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一段传奇》是一部讲述西北联大校史的作品。本书主要讲述了1937至1946年,从奉命西迁,三校(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合一,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到翻越秦岭,移师汉中,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再到西北联大子体八校(平津冀三校: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西北五校: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的历史渊源、组织框架、校长及教授、课程与活动、抗战与学术。
●此前读过张在军的《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了解其学术热情与工作经历,而辨析头绪繁多的西北联合大学,可比描述武汉大学教授的故事或乐山的抗战文化遗迹要困难得多。……张著徘徊在史学与文学之间,偶有铺展过度的地方,但其对于研究对象的饱满热情,以及写作时的条分缕析,对于普通读者了解这所早已被遗忘的大学,还是很有意义的。——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也多次想问在军,他研究民国大学的原初动力来自何处?个人花费近十年的精力选择这个难题,其中乐趣何在?但终于是没有问,我只读他的书。先是一本关于武汉大学的研究,后来就是关于东北大学的研究,他还有写西北联大的学术计划,可以称得上是雄心勃勃了。说实话,就是专门在学校和研究所的职业研究者,也很少有在军这样的持续研究热情,我想这也许才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希望……在军的研究放在专业研究中毫不逊色,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判断。我的偏见是对知识有兴趣,自然也就有能力,无兴趣则无能力。——谢泳(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暨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建校80周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泳作序并推荐
一节 何去何从?
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前,不少学校已经放暑假,北平地区的大部分学生不在校内。事变发生的第三天,蒋介石邀请一些主要大学的校长和知名教授在庐山举行国是座谈会。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人应邀参加。
事变发生时,清华大学“因地处平西,毗连宛平,当七七之夜,敌人进攻卢沟桥,枪炮之声,校内清晰可闻”。 可是,对于这枪炮声,很多人已经麻木,并未想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在北平大学任教的曹靖华写道:
这是七月七日的早晨,沉重的隆隆的声音,连续不绝地把我从梦中惊醒了。我在床上坐起来,细细地辨出这是郊外传来的炮声。天还没有亮,坐一会又躺下去,隆隆的声音依然在继续着。但由于近年来在故都听惯了这种声音,就毫不觉得惊疑:这大概还是“友邦”在“演习”的。
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秘书长沈履7月10日给梅贻琦校长电告北平近况,电报中说:“连日市民、学校均镇静。各方安,乞释念。”3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7月11日发给梅贻琦的电报也是说:“清华平安,仅有日兵官来问有无军器,并欲购校马,并劝告校款勿外汇,以免谣传日军提取。”电文中还特别说明“职员出入无阻,携物者须检查,据云日军尚有礼貌,人心稍安”。 显然,潘、沈、胡等人还没意识到战争即将全面爆发。
不少身在北平的各大学负责人,还是表现出对华北局势的忧心。7月15日,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2、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等9位学者联合密电蒋梦麟、梅贻琦:“就同人观察,华北局面症结在地方*高当局对中央尚有疑虑,深恐地方对日决裂后中央反转妥协退[让],使地方进退失据。务请向介公进言,对地方作具体表示,俾袪除此种疑虑。”
7月16日,李书华、李蒸、潘光旦等21位教授又密电在庐山参加谈话会的各校负责人:“卢沟桥抗战以来,全国振奋,士气激昂。几日来忽有天津谈判之举,敌人重兵深入腹地,城下之盟——求不丧权辱国,岂能幸免。务请一致主张贯彻守土抗战之决心,在日军未退出以前绝对停止折冲,以维国权。”7月17日,梅贻琦密电潘光旦,是日早晨,当局召开重要会议,表示坚决抗日,并已开始布置。
日军为了彻底摧毁中国,首先瞄准文化教育机构,对中国高校进行了有计划、长时间、大规模的摧残和破坏。7月28日午夜,用密集的炮火彻夜轰击南开大学。7月29日,又派飞机以南开大学为目标,对天津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连续轰炸。之后,又把军车开进南开大学,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上汽油点火烧毁。
当日军兵临津门时,北洋工学院位于平津必经之路,首当其冲,学校被日军侵占为兵营,仪器设备损失惨重。除事先抢运出寄存于英租界兴华公司的二百箱资料、仪器、实验药品外,其余图书、设施均被破坏,一些地质标本和珍贵仪器被劫往东京。
8月中旬,侵入北平的日军南城警备司令部占据了和平门外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8月末,日军山之内航空部队占据了石驸马大街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当时北平师范大学给世界学生会《抗战中的大学》刊物提交的中英文稿件记载:“教职员学生校工纷纷逃避,校工有在校门外观望者,竟至触怒寇军,立加逮捕绑缚,欲予枪毙,几经交涉,始得释放。对于校中什物任意破坏,或升火为炊,或遗弃满地,并运走物理系无线电机,即学生私人书籍行李之存置学校库房者,亦横遭抢劫盗卖。”
总之,“此次战争中,蒙受损失*大者为高等教育机关,敌人轰炸破坏,亦以高等教育机关为主要目标”,“此项教育机关,关系我国文化之发展。此项损失,实为中华文化之浩劫”。1937年底,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开战以来中国教育机关被日军破坏情况作了初步的总结:“自战争开始迄今三月有余,日军连续采取其一贯之残酷行动,以大炮飞机摧毁我国各大学及专科学校。当撰写此文时,我国专科以上学校之被全部摧毁,或局部摧毁者已达23所。
野蛮的轰炸和破坏吓不倒中国人民。张伯苓校长得知南开大学被炸的消息,向《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他表示,“只要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蒋介石也向张伯苓表示:“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事变之前,面对很多人的担忧,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的回答是:“我可以告诉诸君,如若万一无办法时,在北平不能办大学,在别处仍可以办。在那时,组织规模或者不能与现在一样,而生命则无论如何是不会断的。”
在中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这批高等学府,到底何去何从呢?
8月14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工学院院长顾毓琇双双接到教育部密电:“政府拟在长沙设临时大学一所,特组织筹备委员会,敦聘先生为委员,定于八月十九日下午四时在本部召开预备会,届时务希出席为盼。”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也接到了同样内容的电报。
8月19日,教育部在南京举行会议讨论华北高校内迁事宜。由于战前清华大学已经在长沙动工建立分校,初步计划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迁至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又由于战前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已经与陕西省政府共同做好迁陕准备,而且北平研究院部分机构已经迁到陕西,所以计划将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迁至西安成立西安临时大学。不料,北平师范大学“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自愿分到西安一组。
为了挽救教育,保存文脉,国民政府及时出台《教育部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
临时大学构想的出台,同时得到了相关各校人士的积极参与。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参与了这一计划的构想。从北京大学的独立性出发,他虽然不是十分赞同联合大学的计划,但是考虑到战争局势的严峻,还是勉强同意了此项安排:
与北方三个大学有关的人士正在南京商议学校内迁的计划。大家有意把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从北方撤退而在长沙建立联合大学。胡适之从南京打电话给我,要我回到南京商量实施这个计划的办法。我经过考虑,勉强同意了这个计划。
由此可见,联合大学合组之动议,当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结合庐山谈话会期间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意见,由平津各校负责人参与构想而形成的。
9月2日,教育部长王世杰签发第16390号令,聘请李书华(北平研究院副院长)、徐诵明(北平大学校长)、李蒸(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书田(北洋工学院院长)、童冠贤(教育部特派员)、陈剑翛(教育部特派员)、周伯敏(陕西省教育厅长)、臧启芳(东北大学代理校长)、辛树帜(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9月8日,中英庚款委员会应教育部之请,决定拨款50万元作为两所临时大学开办费。
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在学校频遭焚毁、国土连片沦陷的紧急形势下,为了从这场浩劫中抢救和保存中国文化教育的命脉,坚持抗战,以北平为首的各地高校开始了历史上罕见的流亡迁移。
此前读过张在军的《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了解其学术热情与工作经历,而辨析头绪繁多的西北联合大学,可比描述武汉大学教授的故事或乐山的抗战文化遗迹要困难得多。……张著徘徊在史学与文学之间,偶有铺展过度的地方,但其对于研究对象的饱满热情,以及写作时的条分缕析,对于普通读者了解这所早已被遗忘的大学,还是很有意义的。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也多次想问在军,他研究民国大学的原初动力来自何处?个人花费近十年的精力选择这个难题,其中乐趣何在?但终于是没有问,我只读他的书。先是一本关于武汉大学的研究,后来就是关于东北大学的研究,他还有写西北联大的学术计划,可以称得上是雄心勃勃了。说实话,就是专门在学校和研究所的职业研究者,也很少有在军这样的持续研究热情,我想这也许才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希望……在军的研究放在专业研究中毫不逊色,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判断。我的偏见是对知识有兴趣,自然也就有能力,无兴趣则无能力。
——谢泳(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张在军
湖北人,客居广东。学者,作家。已出版《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与东还: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编年史稿》《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才情与风范: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续编》《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等作品。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上卷 本书特色 本书为吴于廑、齐世荣主编六卷本《世界史》的第五卷,它以广阔的视野和新的内涵展示了本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世界历史进程,集...
总统的力量-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 本书特色 每一代的历史学家都将重新审视并修订前人的作品。本书由普立策奖获得者詹姆斯.M.麦克菲尔森编篡,齐集美国当代*出色的历史...
唐史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全二册 本书特色 《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唐史解读(旧唐书新唐书)(上下)》,为《旧唐书》《新唐书》 内容问答本。共二百二十...
三国史话 本书特色 1.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 吕思勉先生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他在这本小书中写了20篇文章,...
线订《资治通鉴》 本书特色 浓缩上古到宋元数千年间的史实。集合古代政治艺术、处世经验之大成。文白对照,意蕴丰富而深远。传统线描插图,与原文相得益彰。竖排线订,古...
唐朝从来不淡定2 本书特色 《唐朝从来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课》 失传千年的皇朝统治术唐朝是日本人至今的精神故乡。唐朝内心的阔大和强盛根本不需要淡定。解史...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内容简介 北庭古城所在的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天山北麓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古金附国、汉金蒲城、唐北庭军府驻地的庭州、北庭回鹘,到察合台蒙古都城别...
凯撒大帝-美国国家书馆珍藏名传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国家图书馆系列丛书之一,展现了凯撒大帝的传奇一生。作者以客观事实和优美的笔法讲述历史故事,力争解释透彻,观点...
《生命的故事》内容简介:自地球诞生以来,生命是怎样演化的呢?又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的呢? 《生命的故事》是凯迪克金奖得主维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内容简介:公元前431年,海上同盟和伯罗奔尼撒联盟这两个实力相当的集团失去互信,势不两立。当时处于领导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 本书特色 哈布斯堡王朝,曾是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广的王室,曾统治过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匈帝国等。家族成员更曾是皇帝、国王、大公...
世纪的国际关系。这套丛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注释详尽、字字流畅、叙事生动。书内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档案
《海洋文明小史》内容简介:海洋似乎离我们的日常很遥远,但在意识的海平线外,人类的所有时间与空间都被海洋静静环绕着。她是——
隨著德軍第6軍團的全滅,史達林格勒攻防戰宣告落幕。面對著在防線各處全面進攻的蘇聯軍,德軍的東線部隊勉強在卡爾可夫攻防戰中取
品读经典 史记 本书特色 司马迁著,孔庆东主编的《史记(精选)/品读经典》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
本书是“中国摄影史”系列丛书的第三卷,通过14个章节的内容,讲述了1844-1879年间中国本土摄影师和照相馆的活动,对于摄影在中国
民国名匪的黑道江湖 本书特色 土匪是《民国名匪的黑道江湖》所写时代无可回避的一个史实,从乡村到城市,从中原到边境,从高山到大海,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土匪,有钱...
《以色列的诞生:荣耀2》内容简介:如果把以色列的生存奋争当作一场戏剧,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可以算是这场戏剧
走向圣坛的乞丐-洪武皇帝十一讲 目录 **讲生逢元末的苦命少年像那个时代一样,元末朱家的苦难生活口有异香、红光烛天走向圣坛的乞丐-洪武皇帝十一讲 节选 《走向圣...
《热牛奶》内容简介:那天,我开车带母亲上了高速公路。行驶了一段时间后,我把车停在路旁,将她连同轮椅一起搬出来,推到马路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