的门人,和我家关系*深,唐先生并是我的蒙师,我从小就知道有《铁函心史》《明夷待访录》《大义觉迷录》诸书。谭、唐相继就义,那时我虽是小孩子,当然不能不留印象。到了北京,又遇着吴樾之死,因此颇激起一腔的热气,所以没有成小戏迷。以后我回湖南进学校,又到日本三四年间,很热心地去走天桥跳木马,和人比拳角力,又欢喜闹酒,十七岁的时候酒量大进,能够一次饮白兰地一大瓶,啤酒是半打起码,到日本的时候,满意想学陆军,*羡慕的是日本兵裤子上那条红线。在成城学校做制服的时候,我硬叫裁缝在我的裤上加一条白线,以为不像兵也要像警察,那裁缝始终不听,当我小孩子向我笑笑罢了。日本兵穿的鞋子,满底上都钉的是铁钉,鞋面的皮,其粗无比,我每从鞋铺走过,总想买一双,好容易达了目的。我以为凭这一双鞋,就比其余的同学高明些。但尽管如此,终究因为眼睛近视,没能够进陆军学校,就是短衣镶边和大裤脚的海军学生制服——我*欢喜那个装束——也没法儿穿上我的身。于是有人劝我学军医,便也可充准军人,但是也没有能达目的。光绪乙巳年冬,日本政府承清政府之意,对留学生发布取缔规则,全体大愤,我和大众一同回国。谁知到浏阳家里,就叫我娶亲,我绝对不肯,以后毕竟还扭不过,招赘到丈人家里去。那时我有个决定的计划,是结婚尽管结婚,结了婚三天后,我就一跑。我家里为着这个事甚为着急,尤其是岳丈人十分担心,只有丈母娘确有把握地以为不会,果然不出所料,我三个月还没有走。我的夫人是很聪明能干的人,当我娶她的时候,她的诗文绘画都比我高明,且极识大体而又好学。我和她性情说不出的相投,虽然是旧式婚姻,却是爱情之浓厚,比偷情密约还有过之。我打主意和她一同出洋,费尽周折,家里却不肯,但是我始终不能不走,万般无奈,我还是一个人走到日本去了。这是多么难过的事啊!
走过上海的时候,被贼偷去了钱,到东京又感冒着发了好几天寒热,病好了出去走走,找着许多旧时的同学,倒也高兴,可
是我的兴趣就在这个时候渐渐地变了。
欧阳予倩 湖南浏阳人。著名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在话剧方面是实践和创造的先驱,也是改良旧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是春柳社的台柱、戏剧协社的灵魂、民众剧社的主干、南国社的导师,足以称得起是“中国现代戏剧之父”。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
山海经神怪异兽全画集:精装珍藏版(上卷)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玄幻之源,上古神怪大全★通过研究图绘注文、考据资料、搜集古籍内容,详细...
春晚30年流行语 本书特色 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以央视发端的1983年为起点)已经走过了30年,《春晚30年流行语》(作者杨斌)就是以春晚为范本,以流行语为切入点...
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 本书特色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
樱花与武士 内容简介 本书对决定现代日本成长轨迹的“先天基因”——风土细节和世间规则的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精辟解读,不仅真实质感地呈现了日本人的文化品格和行为习惯,...
本書是作者耗時近三十年完成的巨著。臺灣有關滿洲國的資料不多,有關在滿洲國臺灣人的資料更少,因此本書的出版彌足珍貴。作者除了進行為數眾多的口訪外,也大量蒐羅相關檔...
燕京乡土记-(全二册) 本书特色《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作为五百多年的首都,北京不唯有山川形胜、苑囿宫阙、闾里市廛,而且物产丰富、风俗淳厚,几百年中形成了一种...
《中国对联·谜语故事》内容简介:对联,又称楹联、楹帖、门联、对子以及联语等。对联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练的语言、独特的风姿、神
小河俊哉,在以天空、自然、风景作为主要拍摄对象进行持续创作的同时,小河俊哉在古董车摄影领域也受到褒奖。作为毕生事业,小河俊哉创作了将世界的风景放入玻璃苹果中的摄...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插图珍藏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
增广贤文-国学经典启蒙读本 本书特色 古代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诗、词、曲、赋、对联等韵文所押韵的字的声调,即可分为“平韵”、“上韵...
本书共2篇15章,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组织基本法、如何制定组织文化落地规划、干部如何管文化,以及企业家思想管理、文化入模子、劳动态度考核、荣誉激励、行为管理、文...
作品目录第卅六折 乌衣暗行,别开蹊径第卅七折 娑婆三千,子夜邪眼第卅八折 既生心魔,蛇穴暴踪第卅九折 腿似蝎尾,气若雷冲第四
张涌泉卷-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丛书中的一种。收集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张涌泉为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
身体语言的魅力 本书特色 解读神秘的身体语言信号,开启无声世界的信号密码。一本身体语言的精粹,一把洞悉内心的钥匙。识人、观相、查心,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解读...
字海拾趣 本书特色 本书被香港艺术局指字为名家推荐书目。字海拾趣 内容简介 本书由香港著名作家惠伊深发表在《成报》副刊“字词文化趣谈”专栏上的文章组成,香港中华...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
典藏书架019-菊与刀 本书特色 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之书,二战后美国分析日本,改造日本的指导书。典藏书架019-菊与刀 内容简介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
法国细节 本书特色 一千个人眼中的法国有一千种不同的风景。普鲁斯特笔下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墓地上的玛格丽特小花,带着浓浓的个人体验。拿破仑皇袍上的蜜蜂、历代国王采...
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袁伟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现代思想散论》《大国...
线装经典二十四史精华/线装经典 本书特色 《二十四史精华》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它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等方方面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