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

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

作者:文显堂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7-05-01

评分:5分

ISBN:9787216090339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 内容简介

《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沿着历史的脉络,以纪实手法对长征时期中国党内部各种政治斗争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艰难历程。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长征前夜:漩涡星云”“长征初期:谁主沉浮”“长征中期:生死博弈”“长征尾声:余波难平”,翔实再现了红军长征不同阶段中国党内部政治主张的角力和纷争。书中浓墨重笔地记述了一批杰出人物的成长、崛起和个别党内领导人物升腾与坠落的历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耐人品味。

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 本书特色

文显堂著的这本《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以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为主线,从全局和战略视角着力展示了长征之前及其途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同以王明、博古、张国焘等为代表的错误路线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生动描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真理、寻求正确道路,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带领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失败走向胜利,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向成书的艰难历程。

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前言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靠着双脚,踏着生死线,血染一路,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征程,*终赢得了胜利。
在人类的历史上,虽然有过张骞为寻找同盟者抗击匈奴侵扰的远征,也有过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远征,但*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却是由失败开始,以胜利结束,因此它带给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
无论你属于哪个民族,属于哪个国家;无论你拥有哪种语言,哪种思维方式,哪种信仰,当你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只要你能想起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你便会从中获得战胜磨难的信心和力量。
史诗般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其影响已经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信仰,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那么,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为什么有别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远征,由失败开始,以胜利结束呢?
这便是永远值得人们探求的秘密。
长征前的中国共产党还很年轻,很幼稚,虽然远大的目标已经确定,但路怎么走,还正处在探索之中。
有人主张沿着别人的路走,有人则主张走自己的路。
有人主张朝大中城市走,有人则主张朝敌人控制力量薄弱的地方走。
有人主张走快一点,有人则主张走慢一点。
有人主张往南走,有人则主张往北走。
正是这个路怎么走的问题,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内部政治上的纷争与裂变。
在这纷争与裂变中,既有由人性的弱点引起的摩擦,也有因政治主张不同而引起的抗衡。中国共产党人虽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历了更多的磨难,承受了更多的痛苦,抛洒了更多的热血,献出了更多的生命,但却战胜了自己的错误而接受了正确的主张,因而这种纷争与裂变在锻造出伟大人物的同时,也锻造出了人类*崇高的精神;在锻造出钢铁般信念和意志的同时,也锻造出了认识真理的慧眼。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为什么能从失败开始而走向胜利的秘密。
中国共产党由此走向了成熟,走出了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也由此赢得了光荣,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政党。
假如历史有“如果”,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政治纷争与裂变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走着另一条路,那今天的中国人民也许还在黑暗中摸索,今天的世界格局也许是另一个模样。
于是,那纷争与裂变不仅牵动着中国的未来,也牵动着整个世界的未来。
于是,中国共产党在那时的政治纷争与裂变中,创造了关于“路”的学问。
今天,明天,也许在更远的将来,中国人民仍然离不开这个“路”的学问。

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 目录

章 长征前夜:旋涡星云
旋涡从莫斯科卷来
斯大林的逻辑
乘虚而入的幕后人
祸从“天”降
李立三被勒令去莫斯科
航船驶进险滩
王明与米夫握手的秘密
米夫推王明上台
相煎何急
何孟雄遇险王明见危不救
竭力反王明罗章龙越轨
瞿秋白落井王明下石
乱云飞渡的岁月
毛的厄运
次遇到麻烦
毛有理寸步难行
博古“杀鸡给猴看
博古没有拉住梦的手
第二章 长征初期:谁来拯救
魂断瑞金
“意外”的“倒戈
甩出去的”黑名单
担架上的“阳谋
红军向何处去
毛三次谏言遭拒绝
败北后的高”三入团
初次正面交锋
命运因睿智而转弯
王稼祥的“地下”运筹
决战前的沉默
毛“发射导弹”
决定历史的瞬间
“阴差阳错”的权力更迭
风云突变
毛遭遇闪电式罢官与复职
向毛发难
第三章 长征中期:生死博弈
暗度陈仓
两颗心照不宣的心
短暂的拥抱
张国焘探虚实
……
第四章 长征尾声:余波难平
参考文献

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 节选

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
莫斯科,虽然地处地球的北端,一年之中足有半年的时光被白雪覆盖,但它却与“红”结下了不解之缘,“红场”就是这一缘分的古老象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之后,诞生了一支军队,称为红军。这个时候,中国党把莫斯科尊称为“赤都”,仍然是一个“红”,“红”得热烈,“红”得令人神往。所以,中国党人也把“红”当成一种革命的象征,它不仅把自己称为红色的种子,也把自己领导的军队称为红军,还把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红色政权。当然还不止这些,诸如赤卫队、红小鬼、红色娘子军,等等,从里到外透着的都是一个“红”。
正因为这种“红”,把中国党同莫斯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为着“红”遍世界而共同奋斗。
然而后来,就有了所谓大“红”与小“红”的摩擦。也难怪,大“红”有大“红”的架子,小“红”也有小“红”的位置,大“红”有大“红”的道,小“红”也有小“红”的路,只是小“红”经不起大“红”的折腾。
从莫斯科那里涌来的不仅有“红”的潮,也有“黑”的流。
斯大林的逻辑
在人世间,一切政治都离不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世界大同时代还没有到来之前,一切政治必然会通过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表现出来。虽然世界上曾出现过跨国界的政治组织,但也同样受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驱使而产生摩擦,正如当今的联合国一样,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诉求不同,吵架成为一种必然。虽然如此,人类早就期待着有跨国组织的出现,管一管混乱的世界。
十月革命胜利不满两年的时间,各国党和主义组织就组成了国际联合组织——国际,这是统一的世界性党,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的创举。1919年3月,国际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通过了《国际行动纲领》,规定各国党都是它的一个支部,接受它的领导。1922年7月,中国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参加国际,也自然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各国党尤其是中国党对这个组织寄予了高度的期待。
但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诉求不同,决定了这个组织是一个短命的组织,仅存在了17个年头。其是非功过,各有说法。
毛对这个组织曾作过“两头好中间差”的评价,中国党内部尖锐的政治纷争,就开始于这个“中间差”的开始时期。
1927年8月1日,中国党独立自主地在南昌城向国民党政权打响了枪。无巧不成书,也就在这一天,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一间大会议厅里,正举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当然,与会的代表并不知道中国在这一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正在静候着他们的到来,聆听他的高谈阔论。
这位,便是列宁的接班人——斯大林。
不一会儿,斯大林出现了。虽然他的腿有些跛,但却迈着沉稳的步履走向主席台,全场立刻掌声雷动。他习惯了这种场面,挥了挥手便坐在只属于他的位置上。
斯大林出现在今天这个会场,令世界瞩目。
斯大林今天来不是谈中国党军队在南昌起义的事件,因为他此时同其他与会者一样,根本不知道中国党领导自己的军队在南昌城起兵了,他是专门给与会代表谈关于战争威胁和保卫苏联问题的。
是的,当时苏联是世界上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丁对抗的局面。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尤其是英国,正开动宣传机器,对社会主义进行恶毒攻击,并扬言要把这世界上个社会主义国家消灭在摇篮之中。嗅觉灵敏的斯大林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
武将风度的斯大林,有着铁塔一般的威严,不可侵犯。其实,他也害怕战争。当他面临着西方掀起的一股反苏浪潮时,坐不住了。所以,他也就顾不上什么国际常识,利用他在国际中的威望,开始国界发号施令。
不过,斯大林毕竟还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要使他的命令跨越国界,就不得不寻找到一个让人对他的命令不接受也得接受的办法。为此,他日夜思考,颇费心思。
不管怎样,斯大林今天的到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他为此而思考的一切告诉与会者,告诉全世界。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