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

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

作者:王绵厚著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7-08-01

评分:5分

ISBN:9787207111012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 目录

**讲 辽西大凌河古道与“燕亳”和“龙城”
一 大凌河古道命名的正式提出
二 大凌河古道形成的历史基础——从红山到燕毫
三 对“夏家店下层文化”为“燕毫文化”的再论析
四 秦汉以后以龙城为辐射的大凌河古道诸交通与史迹
第二讲 辽西大凌河古道商周青铜器窖藏埋藏史因探密——兼论箕子朝鲜问题
一 辽西大凌河古道青铜器窖藏发现的基本情况
二 大凌河古道青铜器与北京琉璃河等西周燕国青铜器的时代和特征比较
三 对大凌河古道窖藏青铜器所有者身份和埋藏原因的分析
四 文献记载中对大凌河流域青铜器窖藏埋藏史因的印证
五 与大凌河古道窖藏铜器铭文相关的箕子和箕子方国再考辨一
第三讲 辽东“二江”“二河”上游青铜文化与高旬丽起源
一 辽东“二江”“二河”的地域界定与学术命题的提出
二 西汉以前辽东“二江”“二河”的貊族分布及相关文献记载
三 “二江”“二河”上游以大石盖墓文化为代表的重要考古发现
四 关于从辽东诸貊部青铜文化向高句丽早期考古学文化演进的几点总结
第四讲 西汉的“第二玄菟郡”与高句丽的“南北二道”
一 两汉玄菟郡的设立及其三迁
二 国内外学术界对高句丽“南北二道”的不同学术观点
三 高句丽“南北二道”形成的历史渊源是“第二玄菟郡”的内迁
四 高句丽“南北二道”基本走向和重要史迹再考察
五 高句丽的“北道”和帻沟娄城均在“第二玄菟郡”所属三县古道上
六 高句丽“南北二道”上三处重要史迹的再辨析
第五讲 东北地域文化“二纵”“二横”的山系分区与古“橐离国”
一 东北地域文化的“二纵”“二横”山系分区
二 关于北夷“橐离国”问题
三 对古“橐离国”历史考古研究的回顾
四 关于黑龙江省古橐离文化——索离沟文化的考古发现举要
五 关于古“橐离国”和橐离文化的几点认识
第六讲 唐代渤海的四至交通与重要史迹的再考察
一 长岭营州道
二 鸭绿朝贡道
三 南海新罗道
四 龙原日本道
五 关于夫余一契丹道的再考察
第七讲 燕秦汉“辽东故塞”与戍边史迹
一 以往中外各家对《史记》中“辽东故塞”的解读与分析
二 对《史记》“辽东故塞”东段的时空界定和重要戍边史迹考察
三 燕秦汉辽东故塞与朝鲜大宁江长城的关系
四 汉代“第二玄菟郡”的辽东障塞和墩台遗迹
第八讲 古今幽州北出塞外的“四条廊道”与中国东北三大地域文化
上篇:古今幽州北出塞外的四条廊道
下篇:中国东北三大地域文化
附录
附录一 发掘历史·把握机遇·助力振兴——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讨会暨《中国东北与东北
亚古代交通史》出版座谈会重点发言摘要
附录二 探索中国东北“三古研究”四十年——记东北史专家和考古学家王绵厚
附录三 载纵载横接续古今——评《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附录四 作者历年发表的主要论著年表
附录五 王绵厚简介

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辽西大凌河古道与“燕亳”和“龙城” ; 辽西大凌河古道商周青铜器窑藏埋藏史因探秘 —— 兼论箕子朝鲜问题 ; 辽东“二江”“二河”上游青铜文化与高句丽起源等。

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 作者简介

王绵厚,男,1945年5月生,辽宁鞍山海城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3年一1984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古文献研究班。历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曾兼任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辽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多年来从事东北历史考古和古民族研究的专家,王绵厚尤致力东北历史地理、交通史、秦汉史和高句丽边疆民族考古及长城研究。在“七五”至“十二五”的期间,共完成国家和省重点课题规划8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其中主要有:主编《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辽海印信图录》,总撰《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两部。著有《东北古代交通》《秦汉东北史》《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中卷)《高句丽古城研究》《高句丽与濊貊研究》《辽宁文化通史》(秦汉卷)《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中国长白山文化》(考古编)等。参与编著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地图集》《中国城市地图集》《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等专著、专集多部,并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120余篇。其中,《高句丽古城研究》和《辽宁文化通史》(秦汉卷)曾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政府一等奖和二等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