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传

司马迁传

作者:李长之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2017-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10461583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司马迁传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李长之在翔实史料和严谨求实的基础上, 运用文学笔法, 描述了司马迁一生既波澜壮阔又坎坷曲折的生命历程, 并且将笔触深入到司马迁的心灵世界, 揭示司马迁的悲欢苦乐。

司马迁传 本书特色

作为一个诗人的司马迁,他是一个不朽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学者的司马迁,乃是一个无比深刻而渊博的学者。《司马迁传》由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李长之倾心著述,展现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波澜壮阔的一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逆境未必就是绊脚石,亦可能是成功的垫脚石。

司马迁传 目录

上篇 司马迁传
一 引子
二 野孩子到了京城
三 游历了半个中国
四 做了郎中
五 父亲*后的叮嘱
六 参加救水灾
七 正式写书
八 入狱和受刑
九 完成了伟大的著作
下篇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自序
**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无限之象征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空峒扈驾和奉使蜀滇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无限”之象征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司马迁之活跃与积极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必然的悲剧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二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司马迁交游考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史记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余论:兼论褚先生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浪漫的自然主义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三 语言学的训练:所谓古文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
七 司马迁和荀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抒情诗人的司马迁及其*后归宿
附录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导读
代跋:“因为他是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常新”
编后记

司马迁传 节选

《司马迁传》:
八入狱和受刑
这件倒霉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呢?
原来汉武帝征服了中国西方的小国,就像伸出了一条长胳膊,这条胳膊把北方的匈奴包围了。
公元前九九年(天汉二年),汉武帝准备停当,就决心对匈奴用兵。他这回发三万兵,又叫李广利带领,从酒泉出发,准备袭击天山的匈奴。
可是这时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站了出来,表示情愿舍命立功。这人叫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李家虽然说是将门,但辈辈受皇亲国戚的气,空有一身本领,总出不了头。李陵很能干、勇敢,射得一手好箭;他为人也正直和气,人们都喜欢他。他曾经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地远,刺探军情。他为了防御匈奴,在酒泉、张掖一带训练了五千精兵。他想:自己本事不坏,有五千精兵,又熟悉匈奴的情况,这回打仗,该派到自己了。
可是汉武帝偏不派他打仗,只叫他去管粮草。他当然不愿意,他说如果发点兵给他,他可以单独打个胜仗。汉武帝说:“不行,我没有兵分给你了。”
李陵说:“没有骑兵,步兵也成。没有多的人马,就是那五千人,也保管能捣毁匈奴的老巢。”
汉武帝心里念头一转,觉得李陵出兵,至少可以吸引住匈奴的兵力,那么李广利就容易取胜立功了,就答应了李陵。但又怕这五千人白白丢了,也不合算,便又派了一个老将叫路德博的,带兵接应。路德博从前立过大功,现在要他当助手,心里自然不乐意,但又不敢正面反对,便上了个奏章说:“现在正是匈奴秋高马肥的时候,出兵不合适;不如等来年春天,臣带领五千人马和李陵在浚稽山…会师,准保十拿九稳。”
汉武帝看了奏章大怒。他疑心这是李陵夸下海口,反悔了,就支使路德博奏请缓期。这是欺君啊,实在可恶,就命令他们不得迟延,马上出兵。
这样,他们就匆匆出发了。路德博心里不乐,领着军队,稀稀拉拉,他哪里有心去接应李陵!
李陵从居延出发,走了三十多天,到了浚稽山。先把地形画好,打发部下陈步乐回去呈报汉武帝。汉武帝得了图形、情报,非常高兴,就当场提拔了陈步乐。大臣们也都顺口奉承,说李陵真是英雄,有才干,这是皇上的福气。
可是在前线的李陵,到底兵力太少,给三万多敌人包围起来了。敌人在山上,居高临下,攻击李陵。战争十分猛烈。敌人见李陵军奋勇,又摸不清他的兵力,就又增援了五万人马。这一来,李陵渐渐抵不住了,带去的一百五十万支箭已用光了。李陵军杀死了上千上万的敌人,可是自己的兵马也死了大半。更糟糕的是:有个小兵受了李陵的处罚,投降了敌人,他把兵少箭光的实情全说出去了。敌人心里有了底,就更凶猛地围攻李陵,李陵左冲右突,冲开一层,又围上一层,哪里冲得出去!就投降了。
汉武帝得到李陵降敌的信息,不禁大怒。那个曾经立功受赏的陈步乐,也吓得自杀了,大臣们有的不敢吭声,有的就说李陵该死。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对李陵事件的看法。司马迁讨厌那般只知奉承皇帝的人,他觉得自己是史官,应该有什么说什么,便说:“李陵是个人才。他孝顺父母,爱护部下,对朋友讲义气。他这回出征,原想报效国家,他作战也很勇敢,杀死上千上万的敌人。他孤军深入敌人的后方,得不到救援,*后失败了,他的功劳原是可以补偿过失的呵!人们说他投降了,依臣看来保不准是等待机会为国家立功。李陵平常少向人吹吹拍拍,所以他不能成为名将,现在人们也才说他的坏话。臣和他平素没有交情,就事论事,我看事情就是这样。”
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敌人可能是等待机会为国家立功,这只是他的希望。其实不论李陵有过多大功劳,投降敌人就是丧失民族气节。不过这番话却刺痛了汉武帝的心,司马迁说李陵“得不到救援”“少吹吹拍拍”,这不是等于指责他偏向亲戚李广利吗?汉武帝立刻叫人把司马迁抓下去,关进了监牢。司马迁也没含糊,就昂然进入了监狱。
那时入了监牢,有阔亲友讲讲情,花点钱是可以出来的,怎奈司马迁是个穷读书人,他没高攀过皇亲国戚,再说大臣们都是软骨头,谁肯出来说两句公正话,惹麻烦?司马迁就只好坐监牢了。监狱又湿又暗,管狱的如狼似虎,司马迁受到了说不尽的折磨。
更糟的是,第二年,传说李陵替匈奴练兵了。汉武帝更加愤怒,就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曾为李陵说过好话,就连带受到了*惨酷、*耻辱的刑罚:宫刑(就是割去睾丸,像太监一样)。
司马迁残废了,绝望了,他想自杀。可是他的史书还没有编写成呀,李陵事件以后,许多人许多事给他看清了,看穿了,他更觉得史书需要编写。这样,司马迁忍辱地活下去了。一切都为这个理想:编写史书。
……

司马迁传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学院);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读书期间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职。重要的著作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西洋哲学史》《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