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大家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的结项成果。参与写作的三十位学者,如侯惠勤、田心铭、王炳林、沈壮海等,多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名专家,具有多年从事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每位学者一篇文章,从“读好经典是基本功”、“写好论文是硬道理”、“用好经验是妙选择”、“选好专题是新起点”、“守好规范是大前提”、“编好文章是总要求”六个侧面,谈自己新鲜、*深刻的见解,基本上勾勒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培养的全景,集中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培养的科学方法,反映了我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不无重大意义。三十位博士生导师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也是他们自己学术成长的总结或对自己多年理论研究的梳理。所以说,《大家谈》不仅对于本学科博士生培养有指导意义,对于本学科硕士生的成长也有指导意义;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有指导意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成长也有指导意义;不但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有指导意义,对刚刚毕业步入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成长也有指导意义。因此说,《大家谈》是一部难得的具有指导和启迪意义的好书,尤其对在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而言,有助于他们拓展理论视野,增强研究兴趣,明确努力方向,提升学术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大家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难的一步可能是如何凝炼形成研究思路、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了。在与学生聊天时,他们也常有感慨,说在阅读时,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看到张先生的著作,觉得他讲得非常有道理,然后看李先生的著作时,又觉得很有启发,看到王先生的书,感到又是一番滋味。就这样左右摇摆,不知所往。有的学生说,自己平时也很用功,看了不少书,但就是没能形成一个总体思路,感到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无法形成一个知识整体。这样的困惑,有时会陪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如何凝炼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是博士生学术成长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一、研究思路的发生理路按照我的看法,遇到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喜欢拍照但不会对焦的人,尽管满眼看到的都是风景,但却无法将美景放进框架内,拍出真正引人人胜的风景。镜头里的框架就像我们的研究思路,当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时,所有看到的东西无论多好,都是外在的、碎片化的。只有当所看到的东西能够被思路所统摄时,才能真正地将外面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碎片化的东西才能成为一个整体,不同的东西才能给它恰当的定位。当然,这只是个形象的比喻。因为镜头的框架是自带的,我们只需要学会使用就可以了,但研究思路却不是自带的,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去建构,这正是学习中的难点。记得20世纪90年代读研究生时,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那时读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也读了不少哲学史上大家的书籍,同时为了了解学界的研究情况,还曾花了半年时间阅读国内重要期刊,梳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线索以及不同学者的学术观点。虽然付出了不少时间,但就是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有一段时间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该继续读下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当时积极参加一些研讨活动,希望通过聆听或参与讨论来激活自己的思考。非常幸运的是,在一次讨论会上,我终于受到启发,有了醍醐灌顶般的思想飞跃。为了能够进入到讨论会的语境,我事先对讨论主题及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充分准备,基本上理清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思路,但如何从这些思路出发来超越当前的研究,却无法给出自己的思考。那次讨论会开了两天,前一天半我认真听取每一位老师的发言,并将他们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考相对照。第二天的中午,我向一位知名专家谈了自己关于所论主题的看法,竟得到了这位先生的大力支持。也正是在这次讨论中,我感到自己已读过的东西,一下子全部被“激活”了,过去搅在一起的内容,一下子被有逻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篇较为完整的论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静下心来研读导师的研究成果,沉下心来感受导师的思考方式,了解导师的理论框架,并找到了这一框架的核心理念和关键概念。有了这个框架,以前对国内外研究思路的梳理,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了,每个不同框架的特点、它们的着力点及其可能的逻辑结论,都变得清楚明白了。我试着用已经拥有的框架去面对每一个经典的文本,在这个框架中给每个文本定位,并对具体文本展开研究。这既是熟悉已有框架的过程,又是进一步按照自己的想法扩展框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熟读了的经典文本,呈现出新的逻辑与意义,原来已经了解的观点,在新的框架中才能体会到其内在的新含义。也正是在这个重新做一遍的过程中,这个框架越来越成为自己的思想框架,并在展开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框架中可以改进的方面,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思考,并从既定的框架中慢慢地化解出来,*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王玄策史印度记 本书特色 冯承钧是活跃于民国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先生已故去多年,其诸多译作及著述在市场上已不多见,但他在中外交通史上的贡献却不可磨...
游心于佛道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游心于佛道的学术经历与成果。上篇《游心于佛——天强学管窥》收入了作者早年有关中国哲学、化学等方面的文章,主要是以作者研究天...
论典与教学-略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妙灵法师对《俱舍论》作的注释,内容分为:分别随眠品第五、分别贤圣品第六、分别智品第七和分别定品第八及破执...
&戴维·塞德利(DavidSedley),剑桥基督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哲学教授。他发表的论著包括与朗(A.A.Long)合著的《希腊化时期的
《华严经》全80卷,唐代实叉难陀译,简称《八十华严》,以区别于《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其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依梵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 内容简介 一本著作、一个哲学传统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同时代人对它的理解,而且取决于后代人对它的理解。从这个考虑出发,上海人民出...
清代学术源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特色 《清代学术源流》分为明清更迭与清初学术、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明清学术及一代学术之总结3编。主要内容包括:清初国...
西人西学翻译与晚清救国良策的探索 内容简介晚清西学翻译与华人的民族振兴的关系研究将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不但能深化我们对晚清民族振...
【四大国学经典解读】--老子(精华本) 内容简介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哲学家,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
老子他说续集 本书特色 《老子他说续集》: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历二十二年·经几番辗转.终成此卷,接续《老子他说》前缘,汇儒、释、道三家·...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 本书特色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可以为儒学的价值目标做一个粗略的排序:君王(同于朋友)→社稷(邦吲)→爽夏之辨(恪守华夏本...
万物皆有数:数字卦与先秦易筮研究 本书特色 所谓“数字卦”是指在商周甲骨、陶器、青铜器和战国楚简上出现的用两个以上的数字记录的卦象,它们是研究先秦卜筮文化、《周...
周易筮法通解 内容简介 周易筮法通解: 《周易筮法通解》一书自1994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易学研究者的好评,在易学研究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作者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道法自然-道教与生态 本书特色 周冶编著的《道法自然:道教与生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与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从生态方面对中华道文化予以介绍与阐述,并在达到...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周公解梦 本书特色 每个人都要做梦,梦与之俱来,随之而去,伴随人之一生。只要人的大脑之思维能力还在,梦就会长久不衰。做梦不分贵贱、不分长幼...
南怀瑾智慧全解:三千年读史,九万里悟道 本书特色 南怀瑾的很多话语视角独特而又平实,充满智慧与哲理,能给我们带来极深的文化认知与人生启迪。本书立足他的著述精言,...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是思想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相遇在四世纪达到了顶峰,这种相遇主要体现在巴西尔、纳西盎的格
五经四书全译(全四册) 本书特色 本书的前身,是由陈襄民、裴泽仁、管曙光、张文学与笔者五人分工注译的《五经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3年重印。...
反抗的未来 内容简介 所谓“反抗”,在词源学和普鲁斯特的意义上来讲,指的是意义和冲动相互回溯,从而揭示记忆、让主体的生命重新开始。在怀疑批判精神失去了道德审美精...
爱的正念-[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世界**禅宗大德一行禅师潜心60年,首讲经王《法华经》一部备受万世尊崇的佛教经典,一位享誉世界的高僧大德本书绝不仅仅是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