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作者在本书中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选举社会”的基本概念,并试图用它来概括中国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以及一种自成一体的社会形态。本书的主旨是:对中国从战国这一过渡时代直至晚清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提出一种有别于流行观点的社会学阐释,以便为诠释中国自秦汉至晚清的迥异于西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一条新的合理思路。
《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是何怀宏教授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研究的力作。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选举社会”的概念,并以此来概括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给出了有别于社会流行观点的阐释。 季羡林先生评价本书是一部知识视野开阔,用力很勤,材料极富,独到新见颇多的佳作。
**章 平等与现代性 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因素问题 1995年7月,金耀基为《中国文化》杂志写了一段“学人寄语”,以下一些话看来反映了目前萦绕在这位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有年的学者心中的重要问题:在跨世纪之前夕,中国人*应深省的是中国文化与“现代性”课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是一被变项,也是一自变项,现代化之路是多元的,“现代性”也可以是多元的。但有没有可能出现“中国”的现代性?主要视乎中国文化能不能及如何回应现代的普遍性问题。这里指出了“现代”或“现代化”、“现代性”有它的普遍性,或毋宁说,当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或“现代性”时,“现代”一类概念本身就是在指示一种普遍性、指示一种近数百年,尤其20 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先后不同程度地、不管愿意或抗拒与否都被卷入的一个世界性历史进程,并且,这一过程首先是在西方世界发生的,并首先在那里得到仔细的阐述、分析、反省和批评。我想,任何一种对“现代”的研究, 任何一种对各民族“现代化”道路或“现代性”之独特性的强调,都不宜否认或脱离这一基本事实。因而,在分析“现代”时,不宜如弃敝屣似的匆忙摈弃西方的一些分析范畴。 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显然又是相当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烦恼也无疑将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这不仅对中国是这样,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换言之,“现代”将越来越多地被全球、被世界各民族和各国所分享和负担,西方的色彩可能淡化,而非西方的色彩却可能突出起来。这种前景又是深深地植根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 植根于过去。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巨变,虽然自19 世纪被西方激起之后, 大致到20 世纪才真正发生并初步成形,但是,“现代”的某些趋势可能在中国内部却早已存在,并在发展中呈现出与西方迥然有别的特点。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学者寻找中国内部固有的“现代”因素的种种努力: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尝试从宋、明、清,或更早的时期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的萌芽;另一些受到韦伯式问题启发或刺激的学者则试图在中国乃至东亚发现可以支持工业化或者民主化的精神因素、价值观念或者某种张力。这些尝试是有意义的,但可能尚未充分考虑到中国历史上“现代”因素的独特性。因而,他们寻找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虽然“现代”、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相当缺乏的东西,而中国历史上缺乏这些东西并不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缺乏“现代”因素和倾向,尤其是如果我们恰当和全面地理解“现代”,理解“现代”不仅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演变的某种大势就更其如此。 我在此也想做一种从中国的内部、以一种较长远的眼光,探究中国的过去与“现代”关系的初步尝试。借助于托克维尔考察欧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所形成的一个概括,本编试图对中国自春秋战国之际封建世袭制解体以来平等的趋向提出一种概略的描述。这一平等的趋向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崩溃以后的平等潮流既有相合之处,同时又有自己的显著特色。托克维尔以平等的发展来概括一个走向“现代”的世界性历史进程,中国与西方相遇以后自然不可能自外于这一进程,但问题是在中国社会的内部也早就发展着这一趋势。 我们可以先浏览一下中国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来大致不变和发生变化的方面,对基本不变的方面我们可以简略地指出:君主制、官僚制、政教合一、士农工商、宗法关系的社会格局,相对停滞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变化的主要方面,参照一些学者的归纳可以大略地指出:版图或经济地域由中原向外部的扩展,尤其是自北向南的不断拓殖;人口大致有了十倍的增长;土地私有及小农化日益发展,租税由征收实物变为征收银钱,徭役也渐变为募役,货币经济亦曾有过兴盛的发展,农业耕作日趋集约化;中央统一帝国的形成并趋巩固;君主专制加强;官僚组织日益完备有序,入仕机会扩大,统治阶层从下层吸收其成员的措施已演成一套客观严密的制度;法令细密,废除了肉刑,刑罚的残酷程度也得以减轻;奴隶日渐消失,贱民也在减少,贵族门第阶层消失,身份越来越不固定;家族纽带在民间社会中虽仍相当凝固,但越来越退出上层政治的领域;文化教育亦趋普及,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扩展,其应用和效果远超过火药和罗盘;儒家意识形态获得统治地位之后,显示了它极大的吸纳、包容和同化力量,这包括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北方部族入侵和入主中原之后的多次大规模汉文化等等。这些变化当然是就总的趋势而言,尤其是就*后在明、清所达到的状态而言,中间不无曲折和反拨。这些变化是和平的、渐进的和积累的,并无彻底的断裂、变革和创新,这并不是说其间没有暴烈的实践,而是说那些不时迸发的暴烈实践并未带来社会结构实质性的变化,故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是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对这些变化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总的名称来概括呢?它们是否仅凭自身*终也将把中国带入一种“现代社会”呢?对此还邃难判断。但在上面的变化中,我们看到至少有不少方面是指向平等、指向等级关系的松解的。 但是,我在本编中尚非全面地考察这一平等的趋势,而只是从一个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侧面:即联系中国两千多年来先为荐选(察举),后为考选(科举)的选举制度的发展,来考察一种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平等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变动。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专著有《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等;译著有《沉思录》《道德箴言论》《正义论》等。
发现仰韶 本书特色 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曲折艰难的发掘全过程! 20世纪初一个外国人的意外发现牵扯出一个以“彩陶”著称的古文明并由此从河南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走...
纪念张海鹏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暨徽学学术讨论会 本书特色 王世华、李琳琦、周晓光主编的《纪念张海鹏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暨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是纪念中国明史学会原副会长、...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本书特色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
《不合理的行为(增订版)》内容简介:本书是世界著名战地摄影师唐·麦卡林的自传时隔25年首度增订重版。书中,麦卡林回忆少时生活
亦佳庐小品 本书特色 《亦佳庐小品》收小品文章90篇。编者按照文章内容设人物述林、旧闻杂记、湘军谭荟、典制丛谈、科举故实五个栏目,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参考价值。亦...
拂去历史的尘埃---考古寻踪 本书特色 20世纪的**年,山西是什么样子?20世纪的*后一年,山西又是什么样的状况?今天有多少被遗忘被尘封被淹没被隐藏的历史,有...
全球通史1-人类的文明(史前至公元前500年 彩图版) 内容简介 人类的文明史犹如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卷,**南都写满了沧桑与辉煌,而其中的每个民族都是那样宝贵,...
《克里·萨木金的一生》内容简介:高尔基的《克里·萨木金的一生》,是刻绘旧俄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一部杰出著作,他以高超的艺
《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内容简介:孕妇可不可以滚床单?宫外孕是老公没瞄准吗?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剖宫产什么时候该做?老婆在产房
本书撷选了杨宽先生一生学术著述中的若干名篇或名作片断,全立位地展示了杨先生在先秦史研究领域的学术轨迹,书中既有其早年的成
《植物大发现》内容简介:《植物大发现: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是原出版社与KEW共同推出的关于植物发现史的图文书,书中的内容包罗万
《金湖大合唱总谱》内容简介:这部交响音诗是作者在深入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采风获得灵感所作,作者根据自己的选材,立意,集
战国五大公知 本书特色 平等、民主、自由、民权、法治这些看似现代的主流观念并非现代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的五位公共知识分子就已提出过类似的言论。本书将拨开历...
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 本书特色 东汉末年帝国分裂,从这时起到589年杨坚统一全国,其间近4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时朝。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语言,...
古罗马的马车竞赛 本书特色 《古罗马的马车竞赛》是荷兰著名历史学家及作家菲克梅杰*新的一部趣味历史著作,也是他被引进国内的第三部作品。可以说,就其牵动的经济链条...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
湘灾纪略 本书特色 《湘灾纪略》主要取材于各地报刊揭发张敬尧罪恶的种种材料,当时为“驱张”所用,封面印有“非卖品”字样,发行数量不多。该书分战事、军暴、匪祸、纸...
绪方贞子,国际著名学者,l963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政治学博士,l978年任日本驻联合国代表团特命全权公使,1980~l988年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这也是一个反映人性光辉和生存勇气的故事。作者经过长达3年的艰辛采访,记叙了比尔斯基三兄弟在二战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内容简介:社会治理是学术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学概念。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学学者参与社会治理