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轩墨馀脞录》是一部有关俗言俗语的研究札记,共分三部分:杂识脞录、杂考脞录和俗语俗源谈薮。这些有关俗言俗语的杂识杂考有助于读者了解它们的由来,掌握民俗词语和市井熟语的确切词义,体悟民俗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有很多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俗语,文章对其源流发展进行了详细追溯,让读者阅读之后,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曲彦斌先生多年来醉心于民俗学研究,成果颇丰,是民俗语言学这一学科的首倡者。《雅俗轩墨馀脞录》是他关于民俗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集,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一方面,书中所收录的文章,或是辨章阐释民间日用俗言俗语的确切含义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因子,或是考镜厘清民间日用俗言俗语的来龙去脉及其流变,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学术研究价值,对民俗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也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因为考察对象大都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情人眼里出西施”之类的俗言俗语,这些俗言俗语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对于它们的来历人们却知之不多,因此会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作者在解说时穿插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内容生动有趣,语言平易近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我若称他为曲彦斌先生,有些见外,显得疏远。他长我几岁,是兄长,称呼曲兄亲切些,没有距离感。他的新著《雅俗轩墨馀脞录》即将付梓问世,要我写序。他的好意我明白,我也领了,但着实让我为难。我生性懒散,无才无能,无文无采,无名无实,况且人微言轻,岂能为他人作序?于是我坚辞,他坚持,几番回合,结果小弟还是要听大哥的,只好写些絮语,以应大哥之命。
与曲兄相识近三十年了。一九八六年的春季,曲兄的**部专著《民俗语言学》的手稿,转到了我的手里,由我来做责任编辑。那时还没有电脑,书稿都是手写的。几百页的稿纸,手抄下来,还是很辛苦的。原稿是手工订合的,很是规整,**印象就很舒服。当我翻开书稿时,更是眼前一亮,字迹工整秀美,书写规范,格式标准,就连修改勾抹,都是一丝不苟,干干净净。从**页到*后一页,都是如此,一看就知道作者是有耐心和定力的人。当然,书稿的内容也是很有价值的。
“民俗语言学”在上个世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首倡者即是曲兄。这门学科融汇并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材料,对语言、言语和文字这些与社会民俗等民俗文化事项联系密切的对象的形态、规律、源流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的阐释。它不仅建构了理论框架,还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自它诞生便得到学界的认可,很快得到发展推广。二十多年来,很多相关学术著作发表出版,培养了几批学术硕士,成绩斐然。此后,曲兄有许多著作出版,先后撰写了《副语言习俗》、《中国民间秘密语》、《中国乞丐史》、《中国典当史》、《中国招幌》、《中国镖行:中国保安业史略》、《雅俗轩选集》,主编了《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中国招幌辞典》、《中国民俗语言学》、《俗语古今》、《行会史》及几套丛书文库,还校注了《杂纂七种》,翻译了《文化人类学史》,等等。丰硕的成果成就了曲兄,让他在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曲兄完全是靠自学一步步前行的,一切的收获都是坚守“冷板凳”、追求“冷趣”的结果,是特立独行的学术兴趣的结果。恰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序言》开篇所说:“我研究历史,是为我自己,而不是为公众;我的研究并非为了出版。”我相信曲兄的研究初衷,就是个人的兴趣,并通过这个过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已。后来的一系列的文字的凝结和出版,就是学术“好奇心”驱使和推动。他无法也不能回头,不管他人的议论与评判,一路向前。因为这门学科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的沿途风景实在太美了,太诱人了。尤其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冲出重围,挺立涛头之时,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一定荡漾在他的心头,给他新的力量和鼓舞,催他踏上新的征程。我以为对于这样一个不惧孤独,自强不息,坚守自己的“冷趣”的人,应当表达更多的敬佩和鼓励,给他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冷言冷语。其实,每个人都是漂在江湖的,本没什么这派那派,也没什么这路子那路子。有人故意划出派别和路子,以示自己的清高与纯正。然而,恰恰相反,客观的事实和理性告诉人们,这样狭隘的内心和狭隘的意识,一点也不清纯,也不会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学问。
《雅俗轩墨馀脞录》共计收录四十余篇文章,或是辨章阐释民间日用俗言俗语的确切含义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因子,或是考镜厘清民间日用俗言俗语的来龙去脉及其流变。例如《鞋拔子小考》一文,从生活中的小器物入手,挖掘其所寄寓的民俗心理,情理交融,切合实际;《“咬春”、“断春”与“断春”》通过对词语舛讹的考辨,结合节令民俗事项,判断其准确的称谓,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杂嗽”并非“闲言冷语”》对于前人的解说,指谬辨正,给读者一个语词本义的结论。再如,《“二百五”探源》、《“抬轿子”小考》、《门外汉》等,皆有典有源,条清缕析,明白晓畅,不致使人摸不到头脑,更无掉书袋的卖弄。读后对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楚的了解,获得了知识,解除了疑惑,满足了寻根问底的好奇之心。总之,对于一般读者了解身边事物的由来,了解民俗词语和市井熟语的确切词义及其发展脉络,了解民俗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十分有益。虽是短文札记,但学术功力和学术价值还是蛮强的。
由于过去工作的原因,我读过许多既有学术功力,又有精彩文字的好文章、好书稿。这个经历带来两个后果,一是阅读时对这样的文章和书籍有着强烈的偏爱;二是自己的心和手怯得很,不敢动笔,总觉得自己的文字很烂,所以基本上只读不写。这是*初坚辞曲兄要我作序的主要原因。我佩服勤于动笔的人,也尊重他们的劳动,但我也坚持我个人的评判标准。这个集子的文章我大致翻过,在满足我的好奇心,给我教益的同时,如果文章的气场再轻松一些,文字再增加一些文采,说理会更透彻,可读性会更强。我真诚地希望曲兄的文笔,就像他的手写书稿一样漂亮。其实,写得一手好文章,是每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永远追求的目标。
我斗胆写了以上这些文字,既有不当又有得罪,但都是实话真话。要打要罚,小弟悉听曲兄发落。不过,我想曲兄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不会把说实话真话的小弟,打得太惨,罚得太重。
《雅俗轩墨馀脞录》:以《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著名于世的清代大学问家袁枚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好名也”。注重名声、名气、名誉,是人的一种美德。不过,无论英名、美名、芳名、威名还是名士、名流诸名人,首先都必须有其自身的名字,否则人群无以分别个体的人,名誉也就没有了着落。因而,中国人历来很讲究取名。屈原《离骚》开篇第三句话便沾沾乐道,“父亲仔细揣度我的生辰,赐给我的是美好名字,名正则,字灵均”。世人讲究取名之道,不止在于它是相互区别的一种简单符号,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标志文明程度的文化现象。依《礼记》所记,古代一般习惯是“幼名,冠字”,即人初生三个月取名,男子至二十岁弱冠成人、女子十五岁许嫁行笄礼时另于名外取字,故有“名字”之说。而且,生前称名,死后之名称讳,对尊长之名亦讳直呼,相互间亦称字而讳名以示尊讳。有些民族取名,是采取父子连名、母子连名或舅甥连名的形式。此外,还有乳名、别名、号,乃至笔名、艺名等,这些均属有关取名、用名的习俗惯制,是一种文化制度。名字蕴含着社会、家庭及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主要表现为取名的出典、寓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为此,历代都曾总结归纳了一些取名的方法和程式。《左传》上说,鲁国的大夫申繻总结的五种取名方法是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参照人的生理特征、天赋意气、身体形貌、假借品物名称或亲缘情形来取名。当鲁桓公姬允的太子出生时,请申繻去取名。鉴于太子出生的时日、地点与桓公偶然相同,于是这位后来的鲁庄公的姓名就叫了姬同。此外,申繻还提出有六项取名禁忌规则,这就是不要以国、官、山川、隐疾、畜牲和器币之名命名。他说,若不注意这些,难免带来用名的麻烦。例如,因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均属以官为名,帝王之名“神圣”不可更易,于是便只好将这两个官职改称为中军和司城。汉语汉字是取用不尽的取名资源,无论何时何种方式,关键皆在于赋予特定的寓意。胡适为二男一女取名的用意,都是对人的纪念。长男名为祖望、思祖,是纪念去世不久的老祖母;次子思杜,是纪念他的老师美国哲学家杜威;女儿素斐,是纪念好友莎菲即陈衡哲。而且,胡适子侄辈排行用字本是“恩”,但因避讳祖父世恩的名讳而改成了字形相近的“思”。名字是特别的文化符号,取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意义,切忌轻率随意。此感言之一。老子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取名是为了人际之间的区别,很难设想世人皆无名字状况下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侵犯,因为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标识。命名者都极愿为被命名人取个吉祥如意、寓意深刻、呼之上口的好名字,于是在此心理作用下出现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趋同重名现象。早在南北朝时,南朝梁元帝萧绎就编出了一部中国历史上*早的《古今同姓名录》。清代汪辉祖编的《九史同姓名略》,从《旧唐书》至《明史》九种史书中辑录出同姓名人物29000多个。至民初,彭作桢编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已收录从上古至1936年403个姓氏的同姓名1600个、56700人。据近年的统计,北京市曾一度同时有13000多人名叫刘淑珍,10100多名王淑珍,10000多名张淑英,8000多名王淑英。在上海,光是1968年至1971年,就有3397个新生儿取名叫王伟,仅1971年11月21日这天就诞生33名。至于不同历史年代取名“援朝”、“文革”、“卫东”、“永红”、“要武”之类的,就更难以详尽统计了。历史上一些望族编制本族谱系行辈用字,就在于避免谱系内各行辈的混乱和重名问题。例如,曲阜孔子家族谱系是由乾隆皇帝确认的“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以及1920年经孔氏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后续的“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但是,这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泱泱大国众生重名的问题。此外,赶时髦取洋名、怪名,也是时下一种值得关注的潮流。重名给社会生活秩序带来混乱,往往也给个人造成许多不应有的麻烦、苦恼、纠纷;洋名、怪名呢,也因有伤大雅而污染社会风尚。如何规范取名,专家们真就有必要当回事地纳入科学研究视野。政府呢,亦当制订相应法规。长时下去,可是不得了。那么,现在每天都有数万初人人世的新生儿要取名,也只好奉劝为之取名者,亦当三思而后行,严肃认真地力争取个富有一定品位、独具匠心而标新立异的优秀名字,对受名者和社会都负一点责任。此感言之二。……
曲彦斌,1950年生于沈阳市,原籍山东蓬莱北王绪村,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6年进入辽宁社会科学院从事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术研究工作,是“民俗语言学”这门学科的首倡者。学术研究方面涉猎广泛,现已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社会生活史,文化史,商业史,金融史,文化人类学,民间文艺学,等等。著作有《副语言习俗》、《民俗语言学》、《杂纂七种》(校注)、《中国民间秘密语》等30多种。
古希腊罗马神话2:奥林匹斯众神 本书特色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明的灿烂起点,经过漫长岁月的涤荡,抹去历史的尘烟,这些*脍炙人口,*富有生命力的神话依然代代流传...
音韵学答问 本书特色 本書是丁邦新先生北京大學音韻學講座的實錄,是作者對音韻學疑難問題的深入解答,可作爲研究生的重要參考教材。本書的主要特點是:1、内容全面,覆...
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著述 内容简介 《敦煌学术史丛稿》一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从1988年到2009年间在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如《历史研究》、《敦煌研究》、《南...
称谓通鉴 本书特色 勘破古今中外姓氏地名称谓奥秘,神游大千世界寻微揽胜探渊索珠。称谓通鉴 内容简介 人类必得交际。交际必有称谓。称谓必假人名、地名、事物名。《称...
名家谈怎么写文章 本书特色 收录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乔木等写作大家、名家关于如何写好文章的文章81篇,并附录相关文件8篇,供广大写作爱好者、文秘人员、一般知...
《灰小财带你玩转可转债》内容简介:本书从可转债的基础概念和打新申购讲起,逐步深入可转债评估模型、交易策略。通过丰富的案例讲
风雅大太行 本书特色 由山西省长治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中共长治市郊区区委书记王辅刚主编,王怀中、沈琨编写的“地域文丛”系列书系之一的《风雅大太行》通过追古述今的...
语文闲谈-(三编) 内容简介 周有光编著的《语文闲谈》始干1976年,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共收录语文知识2800条,分为56卷。内容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凡拼音、语...
启功韵语集:注释本 内容简介 这本小册子,是我从十几岁学作仄仄平平仄的句子开始,直到今年,许多岁月中偶然留下的部分语言的记录。何以说是「部分」.因为青年习作,幼...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内容简介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主要讲的是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自80年代初期,时间不算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相当快。学术杂志发...
每個人都擁有名為「身體」的人生導師,坦率面對自己的身體,就是坦率面對自己的心理。★《心裡的苦,身體知道》作者好評佳作,日本亞馬遜Amazon.com讀者4.5顆...
中国读本:经典版 本书特色 《中国读本》作者苏叔阳先生以其独立的创作视角、自在的创作激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哲学起源、伦...
老照片(第二十九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一向着意于历史细节的呈现。这与照片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因为任何一幅照片都是由诸多细节组合而成的,即便是一张寻常的家庭合...
宋代文化新观察 本书特色 本书是《宋史研究丛书》系列之一的《宋代文化新观察》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宋代文化的新观察、考察宋代文化的新认识、新儒学兴起的社会环境、...
古代汉语八千词 本书特色 汉语历史悠久,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从年代上讲,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三千多年积存的古书上的语言,都属于古代...
东北方言概念词典 内容简介 汉语语义系统研究是传统汉语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方言语义系统研究也是传统方言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特别...
他邦的文明-柬埔寨吴哥的知识.王权与宗教生活 本书特色 本书是基于作者2011年在柬埔寨吴哥王城的田野调查而写就的民族志。受古代中国描述&ldquo...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本书特色 有人说,戏剧的演出永远缺少一次彩排的遗憾,否则可完美一些。我每写一本书,也会想到如能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问进行修改、补充,会比较...
季羡林的五堂国学课 本书特色 著名学者、季羡林关门弟子钱文忠推荐聆听国学泰斗畅谈中国文化之精髓切身感受东方传统文化之深厚底蕴季老此套散文编选文丛,既存缅怀先哲之...
《Scratch3.0案例式少儿编程初级35课》内容简介:本书是丛书“案例式少儿编程100课”的第二册,包括初级35课案例。每一课的案例都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