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

作者:贝恩德.布伦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7-06-01

评分:5分

ISBN:9787559602251

所属分类:科普读物

书刊介绍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探讨人与月亮关系的力作,讲述人类几千年来是如何在月亮的启发下生活、思考、探索、创造的历史。
从古人观月的想象和诠释到现代科学的探索和验证,科学、诗歌、神话等量齐观,自然与文化两大主线并肩而行。此外,书中还辅以许多取自古老典籍乃至科幻小说等的配图,充分展现了这颗星球是如何不断启发人类的想象力,终至成功登月的全过程。
布伦纳是一位的非虚构作家,他鲜少拿一堆术语轰炸我们,却处处流露出对主题的精通。在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调查后,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舞台:上演着月亮与疗愈、仪式有关的神秘故事,举行着横跨几个世纪科学家谈论月球的思想盛宴,叙述着冷战时期月球影片的历史……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 本书特色

月亮在古代代表了完美,而当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月亮时,看到表面的环形山,人类对于月亮的认识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0多年过去了,人类不再局限于望远镜,而且多次踏足月球表面,想一探其环境以及起源。在这本有关月亮的简史中,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几乎将月亮的所有知识串联起来,并给出了一个清晰有趣的叙述,非常值得一读。——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感应。头顶上那一轮明月,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月亮》一书,融汇了人类关于月亮的文化、艺术和历史,展示了人类探索月球的艰难征程。只有了解这些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欧美国家探索月球的行动和未来规划。——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2016年卡尔·萨根奖得主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前言

日光是我们的重要能量来源。没有日光,不仅地球的温度将低到难以想象,很快地球表
面也会覆盖一层厚厚的冰,只有极少数微生物能存活下来,还可能完全灭绝。如果太阳
消失,地球或许连重力都会失去。我们无法想象这世界没有太阳的话会怎么样。
不过如果没有月亮,地球又会是什么状况呢?
没有月亮的世界
许多人可能认为,少了月亮,对我们的影响不像失去太阳那么大。但越深入了解地球生
物与月球间的关系,越觉得失去月球对生物而言,兹事体大。月球有助于稳定地球,防
止地球上的季节变化过大。如果没有月球,地球生物的演化将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没有月球,地球的面貌将大不相同。具体怎样不同很难讲,但如果地球的潮汐涨落比现
在小得多,我们就可以想象月亮有多重要了。没有月亮,或许连生物都不会出现。强大
的潮汐形成许多水塘,这些水塘对形成复杂的生物系统而言,非常重要。根据目前普遍
接受的理论,若干年前,有个大小和火星相仿的天体和地球相撞,撞出一部分地球物质
,不仅形成了月球,还使地轴变得倾斜。如果这次意外没有发生,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尽管臆测历史的可信程度有限, 有些科学家还是忍不住想进行这类思想实验。举例来
说, 美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教授尼尔·柯明斯(Nei l F.Comins),就曾经详尽比较
过未遭遇撞击的地球(他称之为“索伦”〔Solon〕)和我们所知的地球的情况。
根据柯明斯的假设,索伦的自转速度快得多,大约是地球目前速度的三倍,因此大气活
动也强烈许多。那样的世界里将很少出现高大的树木和柔嫩的大型叶片,腿或翅膀很长
、容易受伤的动物也很少;可能会有类似人的生物,但外貌将大不相同。
如果柯明斯的假设是对的,那么月球在人类这个物种的发展过程中,就扮演了至关重要
的角色。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这个没有生物的卫星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但它
对地球人而言就和太阳、大气、海洋,以及我们周遭的动物和植物同样重要。月球的历
史也与地球休戚与共。
月球对地球生物这么重要,而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却可以说是完全不成比例。月球是个荒
凉、阴暗、没有生命的天体,大小仅有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分之一,重力
更是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它的自转周期大约是28 天,比起地球每24 小时自转一周,
缓慢得多。它的表面积略大于非洲和澳大利亚面积的总和。月球的大气非常稀薄,所以
整个星球静悄悄的,同时,它无法保留来自太阳的热量,所以表面温度变化相当剧烈。
就某些方面而言,我们可通过观察和仔细检视月球,回顾太阳系的起源。不过,月球和
地球的相对位置曾经改变过。 根据计算机模型,二十亿年前,月球与地球相距约2400
英里(1 英里约合1609 米),每天环绕地球3.7 次,造成的潮汐高度是现今观测高度
的1000 倍。现在, 月球平均距离地球238900英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30 倍,而且能
量减少,速度变慢,距离地球越来越远,运行轨道每年扩大1.5英寸(1 英寸约合2. 54
厘米),2000 年来共扩大了250 英尺(1 英尺约合30.48 厘米)。
使月球和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因素, 是潮汐。或许,若干年之后的某一天,太阳将会
吞噬地球和月球。但目前而言,太阳将继续发光,风将继续吹,海浪也将继续汹涌澎湃

启发想象的太空邻居
单单这些客观事实和数据,还不足以说明月亮对我们有多重要。月亮的重要性不只在于
它距离地球很近,还在于它在人类的想象力中占有关键地位。月亮的脸庞引来无数赞颂
、悲伤、喜悦,甚至渴望,某些状况下还会带来恐惧。即使我们自认已经很了解月亮,
它仍然经常让我们惊奇。月亮离我们好似很近,其实相当远。我们研究月亮时,其实也
是在研究自己的某一部分。
如果地球笼罩在云雾中,天空中的物体绝对不可能演变成符号。由于月亮从黯淡无光到
皎洁明亮的盈亏能够被观测,所以我们可以在它周期性的变化中悟出意义。月球很接近
地球,也让我们好奇“那里”可能有什么东西。遥远群星之中是否有其他世界?宇宙中
是否有另一个星球跟地球相似?月球很接近地球,因此我们自然把它当成踏出地球后的
第1个探查目标。
数千年来,月亮一直是个“谜”。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前525—前456
) 在月亮里看见“夜晚的眼睛”。 琉善( Luc ian of Samosata)曾经写道:“我发
现天上的星星分布得乱无章法,所以我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月亮的盈亏对我而言格外特
别,而且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想,这许多阶段一定蕴含着某些奥秘。”
有很长一段时间,“ 地心说” 认为月球是环绕固定地球运行的七个行星之一(其他行
星包括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公元17 世纪,“日心说”逐渐被大
众接受,月球才退居较不重要的地位。现在,它只是卫星,而且并非独 一 无二,因为
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大多都拥有一个以上的卫星。
这是一部月亮的简史,讲述了月亮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呈现了千百年来人类对月亮投
射的各种想象,介绍了大众文化与科学传统是如何塑造人对月的感受与认知,还探讨了
月亮对人类发明能力的启迪,以及对自我了解的推动。
直到今天,月亮仍然是人类不断实践的焦点。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阐明月亮在
我们与以往人类的生活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比如,人类如何以月亮的升落盈亏建
构时间概念?科学家和作家心目中的月球生活是什么样子?如何解释月球的起源?尽管
已有许多证据证明人类登上了月球,为什么仍有些人并不买账?
我希望,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是在呈现诸多事实,更能让大家领悟到月亮在人类生活中
永恒不变的重要地位。从人类第1次对月球之旅的想象,一直到阿波罗计划的完成,历
史上一连串的发展,是多么令人惊奇美妙的体验。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 目录

前言001
1举头望月 007
2对月遐思 031
3描绘月面图 053
4月光如水 075
5月球生物 101
6神往月之旅 125
7月球创世纪 135
8月亮的脸 149
9月共潮生 175
10月色撩人 189
11月球效应之谜 201
12登月与太空生活 213
13阿波罗计划改变了什么 241
后记 263
参考文献 270
致谢 281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 作者简介

贝恩德·布伦纳 (Bernd Brunner)
德国跨领域作家,风趣博学,其作品特色是让科学知识穿行于文化史之中,且搭配众多精心收集的罕见图片,著有部历史、科学、文学畅销作品。散文集《伊斯坦布尔的野狗》入选2013年美国*旅游文学奖(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 2013)。
甘锡安
专职译者,热爱吸收各类知识,曾担任Discovery探索频道与信息杂志编译,现仍定期为《科学家》(The Scientist)及《知识家》(BBC knowledge)等杂志翻译。译作包括《品尝的科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