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作者:伽达默尔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05-01

评分:5分

ISBN:7560826172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前言

编译后记1981年4月25日至27日,81岁高龄的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来到巴黎歌德学院,出席由索邦大学菲力浦·福格特(Philippe Forget)教授组织的“文本与阐释”的专题座谈会。在这次会上,伽达默尔与风头正健的法国少壮派思想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进行了面对面的争论。这是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首次学术聚会和交锋。两者分别为解释学(hermeneutics)和解构论(deconstruction,又译“解构主义”)两大思潮的代表人物,因此,这场争论(对话)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自然是不足为奇的。汉语学界对此轰动一时的事件也有过一些议论,惜乎有关争论文本一直没有被完整而准确地迻译成中文。时间已经过去了20余年,伽达默尔先生也已经仙逝,但这场被称为“德法之争”的曾在的争论依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依然有重演、回复的必要。我们先把争论过程和文本情况简介如下:伽达默尔首先在会上作了一个题为“文本与阐释”的主题报告。该报告经会后增扩,长达31页,译成中文大约有3万字了,我们现在差不多可以把它视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一个总结性文本。在次日的圆桌讨论中,德里达向伽达默尔提出了三个问题,作为他对伽氏报告的反应;而伽达默尔也作了答复。之后,德里达在会上作“对签名的阐释(尼采/海德格尔)”的报告,不算短,印刷页码约有16页,其中讨论了两个问题:尼采这个“名字”;“整体性”概念。以上文本为伽达默尔—德里达这次争论的全部材料。我们依照德、英文版的办法,把它们辑为“巴黎对话”。事后几年里,伽达默尔对他与德里达的这次巴黎论战一直念念不已,又相继作了“致达梅尔的信”(1984年)、“解析与解构”(1985年)和“解释学与逻各斯中心主义”(1986年)三篇文章,意在重梳他与德里达的异同,进一步回应来自德里达的对解释学哲学的解构论挑战。不过在德里达方面,似乎没有迹象表明他对此事件有进一步的反应。尽管这两位思想家之间还有过第二次“交锋”,即1988年2月由德国海德堡大学法语系组织的会议,但这次会议设定的主题是“海德格尔与政治”,对于“解释学与解构论”这个课题并未形成更深入的探讨。关于伽氏—德氏巴黎论战,有多个国家的各路哲学家进行了评论。主流的意见大抵是:这是一场“不可能的对话”。我们在此只能选译两篇文章,一是英文版《对话与解构》一书的编者米歇尔菲尔德(Diane P.Michelfelder)和帕尔默(Richard E.Palmer)为该书撰写的“导论”,其中对“伽氏—德氏之争”以及学界代表性评论有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二是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约瑟夫·西蒙(Josef Simon)的“求理解的善良意志与强力意志——评一次‘不可能的争论”’一文。它们与上述伽达默尔的三篇后续文章一起,构成本书第二部分,我们立题为“不可能的对话?”作为战后欧洲大陆哲学的两大主流思潮,解释学与解构论有着许多共性,特别是在对现代性危机的体认,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主义、主体主义的批判上,两者是有一致之处的。按照德国哲学家曼弗雷德·弗兰克(Manfrcd Frank)的总结,解释学与解构论之间有五个重要的“共同因素”:一是作为一种理论基础的“语言学转向”;二是“贯穿于现代思想的危机批判”;三是对一种“绝对精神”或无时间性的自我在场的拒绝以及一种对有限性的确认;四是两者都回到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西方理性主义”的诊断及其终结这一论题上;五是两者都强调审美现象的原初意义,特别是文学与文艺批评。……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德文版《文本与阐释》和英文版《对话与解构》选编译出,收录了解释学和解构论两大思潮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巴黎论争(1981年4月)的全部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对了解当代欧洲哲学界的基本思想方向和内在冲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目录

总序**部分:巴黎论战1 文本与阐释2 善良与强力意志(1)——向伽达默尔提三个问题3 然而:善良意志的强力4 善良的强力意志(2) ——对签名的阐释第二部分 不可能的对话5 致达梅尔的信6 解析与解构7 解秋学与逻各斯中心主义8 《对话与解构》导论9 求理解的善良意志与强力意志——论一次“不可能的争论”编译后记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作者简介

编译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哲学博士,专业从事德国哲学、现象学哲学研究。现为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说不可说之神秘》、《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等;编有《海德格尔选集》等;译有《路标》、《尼采》等。 孙善春,1973年生,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德国哲学、美学研究。现为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讲师,浙江大学在职博士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