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桶

魔桶

作者:伯纳德.马拉默德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05-01

评分:5分

ISBN:9787020122899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魔桶 内容简介

一出小人物演绎生死悲欢的舞台剧 他们或被人凌辱,或堕落风尘,或蒙冤入狱却依然寻求生活的真谛,热切地向往幸福 马拉默德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犹太人的坎坷命运来展现现代人共有的命运你能爱一块石头、一把扫帚、一种虚无吗?他敞开胸膛,击打着一条条肋骨,咒骂自己为什么相信了那些根本不值得相信的东西。(《天使莱文》)

魔桶 本书特色

《魔桶》收录了马拉默德的十三个短篇故事,地点有纽约也有罗马。他以强烈的城市现实主义色彩融合意第绪谚语和少许艺术魔力,诉说着鞋匠、鸡蛋对光检查员、媒人等小人物的生活。主题承袭了一贯的失败、挫折、疲惫、孤独、衰老等元素。这是一份可悲的清单,然而每个故事都带上了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和果敢的幻想。这是一本描绘纽约和移民经历的书,是现代美国短篇小说的亮点,其他类型的作品极少有能把挣扎、沮丧、心碎以如此愉悦和艺术的笔触描绘出来的。

魔桶 目录

头七年哀悼者我梦中的女孩天使莱文瞧这把钥匙怜悯监狱湖畔女郎夏天的阅读账单*后一个马希坎人借款魔桶

魔桶 相关资料

他在下等地方出没,但却是现代版的天使周云蓬《聊斋志异》中写了一个和尚,能闻出文章的好坏,好文让他心旷神怡,坏文令他屁滚尿流。在下不才抽抽鼻子也试着闻一闻马拉默德小说集《魔桶》的味道,旧衣服的灰尘的味道、梅雨天的书房、黄昏小巷微凉的夕光、粘皮革的胶水、杂货店里的油盐酱醋,这些气息混合成他小说的素朴的灵魂。同样是犹太作家,卡夫卡目光专注于未来,奥斯威辛的阴影,投射在他寓言般的小说里,而作为后来者的马拉默德从事的是繁重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屠杀已经结束,焚尸炉早已冷却成纪念馆,劫后余生的日常生活意义何在?上帝、天使,以及对人类的救赎,都淹没进琐碎生活的噪音中。他写修鞋匠、拉皮条的、开杂货铺的,小小的辛酸、小小的幸福和期盼,背景是已经过去的六百万人的死亡。宏大的时代惨剧,会不经意间从平淡生活的裂缝中,冷风般吹进来。小说《湖畔女郎》,写一个观光游客泡妞又被欺骗的平凡故事,但*后,犹太姑娘扯开衣服,胸脯上刻着编号,那是集中营的痕迹。“我是犹太人。我的过去对我很有意义。我十分珍视我以往所受到的苦难。”犹太姑娘乳房一束光破云而出,照亮全篇,前面的文字像春天的蜜蜂一样嗡嗡地活过来,有蜂螫的疼痛,也有蜂蜜的甜美。无论是卡夫卡还是辛格,上帝在他们的小说里行走,好像走在当初的伊甸园。但经历了大屠杀,上帝是否永远在场,成了困惑所有犹太人的新的问题。马拉默德的小说,缓慢地从日常起飞,以灰烬为起点,寒酸地重新上路。从清点一张张破损的小额纸币开始,琐碎凝滞得几乎让你昏昏欲睡,但奇迹和希望往往会在结尾突然闪现,上帝伤痕累累的面孔,微笑着转向耐心等候的读者,小说《天使莱文》中:贫病交加的主人公所盼望的天使,出乎意料地是个穿着旧西装的黑人,没有翅膀和光环,他在下等酒吧里出没,像个红尘中的浪荡子,但*终证明他是现代版的天使,并赐给了他们渴望的幸福。尼采说,“朴实无华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存在的。”马拉默德正是这种点石成金的大师。在他的小说里,上帝、天使穿着形形色色的衣服逛商店过马路,奇迹不再是分开红海,遮蔽日月的好莱坞大片,他平心静气地教会你,只要友爱且善于观察,世界会无所保留地向你敞开心扉,奇迹也将无所不在。 《魔桶》中每一个故事都称得上是一件小小的极具个性的艺术品。这本书需要的不是赞美,而是感恩。——《芝加哥论坛报》马拉默德将短篇故事几乎浓缩成了赞美诗。他虽已有“犹太霍桑”之称,但也可称为“犹太肖邦”,谱写着序曲和小夜曲。——文学评论家 马克·谢克内 在美国犹太作家的众神中,索尔·贝娄是脑袋,诺曼·梅勒是神经,菲利普·罗斯是嘴巴,伯纳德·马拉默德则是心脏。——评论家、散文家 理查德·洛克

魔桶 作者简介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美国作家,与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艾•巴•辛格齐名。马拉默德出身于美国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二十二岁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二十八岁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马拉默德的主要作品有《魔桶》(195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修配工》(196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以及《抽屉里的男人》(1969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底层犹太人的困苦生活,风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浓重而明朗,笔端饱含着同情小人物的悲悯精神。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