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书名源自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果你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怎么做?延伸开去,这个问题还可以是: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垂死的老人和奄奄一息的小孩,你选择救谁……在践行善举时,以何种方式帮助他人、远近亲疏及数量之别令你感到困扰吗?以血缘为中心的道德观是否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反过来,抹除亲人和陌生人界限的无差别的爱是否
更高尚?
本书讲述了一些利他主义者的故事,他们不断探索合理、呼应自己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有些行为极端得令人震撼和敬畏。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一个被陌生人的需要淹没的世界里,我们总要面对如下诘问:我们应该伸出多少援手?我们能够帮助多少?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这本书将会挑衅甚至颠覆你的三观!
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应该先救谁?
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
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
垂死的老人和奄奄一息的小孩,你选择救谁?
……
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该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即使再过一百年,《陌生人溺水》也一样值得阅读。——《纽约时报书评版》
一个年轻学生和他的哲学教授在新泽西一家泰国餐厅里共进午餐。
年轻人:我不确定,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想问题,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在大学里我们做过一个思想实验:当三个人同时落水,而你必须在救自己的妈妈和救另外两个陌生人之间做出选择,你该怎么办?我想我应该救那两个陌生人,但我很可能没有勇气那么做,因为我爱我妈妈。可能更爱自己的妈妈是一件好事。我不知道,如果每个人都救陌生人而不是自己妈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我阅读佛教方面的书,发现僧侣们也在谈论类似的问题,他们并不认为选择他人就是不在乎自己的妈妈,而只意味着更关心陌生人。在这种意义上,如果你同等关心陌生人和自己的妈妈,那就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了。但这不是冷冰冰的计算问题,这涉及把同情的对象扩展到他人。
年轻人脸上几乎毫无表情。就**印象看来,他内心十分挣扎——他的情感正处于利他主义、理性和哲学式精确这些概念的层层重压之下。如果有人问他对受难怎么看,这个词会令他回想起在某些书里看到过的事实:几百年前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或者荒野中被捕食的猎物所承受的可怕之事。这一遥远信息的可怕程度会令他忍不住哭出来。起初他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但此刻他显然正极力控制那毫无预警即将汹涌而出的情感。
年长者: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要同等关心每一个人,你就会少关心自己的妈妈。当你关心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也做不到同样关心其他人。
教授面容清瘦,留有胡须;他有孩子。
年轻人:这取决于你所谓的“关心”是什么意思。
年长者:这确实取决于“关心”的意思,但要使你的观点显得合理,必须将“关心”与“感受”区分开来,“关心”必须是一种行为倾向,或者类似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想象一下你以关心自己孩子的方式去关心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你会知道,一直都有人在悲惨痛苦地死去,如果你总是像面对自己孩子悲惨痛苦地死去时那样情绪震荡,你会因此完全崩溃,无法继续活下去。
年轻人:我并不认为这显而易见。假设你的一个孩子已经离世,另一个孩子也即将离世,你并不会因此而崩溃——你会尽*大努力去救你的另一个孩子。
年长者:是的。但是我知道此刻在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正悲惨地死去,如果我以关心自己孩子的方式关心他们中的每一个,生命将不可忍受。佛教徒或许是错的。我认为,除非你已经身为父母,否则很难理解人类关怀的这种极端状况。
即使再过一百年,《陌生人溺水》也一样值得阅读。其丰富的细节和不带偏见的立场增加了这本书道德上的复杂性,避免了单一的道德评判,使得它永远不会过时。——《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的语气就像一个严肃而清醒的小说家。你能感觉到那些句子背后大量的筛选工作,随意的总结中所蕴含的力量和智慧的储备。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感到挑衅和不安,除非你已没有了激情。——《纽约时报》
麦克法夸尔这本书构思大胆,写得也很出色,它可能不仅会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还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凯瑟琳?博,普利策奖得主
《陌生人溺水》成功的关键在于麦克法夸尔记者般的冷静态度和清晰简明的写作风格。这本书是探讨我们每个人的道德立场的一个非常棒的起点。——《芝加哥邮报》
生动的讲述,富有同情心的视角。作者笔下的人物充满人性,尽管他们有着各种怪癖,带着些许自私,对于“怎样过道德的生活”有着不同常人的想法。——《华尔街日报》
发人深省。麦克法夸尔太诚实了。这些行善者并非道德楷模。她笔下那些令人不安的角色没有哪个会给人一种他是人之典范的幻觉。——《大西洋月刊》
拉里莎·麦克法夸尔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主要关注学者、作家与公共知识分子,曾采访过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诗人约翰·阿什伯里和德里克·帕菲特、互联网偶像亚伦·斯沃茨等人。从2016年春季开始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与刘绪源对谈新编版)(精) 本书特色 让哲学回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让哲学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本书凸显思想线索与思想观点,意在以转换性创造,融中...
形而上学导论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一生都是在讲形而上学。因而他讲形而上学常有深刻的分析,描述,甚至批评。也常有人主要因其批评竟认为需要蔑视形而上学。本书是海德格尔...
《哲学修养十五讲》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一本。全书共分十五讲,主要内容包括哲学与爱智、人与世界、感性与理性、标准与选
太虚大师新传 本书特色 本书以太虚生平传奇为主线,以他遭遇的千古未有的历史变局为衬托,评述了他的天生慧质及其从佛教领袖的立场出发随时对时局变动作出的灵活反应,对...
观念图志 本书特色 漫画本来是不是需要或者基本不需要文字说明的。我一直坚持这个传统感觉,总觉得一旦需要文字帮忙,就证明图像水平不高。但是有一些碰巧知道做哲学的赵...
律法与政治哲学-39 本书特色 彭磊主编的《经典与解释》第39期《律法与政治哲学》围绕“律法与政治哲学”的论题展开。收录主题性译文六篇,分别探讨希伯来圣经中的政...
宋代佛教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闫孟祥是我国当代知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尤以佛学、佛教史、儒释道等会通为重...
易象及其延伸易象延(上中下) 目录 作者简介一、爻象導言六畫之象及其特點正 之卦之象參象 承 **種情況第二種情況第三種情況第四種情況乘 **種情況第二種情況第...
不过是向死而生 本书特色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端,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
悲剧的诞生 本书特色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尼采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许...
伦理的智慧 内容简介 儒家思想的主体足伦理学说,而其伦理学说的核心又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问题。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
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 内容简介 该卷分为老子思想与正始玄学、庄子思想与竹林玄学、道家与西晋玄学、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与老庄、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与儒学等十...
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 内容简介 这本《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汇总了过去十年间我一直关注的三股哲学思潮。首先是对系统性的人类文化哲学...
佛教知识读本 本书特色 在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研究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取得了空前的丰硕成果,专著、译著、论文和辞书等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确实令人鼓舞,但是...
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第2辑 本书特色 《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以仁学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回溯仁学自孔子以来曲折发展的历史,接续孔子仁学的源头活水,集历代儒家学...
传家 本书特色 在佛教里,我们常称小孩子为“小菩萨”,小菩萨是来教大人如何让自己更成熟的。……血缘传承和子女教养一直都是中国人*为关心的问题。怎样让家庭成为生活...
帝王与佛教 本书特色 自从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我国古代帝王与佛教的关系也是非同一般:南朝梁武帝虔心信佛,曾四次舍身于佛寺,不做君主而愿做法王;唐宪宗礼迎...
无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精装版) 本书特色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发源,研究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所强调的是“道”,即究竟真实,宇...
中国哲学史-(二)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2)(哲学类)》内容简介: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它展示出中国哲学与神学在斗争中发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