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作者在本书中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选举社会”的基本概念,并试图用它来概括中国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以及一种自成一体的社会形态。本书的主旨是:对中国从战国这一过渡时代直至晚清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提出一种有别于流行观点的社会学阐释,以便为诠释中国自秦汉至晚清的迥异于西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一条新的合理思路。
《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是何怀宏教授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研究的力作。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选举社会”的概念,并以此来概括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给出了有别于社会流行观点的阐释。 季羡林先生评价本书是一部知识视野开阔,用力很勤,材料极富,独到新见颇多的佳作。
**章 平等与现代性 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因素问题 1995年7月,金耀基为《中国文化》杂志写了一段“学人寄语”,以下一些话看来反映了目前萦绕在这位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有年的学者心中的重要问题:在跨世纪之前夕,中国人*应深省的是中国文化与“现代性”课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是一被变项,也是一自变项,现代化之路是多元的,“现代性”也可以是多元的。但有没有可能出现“中国”的现代性?主要视乎中国文化能不能及如何回应现代的普遍性问题。这里指出了“现代”或“现代化”、“现代性”有它的普遍性,或毋宁说,当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或“现代性”时,“现代”一类概念本身就是在指示一种普遍性、指示一种近数百年,尤其20 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先后不同程度地、不管愿意或抗拒与否都被卷入的一个世界性历史进程,并且,这一过程首先是在西方世界发生的,并首先在那里得到仔细的阐述、分析、反省和批评。我想,任何一种对“现代”的研究, 任何一种对各民族“现代化”道路或“现代性”之独特性的强调,都不宜否认或脱离这一基本事实。因而,在分析“现代”时,不宜如弃敝屣似的匆忙摈弃西方的一些分析范畴。 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显然又是相当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烦恼也无疑将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这不仅对中国是这样,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换言之,“现代”将越来越多地被全球、被世界各民族和各国所分享和负担,西方的色彩可能淡化,而非西方的色彩却可能突出起来。这种前景又是深深地植根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 植根于过去。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巨变,虽然自19 世纪被西方激起之后, 大致到20 世纪才真正发生并初步成形,但是,“现代”的某些趋势可能在中国内部却早已存在,并在发展中呈现出与西方迥然有别的特点。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学者寻找中国内部固有的“现代”因素的种种努力: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尝试从宋、明、清,或更早的时期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的萌芽;另一些受到韦伯式问题启发或刺激的学者则试图在中国乃至东亚发现可以支持工业化或者民主化的精神因素、价值观念或者某种张力。这些尝试是有意义的,但可能尚未充分考虑到中国历史上“现代”因素的独特性。因而,他们寻找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虽然“现代”、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相当缺乏的东西,而中国历史上缺乏这些东西并不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缺乏“现代”因素和倾向,尤其是如果我们恰当和全面地理解“现代”,理解“现代”不仅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演变的某种大势就更其如此。 我在此也想做一种从中国的内部、以一种较长远的眼光,探究中国的过去与“现代”关系的初步尝试。借助于托克维尔考察欧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所形成的一个概括,本编试图对中国自春秋战国之际封建世袭制解体以来平等的趋向提出一种概略的描述。这一平等的趋向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崩溃以后的平等潮流既有相合之处,同时又有自己的显著特色。托克维尔以平等的发展来概括一个走向“现代”的世界性历史进程,中国与西方相遇以后自然不可能自外于这一进程,但问题是在中国社会的内部也早就发展着这一趋势。 我们可以先浏览一下中国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来大致不变和发生变化的方面,对基本不变的方面我们可以简略地指出:君主制、官僚制、政教合一、士农工商、宗法关系的社会格局,相对停滞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变化的主要方面,参照一些学者的归纳可以大略地指出:版图或经济地域由中原向外部的扩展,尤其是自北向南的不断拓殖;人口大致有了十倍的增长;土地私有及小农化日益发展,租税由征收实物变为征收银钱,徭役也渐变为募役,货币经济亦曾有过兴盛的发展,农业耕作日趋集约化;中央统一帝国的形成并趋巩固;君主专制加强;官僚组织日益完备有序,入仕机会扩大,统治阶层从下层吸收其成员的措施已演成一套客观严密的制度;法令细密,废除了肉刑,刑罚的残酷程度也得以减轻;奴隶日渐消失,贱民也在减少,贵族门第阶层消失,身份越来越不固定;家族纽带在民间社会中虽仍相当凝固,但越来越退出上层政治的领域;文化教育亦趋普及,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扩展,其应用和效果远超过火药和罗盘;儒家意识形态获得统治地位之后,显示了它极大的吸纳、包容和同化力量,这包括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北方部族入侵和入主中原之后的多次大规模汉文化等等。这些变化当然是就总的趋势而言,尤其是就*后在明、清所达到的状态而言,中间不无曲折和反拨。这些变化是和平的、渐进的和积累的,并无彻底的断裂、变革和创新,这并不是说其间没有暴烈的实践,而是说那些不时迸发的暴烈实践并未带来社会结构实质性的变化,故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是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对这些变化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总的名称来概括呢?它们是否仅凭自身*终也将把中国带入一种“现代社会”呢?对此还邃难判断。但在上面的变化中,我们看到至少有不少方面是指向平等、指向等级关系的松解的。 但是,我在本编中尚非全面地考察这一平等的趋势,而只是从一个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侧面:即联系中国两千多年来先为荐选(察举),后为考选(科举)的选举制度的发展,来考察一种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平等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变动。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专著有《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等;译著有《沉思录》《道德箴言论》《正义论》等。
中国史学史资料汇编 内容简介 作为《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配套用书》之一,这本“《中国史学史资料汇编》”主要是与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相配合而编纂成书的。...
《东线狙击手2(苏军篇):约瑟夫•皮柳辛回忆录》内容简介:约瑟夫•皮柳辛,残酷的东线战场上苏军顶级狙击手之一,他不仅是一名优秀
朱希祖日记-全三册 本书特色 《朱希祖文集:朱希祖日记(套装上中下册)》现存有:1906年、1908年留学日本日记,1913年2月5日至4月15日、1929年1...
老照片-第八十七辑 本书特色 由冯克力先生主编出版的《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
生活在古埃及 内容简介 古老的埃及不仅仅有法老和金字塔,它还有那些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婚育、死亡的人民。在肥沃的尼罗河谷的庇护之下,这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了繁...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
民国说明书 本书特色 各种各样关于民国的书已经有很多了,有传记、有文集、有回忆录、有小说……但是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够把“民国”这两个字从整体上讲透的。《民国说明书...
唐长孺文存:中华学术丛书 本书特色 唐长孺(1911-1994),著名历史学家,生前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
《深入理解React Router 从原理到实践》内容简介:本书从基础内容出发,详细梳理了浏览器的基础导航能力、history库的使用及原理,
《水中血》内容简介:阿蒂卡监狱是纽约州最臭名昭著、戒备等级最高的监狱,1930年代启用,到1971年爆发囚犯起义时,从未经过现代化
(精)湖南通鉴(全2册)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1版1印★本书被列入2003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较一般通史和专门史涉及...
读史入门 内容简介 中国历来有治史的传统,史籍因而浩翰;国人素重读史,以鉴古知今。若论初学者的史海津筏,许凌云先生的《读史入门》可当之而不愧。本书本着“辨章学术...
JeanneWakatsukiwassevenyearsoldin1942whenherfamilywasuprootedfromtheirhomeandsen...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奇闻和秘史 本书特色 帝国鼎盛时期的古罗马城众生百态。关注“小人物”之历史写作的典范。真实考古发现与游记叙事形式的巧妙结合。身临其境又置身事外...
明代御批案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柏桦,法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法律制度史为其主要研究方向,有《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
天朝,失去的历史机会 本书特色 明末清初,世界开始近代化,东方中国不具备自行近代化的社会条件,但历史不断给出中国追步世界的机会:郑和远航终止,中国失去以中国为主...
《中国人的德性》内容简介:《中国人的德性》的作者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在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
本书收录章太炎演讲140篇,其中六成为第一次发表,内中政治性演讲约三成,余为学术演讲,集章太炎政治思想、学术思想之精华,具有
克里姆林宫的抉择——苏俄帝国的涅槃 本书特色 克里姆林宫:杀子的伊凡“雷帝”,成为端坐在克里姆林宫皇权宝座上的一位沙皇;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使布尔什维克在全世界...
《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史》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胡福明、袁宝华、王梦奎、陈锦华、刘鸿儒、伍绍祖、龙新民等49位老领导、老同志的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