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作者:邓莉雅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年:2017-06-01

评分:5分

ISBN:9787553108254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以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为背景的民国佛教判教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对佛教传统的正本清源,解决中国佛教的合法性问题,探明复兴中国佛教的方向和道路,为佛教变革寻找理论上的基础。太虚与印顺师徒在判教上开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体现着中国佛教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对传统的坚守与疏离中重建的努力。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著者邓莉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敏锐地抓住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判教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通过深入分析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这对师徒之间有关判教的不同论述及其相互关系,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到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传承与演进之背后所依据的佛学思想之不同特点。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目录


导论
一关于论题
二文献综述
三古代判教与近代判教
**章近代中国社会及文化危机下的判教
**节社会及文化危机下的自我救赎
一近代中国危机下的文化反思及其特点
二近代中国佛教的矛盾处境
第二节近现代中国佛教的批判与判教思潮
一《起信论》等经典的真伪之辨
二近代佛教判教思潮及代表人物
第二章对佛教传统的正本清源
**节太虚的判教思想
一从"宗上教下"到"八宗平等""摄小归大
……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节选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节选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