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情绪、父母子女、不完美与爱, 尽管我们走过再长的路, 看过再多风景, 都始终理不清。台湾临床心理师洪仲清, 这回带领我们走上一趟旅程, 过程中, 他解读与解说你我心中的疑惑, 引导你我渐渐地放下心中重负, 渐渐地看清爱与关系的各种面貌与本质, 然后找到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的柔心之作,深受facebook260000粉丝喜欢
本书作者毕业于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临床组,曾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七年。工作之余,他仍希望通过书写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目前,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facebook粉丝页,人数已经突破26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留言、讨论。
※心理咨询师“这么远那么近”作序推荐
“要和所有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情绪多一点时间,不要让自己沦陷在自我的偏执里无法自拔,更不要与真实的自己拧巴,你要学会随时找一个出口,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寻找灵魂解脱的渡口。”
※阅读本书,你会:
◎发现情绪的本来面貌,接纳情绪的存在,面对它,处理它;
◎学习如何适当地表达情绪,而不是认为我们能够没有情绪;
◎懂得让自己开心,才能让他人在关系里面轻松一点;
◎懂得在跟人互动的时候,维持健康的界线的重要性;
◎懂得痛苦也是一种情绪,它告诉我们一些事情,让我们学会成长,学会面对自己;
代序│试着放过自己
1
你上一次情绪崩溃是在什么时候?
前一段时间我在广州出差,晚上独自一人在街上闲逛,也不知道去哪儿,就顺着导航随便走走,然后看到一个小姑娘蹲在路边。
悄悄走近,我才看到她在哭。
初春的广州天气潮湿,路上行人很多,没有人停下来,也没有人多看她一眼,姑娘就那么坐在马路牙子上把头埋进膝盖里,呜咽的声音断断续续。
我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想着要不要过去拍拍她的肩膀,告诉她不要难过。但*后我依然作罢,就看着她独自哭泣。
过了一会儿,姑娘掏出手机打电话,我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只是隐约听到她在和人争辩,然后又哭了起来。
天色渐暗,姑娘起身拍拍身上的土,转过身看到我,眼里掩饰不住的惊讶,我没有说话,只是朝她微微一笑,转身离开。
每个人,生活在不一样的城市,可能却有同样的故事,有无法解决的事情,有相同难过的情绪。
每一个你,都认真生活,努力拼搏,你找到自己的工作,坚守自己的爱好,活得勤勤恳恳,可在许多时候,你都觉得无法真正面对自己。
那个你,在别人眼里或许有许多无法理解的地方,或许你还是单身,或许你的工作不让家人满意,或许你的为人处世还有很多瑕疵。
那个别人口中的人,不过也是芸芸众生中的自己。
只是,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口中,活在别人的印象里,甚至包括你自己都开始怀疑,这样的你,真的足够优秀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不放过自己了。
2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与世界的相处,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
年少的时候,我们觉得世界是一个个的问号,我们怀着对它的好奇,懵懵懂懂走在青春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像是探秘者,一路观望一路小心翼翼。
青春中的我们,把时间当作可以浪费的工具,把身边的人当作可以发泄的对象,活得那么肆无忌惮,那时的我们总是感觉,只要得到的,就可以永恒。
之后年岁渐长,心里的矛盾也会与日俱增,我们渐渐发现世界完全不是自己的想象,越是窥探出生活的真相,内心的失望就会越大。
曾经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曾经想要完美无缺的爱情,曾经以为努力就会有回报,天真的自己给这个世界草草下了天真的定义,*后又被狠狠抽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
不能接受就改变,不能改变,那就离开。
越是长大,就越要学会妥协,因为你或许已经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不会按照谁的定义按部就班,更不可能顺着你的期待给你一个完美的结局。
社会不是学校,不会教你很多道理,它只会让你一次次碰壁,让你自己明白,学着点,别那么没用。
有时我在想,要是能做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就好了,要是能做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就好了。世界那么忙,人们欲望那么多,不想继续拼,不想继续闯,甚至不想在面对初心时咬牙继续坚持,因为实在太累。
终日的奔跑,一身的泥泞,换来的或许是设想好的生活,但生活从来没有终点,人也没有知足的时刻,只能再次启程,前往下一个站点。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放过自己,非要试试看,甚至拿着错的车票站在错的站台,也要告诉自己再试试吧,万一碰对了呢?
3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或许能够体会我此时的感受。社会是一个大的命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有时,只是一个通用的道理,就能解释许多问题。
这本书的篇目很多,每一篇的字数不是很多,但却写了许多人生的方面,有的在谈消化负能量,有的在说安全感,有的讲当你承受不住时该做什么,有的谈爱情究竟在爱哪些方面。
作者显然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没有用非常拗口的理论来教条地告诉你必须怎样做,他更像是一位非常具有亲和力的长者,讲一个故事,说一个道理,然后用商议的口吻说,你看看,这样试试可好?
没有攻击性的文字更容易让人接受,在平淡的表达之下,表露的是作者在人生中所领悟的态度,不是你非要成功,不是你必须要如何去做,而是不要给人生设限,路还很远,不到终点,别说看透。
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书中两章关于情感的文字,在阅读的时候,我经常带着疑问的态度,读罢反倒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里讲:人活着就是很难不焦虑,焦虑到*后,就是“无常”对着我们招手。
因为过度的害怕会让我们失去生活的能量,让我们不敢跨步向前,不敢坚持自己的方向。
越是能够将这些话写得平淡,就说明作者越能将这些事看得简单。生活本来就不是非要有条框的死角,它应该是开阔的、广义的,甚至是包容的和温和的。
很多人都在谈人性,很多作者都说命运十分残酷,在这本书里,你或许也能体会到,但更多的,是你能够从这种残酷和人性的不完美里察觉到宽容之美,察觉到柔和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钢铁森林里,很多时候都逼着自己去努力,逼着自己成功,逼着自己早点结婚生儿育女,好像大家都在赶着完成人生的目标。但着急去做事,也不是为了提早退休,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成功和优越感。
在我看来,很多人,活得实在太不明白了。
4
你不该被任何人否定,更不要提早给自己和你的生活下结论,时间还早呢,你慌什么?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我的坚持,坚持不过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你的坚持让你难过,那说明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是错的;如果你的坚持让你每天充沛而快乐,那就证明你是对的。
所谓的对错,在别人看来是是否值得,于你而言,是你是否愿意,是否快乐。
做一个愿意活着的人,要比做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容易得多,也顺遂得多。
当然,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事,每个人都在情绪的牵制下觉得人生苦短,但为什么不去想着排解你的情绪,而非要把自己逼到一个死角,不放过自己呢?
人生本苦短,择时须尽欢。
谈论放下这回事,本身就是主观的。在旁人看来,你的所作所为完全无用,但自己又无法看透,于是我们寻找着别人的看法,期待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同,这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不清。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认清和懂得自己,要比慌慌张张赶路更为重要。
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在难过的时候疏解,在失意的时候振作,在得到的时候感恩,生而为人,要学着时刻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只属于本我的共振。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是你的,可能百转千回后会失而复得,不是你的,任凭你再怎么张牙舞爪也无济于事。
就试着看一本书,听一首歌,探索自己的内心,首先你要明白自己,才能懂得这个世界。
要和所有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情绪多一点时间,不要让自己沦陷在自我的偏执里无法自拔,更不要与真实的自己拧巴,你要学会随时找一个出口,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寻找灵魂解脱的渡口。
试着放过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
毕竟,你活着,是要活给自己看。
你的情绪垃圾桶在哪里
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你都怎么处理?
有些人是否认、逃避,有些人是直接处理问题,有些人使用适应性的技巧来管理。其中,有些人只要有负面情绪,都会丢到一个垃圾桶里。
这个垃圾桶,有可能是人、事、物。譬如,有些人一有不顺,就怪罪自己常常缺席的爸爸;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就把没有考到某张证照的事再从头想一遍;人际关系拓展不开,就觉得是自己身家太穷,拿不出像样的行头,让人看得起……
比如有位爸爸,孩子不好管教,就把一切责任都怪到妈妈头上。孩子有什么不好都是妈妈的错,但是爸爸自己也没花多少时间教孩子,还说自己一回家就烦,又觉得太太为了孩子冷落自己……
这位爸爸,把许多有关或无关的情绪都丢给了妈妈,这位妈妈变成了情绪垃圾桶。作为情绪垃圾桶,妈妈也无力去承接这么多情绪,因为丢进垃圾的速度更快,根本消化不完,何况妈妈也有自己的垃圾要处理。
对爸爸来说,有个怪罪的对象,可以发泄发泄情绪,又能撇清自己的责任。别以为这位爸爸会因此得益。长期来说,大家都没好处,因为关系的基础会不断耗损,自然会有许多不好的事找上门。
对家庭来说,*常出现的情绪垃圾桶其实是弱势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常不足以抗辩,有些大人甚至不允许孩子抗辩,孩子就成了代罪羔羊。
要处理情绪,大致上要回到源头,找到比较相关的人、事、物来处理,花的成本会比较少,效益也会高一些。如果我们很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也许一个垃圾桶根本不够,要好几个垃圾桶。
情绪垃圾桶,也许能暂时帮助我们储存情绪垃圾,让我们心头暂时轻松一些。有空的时候,还是得清空垃圾桶里的垃圾,以免发臭、发霉。
承认情绪是互动的开始
我在跟人讨论情绪的时候,时常会遇到把道德与社会常规混在一起谈的状况。常常有很多的“应该”挡在情绪的前面,让我们没办法直入情绪的核心,跟人顺畅地互动。
像是“不可以生气!”“有什么好害怕的,真没用!”“你这样以后进入社会怎么办,一点点小事就不高兴!”“怎么可能有人一直包容你,你这种大小姐脾气,真的要改一改!”……这些是我们常听到的话,我们得把对错与感受分开来谈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清楚,才有机会改善人际互动与个人的生活质量。
情绪这件事,常常是出现了就是出现了。我们常叫人“不要害怕”“不要紧张”,这是我们安慰人惯用的口语,我偶尔也会说出这样的话。可是,我很清楚,通常是“已经害怕”“已经紧张”了,没办法说“不要”就不要。
我们要接纳情绪的存在,别先否认它。否认它,就难面对它,处理它。
比如,有人就是很怕蟑螂,怕到会发抖,怕到神经紧绷、恶心想吐。我们即使对他说“不要害怕”,对他的帮助也实在不太大。
我们可以同时想想,要减少害怕可以做什么。有人准备了好几罐肥皂水喷瓶,路上看到就喷一下,可以远距离赶走蟑螂。在室内使用,可以顺便消毒杀菌,又不会让蟑螂内部的细菌跑出来。
有时候,情绪的发生有先天的设定,它经过了非常久的演化,很难完全磨灭。有时候是后天的学习与累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失。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如何适当地表达情绪,而不是认为我们能够没有情绪。
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即使错的那一方也常有各种情绪。因为对错与情绪虽然有点关系,但运作起来常常是两件事情。
我们常对人有预期,他应该这样,他应该那样。可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应该”,大家的标准都不同。
我们要常问的是:如果想要减少“应该怎么样”的情绪,我们可以怎么做?
如果我们一直卡在“××不应该有这个情绪”,那互动就难以继续。理性可以引导情绪,可是要在承认情绪为基础之上作用,会比较容易些。比如,“你刚刚对她讲话很大声,她很不高兴,等一下你要找她玩的时候,她可能会不理你,你该怎么做?”
也许跟对方道歉。也许下一次觉得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就先走开。或者,只要一有情绪就写日记,增加自己的觉察。平常就学习转念的技巧,用静坐练心,增进沟通的效能,观察适合互动的时机……
有时候,社会上普遍的语言习惯在影响我们。比如,我自己也会习惯安慰人说“不要在意”,但是,通常是因为对方已经“在意”了,“不要在意”这句话只是表达慰问,但没办法真正让人“不在意”。除非,我能同时做出良好的分析让对方释怀,或者是真诚地同理,或许能提出可行的办法,如此,或多或少有机会减少对方的“在意”。
承认情绪的重量,我们做起事来,才不会不小心“超重”,在不注意的时候,压得我们走不动。
给情绪一点时间
粗略来说,情绪反应可分为两个层次。
举个例子:有位朋友,基于友善的立场,当面指正我们的缺点。如果我们当时心情不佳,可能马上表现负面情绪,比如生气,甚至骂他一顿。可是,如果让我们静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可能理解了朋友的好意,反而心生感激,因为没有人愿意像他这样冒着得罪人的风险。
这两种情绪,**种是反射性的情绪,第二种是思考后的情绪。面对事物,**种情绪较快浮现,第二种情绪则需要酝酿一段时间。
如果我们很急,**种情绪很容易就表现出来。**种情绪通常跟压力反应有关,可能是一个人面对压力,“或战或逃”的原始反应,常不见得太正向,强度、波动也大。
第二种情绪需要时间,等理性作用之后,情绪才会慢慢成熟。这种情绪较为深沉,但较为稳定,强度会被修饰,波动也小。以这种情绪进行表达,更容易传达清楚,也更靠近我们沟通的目的。
有一个听来的故事:
有位单亲妈妈骑摩托车,带着五岁的儿子到银行办事。妈妈自己进银行,让孩子先坐在摩托车上。办完事,天空开始下雨,只见孩子趴在摩托车座垫上,像是又在顽皮了。
妈妈大吼大骂:“你又在捣蛋了是不是?快给我坐好!”
孩子红了眼眶,满腹委屈地坐正。这位妈妈刚离开痛苦的婚姻,儿子跟先生长得一模一样,个性也像,妈妈发现自己常不知不觉地把对先生的气愤放到孩子身上。
妈妈不忍又带着余怒地问:“你为什么要趴在座垫上?你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
“因为我不想让它(坐垫)弄湿,这样等一下妈妈坐上来裤子就不会弄湿!”孩子天真地说。
妈妈别过头去,不敢让孩子看见自己的眼泪,深深地自责与后悔。自己的情绪没整理好,常让孩子承受超负荷的负面情绪,实在很对不起孩子。
“孩子,对不起,妈妈误会你了……”妈妈抱着孩子。
反射性的情绪,常会带着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常会让我们失控,又没什么建设性。有时是因为我们太急,连倾听与理解都嫌浪费时间,他人的善意也可能变成我们心中的恶意。
常整理自己的思考与情绪,谨言慎行,可以让情绪更稳定,也减少自己的压力。
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要放过自己
那不到半小时的对话,竟然停留在她心里几十年。
因为她在生涯规划上不听妈妈的话,妈妈用了侮辱性的字眼让她屈服。她屈服了,但命运机缘凑巧,从此她的人生过得相当不顺,她也疑似得了抑郁症。
或许,是她选择在面对妈妈的时候不让自己看起来快乐。在她内心深处好像有一句话:“我要用我的痛苦证明妈妈当初的错!”
心底话听清楚了,她的痴傻也明显可见了。怎么会为了向妈妈证明什么而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赔上自己的人生?
难怪妈妈常感觉不平,觉得哪有这么严重。所以有意无意地忽略女儿的控诉,但又偷偷地心疼她。
后来,她发现自己把妈妈当成了情绪垃圾桶,把所有有关无关的负面情绪都丢向妈妈,要她承担。
其实,她没负起她该负的责任。自己的人生,她也努力过,但是不如预期,她干脆将责任都推给妈妈,这样*简单。她一直不停地怪自己,为什么自己当初那么怯懦,不坚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她的自我折磨,除了要让妈妈感到罪恶,也是在提醒自己,别忘了自己已经受过一次教训,别再重蹈覆辙,别再让别人决定自己的人生。也或许,她之所以一直不放过自己,就是在责备自己笨。
她忠实地听清楚了她的情绪想告诉她的话,虽然不知道哪句才是真正的答案,或者,每一句都是答案。不过,跟自己和好的工作本来就是这样,给个环境,等待它发芽就好。
她的情绪慢慢在退潮,这让她轻松多了。同样一件事,负面的部分不再被放大,就比较接近它原本的样子。
原来,我们不放过对方,跟我们不放过自己,一直绑在一起。
对自己不耐烦就容易对别人不耐烦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不耐烦?”路上,一位女生对男生说着,看起来好像在吵架。男生双手抱胸,表情严肃。
还记得关系中的**次不耐烦吗?你的,还有对方的不耐烦,各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算是偶发事件,还是从此之后逐渐增加?
有些人天生性急,耐性容易用光。所以熟悉之后,他的本性很快就会跑出来,用不耐烦来昭告。
男女朋友谈恋爱,刚开始有新鲜感,所以负面情绪容易冲淡。等到不耐烦出现的时候,大概就是激情慢慢消退,人际技巧要派上用场的时候。一个人有没有能力维系关系,常在不耐烦之后见真章儿。
很多时候,我们刚进入关系,能力不足,所以不耐烦一出现,我们就跟着犯了不少错。不过,我们本来就是借着关系学习,期盼下一段关系更为圆融。
从偶像剧里的女主角来看,迷糊是一种吸引人的元素,让人觉得可爱、不具威胁性。可是,一个人如果成为了太太还凡事迷糊,面对各种挑战大小状况不断,先生就很难保持心情平静。婚前婚后,状况的转变,有时候会让迷糊的当事人心理准备不够,措手不及。
新手妈妈,可能会对婴儿无故哭闹感到不耐烦。这时的不耐烦,与其说是对孩子,不如说是对自己,这是妈妈感觉到挫折,开始怀疑自己当妈妈的能力。
有些则是家长对孩子长大之后不听话感到不耐烦。进入学校之后,孩子功课一直教不会,家长感到不耐烦。当家长一不耐烦,关系就会减分。
然后,通常孩子开始不耐烦,*明显的时候是青春期。这时候,当父母的记忆力变差,讲过的事常会一直讲,态度也像对更小的孩子讲话,调整不过来。孩子的思辨能力开始到巅峰,生活压力也变大,就会开始对父母不耐烦,讲话变得难听,语气也更不尊重。
不耐烦的父母不喜欢听孩子说话。不耐烦的孩子,即便想对父母说话,也被一股情绪卡住,跟父母关系不佳。有人会往同伴那里去满足自己被倾听的需要,有人则是闷着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对老父母的行为越来越不耐烦时,恐怕老人家已经有老年痴呆前兆。当我们对周遭事物莫名其妙地不耐烦,或许,是我们跟这个世界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要考虑自己是否有某些心理疾病,比如忧郁。
不耐烦会破坏关系,尽管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视它为关系转折的征兆。通过这个征兆,我们可以预先知道关系即将迎来的变化,他人的转变,还有自己的转变。
不耐烦表明正面情绪快用光了,考验着我们会不会跟负面情绪相处。关系不断改变,就跟我们情绪不断改变有关。要管住情绪,稳定关系,只有不断学习。
有人说,耐烦是种美德,不耐烦要不得。我倒觉得不耐烦本身没那么严重,它在考验着我们,人难免都有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回应它才是重点。
有时候不耐烦变成习惯,但是关系无法断,比如亲子。如果没有哪一方想着手改变,双方就会陷在这个习惯里,彼此都不自在。
如果有时间,越是发现自己不耐烦,越要听对方把话说完。对方有机会把话说完,就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让我们心烦。我们听懂了对方的想法,正面回应对方的请求,这是维系关系的关键。当关系运作顺畅,不耐烦自然就少了。
越是不耐烦,越要试着把话讲清楚。或许写成文字能让我们少讲几次,不必那样心烦意乱。
情绪管理很重要。遇到不耐烦,提醒自己放慢速度,多做深呼吸。试着宽容自己与对方,不耐烦自然会离开。
*后,我们要想,我们是不是跟自己的关系不好,才会对我们自己不耐烦?给自己过高的标准,又只留了相对短的时间,所以多少正面情绪都不够用。一个人对自己不耐烦,就容易对别人不耐烦。
很多时候,事缓则圆,真的不用那么赶。赶着做事情,弄坏了心情,搞僵了关系,也不划算。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所临床组毕业,持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
专长在协助自我探索与觉察、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
工作之余,他仍希望通过书写,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facebook网页,目前粉丝人数已突破26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的问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中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著有:《我想倾听你》《给情绪多点时间》《找一条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让孩子有好有人缘》等。
《出圈:人人能看见,人人会喜欢》内容简介:本书为广告鬼才叶明桂继《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之后,又一本介绍营销策略、
《英雄》内容简介:“秘密”系列最具突破性的作品! 集合“秘密”三部曲所有精华,教你在工作与生活中践行“吸引力法则”! 期许为
少有人走的路II与心灵对话 本书特色 一本让人自省的书,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少有人走的路ii少有人走的路II与心灵对话 内容简介 20世纪...
名人名言-最新修订版 本书特色 《大悦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名人名言(*新修订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课标篇目全部收录、专家名师全程助读、阅读写作全面提升、真...
《长寿人生:如何在长寿时代美好地生活》内容简介: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长寿成为必然趋势。无论你是否准备好,长
《每天一堂社交课(白金珍藏版)》内容简介:本书将各种社交理念、技巧用一年365天的形式串联起来,每天讲述一个对提高社交能力有所
《天赐王国》内容简介:三星堆文化以其内涵丰富的器物埋葬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精美的玉石器、神秘的青铜面具、设计精巧的青铜神树
《1666:瘟疫、战争和伦敦大火》内容简介:1666年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瘟疫暴发、第二次对荷战争宣告失败,一场严重的火灾侵袭了伦
每个孩子都是盖茨 内容简介 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可能,保护自己的好奇心,呵护自己的想象力,你一定能成为盖茨。每个孩子都是盖茨 目录 **章对时间可以贪婪,留下千古...
《麦肯锡不外流的简报格式与说服技巧》内容简介:麦肯锡咨询公司创立至今,接近100年,已成为顶尖、精英的代名词, 其最强大的核心
《数据决策:企业数据的管理、分析与应用》内容简介:《数据决策:企业数据的管理、分析与应用》是作者十年数据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
7日驾驭市场营销 本书特色 全球16间管理研究机构一致认定的国际管理学顶级教程,“现代管理之父”、“大师中的大师”杜拉克通过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向中国读者引荐;...
《中国人的精神》内容简介:《中国人的精神》属“壹力文库•中英双语珍藏版”系列丛书,辜鸿铭的英文代表作。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
《穿越周期:实践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内容简介:“你要好好发工资!”这是1965年,微波炉部门成为独立事业部时,“经营之神”松
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演说精编 本书特色 用智慧与爱心构建和平之城,用勇气与力量捍卫和谐社会。《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演说精编》精选了30篇*具代表性的获奖演说,它们不仅语...
世界著名演讲精粹:激情人生 本书特色 吴静主编的《世界著名演讲精粹——激情人生(英汉对照)》汇集世界著名演讲20篇,其中有贝克、乔治·布什、迈克尔·戴尔、约翰·...
《就在历史拐弯处》内容简介:历史记录的是不同时代的风情,是过往之人的悲欢离合,潮起潮落。它像一个沉默的老者,默默记载着一段
图书卖点:★日本第一尼僧桂冠作家,与大江健三郎齐名、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濑户内寂听最受欢迎的著作,独揽多项大奖;安妮宝贝称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内容简介: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你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本书是人民日报微信平台
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遇见拼命努力的自己-一们80后HR给年轻人的人生设计与规划指南 本书特色 给不愿将就过日子的你为了生存,你咬牙切齿地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想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