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作者:洪仲清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2017-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10854286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

书刊介绍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在情绪、父母子女、不完美与爱, 尽管我们走过再长的路, 看过再多风景, 都始终理不清。台湾临床心理师洪仲清, 这回带领我们走上一趟旅程, 过程中, 他解读与解说你我心中的疑惑, 引导你我渐渐地放下心中重负, 渐渐地看清爱与关系的各种面貌与本质, 然后找到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本书特色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的柔心之作,深受facebook260000粉丝喜欢
本书作者毕业于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临床组,曾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七年。工作之余,他仍希望通过书写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目前,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facebook粉丝页,人数已经突破26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留言、讨论。
※心理咨询师“这么远那么近”作序推荐
“要和所有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情绪多一点时间,不要让自己沦陷在自我的偏执里无法自拔,更不要与真实的自己拧巴,你要学会随时找一个出口,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寻找灵魂解脱的渡口。”
※阅读本书,你会:
◎发现情绪的本来面貌,接纳情绪的存在,面对它,处理它;
◎学习如何适当地表达情绪,而不是认为我们能够没有情绪;
◎懂得让自己开心,才能让他人在关系里面轻松一点;
◎懂得在跟人互动的时候,维持健康的界线的重要性;
◎懂得痛苦也是一种情绪,它告诉我们一些事情,让我们学会成长,学会面对自己;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前言

代序│试着放过自己
1
你上一次情绪崩溃是在什么时候?
前一段时间我在广州出差,晚上独自一人在街上闲逛,也不知道去哪儿,就顺着导航随便走走,然后看到一个小姑娘蹲在路边。
悄悄走近,我才看到她在哭。
初春的广州天气潮湿,路上行人很多,没有人停下来,也没有人多看她一眼,姑娘就那么坐在马路牙子上把头埋进膝盖里,呜咽的声音断断续续。
我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想着要不要过去拍拍她的肩膀,告诉她不要难过。但*后我依然作罢,就看着她独自哭泣。
过了一会儿,姑娘掏出手机打电话,我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只是隐约听到她在和人争辩,然后又哭了起来。
天色渐暗,姑娘起身拍拍身上的土,转过身看到我,眼里掩饰不住的惊讶,我没有说话,只是朝她微微一笑,转身离开。
每个人,生活在不一样的城市,可能却有同样的故事,有无法解决的事情,有相同难过的情绪。
每一个你,都认真生活,努力拼搏,你找到自己的工作,坚守自己的爱好,活得勤勤恳恳,可在许多时候,你都觉得无法真正面对自己。
那个你,在别人眼里或许有许多无法理解的地方,或许你还是单身,或许你的工作不让家人满意,或许你的为人处世还有很多瑕疵。
那个别人口中的人,不过也是芸芸众生中的自己。
只是,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口中,活在别人的印象里,甚至包括你自己都开始怀疑,这样的你,真的足够优秀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不放过自己了。
2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与世界的相处,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
年少的时候,我们觉得世界是一个个的问号,我们怀着对它的好奇,懵懵懂懂走在青春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像是探秘者,一路观望一路小心翼翼。
青春中的我们,把时间当作可以浪费的工具,把身边的人当作可以发泄的对象,活得那么肆无忌惮,那时的我们总是感觉,只要得到的,就可以永恒。
之后年岁渐长,心里的矛盾也会与日俱增,我们渐渐发现世界完全不是自己的想象,越是窥探出生活的真相,内心的失望就会越大。
曾经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曾经想要完美无缺的爱情,曾经以为努力就会有回报,天真的自己给这个世界草草下了天真的定义,*后又被狠狠抽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
不能接受就改变,不能改变,那就离开。
越是长大,就越要学会妥协,因为你或许已经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不会按照谁的定义按部就班,更不可能顺着你的期待给你一个完美的结局。
社会不是学校,不会教你很多道理,它只会让你一次次碰壁,让你自己明白,学着点,别那么没用。
有时我在想,要是能做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就好了,要是能做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就好了。世界那么忙,人们欲望那么多,不想继续拼,不想继续闯,甚至不想在面对初心时咬牙继续坚持,因为实在太累。
终日的奔跑,一身的泥泞,换来的或许是设想好的生活,但生活从来没有终点,人也没有知足的时刻,只能再次启程,前往下一个站点。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放过自己,非要试试看,甚至拿着错的车票站在错的站台,也要告诉自己再试试吧,万一碰对了呢?
3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或许能够体会我此时的感受。社会是一个大的命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有时,只是一个通用的道理,就能解释许多问题。
这本书的篇目很多,每一篇的字数不是很多,但却写了许多人生的方面,有的在谈消化负能量,有的在说安全感,有的讲当你承受不住时该做什么,有的谈爱情究竟在爱哪些方面。
作者显然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没有用非常拗口的理论来教条地告诉你必须怎样做,他更像是一位非常具有亲和力的长者,讲一个故事,说一个道理,然后用商议的口吻说,你看看,这样试试可好?
没有攻击性的文字更容易让人接受,在平淡的表达之下,表露的是作者在人生中所领悟的态度,不是你非要成功,不是你必须要如何去做,而是不要给人生设限,路还很远,不到终点,别说看透。
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书中两章关于情感的文字,在阅读的时候,我经常带着疑问的态度,读罢反倒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里讲:人活着就是很难不焦虑,焦虑到*后,就是“无常”对着我们招手。
因为过度的害怕会让我们失去生活的能量,让我们不敢跨步向前,不敢坚持自己的方向。
越是能够将这些话写得平淡,就说明作者越能将这些事看得简单。生活本来就不是非要有条框的死角,它应该是开阔的、广义的,甚至是包容的和温和的。
很多人都在谈人性,很多作者都说命运十分残酷,在这本书里,你或许也能体会到,但更多的,是你能够从这种残酷和人性的不完美里察觉到宽容之美,察觉到柔和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钢铁森林里,很多时候都逼着自己去努力,逼着自己成功,逼着自己早点结婚生儿育女,好像大家都在赶着完成人生的目标。但着急去做事,也不是为了提早退休,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成功和优越感。
在我看来,很多人,活得实在太不明白了。
4
你不该被任何人否定,更不要提早给自己和你的生活下结论,时间还早呢,你慌什么?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我的坚持,坚持不过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你的坚持让你难过,那说明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是错的;如果你的坚持让你每天充沛而快乐,那就证明你是对的。
所谓的对错,在别人看来是是否值得,于你而言,是你是否愿意,是否快乐。
做一个愿意活着的人,要比做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容易得多,也顺遂得多。
当然,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事,每个人都在情绪的牵制下觉得人生苦短,但为什么不去想着排解你的情绪,而非要把自己逼到一个死角,不放过自己呢?
人生本苦短,择时须尽欢。
谈论放下这回事,本身就是主观的。在旁人看来,你的所作所为完全无用,但自己又无法看透,于是我们寻找着别人的看法,期待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同,这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不清。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认清和懂得自己,要比慌慌张张赶路更为重要。
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在难过的时候疏解,在失意的时候振作,在得到的时候感恩,生而为人,要学着时刻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只属于本我的共振。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是你的,可能百转千回后会失而复得,不是你的,任凭你再怎么张牙舞爪也无济于事。
就试着看一本书,听一首歌,探索自己的内心,首先你要明白自己,才能懂得这个世界。
要和所有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情绪多一点时间,不要让自己沦陷在自我的偏执里无法自拔,更不要与真实的自己拧巴,你要学会随时找一个出口,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寻找灵魂解脱的渡口。
试着放过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
毕竟,你活着,是要活给自己看。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目录

目录
代序│试着放过自己
**章 给情绪一个出口
请学习掉眼泪
别连时间都不给自己
你的情绪垃圾桶在哪里
比个人情绪更重要的东西
承认情绪是互动的开始
给情绪一点时间
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要放过自己
对自己不耐烦就容易对别人不耐烦
生气时,你在害怕什么?
如何培养耐心
一个人被理解了,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甘愿就好
不是先哭的人,就比较委屈
全面否定
仰望天空
安全感
几种认知扭曲
碰到负面思考达人该怎么办
过去的不愉快,别再带到未来
真的不开心也没关系
把心头上的一份重量抽走
激将法
我们常过度在乎自己的感受
爱与尊重
我是受害者
当我们承受不住的时候
听自己想听的话
寂寞心碎
我们到底在保护什么
小心八卦王
学习依靠自己
第二章 有智慧的爱
那就分手啊
关系中的孤单
无法喜欢我们爱的人
你没有错,但我不喜欢
我们的过去常决定我们看到的未来
因为讨厌自己,所以讨厌对方
我们选择了我们未来的样子
其实你尽力了
为什么维持婚姻
替某位太太写给先生的一封信
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爱自己所以牺牲他人?
让人有安全感
关系里的幸福
别用小婴儿的方式去爱
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用对的心情把事情做对
再续前缘一切随缘
爱中隐含着伤害
有智慧的爱
自毁
关系与速度
第三章 父母·孩子·心
没办法原谅自己的家长
谢谢你知道我爱你
赞美是在传达一种正面的态度
打开心结,彼此联结
相互讨厌,还可以爱对方吗?
“你长大就知道了!”
关系的保存期限
被伤害之后的爱
接受教养中的失败
为什么我们该维护孩子的自尊
等待是一种温柔
先消化自己的害怕,再来面对孩子
我有优点吗?
拐弯抹角的沟通
爱或许可以无条件,但生活就是有条件
专心地陪自己
到底是谁害的
孩子不见得要走你的路
第四章 尊重不完美
我们要成为给自己力量的人
不完美也可以圆满
你愿意忏悔吗?
给小时候的自己一点鼓励
一个人与一个行为的重量
做自己的天使
完美的关系
一百万年薪,两百万的生活
用批评找快乐
源自于父母的否定
定期自讨苦吃
别霸凌自己
感恩是一扇窗
别连放下都执着
暂时沉默不等于冷漠
故作坚强
后记│分享爱的*初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节选

你的情绪垃圾桶在哪里
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你都怎么处理?
有些人是否认、逃避,有些人是直接处理问题,有些人使用适应性的技巧来管理。其中,有些人只要有负面情绪,都会丢到一个垃圾桶里。
这个垃圾桶,有可能是人、事、物。譬如,有些人一有不顺,就怪罪自己常常缺席的爸爸;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就把没有考到某张证照的事再从头想一遍;人际关系拓展不开,就觉得是自己身家太穷,拿不出像样的行头,让人看得起……
比如有位爸爸,孩子不好管教,就把一切责任都怪到妈妈头上。孩子有什么不好都是妈妈的错,但是爸爸自己也没花多少时间教孩子,还说自己一回家就烦,又觉得太太为了孩子冷落自己……
这位爸爸,把许多有关或无关的情绪都丢给了妈妈,这位妈妈变成了情绪垃圾桶。作为情绪垃圾桶,妈妈也无力去承接这么多情绪,因为丢进垃圾的速度更快,根本消化不完,何况妈妈也有自己的垃圾要处理。
对爸爸来说,有个怪罪的对象,可以发泄发泄情绪,又能撇清自己的责任。别以为这位爸爸会因此得益。长期来说,大家都没好处,因为关系的基础会不断耗损,自然会有许多不好的事找上门。
对家庭来说,*常出现的情绪垃圾桶其实是弱势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常不足以抗辩,有些大人甚至不允许孩子抗辩,孩子就成了代罪羔羊。
要处理情绪,大致上要回到源头,找到比较相关的人、事、物来处理,花的成本会比较少,效益也会高一些。如果我们很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也许一个垃圾桶根本不够,要好几个垃圾桶。
情绪垃圾桶,也许能暂时帮助我们储存情绪垃圾,让我们心头暂时轻松一些。有空的时候,还是得清空垃圾桶里的垃圾,以免发臭、发霉。

承认情绪是互动的开始
我在跟人讨论情绪的时候,时常会遇到把道德与社会常规混在一起谈的状况。常常有很多的“应该”挡在情绪的前面,让我们没办法直入情绪的核心,跟人顺畅地互动。
像是“不可以生气!”“有什么好害怕的,真没用!”“你这样以后进入社会怎么办,一点点小事就不高兴!”“怎么可能有人一直包容你,你这种大小姐脾气,真的要改一改!”……这些是我们常听到的话,我们得把对错与感受分开来谈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清楚,才有机会改善人际互动与个人的生活质量。
情绪这件事,常常是出现了就是出现了。我们常叫人“不要害怕”“不要紧张”,这是我们安慰人惯用的口语,我偶尔也会说出这样的话。可是,我很清楚,通常是“已经害怕”“已经紧张”了,没办法说“不要”就不要。
我们要接纳情绪的存在,别先否认它。否认它,就难面对它,处理它。
比如,有人就是很怕蟑螂,怕到会发抖,怕到神经紧绷、恶心想吐。我们即使对他说“不要害怕”,对他的帮助也实在不太大。
我们可以同时想想,要减少害怕可以做什么。有人准备了好几罐肥皂水喷瓶,路上看到就喷一下,可以远距离赶走蟑螂。在室内使用,可以顺便消毒杀菌,又不会让蟑螂内部的细菌跑出来。
有时候,情绪的发生有先天的设定,它经过了非常久的演化,很难完全磨灭。有时候是后天的学习与累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失。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如何适当地表达情绪,而不是认为我们能够没有情绪。
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即使错的那一方也常有各种情绪。因为对错与情绪虽然有点关系,但运作起来常常是两件事情。
我们常对人有预期,他应该这样,他应该那样。可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应该”,大家的标准都不同。
我们要常问的是:如果想要减少“应该怎么样”的情绪,我们可以怎么做?
如果我们一直卡在“××不应该有这个情绪”,那互动就难以继续。理性可以引导情绪,可是要在承认情绪为基础之上作用,会比较容易些。比如,“你刚刚对她讲话很大声,她很不高兴,等一下你要找她玩的时候,她可能会不理你,你该怎么做?”
也许跟对方道歉。也许下一次觉得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就先走开。或者,只要一有情绪就写日记,增加自己的觉察。平常就学习转念的技巧,用静坐练心,增进沟通的效能,观察适合互动的时机……
有时候,社会上普遍的语言习惯在影响我们。比如,我自己也会习惯安慰人说“不要在意”,但是,通常是因为对方已经“在意”了,“不要在意”这句话只是表达慰问,但没办法真正让人“不在意”。除非,我能同时做出良好的分析让对方释怀,或者是真诚地同理,或许能提出可行的办法,如此,或多或少有机会减少对方的“在意”。
承认情绪的重量,我们做起事来,才不会不小心“超重”,在不注意的时候,压得我们走不动。

给情绪一点时间
粗略来说,情绪反应可分为两个层次。
举个例子:有位朋友,基于友善的立场,当面指正我们的缺点。如果我们当时心情不佳,可能马上表现负面情绪,比如生气,甚至骂他一顿。可是,如果让我们静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可能理解了朋友的好意,反而心生感激,因为没有人愿意像他这样冒着得罪人的风险。
这两种情绪,**种是反射性的情绪,第二种是思考后的情绪。面对事物,**种情绪较快浮现,第二种情绪则需要酝酿一段时间。
如果我们很急,**种情绪很容易就表现出来。**种情绪通常跟压力反应有关,可能是一个人面对压力,“或战或逃”的原始反应,常不见得太正向,强度、波动也大。
第二种情绪需要时间,等理性作用之后,情绪才会慢慢成熟。这种情绪较为深沉,但较为稳定,强度会被修饰,波动也小。以这种情绪进行表达,更容易传达清楚,也更靠近我们沟通的目的。
有一个听来的故事:

有位单亲妈妈骑摩托车,带着五岁的儿子到银行办事。妈妈自己进银行,让孩子先坐在摩托车上。办完事,天空开始下雨,只见孩子趴在摩托车座垫上,像是又在顽皮了。
妈妈大吼大骂:“你又在捣蛋了是不是?快给我坐好!”
孩子红了眼眶,满腹委屈地坐正。这位妈妈刚离开痛苦的婚姻,儿子跟先生长得一模一样,个性也像,妈妈发现自己常不知不觉地把对先生的气愤放到孩子身上。
妈妈不忍又带着余怒地问:“你为什么要趴在座垫上?你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
“因为我不想让它(坐垫)弄湿,这样等一下妈妈坐上来裤子就不会弄湿!”孩子天真地说。
妈妈别过头去,不敢让孩子看见自己的眼泪,深深地自责与后悔。自己的情绪没整理好,常让孩子承受超负荷的负面情绪,实在很对不起孩子。
“孩子,对不起,妈妈误会你了……”妈妈抱着孩子。

反射性的情绪,常会带着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常会让我们失控,又没什么建设性。有时是因为我们太急,连倾听与理解都嫌浪费时间,他人的善意也可能变成我们心中的恶意。
常整理自己的思考与情绪,谨言慎行,可以让情绪更稳定,也减少自己的压力。

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要放过自己
那不到半小时的对话,竟然停留在她心里几十年。
因为她在生涯规划上不听妈妈的话,妈妈用了侮辱性的字眼让她屈服。她屈服了,但命运机缘凑巧,从此她的人生过得相当不顺,她也疑似得了抑郁症。
或许,是她选择在面对妈妈的时候不让自己看起来快乐。在她内心深处好像有一句话:“我要用我的痛苦证明妈妈当初的错!”
心底话听清楚了,她的痴傻也明显可见了。怎么会为了向妈妈证明什么而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赔上自己的人生?
难怪妈妈常感觉不平,觉得哪有这么严重。所以有意无意地忽略女儿的控诉,但又偷偷地心疼她。
后来,她发现自己把妈妈当成了情绪垃圾桶,把所有有关无关的负面情绪都丢向妈妈,要她承担。
其实,她没负起她该负的责任。自己的人生,她也努力过,但是不如预期,她干脆将责任都推给妈妈,这样*简单。她一直不停地怪自己,为什么自己当初那么怯懦,不坚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她的自我折磨,除了要让妈妈感到罪恶,也是在提醒自己,别忘了自己已经受过一次教训,别再重蹈覆辙,别再让别人决定自己的人生。也或许,她之所以一直不放过自己,就是在责备自己笨。
她忠实地听清楚了她的情绪想告诉她的话,虽然不知道哪句才是真正的答案,或者,每一句都是答案。不过,跟自己和好的工作本来就是这样,给个环境,等待它发芽就好。
她的情绪慢慢在退潮,这让她轻松多了。同样一件事,负面的部分不再被放大,就比较接近它原本的样子。
原来,我们不放过对方,跟我们不放过自己,一直绑在一起。

对自己不耐烦就容易对别人不耐烦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不耐烦?”路上,一位女生对男生说着,看起来好像在吵架。男生双手抱胸,表情严肃。
还记得关系中的**次不耐烦吗?你的,还有对方的不耐烦,各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算是偶发事件,还是从此之后逐渐增加?
有些人天生性急,耐性容易用光。所以熟悉之后,他的本性很快就会跑出来,用不耐烦来昭告。
男女朋友谈恋爱,刚开始有新鲜感,所以负面情绪容易冲淡。等到不耐烦出现的时候,大概就是激情慢慢消退,人际技巧要派上用场的时候。一个人有没有能力维系关系,常在不耐烦之后见真章儿。
很多时候,我们刚进入关系,能力不足,所以不耐烦一出现,我们就跟着犯了不少错。不过,我们本来就是借着关系学习,期盼下一段关系更为圆融。
从偶像剧里的女主角来看,迷糊是一种吸引人的元素,让人觉得可爱、不具威胁性。可是,一个人如果成为了太太还凡事迷糊,面对各种挑战大小状况不断,先生就很难保持心情平静。婚前婚后,状况的转变,有时候会让迷糊的当事人心理准备不够,措手不及。
新手妈妈,可能会对婴儿无故哭闹感到不耐烦。这时的不耐烦,与其说是对孩子,不如说是对自己,这是妈妈感觉到挫折,开始怀疑自己当妈妈的能力。
有些则是家长对孩子长大之后不听话感到不耐烦。进入学校之后,孩子功课一直教不会,家长感到不耐烦。当家长一不耐烦,关系就会减分。
然后,通常孩子开始不耐烦,*明显的时候是青春期。这时候,当父母的记忆力变差,讲过的事常会一直讲,态度也像对更小的孩子讲话,调整不过来。孩子的思辨能力开始到巅峰,生活压力也变大,就会开始对父母不耐烦,讲话变得难听,语气也更不尊重。
不耐烦的父母不喜欢听孩子说话。不耐烦的孩子,即便想对父母说话,也被一股情绪卡住,跟父母关系不佳。有人会往同伴那里去满足自己被倾听的需要,有人则是闷着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对老父母的行为越来越不耐烦时,恐怕老人家已经有老年痴呆前兆。当我们对周遭事物莫名其妙地不耐烦,或许,是我们跟这个世界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要考虑自己是否有某些心理疾病,比如忧郁。
不耐烦会破坏关系,尽管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视它为关系转折的征兆。通过这个征兆,我们可以预先知道关系即将迎来的变化,他人的转变,还有自己的转变。
不耐烦表明正面情绪快用光了,考验着我们会不会跟负面情绪相处。关系不断改变,就跟我们情绪不断改变有关。要管住情绪,稳定关系,只有不断学习。
有人说,耐烦是种美德,不耐烦要不得。我倒觉得不耐烦本身没那么严重,它在考验着我们,人难免都有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回应它才是重点。
有时候不耐烦变成习惯,但是关系无法断,比如亲子。如果没有哪一方想着手改变,双方就会陷在这个习惯里,彼此都不自在。
如果有时间,越是发现自己不耐烦,越要听对方把话说完。对方有机会把话说完,就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让我们心烦。我们听懂了对方的想法,正面回应对方的请求,这是维系关系的关键。当关系运作顺畅,不耐烦自然就少了。
越是不耐烦,越要试着把话讲清楚。或许写成文字能让我们少讲几次,不必那样心烦意乱。
情绪管理很重要。遇到不耐烦,提醒自己放慢速度,多做深呼吸。试着宽容自己与对方,不耐烦自然会离开。
*后,我们要想,我们是不是跟自己的关系不好,才会对我们自己不耐烦?给自己过高的标准,又只留了相对短的时间,所以多少正面情绪都不够用。一个人对自己不耐烦,就容易对别人不耐烦。
很多时候,事缓则圆,真的不用那么赶。赶着做事情,弄坏了心情,搞僵了关系,也不划算。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作者简介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所临床组毕业,持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
专长在协助自我探索与觉察、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
工作之余,他仍希望通过书写,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facebook网页,目前粉丝人数已突破26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的问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中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著有:《我想倾听你》《给情绪多点时间》《找一条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让孩子有好有人缘》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