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反映作者从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到留学德国深造,再到九十年代回国参与创办红极一时的《三联生活周刊》、《东方》等杂志,参与策划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人生经历。以及老年出国旅游、陪伴老岳母的生活感悟。朱正琳先生的这部私人历史,堪称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一本媒体人的成长发展史,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小人物的个人成长发展经历。文稿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质感。
作者曾写过一本《里面的故事》,记叙了在“文革”期间入狱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这本《外面的世界》,从“里面”出来(出狱)写起:高考入学、出国访学、进京办刊、北漂打工······一直写到还乡养老。四十年的岁月,换了几个场景,记下若干片断。并不连贯的书写,却勾勒出一种人生的际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作者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在后者(时代变迁)而非前者(人生际遇),叙事视角更多的是偏向“外面”。至于内心感受,书中言及*多的一种感受被作者概括为四个字——“我在外面”,指的是一种不能进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场的疏离感。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从33岁考上北大做“老学生”开始,这种感觉就时时追随着作者。用法国小说家奥利维埃·罗兰的话来说:“我的感觉是自己‘在错了地方’。”
这部历时四十余年的“私历史”,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哲学的质感”。
没有被杀头的阿Q又从头再来
1975年9月18日,我出来了。我是说,历时四年两个月零九天的“里面的故事”在那一天正式结束,我回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觉得有几分像流产版的阿Q,真人秀一般(被)历经了“(反)革命”“不准(反)革命”的风云变幻之后,到了“大团圆”一章却没有被杀头,变成了小团圆。于是,也没能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也没能唱“我手持钢鞭将你打”,便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原点。一个没被杀头的阿Q,虽不敢唱“人生豪迈”,却也只能“从头再来”:“优胜纪略”且从略,因为已没什么机会与人争,“优胜”自然无从谈起,“恋爱的悲剧”也可从略,因为我出狱后很快就与隔墙守候数年的恋人结了婚,悲剧没有诞生;我真正须面对的,乃是“生计问题”。
那年头,找到一个“正式工作”就等于找到一个“铁饭碗”,一辈子的“生计问题”也就基本有了保障,有“组织上”管了。但是,且不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是经济景气,也还有一道叫做“政审”的门槛要把一些人挡在门外。也就是说,“组织上”有意识地不让一些人有“正式工作”。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了一支革命队伍,任何一个行业都成了“战线”,任何一个可供就业谋生的地方(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都成了(战斗)“单位”,任何一个职位也都成了(战斗)“岗位”。因此,政审是必不可少的,战斗要求队伍的纯洁度。当然,“战线”、“单位”和“岗位”依其政治上的重要性而有等级之分,政审的门槛因而也有高低之分。但那道*低的门槛却也是世上*高的门槛,因为就是它从根本上把你排除在那个等级系列之外。,所以也就省去了“优胜纪略”。你不在任何一个“单位”,你就在“社会上”。“社会上”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贬义词,因为那个去处总是会“滋生”(当年常用语)一些非组织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按当时的看法,几乎所有非组织的活动都迹近犯罪。做小生意叫“投机倒把”,包工队接活干叫“飞机工”……可是,被组织排斥在外的人(没有“单位”的人)总得解决“生计问题”,所以非组织的经济活动就总是屡禁不止,在经济不景气的年头尤其活跃。
“社会上”乃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若干从劳改营刑满出来的“劳改释放犯”和(如我一般)从看守所获释的“关押释放犯”就在那里找口饭吃。释放了还是一个“犯”,那是当年的通行用语,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思维定式。那一个“犯”字跟定了你,成为一种终生待遇,别人想不歧视你都难。更何况跟定你的还有你的档案,那比古代罪犯(想想林冲!)脸上刺的金印还要厉害,因为你自己永远看不到那档案里究竟都写了些什么。我获释那年已有28岁,不想自讨没趣,出狱后就没有存“找个正式工作”之想,因此也就没去街道办事处登记申请“组织上”给“分配工作”。顺便一说,当年的“找工作”,实际上就是“找关系”,没有“关系”可找者,按正常程序就只能等待“分配”。这是组织原则。
我知道自己靠不着“组织上”,只能自谋生路。“社会上”的门道说来也不少,但干力气活的临时工总是“食物链”的底端,比较容易谋得。如果我的印象没有错,在那个年代,建筑工地向来是吸纳被排斥在“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的*大场所。主要还不是建房,那年头建房的事很少,而是修路或建其他公共设施,比如机场。早在1964-1965年,贵阳磊庄机场扩建,吸纳的民工就恐怕上万。我有一些因家庭成分问题失学待业的朋友就在那个工地干过。有一晚我乘兴骑自行车去看望他们,只见几十顶大工棚像兵营一样排开,每顶工棚中两排大通铺至少可睡好几百人,也称得上蔚为壮观。第二天早上跟着朋友到工地观光,那种“蚂蚁搬泰山”(当时常用语)的景象也让我终生难忘。那时候的建筑机械还很少,全靠人用铁鎬挖、用箩筐抬,所以我们这里的民间习惯称这种工地上的活儿叫“挖土方”或“抬土方”。我在入狱前也曾在此类工地打过零工,但规模通常要小得太多。
……
朱正琳,男,1947年生人。1980年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
著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哲学是爱智慧》(普及读物)、《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痕迹》(三十年自选集)等。
波兰!波兰! 本书特色 《波兰!波兰!》文化产业薄弱、教育制度僵化、经济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本全面探讨中国软实力缘何尽失的书。深解中国精英移民大潮的切肤之痛...
《突破个人成长瓶颈》内容简介:《突破个人成长瓶颈》讲述了10个故事,包括职业经理人发展到高职位的故事、发展到总监以后转型创业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 本书特色 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的硝烟还未见尽头,美国对伊朗的战争就将一触即发,中美关系也已到达历史转折关头。二战结束至今的世界...
《气候变化的政治》内容简介: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都要快,而且气候变化对每一个国家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
隋唐五代史 本书特色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毕生功力所在,四大...
《生为女子》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女性的勇气之书。卓文君、武则天、慈禧、吕后、张爱玲……无论是史书中寥寥几笔却彪炳千古
點第一爐香,葉文心細說上海的摩登繁華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
学府与政府--清华大学与国民政府的冲突及合作1928-1935 本书特色本书以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论及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清华大学与南京当局之间的冲...
台湾史学史-从战后到当代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包括许倬云序言、作者自序、上编(科学传统的建立)、中编(科学史学的转折,1960年代中期至1987年)、下编(当代台...
华工史话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猪狗不如的苦役生活,及至30年代,华工作...
浮华奢靡的乔治王朝-818历史真相 本书特色 乔治王朝的代表有:疯疯癫癫却在位60年的乔治三世、恶名昭彰的海盗黑胡子和《鲁滨逊漂流记》。当时的人们贫富差距相当悬...
人类的故事:上 本书特色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作者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以生动、幽默、睿智的文笔和独具匠心的构思,勾画出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发展...
漫画歇后语-03 内容简介 看漫画,学中华文化——歇后语。在台湾漫画作家孙家裕编创的这本《漫画歇后语3》中,你将学到如下歇后语:一个萝卜一个坑——各有...
《寻墓者说》内容简介:这本书不仅是对苏联文学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对苏联政治、历史真相的揭秘,澄清了俄罗斯文学在苏联时期受
文史资料选辑 第四十八辑(总第一四八辑)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的文史资料共分:军政史料,人物述林,宗教史料,文化史料四部分,包括:“忆国民军训”、“国民党军需署亲...
青岛掌故 内容简介 青岛的城市化进程虽仅百年,但其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青岛的早期居民东夷人就已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春秋至魏晋,田单火牛阵...
★ 资深华尔街预言家彼得•D•希夫的最新作品★ 特别撰写中文出版序,内容更加精彩★ 著名财经评论家时寒冰专文倾情推荐作为准确预
中国早期文明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李济先生有关中国古代文明探索和研究的论著七种。《中国文明的开始》,是李济先生应美国华盛顿大学远东及苏俄研究所主任泰勒之请,于19...
《没有烦恼的世界》内容简介:《金刚经》是大乘佛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自古以来便享有“经中之王、诸佛之母”的盛誉。《金刚经》
朴学与清代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的视角,探讨了清代朴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基本特征,对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崛起、内涵、特征及其走向,乾嘉朴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