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获奖作品评语:一部壮观的散文长卷。韩少功将认识自我执著地推广为认识中国,以忠直的体察和宽阔的思考,在当代背景下发掘和重建了乡土生活的丰沛意义。
韩少功获奖感言:获得以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使我想起了先生当年的孤独、沉痛以及决绝。作为一名后来人,我愿在立国、立人、立心的文明薪传中奉献微力,哪怕*终成为可笑的吊客或失败的小卒。
这是一部长篇散文。韩少功在《山南水北》中记录了对山野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作家细腻的笔调勾画了生动的人物和神奇的亲历,将历史的真相一步步揭示出来;在作品中,多种元素构成了作品凌厉而温厚的风格。这是一本对生活与文化不断提出问题的书,是一个亲历者挑战思想意识主潮的另类心灵报告。韩少功力图将被轻率删减的乡村的意义加入正在迅速更新的对中国的想象和认同中去。他力图将那山、那水、那人民嵌入新的中国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去,这是韩少功赋予《山南水北》的重要意义。
词典撰写者——《山南水北》
李敬泽
1•《山南水北》,不知是小说还是散文。
两年前,读《暗示》的时候,我就认为,作为新时期以来在小说艺术上走得*远的小说家之一,韩少功可能已经深思熟虑、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小说——至少是走出了你我想象所及的那种小说。我愿意相信,当中国的小说家们正沉醉于“史诗”的宏伟规模、幻想着自己是托尔斯泰,至少是小若干号的托尔斯泰时,韩少功看到了小说的“不可能”,小说艺术的几乎所有基本假定都在这个时代备受考验。
我认为,韩少功之“不”小说与张承志之“不”小说,是90年代以来小说写作中的两个真正事件,他们的“不”相对于当下广大、热闹的小说写作,可能更透彻地表达着小说艺术的真实境遇和问题。
——这件事说来话长,暂且放下。
2•《山南水北》写乡居生活:一个城里人回到乡村,盖了幢房子住下来。但是,他在冬天又乘飞机回到城市,他在院子里种菜,但是他的生计并不依靠务农,他是个作家,他的作品的读者基本上都在城市,甚至法国或日本,也就是说,这个人在乡村也不在乡村,他的“经济基础”、他与这个世界的货币交换关系远在乡村之外。
韩少功对此有透彻的自我意识,在这本书中,他有时也许会把自己想象成归隐山林的文人,但他从未把自己当成农民,虽然他比如今绝大部分中国作家都离农民更近——农民是沉默的,农民成了被讨论和争辩的“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慷慨激昂,但是,在慷慨激昂之前,很少有人做认识论的反思和澄清:我是谁,我的背景和我的真实的社会位置,我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个问题自己应该搞清楚,别人也有权搞清楚,否则我们就无法辨别什么是卓识什么是偏见、什么是热情什么是伪善。
所以,韩少功不把自己当农民,这是一种忠直的立场,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我的位置就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确切地划定我的问题场域。
在《山南水北》中,这个问题就是:对于一个城里人、一个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人来说,乡村究竟意味着什么?
3•至少在二十五年前,乡村对韩少功来说是因遗弃、背离而伤心、负罪之地。一九八一年,韩少功写过一个短篇《飞过蓝天》,其中一个下乡知青急于回城而出卖了、枪杀了象征理想的鸽子,他仰望蓝天,扪心自问:“你活着,你幸福吗?”现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山南水北》终结于仰望蓝天,而且,我们能够感到,多年前的疑问已经解决。
体认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在韩少功这里变成了体认城与乡,他执念于此,对他来说,斟酌自我与斟酌城乡是同一件事,吾道一以贯之,韩少功的“寻根”、回乡,他二十几年来的写作和生活,演绎着一个中国人在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选择。他把认识自我的问题执着地推广为认识中国的问题。
城市所体现的对中国的想象正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对我们来说,中国是高楼大厦的中国,是高速公路的中国,是互联网和超女的中国,是义无返顾迅猛向前的中国,乡村在这幅图景中变成了“问题”,它被怜悯、等待改造,它本身已经已经不生产意义,它的意义取决于城市。
但在《山南水北》中,乡村依然自有丰沛的意义。这本书很容易被理解为一部浪漫、感伤的挽歌,被归入那些对着乡村如对落日的脆弱咏叹中去,但这并非韩少功的意图,他是知行合一的,他力图提供另一种对中国的认识路径,他力图将被轻率删减的乡村的意义加入正在迅速更新的对中国的想象和认同中去。
艾默生、梭罗等人在高歌猛进的十九世纪美国做了类似的事,他们将自然和乡村的意义深深地嵌入了美国精神之中,他们克服了现代化的轻率和势利,他们使得农民的形象、伦理和精神成为美国认同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我猜想,这也是韩少功的志向,他力图将那山、那水、那人民嵌入新的中国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去。
4•所以,《马桥词典》的作者写《山南水北》时仍是在撰写词典。
词典是对世界的整理和编纂,词典是散文,而小说的根本旨趣其实通于词典。在我们这个时代,一部关于中国的庞大的新词典正被撰写——所有中国人都是撰写者,而韩少功,他要补足被我们遗漏或忽略的一系列辞条。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副主编(1982年)、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年)、《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年)、《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年)、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年)、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年)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
小故事大道理全集-成长智慧书(青少年版) 内容简介 每个人记忆中*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在外婆或奶奶的故事中进入梦乡。我们的人生离不开故事,生活中少不了故事。千万...
词学研究 本书特色本书为《任中敏文集》之一种,乃任中敏先生早年词学研究文章的汇集,共收《研究词集之方法》、《校补阳春白雪提要弁言校例》、《增订词律之意见》等文6...
中国的倒影 本书特色 中国梦,穷忙族,生活在低处;f40先衰,九〇后夺镜,无耻的俗世人格;韩寒,网络女,弱智的电影台词;稀薄的收入,生活的囚徒……《新周刊》副主...
《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3卷)》内容简介:这一卷选编的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的社会政治言论,反映他的一般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科学观、经济观、教育观、道德观...
读书美谈 本书特色 《中外名家书话经典》是一部两卷本的中外名家关于书与读书的随笔名篇荟萃,该书兼有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并极具时代感,为当今读书人难得...
蹉跎岁月 本书特色 喜欢叶辛这部小说,作者对上海到边疆插队知青的生活描写令人感动。做为当年的知青,再读此书,勾起了许多回忆。不管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简介:这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著作。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到历经荣辱兴
陈涌文论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为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而斗争的鲁迅、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谈柯岩的创作;论艺术与生活;关于世界观和...
《她在红尘外》内容简介:一言不合就说自己看破红尘?这年头佛系的人越来越多,出家可没那么容易。如果你在红尘内犯着迷糊,这趟旅
爱丁堡随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套文学家和科学家的音乐札记。不计其数的文学家都曾对音乐的描情叙景抒发了自己的感动和启示,甚至都认为音乐是自己作品的一部分。典型如罗...
电影文学剧本-玛拉沁夫文集-卷八 本书特色玛拉沁夫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原名《绿色的沙漠》)《祖国啊,母亲!》《冰山融化...
地心游记-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国家教育部推荐读物★语文课外阅读书目★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早期的著名科幻小说★合乎科学的非凡想象力与奇妙无比的构想★一个神奇的...
深山书简 本书特色 台湾百年散文作品系列。花*少的钱,用*短的时间,享受中国当代文艺的*新成果,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本书选收林语堂、台静农、梁...
作品目录目 次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奥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朦胧诗精编 本书特色 本书是朦胧诗这一八十年代影响极大的诗派的代表作诗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诗人...
水彩画工作室-II 本书特色 对于想学绘画的初学者来说总会有这样的疑问:该从哪里开始学起?又如何进行学习?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绘画指导书却无从选择。我一直也在寻...
燕山诗话 本书特色 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入《大公报》,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大公报》工作。任香港《新晚报》...
《高可靠性配电网规划》内容简介:供电可靠率是电力企业很为关注的考核指标之一,要从源头开展供电可靠性的管控工作,就必须在配电
诗经译注-(精装本) 本书特色 《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汇辑先秦时期300余首诗歌。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早期的社会状况和先民的生活状态。《诗经译...
碰上的缘分 本书特色 作者用富有禅意的笔法将生活中碰到的人、事、物、景、情写成一篇篇幽默洞达的美文,看似随性挥洒,却不经意间打通了中西视野,展现出了深刻的人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