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轩墨馀脞录》是一部有关俗言俗语的研究札记,共分三部分:杂识脞录、杂考脞录和俗语俗源谈薮。这些有关俗言俗语的杂识杂考有助于读者了解它们的由来,掌握民俗词语和市井熟语的确切词义,体悟民俗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有很多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俗语,文章对其源流发展进行了详细追溯,让读者阅读之后,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曲彦斌先生多年来醉心于民俗学研究,成果颇丰,是民俗语言学这一学科的首倡者。《雅俗轩墨馀脞录》是他关于民俗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集,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一方面,书中所收录的文章,或是辨章阐释民间日用俗言俗语的确切含义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因子,或是考镜厘清民间日用俗言俗语的来龙去脉及其流变,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学术研究价值,对民俗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也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因为考察对象大都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情人眼里出西施”之类的俗言俗语,这些俗言俗语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对于它们的来历人们却知之不多,因此会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作者在解说时穿插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内容生动有趣,语言平易近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我若称他为曲彦斌先生,有些见外,显得疏远。他长我几岁,是兄长,称呼曲兄亲切些,没有距离感。他的新著《雅俗轩墨馀脞录》即将付梓问世,要我写序。他的好意我明白,我也领了,但着实让我为难。我生性懒散,无才无能,无文无采,无名无实,况且人微言轻,岂能为他人作序?于是我坚辞,他坚持,几番回合,结果小弟还是要听大哥的,只好写些絮语,以应大哥之命。
与曲兄相识近三十年了。一九八六年的春季,曲兄的**部专著《民俗语言学》的手稿,转到了我的手里,由我来做责任编辑。那时还没有电脑,书稿都是手写的。几百页的稿纸,手抄下来,还是很辛苦的。原稿是手工订合的,很是规整,**印象就很舒服。当我翻开书稿时,更是眼前一亮,字迹工整秀美,书写规范,格式标准,就连修改勾抹,都是一丝不苟,干干净净。从**页到*后一页,都是如此,一看就知道作者是有耐心和定力的人。当然,书稿的内容也是很有价值的。
“民俗语言学”在上个世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首倡者即是曲兄。这门学科融汇并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材料,对语言、言语和文字这些与社会民俗等民俗文化事项联系密切的对象的形态、规律、源流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的阐释。它不仅建构了理论框架,还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自它诞生便得到学界的认可,很快得到发展推广。二十多年来,很多相关学术著作发表出版,培养了几批学术硕士,成绩斐然。此后,曲兄有许多著作出版,先后撰写了《副语言习俗》、《中国民间秘密语》、《中国乞丐史》、《中国典当史》、《中国招幌》、《中国镖行:中国保安业史略》、《雅俗轩选集》,主编了《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中国招幌辞典》、《中国民俗语言学》、《俗语古今》、《行会史》及几套丛书文库,还校注了《杂纂七种》,翻译了《文化人类学史》,等等。丰硕的成果成就了曲兄,让他在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曲兄完全是靠自学一步步前行的,一切的收获都是坚守“冷板凳”、追求“冷趣”的结果,是特立独行的学术兴趣的结果。恰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序言》开篇所说:“我研究历史,是为我自己,而不是为公众;我的研究并非为了出版。”我相信曲兄的研究初衷,就是个人的兴趣,并通过这个过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已。后来的一系列的文字的凝结和出版,就是学术“好奇心”驱使和推动。他无法也不能回头,不管他人的议论与评判,一路向前。因为这门学科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的沿途风景实在太美了,太诱人了。尤其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冲出重围,挺立涛头之时,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一定荡漾在他的心头,给他新的力量和鼓舞,催他踏上新的征程。我以为对于这样一个不惧孤独,自强不息,坚守自己的“冷趣”的人,应当表达更多的敬佩和鼓励,给他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冷言冷语。其实,每个人都是漂在江湖的,本没什么这派那派,也没什么这路子那路子。有人故意划出派别和路子,以示自己的清高与纯正。然而,恰恰相反,客观的事实和理性告诉人们,这样狭隘的内心和狭隘的意识,一点也不清纯,也不会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学问。
《雅俗轩墨馀脞录》共计收录四十余篇文章,或是辨章阐释民间日用俗言俗语的确切含义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因子,或是考镜厘清民间日用俗言俗语的来龙去脉及其流变。例如《鞋拔子小考》一文,从生活中的小器物入手,挖掘其所寄寓的民俗心理,情理交融,切合实际;《“咬春”、“断春”与“断春”》通过对词语舛讹的考辨,结合节令民俗事项,判断其准确的称谓,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杂嗽”并非“闲言冷语”》对于前人的解说,指谬辨正,给读者一个语词本义的结论。再如,《“二百五”探源》、《“抬轿子”小考》、《门外汉》等,皆有典有源,条清缕析,明白晓畅,不致使人摸不到头脑,更无掉书袋的卖弄。读后对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楚的了解,获得了知识,解除了疑惑,满足了寻根问底的好奇之心。总之,对于一般读者了解身边事物的由来,了解民俗词语和市井熟语的确切词义及其发展脉络,了解民俗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十分有益。虽是短文札记,但学术功力和学术价值还是蛮强的。
由于过去工作的原因,我读过许多既有学术功力,又有精彩文字的好文章、好书稿。这个经历带来两个后果,一是阅读时对这样的文章和书籍有着强烈的偏爱;二是自己的心和手怯得很,不敢动笔,总觉得自己的文字很烂,所以基本上只读不写。这是*初坚辞曲兄要我作序的主要原因。我佩服勤于动笔的人,也尊重他们的劳动,但我也坚持我个人的评判标准。这个集子的文章我大致翻过,在满足我的好奇心,给我教益的同时,如果文章的气场再轻松一些,文字再增加一些文采,说理会更透彻,可读性会更强。我真诚地希望曲兄的文笔,就像他的手写书稿一样漂亮。其实,写得一手好文章,是每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永远追求的目标。
我斗胆写了以上这些文字,既有不当又有得罪,但都是实话真话。要打要罚,小弟悉听曲兄发落。不过,我想曲兄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不会把说实话真话的小弟,打得太惨,罚得太重。
《雅俗轩墨馀脞录》:以《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著名于世的清代大学问家袁枚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好名也”。注重名声、名气、名誉,是人的一种美德。不过,无论英名、美名、芳名、威名还是名士、名流诸名人,首先都必须有其自身的名字,否则人群无以分别个体的人,名誉也就没有了着落。因而,中国人历来很讲究取名。屈原《离骚》开篇第三句话便沾沾乐道,“父亲仔细揣度我的生辰,赐给我的是美好名字,名正则,字灵均”。世人讲究取名之道,不止在于它是相互区别的一种简单符号,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标志文明程度的文化现象。依《礼记》所记,古代一般习惯是“幼名,冠字”,即人初生三个月取名,男子至二十岁弱冠成人、女子十五岁许嫁行笄礼时另于名外取字,故有“名字”之说。而且,生前称名,死后之名称讳,对尊长之名亦讳直呼,相互间亦称字而讳名以示尊讳。有些民族取名,是采取父子连名、母子连名或舅甥连名的形式。此外,还有乳名、别名、号,乃至笔名、艺名等,这些均属有关取名、用名的习俗惯制,是一种文化制度。名字蕴含着社会、家庭及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主要表现为取名的出典、寓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为此,历代都曾总结归纳了一些取名的方法和程式。《左传》上说,鲁国的大夫申繻总结的五种取名方法是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参照人的生理特征、天赋意气、身体形貌、假借品物名称或亲缘情形来取名。当鲁桓公姬允的太子出生时,请申繻去取名。鉴于太子出生的时日、地点与桓公偶然相同,于是这位后来的鲁庄公的姓名就叫了姬同。此外,申繻还提出有六项取名禁忌规则,这就是不要以国、官、山川、隐疾、畜牲和器币之名命名。他说,若不注意这些,难免带来用名的麻烦。例如,因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均属以官为名,帝王之名“神圣”不可更易,于是便只好将这两个官职改称为中军和司城。汉语汉字是取用不尽的取名资源,无论何时何种方式,关键皆在于赋予特定的寓意。胡适为二男一女取名的用意,都是对人的纪念。长男名为祖望、思祖,是纪念去世不久的老祖母;次子思杜,是纪念他的老师美国哲学家杜威;女儿素斐,是纪念好友莎菲即陈衡哲。而且,胡适子侄辈排行用字本是“恩”,但因避讳祖父世恩的名讳而改成了字形相近的“思”。名字是特别的文化符号,取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意义,切忌轻率随意。此感言之一。老子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取名是为了人际之间的区别,很难设想世人皆无名字状况下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侵犯,因为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标识。命名者都极愿为被命名人取个吉祥如意、寓意深刻、呼之上口的好名字,于是在此心理作用下出现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趋同重名现象。早在南北朝时,南朝梁元帝萧绎就编出了一部中国历史上*早的《古今同姓名录》。清代汪辉祖编的《九史同姓名略》,从《旧唐书》至《明史》九种史书中辑录出同姓名人物29000多个。至民初,彭作桢编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已收录从上古至1936年403个姓氏的同姓名1600个、56700人。据近年的统计,北京市曾一度同时有13000多人名叫刘淑珍,10100多名王淑珍,10000多名张淑英,8000多名王淑英。在上海,光是1968年至1971年,就有3397个新生儿取名叫王伟,仅1971年11月21日这天就诞生33名。至于不同历史年代取名“援朝”、“文革”、“卫东”、“永红”、“要武”之类的,就更难以详尽统计了。历史上一些望族编制本族谱系行辈用字,就在于避免谱系内各行辈的混乱和重名问题。例如,曲阜孔子家族谱系是由乾隆皇帝确认的“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以及1920年经孔氏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后续的“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但是,这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泱泱大国众生重名的问题。此外,赶时髦取洋名、怪名,也是时下一种值得关注的潮流。重名给社会生活秩序带来混乱,往往也给个人造成许多不应有的麻烦、苦恼、纠纷;洋名、怪名呢,也因有伤大雅而污染社会风尚。如何规范取名,专家们真就有必要当回事地纳入科学研究视野。政府呢,亦当制订相应法规。长时下去,可是不得了。那么,现在每天都有数万初人人世的新生儿要取名,也只好奉劝为之取名者,亦当三思而后行,严肃认真地力争取个富有一定品位、独具匠心而标新立异的优秀名字,对受名者和社会都负一点责任。此感言之二。……
曲彦斌,1950年生于沈阳市,原籍山东蓬莱北王绪村,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6年进入辽宁社会科学院从事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术研究工作,是“民俗语言学”这门学科的首倡者。学术研究方面涉猎广泛,现已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社会生活史,文化史,商业史,金融史,文化人类学,民间文艺学,等等。著作有《副语言习俗》、《民俗语言学》、《杂纂七种》(校注)、《中国民间秘密语》等30多种。
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本书特色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 本书特色 英国社会的显赫人物大多在牛津或剑桥大学读过书,他们入校时未必都是国家的“千金弟子”,但毕业时肯定有特权和财富的锦绣前程。——...
语言学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是一部以条目形式总结百年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牲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人学术成果的大型工具书。 《20世纪中国学术...
谈读书 本书特色 朱光潜经典作品,珍贵老照片、书法作品精彩呈现。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
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 内容简介 从普及的层次上来说,这套丛书是通过文化纠错来提升文化形象。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形象的问题。而发...
炎黄文化研究:第九辑 本书特色 《炎黄文化研究(第9辑)》马礼逊是**位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开拓者,他所留下来的学术著作在中国近代学术...
《萝卜计划:北大奇人怪招》内容简介:本书既给你以吃到干货而生发的满足感,又给你读到故事而雄起的原动力。作者吴业涛自认为天资
中国-美国卷-中外文学交流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沿传播扬的载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历史上看,中国文...
古希腊神话故事-经典典藏版 本书特色 刘世洁等编著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经典典藏版)(精)》收录了近百个古希腊神话故事,包括神的出世、神的家庭、神的创造、神的战争...
启功谈艺录-张志和学书笔记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张志和曾师从启功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作者在师从启功先生期间及毕业后经常前往启功先生家聆听其讲书法创作、谈文学艺术,获...
你应该了解的1200个西方典故大全集 本书特色 知识性更强,趣味性更浓,包容量更大。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各类典故的精彩历史,既是一本知识辞典,又是开启知识大...
读库0603 内容简介 1999年,中国指挥家李博伦抱病完成了与美国小提琴家斯特恩的世纪之约,那场音乐会由大病初愈的英若诚主持。其后,三位大师相继辞世,这场“从...
封面民国 本书特色 《封面民国》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时间为顺序,描写了九大民国政要: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陈诚、宋美龄、宋子文、陈立夫...
《手机摄影零基础入门教程》内容简介:想要用手机拍出好照片,摄影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本书对手机摄影的基本知识,构图常识与技法
「這是一場愉快的遊戲,謝謝大家!」日本推理天王──東野圭吾台壓初回‧生涯最後一本隨筆集登場作家生平自我解密,東野迷此生必讀!揭開出道20年創作背景坦蕩回首文學獎...
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 本书特色 《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对中国2000年来的古汉语修辞学理论、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深入地阐述;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春秋繁露》《雅...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本书特色 真实有趣的日本从这里开始——本书作者以自己在日本居住六年的所见所闻,对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
全书旨在对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批判性阐释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书共分七部分。导论“文化与权力”勾勒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可分为文化...
读库-1105 本书特色 两月一辑的《读库》系列丛书出版已近六年,以“有趣、有料、有种”的内容,精当的编排手段,厚重大气的装帧设计,扎实精致的印制质量,越来越受...
寂寞,是和自己重新作朋友。令「天才乙一」煩惱到想自殺的危險故事、靈感自然泉湧的美好故事,全都在這本書中!中文版讀者專屬乙一全新自序在歡聲中感受寂靜的美妙,在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