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隋是汉语发展史上变化剧烈的一个时期,许多常用词在此期间发生了新旧更替,汉语词汇正经历着从上古的方言词汇系统向近代白话词汇系统的过渡,为现代汉语词汇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作为词汇系统的核心,常用词的历史演变恰恰应该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点。作者对41组词汇在东汉-隋时期的新旧更替过程做了详细的描写,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意义、方法做了深入的阐述,对常用词演变的规律做了初步概括。本书可供高校中文系学生和语言学研究者参考。
汉语基本词汇发展史的**本力作1. 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教授为本书初版作序。 2. 初版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十多年来一直是汉语词汇史领域引用率很高的一部著作。 3. 曾先后获得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和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 《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发表长篇书评《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王云路、方一新)予以评介。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修订本)》:n
20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一研究传统得到继承并有新的发展,除继续考辨上古汉语的词语以外,主要表现为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对象的拓展。开风气之先的是张相先生。他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一改传统训诂拘守先秦两汉典籍的积习,大胆地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唐宋以降的诗词曲,用清代学者的一套方法来考释诗词曲中“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相先生的开创性工作影响深远,在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训诂学在以后几十年里的走向。继之而起的有蒋礼鸿先生,他的传世之作《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把研究材料拓展到19世纪末发现的敦煌文献,研究对象则主要为唐宋时期的俗语词,并注意在精密考释的同时对俗语词的来龙去脉作史的探讨,把汉语历史词汇和传统训诂学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唐宋口语、俗语词研究的日趋兴盛,学者们一方面把研究范围继续往下延伸到元明清,另一方面则往上向魏晋南北朝溯源。这后一方面的工作似可以郭在贻先生为代表。郭先生说过:“关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向来是薄弱的环节。”近三十年来,经过郭在贻等先生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魏晋南北朝词汇研究已经由冷落而繁荣,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专著如林,各擅胜场,单篇文章多至难以计数。n
以上这些成果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它们丰富了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对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也为建立汉语词汇史积累了许多有用的材料。但是也应该指出,这些研究基本上还是属于训诂学的范畴,是传统训诂学的延伸和扩展。从严格意义上说,还称不上“词汇史”。n
汉语史包括语音史、语法史和词汇史三个分支。语音史脱胎于传统“小学”中的音韵学。音韵学跟解读古书是一种间接关系,黄侃先生说过:文字音韵要落实到训诂上,训诂要落实到经典上。可见文字、音韵跟“经典”之间还隔着一层训诂。因此音韵学比较容易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加上音韵学研究对象系统性强,所以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它就完成了从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向独立的汉语语音史的历史转变。此后断代语音系统的研究和语音发展史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汉语史诸部门中走在了前列。汉语真正语法学的诞生是在19世纪末,它一开始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存在为解读古书服务的问题。汉语语法史的成立虽稍晚于语音史,约在20世纪3040年代,但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都是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训诂学是直接为解读古书服务的,它要摆脱“经学”(或者说“古籍学”)附庸的地位很不容易;而训诂学跟词汇史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词汇史发展迟缓,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汪维辉,男,1958年3月生,浙江宁波人。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著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汉语词汇史新探》《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汪维辉卷》《宁波方言词典》(合著)等,发表论文150余篇。
比干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比干文化研究》由林宪斋主编,比干是殷代的“三仁”之一,为孔子所赞誉。比干的忠烈爱国,尤以“部腹挖心”而达到极至。由他的历史事迹...
六榕寺 内容简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
希行,女,生於燕趙之地,平凡上班族,雙魚座小主婦,以筆編織五彩燦爛的故事為平淡生活增添幾分趣味,偏好鄉土氣息,愛有一技之長的女主,愛讀書,愛旅遊,用有限的時間和...
中外圣贤经 本书特色 《中外圣贤经》:修身有术 厚德有方 励志有道 践行有则中外圣贤经 内容简介 观今鉴古,无古无今。国度开放,社会转型,在物质主义盛行、道德危...
国学论坛(第2辑) 本书特色 《国学论坛(第2辑)》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学论坛(第2辑) 内容简介 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是中华...
《超级广告人创意心得》内容简介:在如今这个时代,任何传统单一的营销模式都很难帮助一个品牌达成“品效合一”的目标,因此需要通
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三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专论、炎黄二帝及其时代、思潮与学派、文化丛谈、文物与考古、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探索与争鸣、中华学人、书评与序跋...
古代西亚塞姆语和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 本书特色 '国际楔形文字研究和文献释读从1840起,已进行近二百年,国内才起步。本书对古代西亚塞母语和印欧楔形文字和语言阿...
Logo的文化史 本书特色 Logo是什么?它有什么念义?它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演变的?现代人生活在logo的海洋之中,每天触目皆是的,莫不是形形色色的logo...
北平的味儿 本书特色 《北平的味儿》是“清馨民国风”丛书选题之一,收选梁启超、胡适、纪果庵、周作人、废名等20多位民国大师和学子40多篇记述北平(北京)风情与文...
【泰】谛帕恭泰国当红鬼才漫画家、电台主持人、互联网创业新贵(泰国第一大社群网站EXTEEN.COM创办人暨执行长),他喜欢自嘲、擅长用讽刺又带点无厘头的插画抒发...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香港中文大学以钱穆先生字(宾四)冠名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跨时三十年,仅十...
黃易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專攻傳統中國繪畫,並曾擔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一職,推動美術及文化交流不遺餘力。不僅琴藝畫藝俱精,黃易對藝術、天文、歷史、玄學、星象、...
大学语文 内容简介 本书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重视与中学语文的衔接及对中学语文的拓展和深化,精选中国古今名作81篇,编为诗词曲、散文、戏剧、小说四个单元,每一...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内容简介: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
《深度探索Vue.js:原理剖析与实战应用》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Vue框架基础、框架应用、生态组成、项目实战、框架演进、Vue原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问题导向的著作,作者以学术论文编辑和写作者的双重身份,直击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的各个痛点,使得本书成为论文写作者难得...
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 本书特色 《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由曹正文著,本书特色:一、他评点的历史文人,大多是大家熟悉的,但发掘的史料却不大为人所知,...
图说二十四节气 本书特色这是一幅有关二十四节气的风情画卷。百余幅唯美图片,记录光阴流转的脚步——可视。百余篇节气美文,描画时令节俗的风情——可感。近百首节气诗词...
中国游记 内容简介 1921年3日至7月,芥川龙之介来到新1日文化交替之际的中国进行采访,先后游历了上海、苏杭、北京、天津等地。这位深爱着中国文化的日本作家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