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巴大帝时代》分为三部分。*部分从巴布尔开始讲起,他是阿克巴的祖父,他提出了在印度建立帝国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终没有在印度扎根,巴布尔的继承人胡马雍未能解决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和谐共存的难题,*终失国,逃离了印度。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胡马雍之子阿克巴早早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二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历史学家所记录的阿克巴统治时期重大事件。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阿克巴推动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巴布尔与胡马雍均未解决的宗教土壤问题,经过阿克巴的努力,终于迎刃而解。
★知名作者
本书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和阿富汗史研究专家G.B.马勒森的代表作。
★故事精彩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揭开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建立的历史谜题:莫卧儿帝国为什么经过三代君主的努力,到阿克巴时期才终于建成?阿克巴的莫卧儿帝国是如何使伊斯兰文化扎根于印度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全景插图
配有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插图。插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物肖像、战役场景、外交场面、风俗画卷、自然美景。
兴起于16世纪早期、灭亡于19世纪中期的莫卧儿帝国是来自中亚的征服者在印度建立的庞大帝国,是印度历史上*后一个封建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莫卧儿帝国是印度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印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阿克巴(1542—1605)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位统治者。阿克巴在位期间(1556—1605),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开疆拓土,*终将印度各部族统一起来,开创了印度次大陆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局面,开启了伊斯兰教文明与印度教文明相互交融的新时期。阿克巴因此被尊称为“阿克巴大帝”。事实上,阿克巴大帝时代是莫卧儿帝国的黄金时代,阿克巴被认为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奠基人和*了不起的皇帝,也是印度历史上*伟大的统治者之一。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们信奉伊斯兰教,但受他们统治的印度人大都信奉印度教,并没有伊斯兰教化和突厥化。于是,在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文明与印度教文明、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所难免。阿克巴是如何将四分五裂的印度次大陆统一起来,并在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开创印度繁荣稳定的新篇章的呢?这与阿克巴的锐意改革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使莫卧儿帝国扎根于印度的土壤,阿克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创立的军事管理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政治与社会改革,使莫卧儿帝国的国土扩大了三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阿克巴废除人头税,改革社会陋习,依据功绩奖励、提拔非穆斯林。于是,他成为**位得到印度人信任、拥护的莫卧儿君主。阿克巴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宗教方面。为了建立有序、稳定、持久的统治制度,阿克巴逐渐认识到,他必须想方设法使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构建民族利益共同体。
因此,阿克巴实行普遍的宗教宽容政策。他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各派系按各自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从而改变了不同宗教、不同派系之间相互迫害的传统。他广施仁政,取消了印度教徒朝圣的香客税,废除向非穆斯林征收的人头税。阿克巴还专门修建宫殿,邀请各宗教、各派系的学者们辩论宗教教义、教规、人生与来世等方面的道理。这些辩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阿克巴对莫卧儿帝国统治制度的设计。
经济改革方面,阿克巴重新测量了土地,改革了土地分配与缴纳土地使用税的办法,重新划分税区,在不同的地区实施合理的税收制度。通过经济改革,莫卧儿帝国的经济欣欣向荣,财政收入日益稳定,为帝国走向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政改革方面,阿克巴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主。他通过与印度教首领的家族联姻,争取到势力强大的印度教贵族支持,从而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他提拔有能力、功绩卓著的印度教徒,让他们担任国家高级职务,把印度教徒、拜火教徒、基督教徒吸纳进他的统治机构,使印度本土王子们的利益与阿格拉中央权力机构的利益趋于一致,由此消解了对立情绪。他努力消除妨碍人民幸福的法律条令。他主张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者之间通婚。他不仅禁止寡妇殉夫,还鼓励寡妇再婚。
以上这些都表明了阿克巴的远见卓识,但谁能想到,阿克巴其实是个文盲,或者至少有阅读障碍,原因在于阿克巴儿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每天都要听别人朗读各种书籍,因此获得了比较渊博的知识。
《阿克巴大帝时代》的作者G.B.马勒森(G.B.Malleson)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史和阿富汗史研究权威。他在印度史和阿富汗史的研究领域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主要包括《阿富汗史》《孟加拉军队的哗变》《1857年—1858年印度兵变》《阿克巴与莫卧儿帝国的兴起》等。在创作本书时,马勒森参考了大量权威史料,例如,巴布尔著、莱顿(Leyden)与欧斯金(Erskine)合译的《巴布尔回忆录》(MemoirsofBabar),欧斯金所著的《巴布尔与胡马雍》(BabarandHumayun),布洛赫曼(Blochmann)所译的《阿克巴政典》(TheAin-i-Akbari),道森教授(ProfessorDowson)根据H.M.艾略特爵士(SirH.M.Elliot)的手稿编辑的《由印度史学家讲述的印度历史》(TheHistoryofIndia,astoldbyitsownHistorians),道(Dow)所著的《菲丽什塔》(Ferishta),埃尔芬斯通(Elphinstone)所著的《印度史》(HistoryofIndia),托德(Tod)所著的《拉贾斯坦纪事》(AnnalsofRajast'han)以及其他著作。
《阿克巴大帝时代》分为三部分。**部分从巴布尔开始讲起,他是阿克巴的祖父,他提出了在印度建立帝国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终没有在印度扎根,巴布尔的继承人胡马雍未能解决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互协、共存的难题,*终战败,逃离了印度。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胡马雍之子阿克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二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历史学家所记录的阿克巴统治时期的重
大事件。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阿克巴推动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巴布尔与胡马雍均未解决的“土壤问题”,经过阿克巴的努力,终于迎刃而解。《阿克巴大帝时代》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官衔、军阶、战役等专有名词,其中还有许多印地语,翻译难度相对较大。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与准确性,我查阅、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有
时,为了译好一个专有名词,我会耗费许多时间,真正体会到了译事之难。尽管如此,囿于所学,疏漏之处实难避免,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赵秀兰
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初想建立这样一个帝国的人并不是阿克巴,而是他的祖父巴布尔。巴布尔已经征服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遗憾的是,从征服印度到他死亡的五年间,巴布尔几乎没有机会治理印度。那些被他击败的对手以及印度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将巴布尔视为征服者,仅此而已。巴布尔有着非凡的才能。他戎马一生,不仅是一位真正的冒险家,还是一位聪明的冒险家。他天资过人,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为一位骁勇善战的沙场宿将。他从都城喀布尔俯瞰,看到土壤肥沃的印度四分五裂的局面,就率军长驱直入,打到了开阔的平原上。一路上,他所向披靡,势不可当。这就是巴布尔。虽然他已至中年,但他仍然慷慨大方,待人亲切,高瞻远瞩。不幸的是,进入印度后,他充其量是个征服者。他没有时间考虑他所熟悉的制度之外的其他任何制度。这是由他的阿富汗前任开始在印度推行的、将领土划分为几个大区进行管理的行政传统,每个大区都由一位效忠于他的将军管理,每位将军在行省中均占据核心地位。不知道巴布尔推行这种制度的思想是想在中亚建立一个帝国,还是在印度建立一个帝国。
然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福利并没有被纳入这个制度。也许,如果巴布尔还活着,并审视他卓越的能力所带来的一切,他很可能会看出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正如他的孙子看到的那样。这种制度缺乏伟大原则的一致性,没有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利益联系起来;它没有确保任何依附关系,没有调和任何偏见;它没有生根,一任狂风暴雨吹打。因为巴布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揭露了他内心的秘密,坦白了他的所有错误,并详述了他的所有野心,所以,通过该回忆录来了解巴布尔其人,你可能认为,如果他有机会,他也许会建立一个帝国。但他却没有这个机会。从他占领印度西北各省的**次帕尼帕特战役到他死亡,这段时间太短暂了,使他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只能在巩固被征服地区统治的基础上,去征服更多的省份。他以一个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印度。虽然他在阿格拉统治印度五年,但他仍然是一个征服者,仅此而已。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不具备完成他没机会完成的使命的能力。胡马雍的性格反复无常,极不稳定,缺乏创立新制度的
能力,这些都表明他不适合承担这个使命。他在印度统治了五年,却毫无建树。在他的统治末期,他的帝国衰落了,就像他的那些阿富汗前辈的王国一样衰落了,衰落的原因都是:他们没有在这片土壤中生根,一场败仗就令他失去了巴布尔所征服的印度河以南的所有地区。莫卧儿人显然失去了印度。因为巴布尔的儿子屈服于一位更加能干的将军,这位将军立刻完全取代了他。对于莫卧儿人来说,幸运的是—对于印度人民来说,更幸运的是—这位能干的将军不仅能力很强,而且虚心接受那些比他更懂得如何建立王朝的阿富汗酋长的观点。然而,他还是没有将数百万印度人纳入他的体系。他满足于将被他征服的地区划分为几个大区来管理。这样做的结果是,当他死后,其他人开始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几年后,这种混乱局面愈演愈烈。1554年,胡马雍从卡瑙季战场逃跑十四年后,再次渡过印度河,并重新夺回对印度北部的统治权。他还年轻,仍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建立一个稳定的帝国。
G.B.马勒森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和阿富汗史研究权威。他在印度史和阿富汗史领域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主要包括《阿富汗史》《孟加拉军队的哗变》《1857年—1858年印度兵变》《阿克巴与莫卧儿帝国的兴起》等。
赵秀兰,著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贵州社会科学》《外国语文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译有《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近代欧洲与中国》《道光时代的清帝国》等多部著作。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
《Web渗透测试实战》内容简介:本书从Metasploit的配置开始介绍,然后探索Metasploit术语和Web GUI,并带你深入测试流行的内容管理
中国通史纲要:英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英文版的中国通史纲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中国通史纲要:英文 目录 Chapter Ⅰ Introd...
历史悬案 本书特色 全书分为世界篇和中国篇,收录了历目前影响大、价值高,且被人们广泛关注的历史悬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后宫、名人、建筑等诸多领域,采用案例解读...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 内容简介 该书图文并茂,对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这些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
李鸿章与晚清铁路 本书特色 现今遍布神州大地的高铁,*早发端于积贫积弱、列强横行的晚清时期,并与饱受非议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关系匪浅。通过此书,探寻李鸿章与中国铁路...
品读中华历史:历史这样说.宋朝 本书特色 人人都是刀俎鱼肉,个个都是君子小人,《历史这样说:宋朝(插图珍藏本)》解读了宋朝的历史运行轨迹和政治明争暗斗,记了无数...
官品的起源 本书特色 官品制度在国家政治中扮演着官员等级制的角色。它规范着官员的等级地位、秩俸待遇乃至于权力与责任等,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具特色的表征之一。但是...
人物全传-后汉书-(全四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
危巢卵梦-晚清民初六十年 本书特色 晚清时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国何去何从,又如何走出破茧的新生?上至...
西北联大 本书特色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暨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建校80周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泳作序并推荐西北联大 内容简介 《西...
《罗马帝国的诞生》内容简介:公元前44年,尤利乌斯·恺撒在元老院会议上被刺杀了。刺杀他的元老们相信,这样能让罗马恢复共和国的
民国秘闻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乱世之一,政权割据,群雄并存,混战不休。一时风云际会,不仅出了众多英雄,而且还有不少枭雄、奸雄,斗争也不止在沙...
冰火传奇-北欧皇室 本书特色 在政体上区分:北欧五国中,丹麦、瑞典和挪威属于王国,冰岛和芬兰属于共和国。孙琇编著的这本《冰火传奇:北欧皇室》旨在围绕3个王国的历...
辞赋:铺陈之美 本书特色 辞赋是中国文学中一种很古老的文体,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今天再度焕发出生命活力,辞赋写作蔚然成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丛...
《罗马人的故事10:条条大路通罗马》内容简介: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从罗马出发,北至严寒的北海,南至酷热的撒哈拉,西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危难书生与慈禧太后-伍 本书特色 大清王朝,汹涌澎湃,终不免覆亡,开国轰轰烈烈,因为有孝庄而迎添精彩百年盛事,转瞬化为历史尘埃末世衰败,慈禧欲...
《OCF技术原理及物联网程序开发指南》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概述,主要介绍物联网的产生、架构、技
《连环罪2》内容简介:午夜街头,公司董事长神秘被杀,使得多年前的秘密暴露。一个神秘苗族配方,让众人陷入疯狂抢夺,而背后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