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着眼于原子弹试验的工作流程,从押运原子弹部件开始,到原子弹装配、上塔、保温、插雷管直至引爆成功的一系列具体操作。受访者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然而,他们却是在这一长长链条各个环节上“操刀”的亲历者。该书是一本没有任何修饰的有关当事人的述说集,用他们自己的亲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情来还原那一段历史。
“十七号工地”是中国原子弹爆轰试验场地,被几代研制核武器人称之为“摇篮”。在新中国艰难的六十年代,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国核事业面临严峻考验。在长城脚下迅速汇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复转军人。他们从地质勘探队、大庆油田、军兵工厂脱下工装和军装与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一起,在王淦昌、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等专家带领下,凭着一腔报国激情,白手起家,开展炸药成型、爆轰物理等一系列攻关项目,在“十七号工地”做了上千次爆轰试验,为原子弹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摇篮”的地位不言而喻。樊洪业主编的《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通过众多亲历者的口述,揭示了核武器研制过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要搞一个爆炸丝雷管,美国的北极星导弹里面用的就是这种,就是不用起爆药、比较安全的这种雷管。这种雷管到1982年就定型了,并且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现在一直装备导弹部队。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改进了,使用比这个还更安全的炸药,雷管技术性能更好、更安全、更可靠。 到现在为止,只要严格地按照安全操作规范,按照我们的技术规定去执行的话,火花式电雷管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除非个别同志,比如说带电作业或者不小心穿了不防静电的衣服,例如在221厂109工号发生过事故,有人把手炸了,有人把眼睛炸瞎了,在青海那儿有这么个情况。 吴永文:我来十七号工地后有这么两段工作过程。**段是1960年底的时候,吴际霖、朱光亚派我到西安兵器工业部第三研究所和804厂,由我带队带着十来个人去,加上老二室一组的人,我是二室的副主任嘛。开始曾经设想和北京工业学院搞协作,但北京工业学院的条件不够。因为要求有能测试微秒级雷管的照相设备,他们没有高速转镜设备。后来我们得知西安兵器工业部第三研究所有转镜相机,这样一来,经过国防工办的批准,我带着十来个人就去了。由西安三所的雷管研究室、北京九所雷管研究组,还有804厂的一个研究所,合在一起研究微秒级雷管。吴际霖在延安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叫郭力杰,在西安804厂当总工程师,吴际霖写信让我带给郭力杰。所以,一方面从上边渠道给他们下达任务,另外一方面通过师生关系介绍。我们到西安以后,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挺支持的。 那个时候工作效率很高,大概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从基础研究开始,那个研究项目试验了上万次,涉及各种方案、各种材料的效应、雷管爆轰同步性,还有雷管的结构。只花了一年时间,很快就搞出来24-1雷管系列。结构是火花式的,就是微秒级雷管。 你可能问,谁先提出微秒级火花雷管这个事,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在北京九所的时候,二室刘长禄跟苏联“哑巴和尚”讨论过,苏联专家曾提出雷管精度要求很高。那个时候他提出来叫微秒雷管,大家就琢磨怎么样才能达到微秒呢?一边琢磨,一边分析,从一个基础上的东西看起来,放电同步性应该能够更好一些,所以这样的话,就提出来一个微秒雷管。 我们雷管组到西安之前,刘长禄是一组组长,当时我们还没有分雷管组或是炸药组,后来分组以后雷管组的组长是陈作印。我记得,大家分析以后,刘长禄就感觉可能是微秒雷管。他就很莽撞地找苏联专家去了,说我们分析可能是火花式雷管。结果“哑巴和尚”一听,好家伙,他暴跳如雷地拍着桌子,谁教给你说的火花式?被他臭骂一顿。从那回来以后,刘长禄气得流了眼泪。大家反而安慰他说,苏联专家为什么那样暴跳如雷,那样的敏感,可能我们说对了。这也是我们探讨的一种策略。 后来我们去西安的时候,除了搞火花式的,还有其他的几种方案,多种方案探索之后,*后确定火花式的。在西安研究的雷管不仅仅给十七号工地打炮使用,**颗原子弹上面也是用当年在西安研制的雷管。24-1雷管系列一共参加了21次国家试验,没有一次失误。这个雷管尽管对静电有点敏感,之后逐渐被新的型号代替,那是必要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历次核试验中,它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我国核试验中近二分之一使用了这种雷管。1960年10月份我走了以后,孙维昌到十七号工地。1961年11月份,他又带了五六个人到青海221厂生产准备组,像吴文明、韩树勋他们都去了。 ……
侯艺兵(1955-),祖籍河南,生于云南。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摄影创作和采访编辑,出版有《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学人》等多部大型影集。口述史著作有《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曾获第十、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曹科峰(1967-),湖南临澧人。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系,1989年7月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应用电子技术、小型闪光X射线系统、特种电源方面的研究工作。高级工程师。现任流体物理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党委组织部部长。 姜洋(1976-),江苏滨海人,女。200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工程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2011年在流体物理研究所从事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的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工作。副研究员。2012年起担任所党委宣传部部长。
新月才女方令孺 本书特色 方令孺,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后裔、留美学生、新月派诗人、复旦大学教授、浙江省文联主席,方令孺有过多种身份的更替。她交友极为广泛,早年与陈...
水华集 目录 序编选前言一个电影导演的足迹——在全国高等院校电影课教师进修班上的讲话纪念伟大的先驱者鲁迅——拍摄影片《伤逝》水华访谈录——影片《伤逝》的创作及其...
巨匠的技与心 本书特色 光坐着等客人上门是不行的!你要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变化。——金本兼次郎(不断创新的老铺第五代传人) 想要出类拔萃,就要经得起刻苦耐劳。—...
贝聿铭 内容简介 108个人、108故事历时四年,数次越洋实地拍摄抽丝剥茧,讲述成败得失,可遇而不可求的撼动,得以丈量他们的心路历程。拉近距离,与你分享足以感动...
娱乐江湖丛书-美人范冰冰 本书特色 很多与之合作过的工作人员,给予范冰冰的评价都是专业、努力、要强……仿佛她就是传说中的美丽女强人,不食人间烟火,埋头耕耘...
民国太疯狂:卷二:群魔乱舞 本书特色 《民国太疯狂(卷2):群魔乱舞》写民国的第二阶段历史.上一卷,革命者摧毁了大清帝国,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以求换得中国走向...
宋美龄档案照片 本书特色 本书根据国内外新近开放的宋美龄的档案资料和照片,择要选出各时期有关照片400余幅,展示她的真实一生。照片的解说力求准确、客观、简...
丁文江传 本书特色 此次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丁文江传》由胡适先生所著。全文12万字,乃胡适所写的*长一部传记。陆发春在《胡适与丁文江》中称,该传记“以充分保有原料...
爱因斯坦年谱 本书特色 爱因斯坦年谱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黄钟大吕中国古代和十六世纪声学成就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科学的统...
舒芜口述自传 本书特色 很有意思,也很高兴,在我忙于整理舒芜先生录音材料的2001年初,《博览群书》杂志的朋友们也怀着同样的心愿与责任组织若干专家学者,做了另一...
历史的丰碑: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本书特色 《历史的丰碑·进化论之父:达尔文》推荐进化论的创立,不仅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且对哲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
从北京到华盛顿-我的中美历史回忆 本书特色 王冀:他是克林顿、希拉里、宋楚瑜的老师;他“在美国政府机构中地位甚高”,他是中美40年交往的亲历者,历史细节缔造了一...
刘居英画传 本书特色 他从抗日战场到朝鲜战争,九死一生。创办哈军工,孜孜办学,鞠躬尽瘁。他就是开国将军刘居英,200余幅珍贵照片,生动感人的事迹,讲述了这位世界...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戎马生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传记,介绍了开国上将张爱萍的戎马生涯。开国上将张爱萍的戎马生涯 目录 **章 拔剑起蒿莱逍遥游“看鞭——!”“长大...
20世纪乱世的流亡生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天生的脚部残疾,这一切都降临在许倬
回忆恩格斯 本书特色 《回忆马克思》共收文章36篇,《回忆恩格斯》共收文章35篇。这两本书中的大部分回忆文章曾在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文...
《袁腾飞讲成吉思汗》内容简介: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少年丧父,几次身临绝境,最终却成
立传-5 本书特色 “世界历史是伟人们的传记。”复旦大学传记文学博士后李健健主编的短篇《传记文学丛书:立传(5)》,倡导以文学手法真实记录当代各领域的英雄伟人,...
《别逗了,费曼先生!》内容简介: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对原子弹发展贡献
《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传》内容简介:◎“美,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英国知名记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援引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