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西汉之交从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与中国的文学、乐舞和戏曲等,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邹蕴*的《空谷妙音(佛家与文学乐舞戏曲)》介绍:佛教自西汉之交从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与中国的文学、乐舞和戏曲等,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的“境界”观与文学的“意境”
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境”,“眼、耳、鼻、舌、身、意”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分别是“六根”和“六识”。“六境”“六根”“六识”三者合一就是“十八界”,统称为“境界”。
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学派认为,除了心识之外,没有任何独立的客观存在,“境”是依赖“识”而存在的,它是“世俗有”,“识”决定了“境”,因此是“胜义有”,“胜义有”就是真实的存在。
在唯识宗看来,只有“识”才是真实的,外境是因为诸心识的转变才生成的。诸识以自身的见分来对待自己的外在物相,从而产生了“境”,然而,诸识本身又并非一成不变,它的转变也要在“境”中产生,这样一来,由“境”又产生了新的识,这种“境界”的理论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学中的“意境”理论。
其实我们在《诗经》《楚辞》等早期诗歌经典中,就能捕捉到意与境的完美交融。但“意境”一词,首次作为美学范畴的正式提出,还是在唐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境界”理论的影响,唐代文艺理论家对于诗歌审美意象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主要表现在王昌龄(690—756 年)、皎然(生卒年不详)、刘禹锡(772—842 年)以及司空图(837—908 年)等人的著作中。
王昌龄对其诗有“三境说”,开启了后代意境类型的先河。他在《诗格》中说道:“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明确地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在本质上触及了意境的基本特质,应该可以算作“意境说”的萌芽了。皎然的《诗式》也探讨了意境理论的某些方面,并多次提到境和境象等概念。关于诗境的创造,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取境说”,所谓取境,就是选择、提炼诗境。
皎然还提出取境的两种方式:一是从生活中出发,先取境美,融入情思,二是先积精思,触景而发。对于创造意境的方式,皎然强调,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其次,要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这两种取境方式都要求意境浑圆,自然流丽。此处比兴之“比”,和单纯意义上的比喻有所不同,已经属于意境的范畴,已是融情入境,构成了完美的情景统一的艺术意境。
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出自《董氏武陵集记》),提出“境”是由象外产生的,这个理论可谓是对“意境”这个范畴*基本的规定。而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更进一步扩大了意境论的研究领域。
由上所述,唯识宗讲“境由识变、唯识无境”,文学家讲“取境”——而诗境的取得常常取决于人主观的情感和意趣,这与瑜伽行派所讲的“心识”有集起的作用以及万法由心所生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境”又是心造的,而“意”和“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得益于唯识宗的“识”和“境”之间张力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 本书特色 弗里德里希尼采,19 世纪后期*伟大的哲学家。他与传统辩驳,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1889 年,尼采在都灵的街头,看到了一匹被马夫虐待的...
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 本书特色 法国新科学认识论奠基人巴什拉经典著作顾嘉琛译作关于水的哲学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 内容简介 在水的表面形象之下,有着一系列更加深刻...
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编著者吴龙灿。本书兼顾“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思想诠释传统,尽可能全...
本书探讨了16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关于自由的思想,以及其精神对五个现代国家(一个城邦和四个国家:加尔文的日内瓦、胡格诺教的法
小熊维尼之道 内容简介 《小熊维尼之道》原著已再版4次,被很多美国高等院校作为选读教材。在国内哲学界也一直被视为介绍道家思想的经典通俗读物。书中用作者、小熊维尼...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本书特色 乔治·拉雷恩著的《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国外马克思学译丛》是国外马克思学译...
福地萨迦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具德萨迦派持教鄂、宗、擦三大支派的观点概述正士喜言》及《雪域藏地金刚座具德萨迦寺》两部分,是本人为了方便刚接触萨迦派及萨迦寺的研究...
入禅之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净慧老和尚的一部佛学力作,净慧,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奠定超脱出世的宗...
宋高僧傅(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的记载上接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下迄宋朝雍熙年间,列正传532人,附传125人。本书对了解唐宋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及其对政治、...
《诗人哲学家》初版于十八年前。十八年,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事实上,《诗人哲学家》的作者们当年都还被称为青年学者,今
培根的人生随笔 本书特色 《培根的人生随笔》摘取了《培根论人生》文集里的至理箴言,在培根的思想范畴上,加以引申,对做人、处世、言谈、交际等关系我们当代人生存、生...
中华佛塔 本书特色 如果你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旅行,一种独特的建筑物总会不时地映入眼帘,使你不由地停步惊诧,徘徊流连,不忍离去:它们或矗立于山峦之上,或藏身于...
经典与解释-米诺斯 本书特色 《米诺斯》:“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
叶曼,本名刘世纶,祖籍中国湖南省,1914年生,现年95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1935年胡适先
美学三书(美的历程) 内容简介 《美学三书》收集美学专著三种。《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鸟瞰式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龙飞凤舞”“狞厉的美”...
仿佛论老子 内容简介 仿佛先生通过老子在呼唤我,向我开启了一个认识我自己的过程,老子讲道的意义,就在于给生命的升华提供一个捷径。道必须行而知,觉而悟。我要认识这...
周易科学探索 目录 前言《导言》——人人都可读懂的科学**章中国古代科学的回归第二章《周易》产生的时代第三章大彻大悟第四章接应远古祖先的呼唤第五章乾坤两卦内藏惊...
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功利主义教育为视角, 围绕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从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的角度, 分析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思...
看過《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第一部)的人,一定不能錯過它的續篇--《阿姜查的禪修世:定》(第二部)。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這本
汉魏兰陵经学研究 本书特色 汉魏时期,兰陵地区经学兴盛,兰陵儒者在经学的传承、阐释、研究、弘扬及运用等方面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和经学的发展作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