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之廟

寄生之廟

作者:賴伯威

出版社:野人文化出版

出版年:2017-10

评分:8.5

ISBN:9789863842378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

無神不拜、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奇不有

市場廟、地下廟、電話亭廟、打帶跑廟……

從36+1款台灣廟怪奇典型,窺見108種適應都市變遷的韌性與變形

稱作

寄生之廟

大多沒沒無聞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隱身街頭巷尾,你家我家之間

是最常民的建築,直接效率經濟是最大特色

長時間在都市的水泥叢林自然繁殖,有機演化的生物

當慾望能以空間呈現時,是台灣人真正想要也需要的有形產物

這些廟,多處在荒謬離譜基地,是不刻意設計的設計

這些廟,展現了台灣人合法或不合法適應環境的韌性

這些廟,生活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或選擇視而不見

這些廟,扮演著某年代的台灣人、社區與鄰里的核心

這些廟,是宗教場所,亦扮演著社區生活的集會場所

這些廟,視整個都市為宿主,寄生台灣的都市環境中

這些廟,拓印台灣社會都市的縮影,現實生活的反映

極少符合現代建築美學標準,卻絕對切中都市供需之必然

並非模範般的文化大廟,卻最能赤裸地反映台灣都市的獨特性

在都市夾縫求生中的廟,是台灣城市有別於世界其他地方最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這些廟在日益變遷的都市環境下越顯越小,收縮到只占據了最極限的都市空間:

在橋下、在圓環中、在屋頂上、跨越街道……

小到一個箱子、大至一棟高樓,甚至有的長出輪子……

從起心動念、實際田調行動到歸納整理研究,歷時七年多,成員有建築師、學生、台灣人、外國人……的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觀察、記錄、蒐集了「廟與都市的結合關係」108種類型,書中選介36+1種典型,呈現台灣微型宗教空間的多元寄生現象。

作品目录

[作者序] 至少為故鄉做一件事!
CHAPTER 1 緣起
CHAPTER 2 廟定義:廟之所以為廟
CHAPTER 3 廟研究:獵廟方法
CHAPTER 4 廟研究:屬性
CHAPTER 5 廟研究:分類
CHAPTER 6 等角透視圖:典型&奇特36+1案例
1 樹冠下廟
2 田中廟
3 梯田廟
4 半石中廟
5 海蝕洞中廟
6 池中廟
7 水上廟
8 電梯廟
9停車場迴圈廟
10 市場樓中樓
11 有露台廟
12 透天厝邊廟
13 跨街廟
14 街屋廟
15 防火巷廟
16 一樓改造廟
17 樓中廟
18 樓中廟
19 屋頂廟
20 電話亭廟
21 天橋下廟
22 寵物屋廟
23 圓環廟
24 路上廟
25 地下廟
26 基礎設施交會廟
27 一坡三廟
28 升降廟
29 擋土牆廟
30 橋下廟
31 橋下廟群
32 畸零地廟
33 夾縫廟
34 公園廟
35 船廟
36 打帶跑廟
37 一樓七廟
· · · · · ·

作者简介

賴伯威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台灣註冊建築師,賴伯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

從事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行業長達十多年,工作經歷:美國波士頓、中國北京、上海、日本東京,目前常駐台北。

在多年的四處漂泊中,不斷有這樣的錯覺 :「故鄉」與「他鄉」的界線模糊到幾乎不存在。哪裡是歸處?哪裡算是歸處? 回家已變成只是另一場旅行,沒有「故鄉」與「他鄉」的分別,不再是台灣人,只能算地球人。

多年來走過、工作過、生活過台灣以外的許多城市,回到故鄉時,才能換一種外來者的視角再一次認識自己熟悉的城市。認清在台灣的我們唯一所擁有的,便是家中的敝帚,而自珍的態度,是可以選擇的。因這樣的文化自覺,嘗試用建築人的專業,去重新解讀、記錄。透過這108種不同的台灣都市環境與廟的結合關係,36+1個案例,呈現台灣都市最具特色的那一部分給世界。

...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人的生活場域本因著需求而產生構築行為,這些因應需求的構築行為的集合體則形成了城市。一間一間廟的存在,便反映了一次一次人類因應精神需求而產生的構築行為,無形精神需求的有形實體化呈現即為廟之本體。然而今日城市會因更多的現代化需求而變遷革新;於是城市中已形成的構築個體都必須因應大環境的轉變與發展,隨之演化而消失、新生或重生。在這無形信仰的需求仍被需要,但都市土地卻無法負荷尺寸之地作為信仰之用,儼然已成為奢侈的情況下,人民所構築之廟便會因應著外部都市環境而改變、而轉化、而寄生——看似寄生。

——引自章节:CHAPTER1 緣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