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作者:彭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07-01

评分:5分

ISBN:9787300245881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内容简介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的变动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的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是改动*小的章节。除此之外是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八章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者、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改动或增补。而除此之外的第二、三、四、五章网络新闻、网络组织、网络公关等,几乎是整体性的被撤销。而取而代之的则是社会化媒体应用、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小的改动几乎不胜枚举。可以说,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甚至就是在那些内容较为类似的部分,它的结论与思考也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比如*章《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和(第四版)在基础的技术介绍、概念引入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看点在于《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所做出的判断比起第四版来说,可以说是仍然粗疏而流于表面。它介绍了各项技术,但是内在是缺乏一个整体的思维体系的。第四版就完全不同,从“内在逻辑”、“自进化”、“大变局”、“重定向”这样的词汇里,你可以看到的是,不是技术带着读者走马观花,而是它呈现了一个整体的视野,一个宏观的媒介-社会-技术三者互动的逻辑。考虑到许多老师的研究成果停留在论文而不是书籍,我认为《网络传播概论》在教科书中,这个对网络传播的阐述体系是我目前看到的*完整的。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本书特色

《网络传播概论》是国内出版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动了国内新闻院系的网络传播教学。第四版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密切关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向媒体领域的渗透,分析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对网络传播中的新现象、新手段与新思维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补充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等新内容。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在结构上也有大的调整,不再沿用原来将网络传播实务与网络传播理论分为上下两编的思路。作者认为,在今天的互联网中,理论与实务问题是相互融合的,在结构上去除理论与实务内容之间的界限,可以获得认识上更大的自由。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目录

**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节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第二节 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第四节 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第五节 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二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节 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第二节 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第三节 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第四节 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
第五节 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第六节 SNS:小世界的映射
第七节 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第八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第九节 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第十节 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第四章 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
**节 网络时代新闻生态的变化
第二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国外网络媒体的发展模式
第四节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陷阱与困境
第五节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专业主义与把关人
第五章 网络中的用户
**节 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第二节 网络用户的需求
第三节 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第四节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第五节 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第六章 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
**节 各种信息形式在网络环境下的主要应用特点
第二节 网络信息的层次化组织
第三节 网络信息的结构化整合
第四节 网络信息的多媒体融合
第五节 HTML5页面:移动终端的新整合形式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
**节 几个相关联的概念
第二节 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中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三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向及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第四节 信息图表的制作要点
第八章 社会化媒体应用策略
**节 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基本思维
第二节 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一般策略
第三节 专业媒体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第四节 政府机构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第九章 网络传播的效果
**节 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第十章 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节 网络与舆情、舆论
第二节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第三节 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第四节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后 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相关资料

我举两点,可以作为鉴定书籍的一个参考:
一种是,对互联网媒体是否能够细分,是否对互联网技术有足够的尊重和细致研究。在1997年,把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传播”来探讨,是很有意义的。2007年,就已经很尴尬了。2017年,在一个泛泛而谈的网络传播作为主体,实际上确实已经非常过时。感谢我在科技媒体工作的这几年,让我亲身经历互联网在这三年的进步,几乎每年] ,每个月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不说2011年的移动化革命,仅2015到2017年,媒介就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纸媒断崖沉沦、电视受网综挑战,门户逐渐衰落、算法聚合平台崛起,直播和短视频崛起,VR进入实际应用。每 一个媒体形式都有他特定的特点和模式,泛泛而谈的“互动性”、“赋权”已经为更加细致的媒介研究分析所取代。在这个环境下,如果没有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试图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来分析所有的网络传播,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非常陈旧的观念,更不可能对日新月异的考研题目有实际的作用。

一种是,是否能够打破特定的媒体框架,同时建立一个新的,以互联网为核心框架 。有一道题是“互联网 ”还是 “互联网”,这个二元对立可以说出了网络传播研究的核心矛盾。有许多书,仍然是“媒介本位”而不是“网络本位”。以互联网是大众媒介的延伸作为基本思路,而没有看到互联网对大众媒介,不,甚至是“媒介”这一概念的颠覆和再造。新闻网站和所谓的网络媒介早已不再是传播主体,互联网也不是“发的更快、传得更远”,网站已经不再是网络传播的主体。在新的去中心化的媒体生态中,传播网络的“传播节点”才是真正的核心角色,它可能是个人、可能是公众号,可能是组织,甚至可能是一堆AI程序,这些节点能够聚集和推动传播资源、社会资源、消费服务的流动,构成了互联网的新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传统的“传播者-受众”关系,也早已经被“产品-用户”关系所取代,传统媒介对内容的要求,与产品的丰富和复杂性相比,如同二维世界的动物进入了三维环境。对于这些点,尽管在互联网界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新闻传播学界,真正进行详细而深入的阐述的教科书,我仍然只看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这一本。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作者简介

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兼有计算机与新闻传播学专业双重学科背景,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有着透彻的理解,参与过大量的网络传播实践研讨,是我国最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先后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数字媒体传播概论》《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10余部专著或教材。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