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共分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作!《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从人类的情感和 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我们根据对别人情感的认同感来判断其是否恰如其分。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我们与当事人和激发感情的事物都没有特殊的关系;二是我们当中的某人受此影响。具体分析如下:在那些与我们双方都没有任何瓜葛的客观事物面前,如果对方认同我们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品位高雅,见识不凡。那些有关科学和品位的一般事物,比如壮丽的河山、华美的建筑、绘画的构图、演说的谋篇布局、第三者的所作所为、数字的奥妙、宇宙大体系中各个构件神秘的运转,跟我们都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我们从相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并不报以同情,因为我们与之不需要感情上的和谐一致。但是我们通常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各自不同的思维习惯会使得我们关注复杂事物的不同部分。我们并不会对那些和我们有相同感受却没有特殊见解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多只是内心表示赞同。但是对那些不仅与我们感受相同,而且可以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指引和点拨我们的人,我们会表现出无限的仰慕之情,惊叹之余,赞不绝口。我们仰慕那些品位不凡的鉴赏家、头脑清晰的数学家,因为这些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天才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也许人们会觉得我们赞赏这种才气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用,它的实际效果赋予了它特殊的价值。但是我们在*初赞同别人的见解时只是觉得它正确得当,这和我们觉得别人有眼光是因为他赞同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对别人的品位的看法也是如此,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对那些与我们和对方都有特别关系的事物,我们很难做到心平气和。我们的朋友肯定不会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遭遇的厄运和伤害,不像欣赏一幅画、一首诗或者讨论哲学理论那么简单,所以我们的感觉必然会不同,而我们所受的影响更为直接。我们不会介意朋友对我们所欣赏的一幅画、一首诗甚至一套哲学理论不以为然,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讲无关紧要,即使看法不一致,也没必要为此伤了和气。但是如果事情与我们和朋友都有关,就不大一样了。我也可以接受朋友在理性上的见解与我截然相反,在兴趣爱好上与我格格不入,如果碰巧我的心情不错,还能与之讨论这些问题。但是我接受不了在我厄运缠身、悲恸欲绝时朋友既不同情,也不愿与我分忧;接受不了我蒙冤受屈、满腔激愤时朋友毫无同感,更不用说仗义执言。这样只能使我们变得无话可说,互相受不了对方,甚至连对方的朋友都看不惯。尽管如此,旁观者和当事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还是可以做到的。旁观者应该从*微小的细节上考虑对方的痛苦,尽可能地体谅对方的处境。只有从*细小处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即便如此,旁观者与当事人的感受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人们不会为了别人的痛苦而使自己深陷同样的困扰之中,当事人明白,即使旁观者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产生同情,也不会长久,而且由于旁观者没有真正地遭受折磨,所以旁观者还是安全的,并且感觉也不会那么深切。但是当事人还是想得到一种更完美的同情;而他能得到的唯一慰藉只能是在内心激烈的挣扎中所看到的旁人与自己的心意相通;但他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让旁观者接受。实际上,为了照顾旁观者的心情,旁观者并不能任性而为。旁观者觉得设身处地地体验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潜意识导致同情程度的降低,也改变了同情的性质,所以他人的同感和自己的悲伤从来都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的协调却能够维系社会的和睦,即使无法严密合拍,我们也别无所求了。出于人类的本能,旁观者会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的情绪,而当事人则会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旁观者想象如果倒霉的是自己会有什么感受,而当事人则时常顾影自怜。当事人因为旁观者对自己公正无私的眼光而深深感动,内心的波澜因此而平息不少。朋友可镇定我们心乱如麻的心,知己可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情会使我们一想到他人正在关心自己的处境而变得顾影自怜。不要指望普通相识像至交一样听我们不厌其烦地唠叨,因此对他镇静、简短地说个大概情况就可以;更不要指望素不相识的人的关心,因此更应该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自我控制是必要的,因为普通相识比知己更能使我们安宁,而陌生人比熟人更能使我们平静。所以,如果哪天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加社交和谈话活动,它能让你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那些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的人,因为常常闭门忧郁,即使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还是很难获得凡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甚至《国富论》首页上还强调“《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后形而上学现代性 内容简介 本书为新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的论文集,共收录其重要论文13篇。其中,既有对阿伦特这样的经典思想家的创造性解读,又...
荀子 本书特色 《荀子》是战国末期荀子所撰,共二十卷,三十二篇。作者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秋》。荀子对各...
宗教的意义与终结 目录 序言**章 导论第二章 西方的“宗教”第三章 其他的文化,“诸宗教”第四章 伊斯兰的特殊个案第五章 这个概念充分吗?第六章 累积的传统第...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为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于宜兴大觉寺礼志开上人出家。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
美学-第二卷 内容简介 笔者们在**卷里所研究的固然已涉及作为艺术理想的美的理念的实在情况,但是笔者们尽管从多方面阐明了理想的艺术作品的概念,所得到的一切定义毕...
生活世界现象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埃德蒙德·胡塞尔在西方现代哲学中是一位非常严肃而富有责任感的哲学家。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人类思想史上创造一门新的哲...
第一哲学沉思集 本书特色《**哲学沉思集》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探讨了上帝存在与否,感官是否可靠,怎样寻求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本书特色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部被全世界学者一致公认的社会学经典名著。书中内容反映了作者马克斯?韦伯思想的总趋势,主要论证了西...
德里达的解构在其产生之初,就被指责为是非政治的。而由于它与海德格尔的遗产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共谋”关系,他的思想更被指责
论语力(含VCD光盘) 本书特色 作者将全部首印版税通过中华红十字基金会捐给四川灾区随书赠送:于丹,孔健精华讲座光盘。张瑞敏,周厚健,李彦宏,范敬宜,唐国强,姜...
《西方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查点和题型为依据,以当前流行*广的各分支教材为...
四书感悟:大学中庸论语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归纳、精炼的方法把《四书》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思辨简明而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阅读者经学著作较为容易。四书感悟:大...
老子开讲 本书特色时代日新月异,人们仍旧为孤独、烦恼、焦虑、痛苦所困扰;时尚不断更新,人们依旧要去面对虚伪、做作、狡猾、阴险。因此我们把老子请上前台,面对我们这...
《德里达》内容简介: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
自我评论 本书特色本书虽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极富文献价值——它是研究克罗齐的生平活动、学术成就、政治立场,甚至人格魅力的重要文献。为此,克罗齐将此文收录在《自...
你就是世界 本书特色 中观的导师,彻底的觉者,道道地地的禅师克里希那穆提: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20世纪*伟大的五...
MichelFoucaultwasoneofthemostinfluentialthinkersinthecontemporaryworld,someonewh...
易经探索 目录 上篇 易经中的不角之谜与猜想**部分 《易经》概说一、八卦创始人二、《周易》的产生和创造年代考三、从易字的演变推测易字之意义四、誉为“天下奇书”...
心是菩提-佛学中的人生哲学课 本书特色 本书,在深刻集会佛教禅学精义的基础上,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
《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讲述从那遥远的年代起,知识在罗森茨维格、列维纳斯、本雅明、塞尔托、法兰克福学派、德里达的研究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