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近八十首节令风俗古诗,一册在手,可读前人歌咏元日、上元、清明、花朝、端午、浴佛节、七夕、中秋、重阳、腊八节、小年和除夕等数十种节令风俗的诗篇。同时每首诗配有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先生精美的插图,情趣盎然。翻开此书,浓郁的传统节俗之美扑面而来。
咏读四季节令风俗的古诗,观赏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先生的插图
《小书馆》系列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书”,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自首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文言浅说》获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协会推选“2015中国好书”,为28种“2015中国好书”之一;《国文趣味》入选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 《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2014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 目前已出版21种。其中**辑为《中国哲学小史》 《中国人文小史》《中国政治二千年》 《国学概论讲话》 《我们怎样读书》 《书法指南》《国文趣味》 《曾国藩治学方法》《人间词话讲疏》《学诗浅说》;第二辑为《中国庭院记》《北平杂记》《日本文明小史》《文言浅说》《东坡小品》《中国京剧小史》《古代风俗诗话》《古汉语入门》《怎样学习说文解字》《犹太民族史》;第三辑**本《尺牍丛话》。
写在前面
风俗可以被视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天然地溶解在了它的血液里。一个人到了老年,当回忆成为长项,他所回忆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会与风俗相关。风俗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是潜移默化,是日复一日地与他相容着走过岁月的。众多的个体默契地遵守着共同的习俗与风尚,相沿积久,便成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了。
历来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风民俗,甚至于把它上升到了国事层面,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就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强调祀礼的重要性,而《荀子·强国》篇中就说,“入境,观其风俗”,从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大致也能了解它的基本情况。风俗,就在于约定俗成,能够规范一种集体的行为,并使他们通过这种行为的有意无意的心理默认而维系起来,从而调节这一集体的文化心理 当然它也是审美与艺术的,时日历久,教化的功能自然会显现出来,社会功用必然为统治者所重视,但于这一集体自身来说,则是自然的默守,是亲情与世情的纽带,是文化基因的传承。
很多文献典籍中都有民间风俗的记载,各地的地方志,民风民俗的内容自然是不会少的,而且事无巨细,大多以挖掘本源为能事,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十分贴近生活的风俗现象。还有一些专业的研究资料,它们把风俗分为礼仪、生产、节日、信仰、游艺等门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亦很有价值。不过,除去上述两种学术性较强的史料之外,我们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记录民间风俗的典籍,兴趣可能会更大一些。像《东京梦华录》、《帝京景物略》、《燕京岁时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有一些古人的文史笔记,如《酉阳杂俎》、《唐语林》等,亦能见风俗的记载陈列其中,读起来也都是很有趣味的。更有一种文学形式,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就是散见于历朝历代,同是记录了民风民俗的诗歌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作,亦能让我们生欢喜心。《古代风俗诗画》一书就选辑了这类作品,正好满足了我们阅读的需求。
《古代风俗诗画》由孙民选注,王弘力插图,自元日至除夕,以岁时为序,收录了古人有关节令风俗的诗词八十多首。这些诗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传统的节令时日的风俗习尚,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同时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这些诗词,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古代民众自有其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享受,正如孙民教授在后记中所说的,它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民众享受人生的心态、竞争好胜的意识以及乞求现世的愿望。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一些对于民众风俗习尚的思考。比如,同一习俗的衍变。读孟浩然的《上巳洛中寄王九迥》就能知道,在唐时上巳节时不只浮杯传酒,节前还多了斗鸡、跑马等习尚;汉以前有春社,汉以后就有了秋社,书中便收录了陆游的一首《秋社》诗。比如,南北习俗的异同。读清人钱琦的《台湾竹枝词·拜文昌》,便知道在大陆一般七夕是女子的节日,而这一天台湾的男人也忙,忙着拜文昌,祈求神灵能保佑他科举高中,官运亨通;同样是八月十五,各地大多赏月,而广东人祭拜月神,钱塘人则观潮,这从王建、苏轼的诗词中也能看得到;苏轼在陕西做官,年终岁末想起了老家四川大年三十这天互赠礼品以贺新岁的过年风俗,而陕西这边并没有这样的习俗,于是他写《馈岁》诗予以怀念并叹息说“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也是慨叹习俗的差异了。
《古代风俗诗画》这本书,在体例上,诗词的选注 分为原诗词、作者简介、说明和注释,*为精彩的就是“说明”这个条目,可以说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但主要说节令风俗,简洁而明了,很是精当妥帖。孙民先生是原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功底之深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就是王弘力先生的插图,简直可以说是一绝。他是中国的连环画大师,著名画家戴敦邦有言“难以逾越王弘力的《十五贯》”。他的画作重视典型人物的塑造,讲究衣冠服饰,以简约、流畅的线条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于人物表情的描绘,栩栩如生,富于时代气息,整个画面情趣盎然。《古代风俗诗画》中的插图,就有这样的表现。后来,在这本书插图的基础上,画家又完成了《古代风俗百图》的绘制,幅幅堪称精品。
《古代风俗诗画》初版于一九九二年五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到现在已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市面上几乎绝迹,很有重版的必要。这次重版,以春、夏、秋、冬四季节俗分章,各章首加了概说,这样就更为清晰了。
理洵于古长安
二〇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拜 年
文徵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①,名纸朝来满敝庐②。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字征仲,别号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有《甫田集》。
【说明】 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并不求其与主人见面称贺,只是姿态性地投张名帖,表示礼数已到罢了。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上面这首小诗可以为证。需要注意的是“我亦随人投数纸”这一句。名帖本是一张,这里怎么出现了“数纸”?原来到了明朝,名帖已改为以棉纸六页折叠而成的形式;有的还要外加红绫底壳。由于世俗把过年投送名帖作为奉承讨好的手段,所以受到诗人的讥讽。这种过年送的名帖,大概就是我国*早的贺年片吧。
【注释】 ①通谒:送交名片。谒:名帖。②名纸:名帖。敝庐:简陋的房舍,这里是作者谦称自己的居室。
帝京踏灯词
刘廷玑
高髻轻钿贴翠翎①,今宵偏不坐云 ②。桥边小步归来喜③,摸得城门铁叶钉④。
【作者简介】 刘廷玑,字玉衡,号在圉( yǔ 雨)。清代诗人,有《葛茬分类诗钞》。
【说明】 元宵之夜,有一些女子没有去观灯,而是悄悄跑到郊外桥头漫步,顺路又去摸了城门上的钉头。这两种做法都有讲究,前者是走百病,据说可消除身上的疾病。后者摸钉即可添丁——喜生贵子。这种习俗反映了古代女子多灾多难,一方面她们苦于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又承受着生不出儿子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她们“归来喜”的笑容里,更多的却是无法抗拒的悲哀!
【注释】 ①轻钿( diàn 店):轻盈的头饰。翠翎:宝蓝色羽毛。清代妇女头上的金银叉簪,剪翠羽贴之,极美观。②云 ( píng平):有帷的马车,古时为妇女所乘。③桥边小步:漫步在桥 边。民间谓之“走桥”。正月十六日妇女多穿白绫衫,列队夜行,据说可去腰腿疼病,又称“走百病”。有诗为证:“鸦髻盘云插翠翅,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门前过,消病春风去走桥。”(清代高士奇《灯市竹枝词》)④摸得城门铁叶钉:摸到了铁皮城门上的钉头。民间有一种说法,正月十六日夜走百病,已婚妇女能于暗中摸到城门上的钉头,当年便可得子。清代李孚青《都门竹枝词》里写道:“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晦日送穷①
姚合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②。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③ ? 今日官家宅④,淹留又几时⑤ ?
古人皆恨别,此别恨销魂⑥。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
【作者简介】 姚合(约 779— 846),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官终秘书少监。唐代诗人,有《姚少监诗集》。
【说明】 逐贫送穷,自古有之,西汉扬雄曾作《逐贫赋》,到唐代仍有送穷之风。传说,穷鬼穿破衣,喝稀饭,在正月*后一天死去。人们为了送走贫穷,使它永不再来,便举行送穷活动。其送法有三种:一是正月初六打扫庭院,在扫聚起来的垃圾上盖七张煎饼,然后扔到大路上去;二是正月廿九日将清
除的垃圾扔到水中;三是正月*后一天熬粥,扔破衣,在巷口 祈祷。有的还结柳作车,缚草为船,供上干粮点心而祝祷。这三首小诗记载了当日的民风和穷鬼难送的心态。
【注释】 ①晦日:每月*后一天为晦日,此指正月的*后一天。②沥酒:洒酒于地,祭神的一种方式。③相泥 (nì 逆):留滞不去。④官家宅:公府。这句意思是穷鬼在官府逗留不去,国家贫穷难富。⑤淹留:久留。⑥此别恨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言恨别至极,几若魂不附体。这里说的是你送他不别,真让人恨得没了魂。
孙民(1942—),辽宁营口人,祖籍山东蓬莱。中国苏轼学会理事,很好教师。原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古代文学教授,现任鲁迅学院特聘教授,东北大学外聘教授。主要著作有《东坡赋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风俗诗画》、《诗词联读写》、《书法文言文读本》等。
王弘力(1927—),天津人,有名画家、学者。其创作的连环画《十五贯》、《天仙配》曾荣获及省一等奖。连环画大家戴敦邦先生称其《十五贯》“在塑造刻画人物上逾越了其他任何姐妹艺术,竟创作的如此深邃感人。”除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作品外,其他主要著作有《黑白画理》、《古代风俗百图》、《古篆释源》等。
王云五文集:贰:王云五文论 本书特色 王云五所著的《王云五文论(上下)(精)/王云五文集》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王云五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收录了王云五...
李璟李煜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目录 前言李璟集诗选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同太弟景遂、江王景逷、齐王景达、进士李建勋、中书徐铉、勤政殿学士张义方登楼赋词选浣溪沙(手卷真...
好老板遇上好员工就会变坏,坏员工遇上坏老板就会变乖;好老板遇上坏员工就会发疯,坏老板遇上好员工就会发财。第一本彩绘四格办公室摸鱼漫画上班族防笨宝典·大老板缺德秘...
《小王子》内容简介:在这些作品里,他描绘了只有从天空才能看到的雄奇壮丽的景象,让读者耳目一新。他以飞机为工具,第一次真正从
清代吴中词派研究 本书特色 词(文学)-文学流派-研究-中国-清代。本书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之一,讨论清代重要词派吴中词派的形成、分期、创作情况,词集刊刻...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 本书特色 邓田田著的《初盛唐送别诗研究》试图通过文本分析与个案研究,结合对唐代影响送别诗盛行风气的种种原因的探讨,对送别诗中映射出的士人心态及...
沉默的大多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杂文集,既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也包括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内容广泛,社会道德伦理、科...
《朱莎合璧》内容简介:源自莎剧的博大精深 得益朱译的殚精竭虑 几百个精彩翻译例句探讨 朱译和莎剧的零距离接触 界定朱译的首译意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上》内容简介:《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内容简介::《这个历史很靠谱》系列是畅销
周国平散文系列-另一种存在 本书特色 文字的确不能替我们留住生活中*好的东西,它又不愿退而去记叙其次好的东西,于是便奋力创造出另一种*好的东西,这就有了文学。—...
《沙乡年鉴》内容简介:20世纪初,为了保育鹿群,美国生物调查局展开全面猎狼行动。猎人利奥波德走入山林,举起猎枪……然而,当野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1953年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
书店传奇 本书特色 《书店传奇》是中央编译出版社“图文馆”书系的*新重点作品。该书系选题独特,汇集名家名作;图文一体,追求精编精印。已出版《书店风景》。《书店传...
20世纪中国文论经典 本书特色 本书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所收入的全...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08:刘鹗卷 本书特色 本书是我社和上海作协合作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中的一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水平*高的一部,通过江湖医生“老残”在...
台湾散文卷-中国文学佳作选 本书特色 散文三大家领衔: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各具特色,余体:大品散文的典范;王道:讲究修辞,手法灵活;张风:感性充盈、仁善深挚...
人间词话 本书特色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著名学者王国维以新观念、新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所作的评论,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美学...
回望朱自清:犹闲博弈斋的灯影 内容简介 在朱自清先生五十岁的人生历程中,写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学术随笔和理论专著,生前共编辑出版了十余种图书。朱自清先生的研究者...
书生言 本书特色 一个文化学者对文学、文化、历史等诸多问题的冷眼旁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思考。《书生言》系汪涌豪教授的书评结集。全书按类别分为...
老盖仙说世态 内容简介 “老盖仙”夏元瑜喜体察平日之见闻,好调侃生活之细微,故而,在《老盖仙说世态》中,他对社会众生相,自有一番“盖”法。身患眼疾,被他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