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为背景的民国佛教判教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对佛教传统的正本清源,解决中国佛教的合法性问题,探明复兴中国佛教的方向和道路,为佛教变革寻找理论上的基础。太虚与印顺师徒在判教上开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体现着中国佛教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对传统的坚守与疏离中重建的努力。
《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著者邓莉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敏锐地抓住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判教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通过深入分析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这对师徒之间有关判教的不同论述及其相互关系,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到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传承与演进之背后所依据的佛学思想之不同特点。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清楚明白地梳理了《哲学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他的语言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观点。这是一本...
沉思录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是一部写给自己看的书,是自己与自己的12篇对话。书中,奥勒留考察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
视读哲学 本书特色 《视读哲学》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如此短的篇幅让你对本文哲学史有个整体的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因于《视读哲学》的叙述形式,它让...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本书特色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伟大的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1857年出版传世之作《恶之花》.《波德...
千家诗(注音版) 本书特色 少年鲁迅是三味书屋中背诵经书*多的学生,少年巴金能够背诵整本的《古文观止》,华罗庚、丁肇中则可以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在中国传统的教...
四书辞典 内容简介 针对目前在国内外在学术界、政界、商界、思想界,乃至观念思想诸多领域中流行的影响颇大新儒学和国学思潮,我们要认清新儒学和国学,就必须了解其发展...
菜根谭-国文珍品文库 本书特色 《菜根谭》中充满了思辩。“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 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辩证就有了弹性,在生活...
儒学与经学探微 目录 论汉代谶纬神学廖平与经学的终结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汉代经学博士考辨《左传》与《诗经》《左传》、《国语》与《易经》析《太玄》构架形式中国古...
普通逻辑学教程-(第五版) 本书特色 《普通逻辑学教程》是作者在从事普通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年的基础之上写成的。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类比与...
金景芳儒学论集 本书特色 《金景芳儒学论集(套装上下册)》:二十世纪儒学大师文库金景芳儒学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通论、经学、孔学、其化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书领悟哲学-经典阅读珍藏本 内容简介 《经典阅读珍藏本:一本书领悟哲学》不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更不是一种文化精英在《经典阅读珍藏本:一本书领悟哲学》沙龙奢...
易经智慧解析 本书特色 《易经》是一门模拟未来宇宙变化趋势(规律)的神秘预测学,古往今来,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从鸿儒博生到江湖术士,皆以此来求知国之兴衰、人之...
儒学精蕴新释 本书特色 《儒学精蕴新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儒家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全书内容丰富,论述全面,讲解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广大史学工作者和传统文化...
哲学导论(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论述哲学本身、引导人们进入哲学思考的专著性教材,系统探讨了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与常识、哲学与科学的...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了以每个时代主要思潮为经,以人物或著作为纬的写法。本书首先确立了中华民族古史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他的古史观及文化观,超...
论语十日谈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以通俗性、知识性为特点,以一日一谈为形式,全面介绍了论语的思想,如“艰难困苦的经历,闪闪发亮的人生”、“三部论语的异同,半部论语的...
论语的智慧-最新双色图文珍藏版 本书特色 《论语的智慧(*新双色图文珍藏版)》:对于《论语的智慧(*新双色图文珍藏版)》,你可以一篇一篇地读,也可以一段一段地读...
老子鉴赏辞典(文通版) 本书特色 本书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述、探讨与赏析。全书共设文本篇、主题篇、名言篇三部分,共收鉴赏139篇。每章列出《老子》原文...
道德经一读就懂-最新双色图文版 内容简介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全书共八十一章.分道经、德经两部分。整本书主...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英美语言哲学概论 目录 前言导论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哲学的性质和任务**节 从谘明到描述第二节 从肯定本质结构到否定本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